許興陽
(六盤水師范學(xué)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1)
“以中國的武術(shù)功夫、獨有的打斗形式、體現(xiàn)中國獨有的俠義精神的俠客形象,所構(gòu)成的類型基礎(chǔ)的電影”,[1]就是中國武俠電影。香港第一部武俠電影《火燒阿房宮》[2]于1935年出現(xiàn),因取材于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便成了第一部源于俠文藝的香港武俠電影。自此,中國的俠文藝便和電影有了不解之緣。
對于電影研究,如果沒有相關(guān)片目資料或影像信息,那么研究就是空中樓閣。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fā)現(xiàn)內(nèi)地對香港武俠電影片目加以整理的專論(著),更不要說進行深入研究了,令人殊為痛心。筆者經(jīng)過多方搜羅,參考多種文獻資料,反復(fù)校對,梳理了1950年代源于俠文藝的香港武俠影片,現(xiàn)一一羅列于下:
1950年,①《黃飛鴻傳第三集:血戰(zhàn)流花橋》,《黃飛鴻傳第四集:梁寬歸天》,兩片同源于黃飛鴻之子黃漢熙口述事,朱愚齋原著,粵語。②
1955年,《川島芳子》,源于民國口頭故事。
1956年,《白鶴英雄傳》,根據(jù)白鶴派弟子口述其前輩朱子堯生平事跡改編。
1950年,《細(xì)路祥》,據(jù)袁步云漫畫故事。
1950年,《玉面霸王大戰(zhàn)野女郎》,據(jù)《成報》余寄萍連載圖說。
1950年,《楚云雪夜盜檀郎》,取自李少蕓首本名劇。
1951年,《漁夫恨》,又名《梅龍鎮(zhèn)》,改自京劇《打漁殺家》《游龍戲鳳》,國語。
1955年,《薛平貴與王寶釧》,取于民間戲曲與傳說。
1956年,《梁紅玉擊鼓退金兵》,改自蘇翁編撰麗聲劇團同名粵劇。
1957年,《劍底情鴛》,改自粵劇《斬經(jīng)堂》。
1958年,《賊王子》,改自馬師曾同名粵劇戲?qū)?;《賊王子》(續(xù)集),改自馬師曾同名粵劇戲?qū)殹?/p>
1959年,《妹仔王掛帥平西》,改自李少蕓同名粵劇。
1951年,《寶劍明珠》,取材于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
1954年,《人隔萬重山》,改編自越南阮朝詩人阮攸的長篇敘事詩《金云翹傳》。
1951年的《花木蘭》和1957年的《木蘭從軍》,同改自樂府詩《木蘭辭》。
1954年,《濟公傳》,國語;1955年,《真假濟公》,國語;1957年,《濟公活佛》,廈語。
1955年,《紅拂女私奔》,整合民間傳說與隋唐野史。
1956年,《黃飛鴻花艇風(fēng)云》,整合民間傳說和廣東省清遠縣屬龍?zhí)兜幕ㄍ袼住?/p>
1958年,《薛剛打爛太廟》,整合評書、戲曲及小說《反唐演義全傳》。
1950年,《大破銅網(wǎng)陣》,改自《七俠五義》;《豹子頭林沖》,改自《水滸傳》;《武潘安大鬧三門街》,改自《三門街》;《荒江女俠》(一集),改編自顧明道同名小說,國語、粵語;《白眉毛三戰(zhàn)白菊花》,改自《小五義》;《桃花俠大戰(zhàn)貞淫島》,改自《中英晚報》惜玉生連載小說;《廣東十虎屠龍記》,改自念佛山人小說;《荒江女俠》(二集),改自顧明道同名小說;《亂世英雄》,改自《成報》魯驥連圖小說;《五鼠鬧東京》(三集),改自《七俠五義》;《火燒紅蓮寺》,改自《江湖奇?zhèn)b傳》;《少林七俠五探峨嵋山》,改