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
(合肥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17-07-23
李群(1964-),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
閱讀療法及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李 群
(合肥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閱讀療法”起源于歐美早期的醫(yī)療實踐活動,但在中國卻被高校圖書館工作者在運用探索中。實踐和實驗證明,嵌入式閱讀療法可以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之一。在文化產(chǎn)業(yè)和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的今天,影視作品的欣賞和網(wǎng)上閱讀是“閱讀療法”的新發(fā)展。
閱讀療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嵌入式
閱讀療法(Bibliotherapy)也叫圖書療法、文獻療法,其概念最初起源于希臘,是由“圖書”和“治療”兩個詞合成而來的[1]。閱讀療法最早是作為一種醫(yī)療實踐活動。早在中世紀的開羅,就有牧師為病人誦讀《古蘭經(jīng)》,以輔助手術和藥物治療。18-19世紀英法等國的內(nèi)科醫(yī)生在為病人開具處方的同時,常常附上對患者有康復作用的書單。美國的著名內(nèi)科醫(yī)生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是已知的第一位正式使用閱讀治療的醫(yī)生,他在1810年就呼吁精神病醫(yī)院提供有益健康的讀物,通過閱讀減輕病人壓力、矯正病理性情緒狀態(tài)。[2]最早使用“閱讀療法”(Bibliotherapy)這一概念的是美國人塞繆爾·克羅色爾斯,他于1916在《大西洋月刊》上發(fā)表“一家文學門診”一文,指將圖書用于治療的技能,就是以文獻為媒介,將閱讀作為保健、養(yǎng)生以及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導他人通過對文獻內(nèi)容的學習、討論和領悟,養(yǎng)護或恢復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3]297-316上世紀30年代后,閱讀療法得到了西方國家相關機構(gòu)的普遍重視。[4]20世紀80年代,在人們心理問題日趨凸顯的背景下,閱讀療法被研究者所關注。
筆者以“bibliotherapy”為題名在西文電子期刊庫選擇幾個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時間鎖定為2004-2014年,結(jié)果如下:在EBSCO學術資源檢索平臺的子庫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檢索出34項,在Emerald庫中搜索結(jié)果為47項,在Elsevier Science全文學術期刊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的子庫Psychology中結(jié)果為32項。具體分析,主要集中在閱讀療法對抑郁癥的治療(包括認知治療)研究;閱讀療法治療焦慮癥及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閱讀療法對精神障礙的心理治療研究;閱讀療法在兒童、青少年群體中的應用(心理療法、行為療法與聯(lián)合用藥療法)研究等方面。目前,在西方,閱讀療法不僅理論體系日漸完善,實證研究也逐漸成熟。這表現(xiàn)在:閱讀療法研究機構(gòu)林立;閱讀療法應用范圍廣泛,醫(yī)院、圖書館、監(jiān)獄、戒毒所、養(yǎng)老院等都有圖書治療設施;圖書館和醫(yī)療康復學界已經(jīng)把閱讀療法列為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雖然在我國古代從先秦時期就有大量散見的閱讀療法的思想[5]101-186,但真正對“閱讀療法”進行系統(tǒng)研究起步較晚,主要經(jīng)歷了上世紀80年代末的引進階段、90年代的發(fā)展階段和本世紀近十年來即現(xiàn)階段的高峰階段。國內(nèi)有關“閱讀療法”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夏鎮(zhèn)夷先生在1982年主編的《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精神病學》中,指出“閱讀屬于工娛療法的范疇”。陳信春于1991年在《圖書館雜志》第2期發(fā)表了《文獻治療——讀者服務工作的內(nèi)容之一》,南京大學的沈固朝教授1994年發(fā)表了《圖書,也能治病》一文,他們都是將西方的“閱讀療法”介紹到國內(nèi)的早期研究者,也標志著我國閱讀療法系統(tǒng)研究的開始。