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葵
內容摘要: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在學習當今中國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教學實踐的過程發(fā)現:要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要做到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根本,以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構建為核心,以學生自我價值展示為動力,以教師的啟發(fā)、引領、點拔為激活方式,以激勵評價為手段,必須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研學稿 小組合作學習 策略
一、 運用研學稿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原因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里的教學建議提到:“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參觀、討論、訪談、項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中的間題,在合作和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驗,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增強道德學習能力”。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研究中,教師是中心,教師的行為是以控制學生的行為為主要出發(fā)點,這就會使學生形成對象性的思維方式,把教學的內容看作是孤立的,與自己毫無相關的知識體系,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甚至在上課前,學生也不知道要學些什么。學生更不會積極地投入教學活動中去。因此,為了改變落后的教學狀態(tài),提高教學效益,實現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我們結合本校學生和思想品德課的特點,借鑒了江蘇東廬中學等學校的教改經驗,在思想品德課堂上運用研學稿,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
(二)、運用研學稿,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教學合一”是高效課堂的精髓,經過精心編寫的研學稿,既標明明確的學習目標,又有引領學生學習的問題設計和練習鞏固,既是老師的教案,也是學生的學案,是實現“教學合一”的有效文本。在課堂上師生共用一份講學稿,適時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實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合二為一,教師可以可以拋開其他的輔導資料,解除束縛,目標明確地解決課堂授課解疑等問題,學生也可以思維開闊,自由發(fā)揮潛能,在合作、共享中生成知識,提高能力,從而實現教與學的雙贏,如果說研學稿是載體,小組合作學習是靈魂,那兩者相加就是實現“教學合一”、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二、 運用研學稿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
(一)、精心編寫研學稿,精心設計課堂研討問題。
研學稿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指南針,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它既能承載學生的學習目標,又能強化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是一個學科知識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它能保證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并逐步升華為一種能力。它體現了以“生”為本,以“學”為出發(fā)點。我們思想品德課的講學稿的設計分三大塊:一是“課前預習”, 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講學稿設計,有針對性的預習,解決講學稿中“課前預習”部分,這一部分一般是填空題或簡單的問答題的形式出現,學生一般通過看書可以在書本找出答案。這也是知識整理的過程,讓學生學會獨立的將課文上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整理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二是“課堂助學”,在“課堂助學”部分,主要是精心設計情境,通過“問題探究”起到“以問拓思,因問造勢”的功效,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從情境的闡述中掌握問題的關鍵,也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閱讀,養(yǎng)成習慣,形成能力,獲取知識。這也是開展小組合作討論的關鍵點。主要做法是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然后結合所學習的知識提出設問,也就是將知識點轉變?yōu)樘剿餍缘膯栴}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解疑。問題要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問題也不宜太多、太碎,問題應引導學生閱讀并思考,問題的敘述語應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如“你認為是怎樣的?”、“你的判斷的依據”、“你的理由”等等。另外學生對材料分析題都有一種懼怕,特別是新接觸到一種新題型,學生就會很迷茫,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的學法引導很重要,于是我們在研學稿的一些設問的解題中增加了“解題小貼士”。例如:在講到“教育的重要性”時,我們是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與設問并進行學法指導的: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強國必先強教。要抓緊啟動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溫家寶總理指出“強國必先強教”,請談談你對此是如何理解的?