自我是山人小說《洪熙官大鬧峨嵋山》;《花和尚大鬧五臺山》,改自《水滸傳》;《神俠金羅漢》,改自《江湖奇?zhèn)b傳》;《濟公三氣華云龍》,又名《濟公三戲華云龍》,改自《濟公佛理傳》;《宋江怒殺閻婆惜》,改自小說《水滸傳》;《荒江女俠血濺飛云塔》,改自小說《荒江女俠》;《江湖奇?zhèn)b》,又名《神俠金羅漢》續(xù)集,改自《江湖奇?zhèn)b傳》;《七劍十三俠》(五集),改自唐蕓洲同名小說;《七劍十三俠》(六集),改自唐蕓洲同名小說;《六阿采》,改自《工商晚報》朱愚齋連載小說、《麗的呼聲》鐘偉明天空小說。
1951年,《荒江女俠大破蜈蚣陣》,改自《荒江女俠》;《七虎渡金灘》(上集),改自《北宋楊家將》;《七虎渡金灘》(下集),改自《北宋楊家將》;《黃飛鴻傳》(大結(jié)局),改自《黃飛鴻別傳》;《三打祝家莊》(上集),改自《水滸傳》;《小五義》,改自同名小說;《三打祝家莊》(下集),改自《水滸傳》;《情困武潘安》,改自《三門街》;《飛天神龍》,改自朱貞木同名小說;《一丈青》,又名《一丈青扈三娘》,改自《水滸傳》,國語;《馬玉龍·歐陽德大破連環(huán)寨》,取于《彭公案》;《真假玉面霸王》,改自《成報》魯驥、余寄萍連圖小說。
1952年,《真假歐陽德》,又名《歐陽德·二集》,改自《彭公案》; 《真假武潘安》, 取于《三門街》; 《神腿大俠》, 又名《神腿莫清驕》, 改自麗的呼聲星洲天空小說。
1953年,《五鼠大鬧百花樓》,改自《七俠五義》;《荒江奇?zhèn)b》,取于《荒江女俠》;《蘇乞兒》,改自《伶星日報》連載小說,朱愚齋原著;《俠士名花》,改自《伶星日報》連載小說,朱愚齋原著;《蕩婦情癡》,改自《水滸傳》,國語。
1954年,《白花蛇》,改自《女飛賊黃鶯》,環(huán)球雜志《藍皮書》連載小說,國語;《濟公新傳》,改自《成報》禹伯連圖小說;《鐵橋三義救穿云燕》,改自我是山人同名小說,粵語、國語;《寶劍金釵》,改自王度廬同名小說;《黃飛鴻與林世榮》,改自朱愚齋小說;《南海拳王》,改自天空小說。
1955年,《傳統(tǒng)》,改自徐訏小說《游俠傳》,國語;《大鬧粉妝樓》,改自《粉妝樓》;《黃飛鴻長堤殲霸》,改自朱愚齋小說;《火燒碧云宮》,改自《七俠五義》,國語。
1956年,改自朱愚齋小說的武俠影片有《黃飛鴻大鬧佛山》《黃飛鴻火燒大沙頭》《黃飛鴻大戰(zhàn)雙門底》《黃飛鴻大鬧花燈》《黃飛鴻七獅會金龍》《黃飛鴻獨臂斗五龍》《黃飛鴻三戲女鏢師》《黃飛鴻七斗火麒麟》《黃飛鴻怒吞十二獅》《黃飛鴻鐵雞斗蜈蚣》《黃飛鴻沙面伏神犬》《黃飛鴻橫掃小北江》《黃飛鴻觀音山雪恨》《少林英雄左崧傳》《雷振聲縱橫江湖錄》。
1956年度還有《昆侖奴夜盜紅綃》,改自《昆侖奴》;《紅拂女》,改自《虬髯客傳》,廈語;《十三妹》,改自《兒女英雄傳》,廈語;《潘巧云情挑石秀》,取于《水滸傳》;《勾魂使者》,改自《女飛賊黃鶯》;《穆桂英三擒三縱楊宗?!?,取材于小說《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 《大鬧三門街》,改自《三門街》;《江湖奇?zhèn)b》(上集),改自《江湖奇?zhèn)b傳》,國語;《江湖奇?zhèn)b》(下集),改自《江湖奇?zhèn)b傳》,國語;《黃飛鴻義救賣魚燦》,改自《黃飛鴻別傳》;《女俠俞金鳳》,改自古本小說;《武松血濺獅子樓》,改自《水滸傳》;《楊八妹招親》,取材于小說《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
