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出了“現(xiàn)實的個人”的思想,并把“現(xiàn)實的個人”作為他探索歷史的前提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上的出發(fā)點。不過,“現(xiàn)實的個人”思想不是一下子就提出的,它有著一個過程,伴隨著馬克思對人的認識的不斷深入而發(fā)展。馬克思通過對宗教神學、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關于人的理論的批判,逐步將人看作勞動的人、具體歷史的人、社會關系中的人;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引入了實踐,從實踐的角度來理解人,為“現(xiàn)實的個人”的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全面、系統(tǒng)的闡發(fā)了 “現(xiàn)實的個人”的思想。
【關鍵詞】馬克思;現(xiàn)實的個人;批判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出了“現(xiàn)實的個人”的思想,并把“現(xiàn)實的個人”作為他探索歷史的前提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上的出發(fā)點。不過,“現(xiàn)實的個人”思想不是一下子就提出的,它有著一個過程,伴隨著馬克思對人的認識的不斷深入而發(fā)展。馬克思通過對宗教神學、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關于人的理論的批判,逐步將人看作勞動的人、具體歷史的人、社會關系中的人;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引入了實踐,從實踐的角度來理解人,為“現(xiàn)實的個人”的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全面、系統(tǒng)的闡發(fā)了 “現(xiàn)實的個人”的思想
1 對宗教神學的批判
馬克思最早對人的問題的關注,體現(xiàn)在他的博士論文當中,即《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雞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大學時代馬克思沉浸在黑格爾哲學的氛圍中,認同他理性、自我意識的思想。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認真研究了古希臘晚期哲學,但是這并不僅僅只是出于學術上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反對專制統(tǒng)治斗爭的政治需要。因為亞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學,即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懷疑主義,都是 “自我意識”的哲學,考察這三派的歷史背景就會知道,希臘化時期,羅馬帝國占領和征服了許多地區(qū),破壞了這些地區(qū)原有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生活條件,戰(zhàn)亂頻繁,生活困苦,人們意志普遍消沉和精神頹廢,現(xiàn)實是悲哀的,讓人感到痛苦和不自由,人們只好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尋找安慰,也就是說,人們只好逃避現(xiàn)實,走到主體的內心的自由中去。在過去的歷史中,馬克思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所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他們何其相似,而他們用思想中的自由和滿足來對抗現(xiàn)實的不滿,于是,馬克思像他們一樣,找到自我意識這一原則,成為批判現(xiàn)實的宗教和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武器。
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首先運用“自我意識”這一原則對宗教神學進行了批判。他重視人的自我意識,把自我意識放在神和上帝之上,他說:“不應該有神同人的自我意識并列”。馬克思“反對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這些神不承認人的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在這里,馬克思把“自我意識”放在很高的位置,接下來,馬克思用它來說明哲學、精神理性與世界的關系。馬克思說:“一個本身自由的理論信仰變成實踐的力量,并且作為一個意志走出阿爾塞斯的陰影王國,轉而面向那存在與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現(xiàn)實。”阿門塞斯的陰影王國是一個純凈、透明的概念世界,一個本身自由的理論信仰也就是人的自我意識,在這里馬克思指出了自我意識和精神理性的重要作用,他們可以變成實踐的力量而轉向人們世俗的生活世界。很明顯,實踐進入了馬克思的視野,然而,此時的他還是從唯心主義的角度來理解的。他認為“哲學的實踐本身是理論的?!瘪R克思正是在這種人的自我意識的能動性基礎上,闡述哲學與世界的相互關系:“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薄笆澜绲恼軐W化”即對世界進行哲學化處理,把經驗的、感性的、流變的世界上升為普遍的、理性的哲學概念,比如自我意識,使人們能夠反思過去的不假思索的信仰,用自己的理性、理智和理論來思考問題?!罢軐W的世界化”是指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思想即哲學可以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從而與我們的感性的、現(xiàn)實的生活相結合,這樣一來,哲學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理論,而是有了具體形式,這樣哲學的抽象世界與現(xiàn)實的感性世界節(jié)結合起來??梢钥闯?,馬克思這個時期的思想中已經體現(xiàn)出了關注現(xiàn)實世界的傾向。
這時的馬克思仍然是青年黑格爾派的一份子,深受布魯諾·鮑威爾等人的影響,他對人的理解也遵從青年黑格爾派的邏輯,高舉自我意識原則,宣揚人的主體性和自由,這也是對啟蒙運動以來自由主義思想的繼承,然而這時的人也只是抽象的。
但是,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又有所不同,他對宗教的批判和反對比青年黑格爾派其他成員更加徹底,他不單批判宗教神學,并且抨擊當時的世俗的統(tǒng)治政府,這體現(xiàn)了馬克思比青年黑格爾派更加徹底的革命精神。
2 對黑格爾關于的人的思想批判與繼承
馬克思在大學畢業(yè)之后對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有了新的認識。他在《萊茵報》期間與底層的勞苦大眾的接觸使他關于人的思想發(fā)生了更深刻的變化,他的認識也逐漸從表面走入深層,這體現(xiàn)在馬克思在《萊茵報》上發(fā)表的一系列的社評。在對普魯士書報檢查令的評論中,馬克思意識到人們的觀念和政治上的觀點與他們所處等級密不可分;在萊茵省議會上對林木盜竊問題的激烈爭論,他看到現(xiàn)實物質利益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政治、法律不過是維護私人利益的工具;在對摩澤爾記者的辯護當中,馬克思認識到社會關系的客觀性。