進入21世紀,北京大學圖書館王波成為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2003-2006年,王波對我國從先秦到明清的閱讀療法案例進行系統(tǒng)梳理,連續(xù)在9種圖書館學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十多篇論文逐漸完善這一理論,并于2007年將這些論文整理匯編成《閱讀療法》專著,由海洋出版社出版。這應該是我國有關“閱讀療法”的最為全面系統(tǒng)的專著。如果說王波的研究偏重“閱讀療法”理論體系的建構(gòu),那么泰山醫(yī)學院圖書館宮梅玲則因為將“閱讀療法”運用于大學生心理輔導的實踐而成為先行者,從2000年發(fā)表第一篇“高校圖書館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困擾中的作用”起,到2014年,宮老師和其團隊共發(fā)表相關論文19篇,其十幾年堅持不懈的探索將中國的“閱讀療法”的實踐運用和實證研究帶進一個較高境界,在國內(nèi)圖書館界產(chǎn)生較大影響力。
綜觀上述,發(fā)現(xiàn)閱讀療法在國內(nèi)的研究有以下特點:
第一,起步晚但發(fā)展快。如果按照1982年在《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精神病學》中出現(xiàn)這一概念算起,也比西方國家晚了66年,但是從90年代以來的這20多年,“閱讀療法”在國內(nèi)的發(fā)展非常迅速,下圖是在“中國知網(wǎng)”輸入關鍵詞“閱讀療法”后出現(xiàn)的研究論文數(shù)量,有1300多篇,尤其近十年呈現(xiàn)很大的增長趨勢。
第二,研究者大多數(shù)圖書館領域研究人員,研究成果大多發(fā)表在圖書館領域期刊,這一點與國外從事“閱讀療法”理論研究和運用大多是醫(yī)學領域不同。宮梅玲老師作為圖書館館員能夠取得這些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在早期也得到了我國著名心理醫(yī)生叢中教授的幫助和支持。[5-6]
第三,研究對象多為在校大學生群體。這應該是由于大學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熱愛閱讀、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師會積極主動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相對于國外“閱讀療法”的廣泛運用,目前我國對于“閱讀療法”的運用還是有限的。
(一)閱讀療法的原理及其適用范圍
由于閱讀療法最早來源于醫(yī)療實踐活動,后主要應用于精神病學領域,所以“閱讀療法”的概念界定也基本與此相關,比如1941年的《道蘭德插圖版醫(yī)學詞典》(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中,“圖書療法”被定義為:利用書籍于精神疾病的治療[3]9。我國最早引入此概念的沈固朝先生將此定義為:“一種在醫(yī)生或有關專業(yè)人員指導下有選擇、有計劃、有指導的閱讀活動。它可以作為輔助手段治療疾病,尤其是精神和情緒因素起主要作用的疾病,包括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波折的情緒反應,因思維和行動失常而住院治療的精神病、神經(jīng)官能癥,伴有因情緒緊張造成的身體癥狀,以及因嗜毒、年齡、慢性疾患和殘疾而喪失勞動力的病人等。”[7]
隨著對閱讀療法的實踐和應用范圍的擴大,閱讀療法的概念也應有所改變,筆者認為,廣義的閱讀療法可以定義為:專業(yè)人員針對讀者的具體問題,為其提供的有意義的閱讀資源,并指導其有計劃地閱讀,使其在閱讀活動中得以安慰、領悟甚至升華而改善問題。
在此,“提供有意義的閱讀資源”是閱讀療法的核心,也是專業(yè)人員的“專業(yè)化”素養(yǎng)所在。而隨著文獻資源的多樣化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閱讀資源也不僅限于紙質(zhì)圖書,好的影視作品也可以作為閱讀資源;微博、微信等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布的資源也可以成為新時代的傳播途徑和影響方式。
閱讀療法的原理,也就是閱讀為什么能治病的機制,在王波的《閱讀療法》中有詳盡的論述,王波老師從發(fā)生學原理、心理學原理、生理學原理、心理生理學原理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其中心理學原理包括共鳴說、凈化說、平衡說、暗示說、領悟說。[3]16-36筆者發(fā)現(xiàn),王波老師的論述更多的是從一般意義的閱讀來談“閱讀為什么能影響人”,這種影響能夠“治病”,也有可能會“致病”。比如,王波老師提到,歐洲曾有不少愛情至上的小青年,因讀《少年維特之煩惱》而掀起自殺風潮。