1957年,《穆桂英楊宗保大破天門陣》,取材于小說《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飛仙劍俠大破謀人寺》(上集),改自《江湖奇?zhèn)b傳》;《飛仙劍俠大破謀人寺》(下集),改自《江湖奇?zhèn)b傳》;《火燒紅蓮寺》(上集),改自小說《江湖奇?zhèn)b傳》,廈語;《火燒紅蓮寺》(續(xù)集),改自《江湖奇?zhèn)b傳》,廈語;《南海拳王夜盜梅花馬》,改自天空小說;《水滸傳:智取生辰綱》,改自《水滸傳》;《十三妹大鬧能仁寺》,改自《兒女英雄傳》;《羅通掃北》,改自同名小說;《天作之合》,改自《好逑傳》(又叫《俠義風(fēng)月傳》),國語。
1958年,《濟公火燒琵琶精》,改自《濟公傳》;《荒江女俠》,改自顧明道同名小說,廈語;《射雕英雄傳》,改自金庸同名小說;《碧血劍》(上集),改自金庸同名小說。
1959年,《火燒紅蓮寺》(三集),改自《江湖奇?zhèn)b傳》,廈語;《四郎探母》,取材于小說《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火燒紅蓮寺》(四集),改自《江湖奇?zhèn)b傳》,廈語;《三盜九龍杯》,改自《彭公案》;《楊八妹取金刀》,取材于《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山東扎腳穆桂英》(上集)、《山東扎腳穆桂英》(下集),取材于小說《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白發(fā)魔女傳》(上集),改自梁羽生同名小說;《大破銅網(wǎng)陣》,改自《七俠五義》;《七俠五義夜探?jīng)_宵樓》,改自《七俠五義》;《射雕英雄傳》(二集),改自金庸同名小說;《碧血劍》(下集),改自金庸同名小說;《七劍下天山》,改自梁羽生同名小說;《武松打虎》,改自《水滸傳》;《女俠黃鶯夜破三尸案》,改自《女飛賊黃鶯》;《女俠黃鶯擒兄記》,改自《女飛賊黃鶯》;《雙槍陸文龍》,改自《說岳全傳》;《白發(fā)魔女傳(大結(jié)局)》,改自梁羽生同名小說;《兒女英雄傳》,改自文康同名小說,國語;《白發(fā)魔女傳》(下集),改自梁羽生同名小說。
1950年,《峨嵋飛劍俠》(上集)、《峨嵋飛劍俠》(下集)、《真假方世玉》《大俠柳樹春》(又名《八美圖》)。
1952年,《歌唱方世玉打擂臺》(上集)、《歌唱方世玉打擂臺》(下集),改編自廣東民間故事。
1953年,《黃飛鴻義救海幢寺》(上集)、《黃飛鴻義救海幢寺》(下集)、《蘇乞兒復(fù)仇記》《黃飛鴻一棍伏三霸》。
1954年,《黃飛鴻初試無影腳》。
1955年,《黃飛鴻正傳》《續(xù)黃飛鴻傳》《方世玉與胡惠干》《貍貓換太子》《黃飛鴻花地?fù)屌凇贰饵S飛鴻威震四牌樓》。
1956年,《黃飛鴻擂臺比武》《方世玉義救洪熙官》《黃飛鴻義救龍母廟》《黃飛鴻伏二虎》《黃飛鴻醒獅會麒麟》《黃飛鴻龍舟奪錦》《黃飛鴻水底三擒蘇鼠廉》《黃飛鴻紅船殲霸》《黃飛鴻天后廟進香》《黃飛鴻官山大賀壽》《黃飛鴻古寺救情僧》。
1957年,《黃飛鴻河南浴血戰(zhàn)》《胭脂馬三斗黃飛鴻》《黃飛鴻夜探黑龍山》《黃飛鴻獅王爭霸》《黃飛鴻?quán)┭R鞍山》《黃飛鴻大破飛刀黨》《黃飛鴻血濺姑婆屋》《黃飛鴻二龍爭珠》。
1958年,《獅王梁寬肉搏猛虎坑》《黃飛鴻五毒斗雙龍》《黃飛鴻龍爭虎斗》《黃飛鴻大破金鐘罩》《黃飛鴻西關(guān)搶新娘》《黃飛鴻大鬧鳳凰崗》《黃飛鴻擂臺斗五虎》《方世玉怒打乾隆皇》《方世玉三打乾隆皇》《黃飛鴻大破馬家莊》《黃飛鴻夫妻除三害》《黃飛鴻鐵雞斗神鷹》《黃飛鴻虎穴救梁寬》。
