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芳芳+張建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中開拓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通俗地說就是要把信息技術融合到閱讀教學中去,充分發(fā)揮計算機工具性能,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那么怎樣將信息技術滲透到語文閱讀教學中呢?下面我將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和大家共勉。
一、利用資源,提高效率
在學習課文前可以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到網上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不僅可以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加深了解,還可以對同類的情感在深度上有更多地認識,擴展語文文本資源。如《觀潮》一文,描述的是海寧鹽官鎮(zhèn)所見“一線潮”情景,其實,錢塘江大潮還有交叉潮和回頭潮兩種景觀。在備課時,可以通過豐富的網上資源,增加自己的相關的知識儲備。并把收集到的有關錢塘江大潮的信息資源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教學時,運用此課件展示錢塘江大潮的景觀和相關知識,寓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從而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信息技術應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黃山奇松》一課時,課上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先通過動畫演示課文中描寫的幾種不同形狀的松樹,用逼真的畫面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和作者觀察得仔細、描繪得細膩。然后又可出示大量的松樹的圖片,讓學生欣賞、觀察。整堂課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學習效果是傳統(tǒng)的閱讀課所不能及的。讓學生在欣賞中享受美,有興趣地全身心投入學習,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果。
三、輔助理解,突破難點
語文教材內容十分豐富,有些是學生熟知的,有些學生限于生活的經歷,知識的稚淺,很難正確感知教材的內容。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把間接的知識轉化為直接的知識,就可縮短學生認識客觀事物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
如教《回聲》一課中,理解回聲是如何產生的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光靠教師語言的講解孩子很難理解,因此,我就利用實物投影給孩子們做了個小實驗:在平底玻璃缸里裝一些水,放在投影儀上,然后往水中投進一顆小石子,讓學生從屏幕上清楚地看見水的波紋一圈一圈地擴展開,碰到玻璃缸壁再蕩回來的情景。孩子們個個睜大眼睛好奇地看著,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同時,也一下子理解了回聲是如何產生的。教學難點不攻自破,化抽象為具體,由感性上升至理性,這便是信息技術教學最大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讀文解意搭建了一座方便之橋。
四、借助網絡,拓寬視野
網絡世界繽紛多彩,可以給學生的閱讀理解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課上師生可以從網上查找有關資料,擴大學生的視野。比如教學《海倫凱勒》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完課文后上網查閱有關評論海倫凱勒的文章,同時可以檢索到“中國的海倫凱勒”的故事等。再如教完《難忘的一課》一文后,我們可以和學生一起在網上收集有關目前臺灣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課外閱讀的習慣。
五、巧用博客,構建環(huán)境
閱讀教學借助博客這種開放性的交流平臺,能為學生構建一個虛擬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學習環(huán)境,形成全新的閱讀教學方式。如在教學三年級第六單元《世界文化遺產》一單元時,我建立了與文本相關的教學博客。再根據教學需要,鏈接相關的網站,并把之前收集到的有關這一單元的教學資料置于博客上,便于學生學習。組織學生閱讀,讓學生在博客上匯報收獲、互相交流學習心得。在博客上交流分享,相互評價,既肯定別人的優(yōu)點,又善意地給對方提出修改的建議,大家都在吸收別人的優(yōu)點中共同進步??梢?,借助教學博客,學生的學習活動會變得更精彩,內容更豐富,更有生機和活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運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手段,能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具體、生動、直觀,使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形象、有趣,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為閱讀教學注入了活力。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發(fā)揮其特長,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閱讀教學,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主動性、實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