即便是這樣,不可否認,這個時候的馬克思,對以上問題的認知依然帶有經驗直觀性,在審視社會歷史問題時,與唯心史觀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他在現(xiàn)實的物質利益相關問題上,認識到物質利益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他還是不可避免的受到黑格爾的影響,認為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是由他們的理性決定的,是他們自己理性的結果和產物。
但是馬克思已經邁出回到人間的腳步。馬克思在大學畢業(yè)之前,深受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思想的影響,主要運用理性來思考抽象的哲學問題;《萊茵報》期間,他關注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觸及到了實際的物質利益,這使他產生了困惑。面對困惑和苦惱,是理論出了問題,還是現(xiàn)實出了問題呢?正是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促使馬克思對他信奉的黑格爾哲學進行了反思,于1843年撰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拉開了批判黑格爾的序幕。在這本著作中,他不同意黑格爾國家、法決定市民社會的思想,并把黑格爾在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上顛倒了的觀點和內容倒置回來,認為不是國家決定家庭和市民社會,而是相反,即家庭和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馬克思這種通過“顛倒”來進行批判的方式很明顯是受到了費爾巴哈的啟發(fā)??傊?,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國家哲學和法哲學的批判,一步一步進入到社會深層的物質生活關系,而要研究物質生活關系,就必須深入現(xiàn)實的人的生產勞動、經濟活動等,也就是說要研究政治經濟學,這個思想指向了通往唯物史觀的道路,此時,馬克思關于人的思想已經開始向唯物主義轉變,“現(xiàn)實的人”的思想開始產生。
3 對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思想的批判與繼承
1843年5月,馬克思在給盧格的書信中指出要對現(xiàn)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并規(guī)定了《德法年鑒》的辦刊宗旨和指導原則,即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xiàn)新世界。1844年2月,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上發(fā)表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導言》,在這期間,就“人”的問題來說,費爾巴哈對青年馬克思的啟發(fā)主要在于他的人本主義深刻揭露了宗教的本質就在于人的本質。
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同意費爾巴哈對猶太人及猶太教的看法,認為實際需要、自私自利是猶太人的世俗基礎,金錢是猶太教的世俗上帝,這樣一來,馬克思把對宗教的批判與對塵世的批判聯(lián)系起來。馬克思還論述了人類解放,他借用費爾巴哈的術語,認為現(xiàn)實中的人,即在基督教國家中的人,被非人的關系所控制,所以不是“真正的類存在物”,不具備“類本質”,因此,人類解放的實質就在于,把這種現(xiàn)實中的非存在物提升為“真正的類存在物”、“真正的人”,從而消除那種非人的關系,最后“只有當現(xiàn)實的個人同時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人勞動、自己的個人關系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痹谶@篇文章中,馬克思仍然堅持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立場,所以這時候他認識的“人的解放”仍然只是理論上的邏輯必然性,是一種抽象的人道主義,很明顯他這時的思想與后來的異化勞動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1844年3月馬克思和盧格兩人由于辦報的主張和思路不一致,同時因為經費發(fā)生困難,《德法年鑒》僅出版一次就???,馬克思開始著手研究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剖析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現(xiàn)實,于1844年3月至8月撰寫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在該著作中,馬克思非常頻繁的使用了類、類本質、類存在等費爾巴哈的術語,可以看出,費爾巴哈對馬克思影響的痕跡非常明顯。
在《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這無疑是《手稿》中最重要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異化勞動理論是現(xiàn)實的人道主義,“人”是它關注的焦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人道主義。不過,馬克思這里關注的“人”并不是資產階級標榜的超越階級的、抽象的、一般意義上的人,而是“現(xiàn)實的人”,也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工人。馬克思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直擊資本主義工廠制度中工人現(xiàn)實的工作環(huán)境、生活狀態(tài),揭露出工人異化、不人道的生存狀態(tài),而資產階級所謂的人道主義卻對工人悲慘的生活視而不見,馬克思接著指出異化的原因就在于私有制,所以要消除異化勞動、消除這種不人道的狀態(tài)、實現(xiàn)人的解放就要消滅私有制,達到共產主義。其次,異化勞動理論將探討的重點聚焦在“勞動”上,這個“勞動”,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工人進行的感性的、現(xiàn)實的物質實踐活動,而不是黑格爾所謂的精神意義上的勞動。
雖然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有積極意義,但是它仍然有不足?,F(xiàn)實的生產勞動是馬克思理論的起點,與之相反,黑格爾的起點卻是絕對精神,費爾巴哈是自然意義上的人,這里馬克思的現(xiàn)實性思維越發(fā)明確。然而,馬克思首先指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也就是說他仍然沒有逃脫人的本質這樣一個比較抽象的哲學主題,把理論的基礎建立在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上,然后用人的本質的異化和回歸來說明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因此即使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這時的勞動也僅僅是倫理、道德意義上的活動而已。而且,在這里,馬克思所使用的方法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與黑格爾的否定辯證法的結合:首先預設一個完美的、理想的人的本質,然后運用否定辯證法,從人的本質、本質異化、本質回歸的順序去說明歷史, 這決定了馬克思這時候還不可能真正理解人類歷史,因為他仍然是把抽象的價值懸設作為自己研究的起點。
1844年12月,馬克思讀了施蒂納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書,施蒂納對費爾巴哈的批判對馬克思產生了重要影響,促使馬克思同費爾巴哈決裂,接下來他在1845年春寫作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已經包含了對費爾巴哈批判的一切要點。