1959年,《方世玉血戰(zhàn)乾坤罩》《黃飛鴻義貫彩虹橋》《黃飛鴻被困黑地獄》《黃飛鴻戲棚伏虎》。
1950年,《江南八大劍俠》,改自清代稗史;《薛仁貴血戰(zhàn)柳家莊》,改自唐代稗史;《火燒少林寺》,改自清代稗史;《方世玉大破白蓮教》,改自清代稗史;《方世玉血戰(zhàn)陰陽洞》,改自清代稗史;《方世玉擂臺招親》(上集),改自清代稗史;《方世玉擂臺招親》(下集·大結(jié)局),改自清代稗史;《胡惠乾打機房》,改自清代稗史;《方世玉父子報血仇》,改自清代稗史;《紅娘子》,改自明清稗史;《大刀王五血戰(zhàn)小霸王》,改自清代稗史;《甘鳳池與呂四娘》,改自清代稗史。
1951年,《方世玉正傳》,改自清代稗史;《方世玉千里送艷娘》,改自清代稗史;《珠海三雄》,又名《俠盜張保仔》,改自清代稗史;《關(guān)東飛俠大戰(zhàn)方世玉》,取材于清代稗史;《方世玉遠征巨靈峰》,取材于清代稗史;《大刀王五浴血殲仇記》,取材于清代稗史;《紅拂女》,取材于唐代稗史,廈語。
1952年,《方世玉肉搏洪熙官》,取材于清代稗史;《火燒阿房宮》,取材于史傳文學(xué)。
1953年,《秦良玉》,取材于明清史傳文學(xué),國語;《秋瑾》,改編自清末民初稗史,國語。
1955年,《楊娥》,南宮博考據(jù)之明稗史,國語;《鐵馬騮》,取材于清稗史;《關(guān)東四俠血戰(zhàn)榴花塔》,取材于清稗史;《關(guān)東四俠千里報父仇》,改自清稗史;《血洗少林刀》,改自清稗史;《梁寬與林世榮》,改自清稗史;《鐵馬騮別傳》(續(xù)集),改自清稗史;《八俠英雄傳》,改自明清稗史;《甘鳳池與呂四娘》,改自明清稗史;《鐵馬騮別傳》(大結(jié)局),改自清稗史。
1956年,《乾隆皇游江南》,取材于清稗史;《荊軻刺秦皇》,取材于《史記》;《永春三娘與洪熙官》,取材于清稗史;《呂四娘大破血滴子》,取材于清稗史,廈語;《高君保私探營房劉金定力斬四門》,取材于宋稗史。
1957年,《狄青三取珍珠旗》,取材于《宋史》;《楚漢爭》,改自《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取材于《史記》;《大明忠烈傳》,取材于明清稗史;《魚腸劍》,改編自《史記·刺客列傳》;《七劍十三俠》(上集),取材于明稗史;《七劍十三俠》(下集),取材于明稗史。
1958年,《樊梨花金光陣產(chǎn)子》,取材于唐稗史;《呂四娘》,改編自清稗史,國語。
1959年,《戰(zhàn)國佳人》,取材于史事《荊軻刺秦王》。
綜上,1950年代,香港共拍攝了329部武俠電影,[3][4]改編或者取材于俠文藝的香港武俠電影總共237部。因年代較久及技術(shù)原因,早期電影膠片保存不易,又因地域所限,文獻資料難以找尋盡凈,以上片目信息或有不確或遺漏之處,望后來者能加以補充、完善。同時,也希望本整理和研究能對香港早期的武俠電影研究有一定的補益。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同的政治體制促使香港和內(nèi)地電影走上異途,在電影機制運營、導(dǎo)(表)演人才使用、政治內(nèi)容解讀、拍攝類型等諸多方面有了巨大差異。而置身其間的1950年代源于俠文藝的香港武俠電影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發(fā)展特征。
