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超
摘 要:挖掘馬克思本人的“共享”理念是當前共享理念研究的一項非常必要的工作。哈特和奈格里的“共有”理論為之提供了獨特視角,他們認為自然資源、物質性產品和非物質性產品等本應被共有的卻被當前資本主義生命政治邏輯私有化。共有變私有阻礙共享,這一視角有助于理解馬克思思想中的“共享”理論。馬克思亦是從自然資源、物質性產品和非物質性產品三個方面的被私有化去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對共享的阻礙。哈特和奈格里的“共有”理論實質是對馬克思的“共享”的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的“共享”理念對我國共享社會的建構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xiàn)亦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共享理念;共有;生命政治;哈特和奈格里;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A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7)05-0089-06
共享發(fā)展理念是“五大發(fā)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自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五大發(fā)展理念以來,學界對共享發(fā)展理念的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其主要是“理論釋析式”,即對國家相關文件進行理論解釋和總結[1] 。因此,有學者建議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共享發(fā)展理念的研究。
本文試圖借助當代激進左翼代表性人物哈特和奈格里在《大同世界》中重點闡發(fā)的“共有”思想來透視馬克思的“共享”思想。共有和共享是有區(qū)別的。共有是手段,在哈特和奈格里那里,對共同財富的共有是與反抗的主體性的生產密切關聯(lián)的;共享是目的,對共同財富的共享,即實現(xiàn)共同富裕。僅提共有,而不提共享,這是哈特和奈格里的一大缺點,但是他們的視角仍然對理解馬克思的共享理念有很大幫助。
“共有”在哈特和奈格里那里是相對于“私有”和“公有”而言的,他們曾經(jīng)說過:“共有之于共產主義,正如私有之于資本主義、公有之于社會主義?!盵2]212他們認為,已經(jīng)發(fā)展到生命政治時代的資本主義一方面私有化共有之物,阻礙生產力發(fā)展;另一方面,生命政治勞動對公有之物的生產也激起了主體的反抗?jié)撃?,這就為共有之實現(xiàn)的共產主義社會提供了可能。他們對后者的研究雖然樂觀積極,卻因過于抽象而令人生疑,而他們對前者的研究即共有和私有間的對峙則更多地散發(fā)著思想的光芒。
依據(jù)《大同世界》,哈特和奈格里的“共有”可以分為三個維度:第一,自然資源的共有,指的是人們對江河、樹木、礦產等自然資源的共有;第二,物質性產品的共有,指的是有形可見的商品的共有;第三,非物質性產品的共有,指的是情感、符號、圖像、知識等無形的非物質產品的共有。在哈特和奈格里那里,非物質性產品的共有是最為重要的,因為這個領域就是主體得以生成并寄居的場所。哈特和奈格里的“共有”思想為分析馬克思的“共享”思想提供了啟示。與“共有”的三個維度相對應,馬克思的“共享”也可以從自然資源、物質性產品和非物質性產品等三個維度來考察。
一、自然資源的共享:馬克思共享理論的第一重維度
哈特和奈格里對自然資源共有的觀點受到了當代“剝奪性積累”理論(對自然資源的掠奪)的啟發(fā)。大衛(wèi)·哈維等基于對馬克思資本原始積累的理解,認為資本的原始積累在當今世界依然存在且在加強,比如對公有的水資源、石油資源、黃金和鉆石的私有化和國有企業(yè)私有化等。他批判了橫掃世界的私有化浪潮[3],認為這種私有化浪潮是當今資本主義的形態(tài)即新自由主義的主要特征。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剝奪,富人變得越來越富,窮人變得越來越窮。哈特和奈格里就此評論:“當下的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通過對共同性的剝奪而實現(xiàn)持續(xù)積累,原始積累這個概念逐漸成為核心的分析工具?!盵2]111
無論對于哈特和奈格里還是大衛(wèi)·哈維等剝奪性積累的批判者,對自然資源的剝奪的批判都可追溯到馬克思那里。馬克思對該問題分析的第一個標志性事件是對萊茵省議會林木盜竊法的批判。林木盜竊辯論是對馬克思思想影響很關鍵的一個事件,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首次要對“物質利益”這一難題發(fā)表看法。其時,萊茵省議會對盜竊林木和撿拾枯枝爛葉不加區(qū)分一律視作盜竊,要求懲罰撿拾枯枝者。馬克思對其給予嚴厲批判,他認為撿枯枝和盜竊林木是本質上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因為林木雖然是私有財產,但是林木占有者所占有的只是樹木本身,而樹木并不擁有從它身上掉下來的枝葉。馬克思又進一步從貧富差別的角度對之進行論證,認為撿拾枯枝是窮人的一種“習慣權力”。馬克思指出,如果自然界的有機財富(樹木)是早已肯定的所有者的財物,那么自然界的貧窮則是貧民的不定財物?!按嫣貦嗾叩呐既蝗涡远霈F(xiàn)的是自然力的偶然性,這種自然力奪取了私有財產永遠也不會自愿放手的東西?!盵4]252-253他還做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比喻:正如富人不會要大街上的施舍物一樣,他們也不應該要求自然界的施舍物(枯枝爛葉)。自然界的偶然任性枯枝是窮人的財產。“在貧苦階級的這些習慣中存在著合乎本能的法的意識,這些習慣的根源是實際的和合法的?!盵4]253
在此,早期馬克思強烈地質疑了代表富人階層利益的私有財產制度,為窮人的習慣權利和基本的生存權利論證合法性。萊茵省議會的做法不僅是把自然資源(林木)私有化,而且也把自然界的偶然任性(枯枝)私有化。限于早期馬克思思想局限,他只是對枯枝爛葉私有化、阻礙窮人的共享進行了譴責和批判。盡管如此,馬克思關于林木盜竊辯論的評論依然可以看作是其共享理念形成發(fā)展中重要的初始環(huán)節(jié)。
