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忠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hào)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學(xué)者、文學(xué)家。楊慎堪稱明代的一位評點(diǎn)大家,經(jīng)他之手評點(diǎn)過的詩文集有十幾種,《杜詩選》是其中的一部?!端膸烊珪偰俊肪硪痪哦偧惔婺恐洝抖派倭暝娺x》六卷,乃明代烏程閔氏刻朱墨套印本,未著編輯者名氏,前有吳興散人文仲閔映璧書,然后是杜詩選批評姓字(楊升庵批點(diǎn)、附劉須溪批點(diǎn))、杜詩選目錄。據(jù)張含《空同詩選序》所言,《杜詩選》乃張含精選,楊慎評點(diǎn)。張含(1480-1566),字愈光,號(hào)禺山,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人,“楊門六學(xué)士”之一,也是楊慎謫滇之后最好的朋友之一。在《杜詩選》中,楊慎的評語共有四十余則,下面就其中歧義較多的幾則作出辨析。
1.杜甫《游龍門奉先寺》:“天闚象緯逼,云臥衣裳冷。”楊慎評曰:“或作‘天閱’,非。張表臣《詩話》據(jù)舊本作‘天闚’,引《史記》‘以管闚天’之語,其見卓矣。余按:《秋興賦》‘闚天文之秘奧’,注引陸賈《新語》:‘楚王作乾溪之臺(tái)闚天文’。杜精熟《文選》,用‘天闚’字,正本此。況天文即象緯也,不但用其字,亦用其義矣。‘天闚’‘云臥’,倒字法也,言闚天則星河垂地,臥云則空翠濕衣,見山中之殊于人境也?!背鹫做棥抖旁娫斪ⅰ肪硪徽f:“如此詩‘天闕’諸家聚訟約有八說?!薄疤礻I”二字,或作“天闚”“天閱”“天開”“天闊”“天關(guān)”等。楊慎認(rèn)為作“天闚”??紬钌髦f,實(shí)本宋代蔡興宗《杜詩正異》,《詩話總龜后集》卷十八“正訛門”引蔡氏之語曰:“‘天窺象緯逼,云臥衣裳冷’,世傳古本作天窺,今從之。《莊子》‘以管窺天’,正用此字。舊集以作闕,又或作關(guān),今不取?!?/p>
宋代為何將“闕”字改為“閱”“闚”等字呢?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一說:“‘天闕’‘云臥’,諸說紛紛。王安石改為‘天閱’,蔡興宗正義作‘天闚’,是欲以虛對虛也。文翔鳳云:‘伊陽之北山,如云臥然?!瘜ⅰ婆P’與‘天闕’俱作地名解,是又欲以實(shí)對實(shí)也。其說俱不穩(wěn)?!庇终f:“按‘天闕’字出韋述《東都記》,其為地名無疑。若‘云臥’,正形容宿處之高迥,定屬虛用。而‘云’自與‘天’對,‘臥’自與‘闕’對,正以不執(zhí)死法為文家妙用。彼聚訟者,皆方隅之見耳。”浦氏指出王安石、蔡興宗之“以虛對虛”與文翔鳳之“以實(shí)對實(shí)”皆不妥,“天闕”為地名,“云臥”形容“宿處之高迥”,一實(shí)一虛,而且“天”與“云”對,“闕”與“臥”對。宋人將“闕”改作“閱”“闚”等,往往是從句法偶對角度考慮的,但忽略了杜甫此詩本屬古體詩與作此詩的時(shí)間。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卷一引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內(nèi)編》注曰:“盡人解一‘臥’字不得,只作人臥云中,故于‘闕’字生許多胡猜亂度。此等下字法乃子美早年未醇處,從陰鏗、何遜來?!贝嗽娛嵌鸥﹂_元二十四年后游東都時(shí)作,屬早年詩作,尚未擺脫齊梁詩風(fēng)之影響,故用字未醇。
自宋以來,多數(shù)人主張作“天闕”,如蔡絳《西清詩話》、陳巖肖《庚溪詩話》、吳曾《能改齋漫錄》、王世貞《藝苑卮言》、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王嗣奭《杜臆》、錢謙益《錢注杜詩》、盧元昌《杜詩闡》等?!疤礻I象緯逼”之“天闕”用龍門伊闕之典。宋代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卷一注云:“‘天闕’指龍門也。”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籤》卷二十二“詁箋七”云:“龍門號(hào)雙闕,自有據(jù)。此古詩,何論對法乎?介甫諸公,枉費(fèi)雌黃到此。”清代吳景旭《歷代詩話》卷三十四“天闕”:“《東都記》云:‘龍門號(hào)雙闕,與大內(nèi)對峙,若天闕然?!饼堥T,一名伊闕,兩山相對,望之若闕,故又號(hào)雙闕,“若天闕然”。因此,從詩歌題目以及方志記載、詩歌體式等方面綜合考察,用“天闕”符合杜詩本意。
綜上所述,在《杜詩選》中,有的評語是楊慎自己獨(dú)創(chuàng)性的看法,有的評語承襲自他人,有的評語能在前人注解之外,又作了進(jìn)一步的闡釋。誠然,楊慎有的評語也存在著失誤之處。
注釋
:①(明)楊慎:《空同詩選》,見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五),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914頁。
②本文所引《杜詩選》中楊慎的評語,均出自國家圖書館藏閔映璧刻朱墨套印本。另外,亦可參照華寶齋書社影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藏明閔氏朱墨套印本。
④(宋)阮閱編,周本淳校點(diǎn):《詩話總龜后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7年,第108頁。
⑤(清)浦起龍:《讀杜心解》,中華書局1978年,第2頁。
⑥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46頁。
⑨(清)吳景旭:《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58年,第3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