(解題小貼士:理解認識類的解題思路)
是什么——材料體現了課文中某些觀點
為什么——把材料與相關知識進行分析(事理結合)
怎樣做——由此得出的正確做法(國家層面、中學生層面)
這樣,把具體情境和解題思路以文本的形式印發(fā)給學生,并在課堂上稍作點撥,讓學生自己根據老師“解題小貼士”去思考,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認知印象比老師口頭講一百遍都強,學生不會覺得無從下手,而是思路清晰,這樣學習的興趣也會提高,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的地位就顯露出來。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是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也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要讓學生真正從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思考,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三是“提升鞏固”,這是在探索整理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進行一些針對性強的鞏固練習。練習的題目是老師精心挑選的,具有科學性、層次性和備考性。所謂科學性就是選取的題目符合課標要求,數量適中,題目類型與授課內容相符,與考試題型相符;所謂層次性,是指練習的題目設計在易、中、難三個層次都有體現,符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需求;所謂備考性是指一部分的練習鞏固題目來源是歷年的中考題,讓學生明確課文的主要考點,并明確這些考點的考試形式,做到“心中有中考”。
(二)、精心組織課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有了精心編寫的研學稿,有了精心設計的問題,那如何體現出研學稿的“研討、導學”功能?這就需要精心組織課堂,采取有效的課堂組織形式。而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也是“先學后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的核心內容。因此,在課堂上以研學稿為載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本教學方式。endprint
1、 科學組建學習小組,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和職責。
針對初中學生自主判斷能力有限、較有隨意性這一特點,我們?yōu)榱税l(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最大功能,我們就按照學生的成績和平時的表現分小組,每個小組一般是四個人,這四人小組就是按優(yōu)、良、中、差來組合而成。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特點取一個貼切的名字,如九(6)班的小組名稱就有 “希世神話”小組、“魔蝎座 ”小組、“彩色風鈴”小組、“Stricle炫邁”小組。。。。。。這些小組名稱不僅是代表某小組的一種符號,也隱含著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這樣有助于激發(fā)小組成員對所在小組的歸屬感,增強小組的凝聚力。另外,給小組內的幾個成員依次編程1號、2號、3號。。。。。組內交流或集體交流時,按號輪流發(fā)言,人人都有參與的機會,避免出現“小權威”壟斷發(fā)言的現象。
2、 著力培養(yǎng)典范學習小組,掌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技能和方法。
因為是新嘗試的學習模式,在一開始,老師就重點培訓一個小組,重點引導,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如如何傾聽、補充、幫助、評價、分工等。讓學生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技能:聽取----耐心傾聽別人的發(fā)言,思考別人的意見;說明----針對別人的發(fā)言補充說明;反思---虛心聽取別人意見,改正錯誤;自控---專心聽講守紀律;協(xié)調---一起共同商量,分擔好壞。然后讓這個小組把整個合作學習的過程演示出來,讓別的小組模仿。我在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規(guī)定:小組成員發(fā)言時,一定要等發(fā)言的同學說“我發(fā)言完畢”才可以補充、評價,否則當違紀處罰。
3、適時引導學習小組,調控小組合作學習的進程和方向。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走下講臺,通過巡視,深入到學生中去,觀察學生動態(tài),幫助學生明確角色,積極引導學生緊扣教材、研學稿,針對研學稿中設計的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對于學生的討論、交流要給予充足時間并及時提醒、點撥,對學生生成的問題進行篩選和梳理,對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習慣、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等,給予及時的引導和疏通,使教學流程有可控性。
4、實行小組捆綁評價,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發(fā)展和高效。
評價,是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對小組的評價采用了小組捆綁的獎懲法,就是列出一個表格,以小組為單位,四人捆綁在一起,考查每個小組的紀律、發(fā)言的次數,作業(yè)的完成情況等等,如果小組內有一個人做的不好,就扣小組分,反之,按要求做好了,就給這小組加分。每周進行統(tǒng)計,累計到每個月底,每個月再統(tǒng)計一次,最高分的小組將獲得學校的TOB優(yōu)秀小組合作獎,有一定的資金獎勵。通過這樣的捆綁,增強小組成員的凝聚力,達到相互監(jiān)督,共同提高的效果,同時也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學習的高效能。
實踐證明: 在農村薄弱學校,在生源素質參差不齊,懶學、厭學蔓延嚴重的學情下,以研學稿作為橋梁,以小組合作學習作為重點開展教學活動,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不但改變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架起了師生良好的溝通橋梁,做到教學相長,也開發(fā)了學生的各項潛能,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和合作精神與良好的人格品質,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個體自主學習、主動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走進高效課堂》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 2011年9月
2、周峰、鄭向榮.《優(yōu)質學校形成規(guī)律探索》.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4
3、《有效課堂管理行為》 四川教育出版社
4、《構建“教學合一”模式,探出“改薄創(chuàng)優(yōu)”之路》 東廬中學教學改革經驗述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