在筆者上述的“廣義的閱讀療法”范疇內(nèi),“閱讀療法”的治療機制在于:在專業(yè)人員針對讀者具體情況提供有意義的閱讀資源并指導其閱讀活動的過程中,讀者得以安慰、領悟甚至升華而使問題改善。其中“安慰、領悟、升華”是閱讀療法的三個主要作用機制。
“安慰”的作用在于,讀者在閱讀作品中找到知音、知己,將自己投射于作品中某個人物,該人物的命運與自己相似甚至更加悲慘,該人物的所思所想正是自己的所思所想,甚至更精準地表達了自己意識到卻無以表達的想法。讀者產(chǎn)生認同、共鳴,感到自己并不孤獨,從而有被慰藉感,得以安慰。比如,作為閱讀療法,面對失戀的青年,就不能提供《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類書籍,可以建議其去讀《飄》或者觀看影片《亂世佳人》,主人翁的失戀和命運的挫折以及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會對讀者有啟示。所以,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有人把讀書比作“精神避難所”。
“領悟”的作用在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悟”到了更高的境界、更廣闊的天地。讀者的問題通常在于把自己的困境夸大,或者狹隘地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高考考砸,自己就全完了”等等非理性信念。在專業(yè)人員幫助下,讓其閱讀有關作品,比如《生命的重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或美國影片《當幸福來敲門》等,使其認識到人人都會遇到困境,別人的困境可能比自己大得多,并且“領悟”到“困境”并不全是壞事,“困境”往往能激發(fā)人的潛能,變壓力為動力,讓生命有彈性、更加堅韌。將讀者單一的、狹隘的思維方式改變?yōu)檗q證的、發(fā)展的思維方式,這也是理性情緒療法的原理。
“升華”的作用在于,讀者通過閱讀和自我反思,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調(diào)整甚至改變,那么整個人的精神面貌都會發(fā)生改變。能起到這樣作用的作品往往有震撼心靈的力量。一些世界名著就有這樣的力量,像《相約星期二》《悲慘世界》《簡愛》《富蘭克林自傳》等。因為一些讀者的問題,說到底就是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了扭曲和偏差,過于在乎名利權,在乎別人的評價,從而導致生活的困惑。用心閱讀這些作品,讀者會體悟到生命的意義,會認識到愛、平等、奮斗等這些積極正向的價值目標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如果“安慰”是指“閱讀是精神避難所”,那么“升華”就是將“閱讀”變成“被高人引領到天堂”。
以上三種機制并非各自獨立,有時一部作品同時具有這三種功能,也會因為個體的理解和領悟力的差異,同一作品帶給每個人的作用會有所不同??傊?,作為實施閱讀療法的專業(yè)人員,首先要有對讀者問題的診斷和對作品的識別能力,其次要有大量文獻資源的儲備,才能為讀者提供有意義的閱讀資源,就像醫(yī)生要會把脈問診,對癥下藥。
在“廣義的閱讀療法”范疇下,閱讀療法的適用范圍也在擴展,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治病的臨床性閱讀療法,更有面向正常人的發(fā)展性閱讀療法。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的閱讀療法,更傾向于后者。
(二)“閱讀療法”可成為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之一
近年來,由于中小學應試教育的影響,加之高校擴招后在校大學生的激增、大學生學習的壓力、人際交往和情感的困惑、就業(yè)的壓力等原因,使得一些大學生產(chǎn)生迷茫,“對未來無目標,對學習無動力,對生活無樂趣”的“三無大學生”已經(jīng)成為高校大學生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8]尤其是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青少年,恰處在應試壓力最大的初中高中階段,不僅使他們無暇讀書(此處“讀書”非指學校教科書或教輔資料,而是指對他們形成人生觀有幫助的“無用書”),甚至往往因為惡性競爭使他們形成過于功利化的短淺的價值目標,并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立德樹人”已經(jīng)成為高校四大功能中的首要任務。當前高校非常重視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高校德育工作主要通過“兩課”開設和一些社團活動等,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和團體(個體)心理輔導活動的開展,這些措施是有作用的,但“閱讀療法”作為一種高校育人的補充的輔助措施,有著其他做法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首先,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豐富,閱讀環(huán)境舒適溫馨,對學生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可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包括形式多樣的數(shù)據(jù)庫資源。