對自然資源共享的分析,這在馬克思文本中的第二個標志是資本原始積累。馬克思指出資本原始積累絕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他認為原始積累全部過程的基礎是從對農民的剝奪開始。馬克思以英國為案例細致地研究了這段歷史。15世紀,通過剝奪農民公有土地的方式產生了大量的無產階級。對公有地的暴力掠奪在16世紀繼續(xù)下去,但是,這些掠奪行為當時只是個人的暴力行為,而到了18世紀,法律本身成為掠奪的工具。對公有地的掠奪的議會形式就是“公有地圈圍法”。這實際上是地主借以把公有地當作禮物贈送給自己的法令,是剝奪人民的法令。對公有地的有組織的盜竊同對國有土地的掠奪結合起來,促使大租地農場增長,并且促使農村居民變成工業(yè)“可以自由使用”的無產階級。除此,對教會地產的掠奪也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在英國,天主教會是絕大部分土地的所有者,對修道院的壓迫所實現(xiàn)的效果同樣是把地賣給非常便宜的租地農場主和投機的市民,把修道院里的人驅逐到無產階級行列。endprint
總之,“掠奪教會地產,欺騙性地出讓國有土地,盜竊公有地,用剝奪方法、用殘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財產和克蘭財產轉化為現(xiàn)代私有財產——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這些方法為資本主義農業(yè)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合并,為城市工業(yè)造成了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的必要供給”[5]842。馬克思看到這種情形雖然始于英國,但是在歐洲其他國家也經(jīng)歷著類似的運動。
馬克思分析的資本原始積累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除了“對農村居民的剝奪”,還包括“對殖民地的剝奪”。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方法不同,包括殖民制度、國家信貸、現(xiàn)代財政和保護關稅制度等。這些方法中的一部分以采用暴力為基礎,但所有這些方法都利用了國家權力,即有組織的社會暴力。所以,馬克思說暴力是每一個臨產的舊社會的助產婆。資本主義制度是以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的徹底分離為基礎的。在資本主義最初誕生之時,采用暴力方式對自然資源的私有化有其進步性,其進步性也正是資本主義制度較封建社會的進步性。但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就在于對共享的阻礙,其制造出了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就是為實現(xiàn)共享理念而努力。
二、物質性產品的共享:馬克思共享理論的第二重維度
在馬克思對資本原始積累的分析中不僅包含著對自然資源的共享問題,也包括了對物質性產品的共享問題。就物質性產品的共享來說,比如農村的土地就絕不單純是自然資源,因其是已經(jīng)被開發(fā)出來的勞動產品,所以是物質性產品。
除此之外,在馬克思那里,物質性產品的共享更為重要的就是對商品的共享。這一點在哈特和奈格里的大同世界中占有的筆墨并不多,不過可以根據(jù)他們的物質性勞動和非物質性勞動的劃分得出。與哈特和奈格里相比,物質性產品的共享是馬克思分析的重點。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特點就在于妨礙人們物質性產品的共享,這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正如《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言:“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盵6]52資本主義機制就在于讓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獲得的勞動產品極其少。他們投入的力量越大,獲得的卻越來越少,少到何種程度呢?《資本論》中,馬克思進一步論述,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勞動力價值的最低限度,即工人維持自己生命的價值、維持自己家人的價值和用于教育培訓的價值。資本主義的機制是制造貧富差距,勞動產品無法在人們之間實現(xiàn)共享。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分離是其根源,且不僅僅是對商品的分配,還包括對工人消費的限制也構成了對共享物質性產品的限制。資本“使工人的消費只限于工人再生產他的勞動能力所必需的范圍,使表現(xiàn)必要勞動的那個價值成為實現(xiàn)勞動能力的價值,從而實現(xiàn)工人的交換能力的限制,并力求把這種必要勞動對剩余勞動的比例降到最低限度”[7] 。至少,每個資本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人節(jié)約。同時,在經(jīng)濟繁榮時期,工人進行儲蓄放棄了生活上的享受,但是危機時期工人又會失去自己的存款。工人的節(jié)約不僅僅是為自己,也是為了資本。
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設想了未來社會對物質性產品的共享?!霸O想有一個自由人聯(lián)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做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這個聯(lián)合體的總產品是一個社會產品。這個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做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lián)合體成員消費?!盵5]96