1950年代,香港總共拍攝了2281部影片,其中武俠電影329部,年平均占14.42%,超過1905—1949年間的12.28%。其中,有四個年份超過平均值,分別是1950年(32.29%)、1951年(26.74%)、1956年(19.85%)、1957年(15.65%)。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竟然沖向了32.29%的歷史高位,真可謂三分天下有其一。但1954年僅僅為7.69%,為十年間的最低。由此可見,本時期香港武俠電影的發(fā)展也是極為不均衡的。
本時期總計329部香港武俠電影中,竟有237部源自俠文藝,平均比例高達72.04%,遠遠超過1905—1949年間的56.92%;甚至最低的年份(1952年)也達36.84%;而1956年、1958年竟飆升至90.38%、95.65%,這種過度依賴俠文藝的現(xiàn)狀令人觸目驚心。
1950年代,在源于俠文藝的237部香港武俠電影中,粵語片210部,國語片15部,廈語片10部,雙語(國語、粵語)片2部,粵語片占88.61%,其他語言影片為11.39%。而1905—1949的44年間,115部源于俠文藝的香港武俠電影之粵語片為111部,而國語片僅4部,粵語片為96.52%,國語片是34.78%,且沒有廈語片和雙語片。由此可見,本時期的十年間,該類型的電影語言有了較大變化。
本時期,源于俠文藝的電影,其內(nèi)容改編或取材,涉及戲曲(劇)、小說、詩歌、漫畫(圖說)故事、外來譯著、史傳文學(xué)、民間文學(xué)、連圖文學(xué)、口述文學(xué)、佛教文獻等,范圍也是頗為廣泛的,但和1905—1949年相比,少了改編自電影本身的影片,而多了取材于詩歌《木蘭辭》的電影,種類有些變化。
廣東佛山市南??h人黃飛鴻(1856—1925年),原名黃錫祥,是清末民初的洪拳大師,嶺南武術(shù)界一代宗師,因為又是一位以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為己任的名醫(yī),得地理之便,香港電影人以其作為武俠電影的主人公,反映了港人對他的喜愛和懷念。
1950年代的香港電影整體上可劃分為左派“中原電影”和右翼“新馬電影”。前者主要于20世紀(jì)40年代中后期從內(nèi)地轉(zhuǎn)移到香港,以長城、鳳凰影業(yè)公司為代表,所拍影片具有較強的民族、歷史使命感。后者是1950年代初期以“邵氏”“電懋”為主的那些從新加坡、馬來西亞轉(zhuǎn)移到香港的電影公司。這些公司立足于商業(yè)利潤,主要拍攝武俠片、功夫片、家庭倫理片、歌舞片等,隨著娛樂片所占市場份額逐漸增大,從而主導(dǎo)了20世紀(jì)50—60年代的香港電影格局。而香港1950年代由轉(zhuǎn)口貿(mào)易港向加工貿(mào)易型的工業(yè)城市轉(zhuǎn)化,經(jīng)濟漸趨強盛,更是促進了香港電影工業(yè)迅速崛起。在娛樂電影風(fēng)潮的影響下,香港先后出現(xiàn)了數(shù)百家制片公司,很快取代上海成為中國商業(yè)電影制作中心。
1950年代初,受政局影響,每年從內(nèi)地到香港的人數(shù)逾10萬,導(dǎo)致香港市民居住條件差,公共設(shè)施不完備且不能滿足基本需求,娛樂項目單一。制片公司抓住有利時機,拍攝了大量包含武俠片的電影:整個1950年代共拍攝了2281部,而1905—1949年僅1059部,從而使得電影成為娛樂圈中的新寵。