其次,高校有豐富的高水平的人力資源。高校教師雖然不能都成為閱讀療法的專業(yè)人員,但高校有一批閱讀品味高的教師,包括心理輔導教師、一些專業(yè)課教師和圖書館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整合各院系中對此有興趣的教師資源,經(jīng)過培訓,建立一支開展閱讀療法的隊伍。
第三,閱讀療法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刻而長久。隱性課程對于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和精神成人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有學者認為隱性課程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開展:有意識的自學活動,對各種生活事件的領悟?qū)W習和廣泛的社會生活實踐。[9]這其中第一、二種方式都可以通過閱讀活動來進行。
(一)嵌入式閱讀療法的嘗試
所謂“嵌入式閱讀療法”,就是將閱讀療法的理念和方法嵌入到教學中,更多運用發(fā)展性閱讀療法,淡化疾病和治療的意識,使學生在正常學習生活中得到幫助和成長。
筆者在圖書館工作期間,曾同時也承擔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任務,故嘗試進行將閱讀療法嵌入到課程教學中的探索。
2015年上半年,筆者承擔了生命科學學院2013級生物(師范)專業(yè)(58名學生)選修課教學,課程共16學時,每周2學時,歷時2個月。筆者將該班作為實驗班,將閱讀療法的理論滲透在課內(nèi)外的教學活動中,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首先在干預前先對全班做SCL-90測試,根據(jù)測試結(jié)果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比如有學生F4(抑郁)得分較高,就推薦她閱讀露易絲·海的《生命的重建》《10堂幸福教養(yǎng)課》《幸福人生的秘訣》。對大多數(shù)同學,推薦圖書有《相約星期二》《愛的藝術》《愛的教育》《窗邊的小豆豆》《愛彌兒》等40多種。要求學生在教師推薦的書目中自由選擇,至少精讀4冊圖書,每2周寫一篇讀書心得,共4篇。第二,每周一次的集中學習(課堂教學),共8次。根據(jù)學生的狀況,設置四個話題:大學生目標訓練、情感和自制、情商和人際溝通、挫折應對與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課中邀請部分學生暢談自己的讀書心得。第三,針對SCL-90得分較高的學生,重點關注,對其讀書心得認真審閱并給予反饋指導。2個月后,再進行一次SCL-90測試。兩次測試結(jié)果差異非常顯著。見表1。
表1 實驗班學生SCL-90前后測結(jié)果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閱讀療法的干預使學生在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等七個因子上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以下是部分學生讀書心得摘選。
胡同學:“我們需要用語言支持自己,而不是詆毀自己。我們詆毀自己的次數(shù)多了,這詆毀的聲音是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聽到的別人的聲音?!庇袝r候我們的父母總是胡亂地責罵我們,導致孩子隱藏了自己的才能和天賦,阻礙了自己的發(fā)揮。所以呢,我們要做自己的拉拉隊長,給自己加油打氣。——讀《生命的重建》心得高同學:其實我從來沒有看過正式描述死亡的書,因為自己總是想不清楚,想想又覺得悲觀??墒窃谶@本書里,老人明明白白地講清楚:“一旦你學會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生活?!笔堑?,人總要死。但這不應該成為我們渾渾噩噩活在這世上的借口。死亡是莫里教授選擇的第一個話題。我隱隱聯(lián)想到海德格爾那句“向死而生”。反而是,透徹想清楚死亡的必然,才能讓我們真正學會好好生活吧。——讀《相約星期二》心得
(二)對高校開展嵌入式閱讀療法的反思
經(jīng)過探索,筆者認為,在某些課程中(尤其是人文類課程)滲透閱讀療法是可行的。雖然大多數(shù)教師并無心理學學科背景,也無需施測SCL-90等量表,但只要按照發(fā)展性閱讀療法的理念來推行,對學生的成長會有幫助的。在將閱讀療法嵌入到教學或?qū)W生其他活動中時,可以考慮三個“并存”。