在馬克思看來,物質產品的共享比商品共享更加重要的是廢除私有財產,因為商品共享依然是有限度的。既然資本是一種社會力量,那么就應該把資本變?yōu)楣驳?、屬于全體成員的私有財產。改變財產的社會性質,丟掉它的階級性質。馬克思那里,始終存在的一條線索:勞動和生產資料相分離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度是阻礙共享的。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生產力為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提供了物質基礎。馬克思的共享理論主要以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制造非共享的形式呈現(xiàn),而《哥達綱領批判》是少有的正面建構共享理論的重要文本,其中提出社會消費品“各盡所能,按需分配”[8] 。自由平等的勞動者聯(lián)合起來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這是實現(xiàn)物質性產品的途徑。當然馬克思看到了這種共享也是需要一個發(fā)展過程的。他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按勞分配,而不是按資本或特權分配,這是一個巨大進步。但是,因其直接從資本主義制度中脫胎出來還帶有舊社會的痕跡。按勞分配是調節(jié)商品交換的原則,其平等的權利扔被限制在“資產階級的框框內”。因為這種平等的權力對不平等的勞動來說是不平等的。盡管如此,馬克思認為這些陣痛對于共產主義社會是不可避免的。物質性產品的共享需要經(jīng)歷一個按勞分配再到按需分配的過程。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真正共享的實現(xiàn)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發(fā)展的過程,其應該遵循歷史性的原則。
三、非物質性產品的共享:馬克思共享理念的第三重維度
哈特和奈格里認為對共同性的剝奪包括兩種形式。前述資本的原始積累是第一種形式,原始積累并非僅僅發(fā)生在幾百年前,在當今世界它依然起著作用。資本的原始積累指向的是相對靜止的傳統(tǒng)的自然資源概念。而第二種共同性概念“不只涉及我們所共享的大地,也包括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語言,我們所確立的社會實踐,以及規(guī)定我們關系的社交模式等”[2]111。這主要是指知識、信息、圖像、情感、感受和社會關系等共同財富。因為第一種形式主要涉及的是死勞動,而第二種形式才涉及到資本的本質:通過雇傭和剝削勞動力來創(chuàng)造財富的生產體系。更加重要的是,第一種形式受制于稀缺性邏輯,而哈特和奈格里則比較有創(chuàng)見地指出了第二種共同性形式能夠不斷地被生產出來。
這里面尤其要指出的是,哈特和奈格里對剝削的重新定義。按照一般所理解的對剝削的定義,它是指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價值可以通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而剩余價值的多少和剩余價值率的大小則可以進行比較精確的計量。哈特和奈格里認為,馬克思的剝削需要被重新定義,因為在資本主義生命政治霸權時代,生產已經(jīng)突破原有的工廠范圍,資本不再組織生產和協(xié)作。剝削很難再像以前一樣被精確計量,所以剝削不再是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而是對共同性的剝奪和占有。就此,資本主義對國內和國外的自然資源的剝奪是剝削;對生產的共同性的剝奪也是剝削。資本主義正是通過私有化的方式來實現(xiàn)對共同性的剝削的。這樣他們又從剝削回到異化,“考慮到認知和情感性勞動,資本不僅異化了工人的勞動產品,同時也異化了勞動過程本身,以至于工人在工作的時候,都無法感覺到他們進行思考、愛和關心的能力”[2]112。哈特和奈格里強調,從剝削回到異化并不是回到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義,而是昭示生命政治時代剝削的新特征。事實上,剝削和異化在馬克思那里本就沒有那么大的裂痕。哈特和奈格里認為生命政治時代存在的情感異化的特征在馬克思論機器大生產和《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等文本中都是非常明顯的。前述引文“以至于工人在工作的時候,都無法感覺到他們進行思考、愛和關心的能力”很顯然是對《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論異化的第二規(guī)定的改寫。因為勞動和生產資料的分離和規(guī)訓式協(xié)作的生產模式,工人在勞動過程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人們只有在不勞動時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endprint
哈特和奈格里所關注的非物質性產品感受、情感、符號、知識、社會關系和生命形式等,因時代局限,整體上看馬克思并沒有對這些共同性給予特別的非常全面的考察,但是哈特和奈格里也有忽略某些共同性的地方。《大同世界》出版后,大衛(wèi)·哈維對之給予較全面的評論,最后提到貨幣這種共同性,“貨幣總是傾向于過度性的政治(全世界的中央銀行都毫無節(jié)制地印錢),并且永遠面對著貶值的風險(早先是鑄幣現(xiàn)在則是因為通貨膨脹)。他們并沒有提及由奇異性所構成的諸眾究竟應該如何面對這種共同性,盡管它深刻影響了都市共同性因為政治的、經(jīng)濟的和社會的實踐而得以形成的方式以及與地租占有相關的虛擬資本的運作方式”[9] 。他質疑了哈特和奈格里沒有注意到共同性貶值的風險。
大衛(wèi)·哈維在這里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益的啟示,就是貨幣也是一種抽象的或者是非物質的共同性。進一步分析會發(fā)現(xiàn),雖然在馬克思那里,知識、符號、情感等非物質性勞動產品并不占主導,但貨幣卻是他理論批判的重中之重。貨幣是一種抽象價值,它計量著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馬克思對貨幣的定義除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之外,還有“貨幣=同商品實體相分離的商品的交換價值”[6]109。眾所周知,馬克思將勞動區(qū)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價值,其中也包括代表交換價值的貨幣。從物質性商品的角度看,前面論述了商品的共享。從非物質生產的角度看,價值(交換價值)的共享也是馬克思所要分析的重點。商品由工人生產出來,卻因私有制機制而被異化出去;作為同商品實體相分離的交換價值的貨幣在被生產出來后同樣被異化。在此,異化是哈特和奈格里意義上的被私有化。它實現(xiàn)的不是商品、財富和貨幣在人們之間的共享,而是工人和資本家的貧富差距,以及不平等關系的再生產。因此,可以說作為抽象的共同性的貨幣共享分析構成了馬克思共享理念的第三重維度。