馬克思在《提綱》中批判了費爾巴哈從孤立的個人去探求人的本質的主張,他從社會關系出發(fā),對人的本質給以科學合理的規(guī)定,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而摒棄了費爾巴哈的類、類本質等人本學的術語和觀點,為提出“現(xiàn)實的個人”思想掃清了障礙。馬克思用實踐來論述人的本質,他同意費爾巴哈“宗教的本質在于人的本質”的觀點,但是他認為費爾巴哈并不完全明白人的本質,他只是把人的本質單純的理解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從人的屬性中抽象出“愛”,主張用“愛”去解決社會矛盾與沖突。這實際上是把許多個人之間的共同性抽象出來,這種同一性脫離了現(xiàn)實與實際,也不可能是人的真正本質。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費爾巴哈卻沒有看到現(xiàn)實的人,他忽視人的實踐活動,忽略人的現(xiàn)實的歷史進程,他沒有認識到他所理解的個人也是生活在在特定的社會形式和社會關系關系中的。馬克思指出“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經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前一代的工業(yè)和交往方式”,而現(xiàn)實的個人就是生活在這種特定社會關系之中、不斷進行工業(yè)等實踐活動而且受這種社會關系限制的人;同時,人的本質并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它伴著社會關系的改變而改變,原因就在于生產力和人的生產實踐活動是不斷發(fā)展的,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系也會隨之改變。能夠看到,通過對費爾巴哈的批判,馬克思從抽象的個人逐漸趨向現(xiàn)實的個人,這時候他所理解的現(xiàn)實的個人是處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進行實踐活動的人。
4 “現(xiàn)實的個人”思想的最終形成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第一次完整、明確的提出了“現(xiàn)實的個人”的思想。在這本著作中,馬克思描述了“現(xiàn)實的個人”:“這種觀察方法并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xiàn)實的前提出發(fā),而且一刻也沒有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種處在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tài)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xiàn)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的……這是一些現(xiàn)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他們自己的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
馬克思認為唯物史觀是“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fā)闡述現(xiàn)實的生產過程”,不像費爾巴哈一樣只是以感性的直觀為出發(fā)點,而且馬克思提出研究人要以“現(xiàn)實的個人”、“從事實踐活動的人”為出發(fā)點,這就從根本上去除了費爾巴哈孤立、抽象的人思想的影響。與唯心主義歷史觀相反,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騽?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在這個地方,馬克思非常明確的提出了 “現(xiàn)實的個人”也就是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人。此外,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的前提是“現(xiàn)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盵11]因此,首先,“有生命的個人”、“現(xiàn)實的個人”的存在是人類歷史的前提,因為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沒有人就不會有人類歷史。其次,人類歷史以人們所從事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前提。人們?yōu)榱松?,就必須進行吃、喝、住、穿等生活資料的生產,人們在進行生產活動的同時,間接地創(chuàng)造著人類歷史。最后,人類歷史以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為前提?!拔镔|生活條件”是決定“現(xiàn)實的個人”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物質生活條件包含前人已經創(chuàng)造出來的和由人們自己正在進行的物質生產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現(xiàn)實的個人”正是在生產實踐活動中展開歷史的。
“現(xiàn)實的個人”是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個人,人們在生產的過程中又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所以人又是生活在一定生產關系之中的。馬克思把人看作是具體的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人,由此“現(xiàn)實的個人”終于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具有了科學合理的內涵。
顯然,馬克思所說的“現(xiàn)實的個人”和費爾巴哈所說的“現(xiàn)實的人”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在馬克思看來,現(xiàn)實的個人是受他們所在時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制約的,他不再把人歸結為純粹的自然的人,他認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環(huán)境和人是彼此影響的,環(huán)境通過人來改變,人在改造環(huán)境的同時也在改造人自身,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改變通過處在一定社會歷史中的人的具體的實踐活動實現(xiàn)統(tǒng)一??梢姡R克思的視域中“現(xiàn)實的個人”是具體的、歷史、處于一定社會關系、從事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的人,正是由于這樣,馬克思就將“現(xiàn)實的個人”思想置于堅實的物質基礎之上,徹底實現(xiàn)”向“現(xiàn)實的個人”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8,255,258.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5][6][7][8][9][10][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9,73,67,66,67,78,67.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市北碚區(qū)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