1950年,邵氏易南洋制片廠為邵氏制片廠,開始攝制國語片,以供應(yīng)邵氏在中國香港以及新加坡、馬拉西亞等地的戲院上映。但1952年初,香港先后兩次將十?dāng)?shù)名左派影人驅(qū)逐出境。同年,內(nèi)地與香港間的電影流通渠道又完全關(guān)閉,對國語片來說是個沉重打擊。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港,確定了以國語片為主的攝制方針,并廣招賢才、改善制作技術(shù),香港的國語片便改顏換貌,更影響了以后半個世紀(jì)的本地電影工業(yè)。雖然1959年新加坡政府改制,加強對國片的管制;臺灣、菲律賓增加香港電影入口關(guān)稅,印尼、越南對香港電影限額入口,導(dǎo)致香港國語獨立制片漸趨沉寂。但即便如此,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包括武俠片的香港電影仍是踏入了國語片發(fā)展的旺盛期,為未來發(fā)展?fàn)I造了足夠的空間。
而廈語片在1950年首次出現(xiàn)即轟動僑區(qū),為香港電影增添了新品種。從數(shù)量上講,到1950年代末廈語片已經(jīng)成為香港主要片種之一。武俠電影隨歷史潮流而動,于1951年便拍攝了取材于唐代稗史的武俠電影《紅拂女》。這些廈語片廣泛發(fā)行于臺灣、南洋等地,對1950年代中期臺灣崛起的閩南語片具有間接性的影響。
黃飛鴻系列影片對香港武俠片的轉(zhuǎn)型并風(fēng)靡世界功不可沒,而該系列影片則源于1949年《黃飛鴻傳》,主演關(guān)德興從本片開始,連續(xù)主演了約97部黃飛鴻系列電影,創(chuàng)下了一個新紀(jì)錄,奠定了武俠片注重真功夫的傳統(tǒng)。
因東南亞市場對電影的龐大需求,粗制濫造的行風(fēng)在1950年代的香港制片廠蔓延開來,拍攝了大量成本低、周期短、資金回籠快的粵劇片,出現(xiàn)了“七日鮮”(七天趕拍一部戲)和“云吞面導(dǎo)演”(在拍片過程中,可以出去吃云吞面的導(dǎo)演)的畸形現(xiàn)象,[5]這對以后的香港武俠電影的發(fā)展帶來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1950年代,70%以上的武俠電影取材于中國俠文藝原有的內(nèi)容,甚至超過1905—1949年,這是一個十分反常的現(xiàn)象,因為“在世界影片年產(chǎn)量中,改編影片約占40%。我國根據(jù)文學(xué)作品改編的影片也日益增多,大體占全年故事片生產(chǎn)的30%左右”[6]。該數(shù)據(jù)一方面說明本時期香港武俠電影與俠文藝的密切關(guān)系,但來源單一;另一方面也表明香港武俠電影還是個沒有長大成人的孩子,創(chuàng)新性嚴(yán)重不足,成了“戴著鐐銬跳舞”的藝術(shù),其異質(zhì)性、原創(chuàng)性等因素就十分缺乏。文化上的固守,也決定了表現(xiàn)方法上的守舊和思維的僵化。
這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1950年代中后期,香港的諸多電影(含武俠片)逐漸淡化了教化與政治,從寓教于樂走向較為純粹的娛樂格局;為了開辟臺灣國語片這一最大的海外市場,香港制片廠拍攝了一部分帶有迎合與討好意味的俠義片,如《秋瑾》等。
注釋:
① 指拍攝年份,下文不再一一注釋。
② 指電影配音。下文若為粵語就不再注釋并省略,若為其他語言則標(biāo)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