哈特和奈格里認為,非物質性的符號、知識、情感、社會關系等共同性的生產越來越在當今社會中居于主導地位。并且,他們從中看到了主體自主性的逐漸加強。但他們沒有注意到貨幣這種共同性,貨幣顯然要比符號、知識和情感等更加重要?;蛟S在他們看來,貨幣本身代表的就是資本本身,這正是自主性需要擺脫并與之斗爭的。但問題是能否從貨幣這種共同性中看到主體性的生長呢?這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貨幣章”,馬克思指出:“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產生出一些交往關系和生產關系,它們同時又是炸毀這個社會的地雷?!盵6]109可見哈特和奈格里忽略貨幣是非常錯誤的。
四、馬克思的共享理念對建構共享社會和共同富裕目標實現(xiàn)的意義
哈特和奈格里綜合了馬克思的“資本邏輯”和??拢ㄒ约暗吕掌潱┑摹吧巍?,并對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作了積極的回應和批判。這一新變化就是情感性勞動、智力性勞動在當前勞動的有機構成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大。他們的非物質性產品的共享對馬克思共享理論的推進有著重要意義。雖然本文是以哈特和奈格里的視角去透視馬克思的共享理念,但是自然資源的共享、物質性產品的共享和非物質性產品的共享這三個維度在馬克思那里也是強烈地滲透著的。因此,哈特和奈格里的共有理論整體上看確實構成了對馬克思共享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
馬克思的共享理論對當前我國共享社會,實現(xiàn)共同富裕目標是非常有價值的。依據(jù)前述,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自然資源的共享。這要求人們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江河、湖泊和森林等自然資源是全中國人共有的資源,不應該被破壞,而應該被好好保護,做到協(xié)調發(fā)展、綠色發(fā)展與共享發(fā)展的統(tǒng)一。自然資源也不應該為了少數(shù)人的利益而被私有化;我國憲法規(guī)定,自然資源屬于國有,理應被全體人民共享。自然資源共享不僅關涉人與自然,也涉及到人和人的關系。第二,物質性產品的共享。物質性產品的共享,主要指勞動產品的共享。一個社會不能制造貧富差距,要在最基本的物質性產品方面實現(xiàn)人們之間的共享。共享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如果發(fā)生貧富差距的現(xiàn)象,這是有違社會主義的本質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的。合理的共享能讓人民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第三,非物質性產品的共享。非物質性勞動產品是哈特和奈格里最為重視的方面,也是對我們的最大啟示。從我國社會發(fā)展趨勢看,人們在實現(xiàn)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性財富共享的同時,對非物質性產品共享的需求和欲望也正逐步提高。非物質性產品的共享,不僅僅包括哈特和奈格里所說的符號、情感等共同性,也包括公平、正義和自由等非物質性人類產品的共享,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享目標是全面的。對于公平和正義的共享,馬克思主義的第二小提琴手恩格斯明確說:“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的福利, 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4]243。共享是一種權利,同時也是對權利的共同享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但是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較大,這是物質產品層面;與之對應的是,在非物質性產品或精神文化層面同樣存在著不均的現(xiàn)象。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們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這是一個由低到高、從物質上升到精神層面的過程。對非物質性產品的需求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而提升的,因此當前公平和正義的共享應該被提到越來越高的位置。共享發(fā)展要求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對非物質性產品的共享。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xiàn),也絕非僅僅在物質財富上實現(xiàn)共同富裕,還要在非物質的精神層面實現(xiàn)共同富裕,讓全體人民共享發(fā)展中的更多“獲得感”[10]。
最后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對這三個層次的共享絕不是依時間次序先后進行,而是共時性的。它們屬于一個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的制度安排;二是共享也要遵循歷史性原則,如上所述,共享絕不可一蹴而就,其實現(xiàn)是需要經(jīng)歷一個發(fā)展過程。共享就是消除非共享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肖春花.近年來共享思想研究述評[J].高校社科動態(tài),2016(3):30-34.endprint
[2] 哈特,奈格里.大同世界[M].王行坤,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 大衛(wèi)·哈維.新帝國主義[M].初立忠,沈曉雷,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11-147.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5.
