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清川
真正的知識和知識分子并沒有通過知識付費而獲得好的報酬,那些善于包裝和炒作自己的人成為了知識付費的受益者。
知識付費在2017年進入了一個火爆期,不僅僅是分答和悟空問答的紅火,包括喜馬拉雅的知識付費產(chǎn)品、小密圈、小鵝通,只要和知識挨得到一點邊的,都開設了和知識付費相關的產(chǎn)品。我曾經(jīng)接到過許多傳統(tǒng)媒體所開設的知識付費的邀請,對我的要求都是,有時間您就寫點。
我有一點迷惑:知識付費產(chǎn)品和我原來寫稿子的差異到底在哪里?我所理解的知識付費,其實是我們這些學過一點文化知識的人,利用自己的認知盈余,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的手段,用以解決許多人在某些方面的知識需求的不足。它的根本,應該是知識的變現(xiàn)。它應該和寫稿子不同,寫稿子是知識輸出。
知識輸出是一種專業(yè)需求,也基本上是職業(yè)行為。而認知盈余,更多的是通過業(yè)余的時間,進行“多余的知識”的變現(xiàn)――當然,知識變現(xiàn)也可能變成一種主業(yè)。但是我可不可以不客氣地講:知識變現(xiàn)和知識的多少其實一毛錢關系也沒有好嗎?
關鍵的問題是:認知盈余是您得有盈余才行。現(xiàn)在的知識付費成為了一群成功學的人兜售自己并沒有盈余的知識,而更多的是一些打著知識的幌子和認知的騙子。那些缺乏對知識基本把握的人,在各種平臺上肆意地兜售虛假的知識。知識付費已經(jīng)進入了走火入魔時代:真正的知識和知識分子并沒有通過知識付費而獲得好的報酬,那些善于包裝和炒作自己的人成為了知識付費的受益者。
我所了解的真正的知識大家,真正有“認知盈余”的人,基本上都不在各類的付費平臺上,而是在書里。比如我現(xiàn)在讀葛兆光老師的《且借紙遁》。他讀過的書,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無所不通。但是他沒有去知識付費,而只是變成了一本書,換不來太多錢的書。
認知盈余應該是怎樣的?比如一個電工,他對于家庭的電器使用技術極其精通,他能夠通過一個小時的簡單指導,就讓你懂得如何善于布置和維修家里的電器,可以做到家庭電器維護基本不求人。這就是認知盈余;再比如說,一個4A公司里的文案,對于如何制作客戶的文案具有強大的知識,她開設了一個東西叫做“像打動客戶那樣寫情書”,這就叫認知盈余。
知識變現(xiàn)從來都不應該是依靠所謂的知識付費來實現(xiàn)的。一個擁有好的營銷知識的人,應該是一家營銷公司的高管,或者是獨立的策劃人;一個擁有好的歷史知識的人,應該在一所好大學里,依靠教書和寫書獲得良好的收入;而一個情感專家,可以通過各種的書和電視節(jié)目獲取專業(yè)性的報酬。然而,在中國,知識付費平臺的興盛恰恰是因為這個社會缺乏真正的知識,以及真正的知識缺乏得到好的報酬的途徑。
所以,我要告訴你的真相是:多數(shù)知識付費平臺,是沒有知識的,他們連基本的認知盈余都沒有。他們不過是蹭了內容創(chuàng)業(yè)的熱點,制造了一些概念,來跑馬圈粉而已。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慣于制造概念和熱點,以便于制造知識經(jīng)濟和粉絲經(jīng)濟。其根本的社會機制是:真正的知識在這個時代里面是被忽視的,所有人通過速食知識,企圖一步登天地進入暴富階層。羅振宇、papi醬、咪蒙們給這個時代最恐怖的結果就是,他們讓一群沒文化的人,都已經(jīng)認為可以通過文化來實現(xiàn)一夜暴富。
其實我對于知乎向來有著好感。因為我看多數(shù)知乎里面的答主都是出于自愿,而非出于獲利來進行回答的。知識分享的快樂并不是出于贏利,而是純粹地就是出于知識分享的目的,這才是認知盈余的根本。
大家哭著喊著抱怨平臺不給利益,是因為你知道依靠自己的知識賺不到錢,所以你心生怨恨。但這不是知識分享平臺的本質。
通過認知盈余來獲取利潤的幾乎所有的項目,都不過是打著認知盈余的羊頭,賣著成功學的狗肉;而那些沒有知識的知識混子,到處兜售些書本上的殘羹冷炙,就是現(xiàn)在多數(shù)“知識付費”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