其一,自由與要求并存,即給學生一定范圍的自由和一定程度的要求。
教師應熟悉一些優(yōu)秀的經(jīng)典書籍目錄,也應了解較新的出版動態(tài),這樣就能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書目范圍,讓學生在其中自由選擇。筆者在實驗班遇到學生詢問老師能不能只讀自己喜歡的書,比如東野圭吾的《白夜行》,筆者先去了解了這本書的內(nèi)容,認為該書不符合“閱讀療法”(實驗班學生并不知道這個概念)的宗旨,就說服學生先按照教師提供的范圍選書。對于學生“讀書心得”的撰寫,也有一定要求,比如字數(shù)、格式、題材等,使得學生必須精讀才能寫出心得。
其二,紙質(zhì)書與非紙質(zhì)書并存。閱讀的形式不僅僅是紙質(zhì)圖書,影視作品也可以成為學生欣賞的作品。當前文化產(chǎn)業(yè)空前發(fā)達,學生也很喜歡追劇,可以利用這一形式的作品來影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建議學生觀看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并邀請文學院教授給學生介紹路遙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背景。可以組織學生課后來觀看一些優(yōu)秀影片,比如《肖申克的救贖》《美麗心靈》等。
其三,線下閱讀與線上閱讀并存?!伴喿x療法”在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其閱讀方式也應該賦予新的內(nèi)涵,有新的發(fā)展?,F(xiàn)在學生習慣用手機等移動終端進行閱讀??梢越嗉壩⑿湃?,老師經(jīng)常將一些優(yōu)秀文章發(fā)給他們,開拓他們視野。
總之,在高校開展“閱讀療法”,應該更注重其發(fā)展性特點,而淡化其治療性特點,也是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的人格健全和精神成人的有為之路。
[1] 王波.閱讀療法概念辨析[J].圖書情報知識,2005,(2).
[2] 李芬,陳穎曼等.我國閱讀療法研究綜述[J].現(xiàn)代情報,2010,(2).
[3] 王波.閱讀療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4] 宮梅玲,叢中.大學生心理問題閱讀療法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2).
[5] 宮梅玲,叢中等.閱讀療法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效果評價[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2,(10).
[6] 宮梅玲,叢中,閱讀治療抑郁障礙典型案例剖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5).
[7] 沈固朝.圖書,也能治病[J].世界圖書,1994,(3).
[8] 李群.讓大學生“精神成人”[J].中國德育,2008,(1).
[9] 岳曉東.論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之認識與培養(yǎng)[J].教育導刊,2000,(5).
ReadingTherapyanditsApplicationin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
LI Qun
(SchoolofTeacherEducation,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Reading therapy" originated from early medical practice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but being explored by university library workers in China. Practice and experiment show that embedded reading therapy can become one of the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oday, the appreci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nd online reading are new developments of "reading therapy".
reading therap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bedded
G444
A
1674-2273(2017)05-0109-05
(責任編輯何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