[8]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6.
[9] 大衛(wèi)·哈維.評哈特和奈格里的《大同世界》[EB/OL].(2015-01-12)[2015-06-21].http://www.hswh.org.cn/wzzx/llyd/zx/2015-01-12/29696.html.
[10]李建國.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國際啟示[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1-5.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s Theory of Sharing:
From Hardt and Negris perspectives
XU Guochao
(School of Marxism,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1, China)
Abstract:Exploring Marxs theory of sharing is an indispensable task for current research of sharing. Hardt and Negris theory of common provides a unique point of view for research, in their opinions, natural resources, materials production and non-material production which should be commonly-possessed instead of being privatized by capitalism biopolitics. The commons being privatized hinders sharing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comprehension of Maxs theory of sharing. Marx also critiques capitalism according to the three dimensions. Hardt and Negris theory of common is deeply affected by Marx. Marxs theory of sharing is vital for constructing Chinese sharing society and common prosperity.
Keywords:theory of sharing; common; bio-politics; Hardt and Negri; common prosperity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2]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95.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5.
[6] SCHAFF A. Marxism and the Human Individual[M].New York: McGraw-Hill,1970:181-182.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3.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6.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On the “Negative” View of Marxs Dignity and Its Practical Wisdom
YI M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Marxs view of dignity is the general name of Marxs idea and theory about human dignity.When discussing dignity,Marx started from negative aspects of dignity,the opposite of dignity,to investigate the social roots of universal unhappiness.It emphasizes the creation of the necessary social conditions for the dignity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in the sense of “earning dignity”. This is a realistic view of dignity,and it not only overcomes the abstraction and the ideal of dignity itself, but also points out the practical object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for people to pursue and gain dignity. In the daily life, Marxs view of dignity gives us practical wisdom and methodology, and in the process of overcoming and eliminating the lack of the dignity of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it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ignity of life”.
Keywords:Marx; view on dignity; unfortunate; positive; negativ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