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最近《軍師聯(lián)盟》播出,引發(fā)了不少熱議。有人說《軍師聯(lián)盟》里的曹丕和以往的形象很不一樣,不像那個無緣無故就要殺掉兄弟的人,應(yīng)該是加入了不少創(chuàng)作成分。真是這樣嗎?歷史上真實的曹丕,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讀《三國演義》,看里面說三分天下,就總覺得三國應(yīng)該是曹操、孫權(quán)和劉備這三個人,各據(jù)一方。但其實歷史上,真正的三國,要從曹丕開始算起。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過了幾個月,漢獻帝就舉行了禪讓之禮,把皇位“讓”給了曹丕。曹丕稱帝以后,改元黃初,自此便是曹家天下。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劉備打著延續(xù)漢代的旗號,也稱帝了。孫權(quán)稱帝,其實要晚一些,是在公元229年了。在曹丕建國之前,其實曹操啊,荀彧啊,郭嘉啊,他們都是東漢人。
曹操剛死的時候,跟了他很多年的青州兵嘩變,覺得他一死,萬事都到頭了!居然打算自行解散,解甲歸田了!這是武將。文臣方面,也是類似的情況,州郡官員,大多都是呈現(xiàn)觀望狀態(tài),覺得曹丕雖然是曹操指定的魏世子吧,但這統(tǒng)領(lǐng)國家的才能到底如何,還不好說。沒了曹操做把控,真能行?
文武如此,曹丕真是焦頭爛額!但他好歹也是跟著曹操歷練了很多年的人,又是作為接班人來培養(yǎng)的世子,曹操的手段就算沒學(xué)到十分,至少也有五六分,當然懂得攘外安內(nèi)的道理。賈詡、華歆這些親信自然不必說,其他相干不相干的人,但凡有些功勞,紛紛提拔上來。等穩(wěn)定好大部分的人心以后,曹丕就打算出兵伐吳了。
跟后世很多權(quán)力斗爭不一樣,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很夠哥們。
他有一回給大臣吳質(zhì)寫信說,我和你分別已經(jīng)過了三年,這段時間里,只是書信往來而已。這種方式實在太膚淺了,怎么能紓解我對你的思念呢?這種話,寫給朋友倒還好說,可您要說是皇帝寫給臣子的?較真的人就得說了,這叫“不成體統(tǒng)”!可曹丕卻管不了那么多。君臣是君臣,朋友是朋友,他還是吳質(zhì)的朋友,所以在這封信里,他也沒有太多掩飾,深切地懷念了其他因為疫病去世的文友們。并說想為他們編一本冊子,把他們以前寫過的詩文都記下來留作紀念——為后人所熟知的建安七子,王粲、陳琳、阮瑀等人,歸在一起的原因,也在這封信里。后世所說建安七子,都認為是曹操時候的事兒,其實不是,是曹丕給弄出來的。
只是曹丕雖然對朋友深情,但他總是顯得挺漫不經(jīng)心的,有時候人家都分不清他到底是開玩笑,還是說正經(jīng)的。譬如當時王粲去世,他在王粲葬禮上跟來吊唁的官員說,王粲喜歡聽驢叫,你們每個人都學(xué)一聲驢叫吧,權(quán)當為他送行了。您瞧瞧,是不是又是那句,“不成體統(tǒng)”?這種近乎調(diào)笑的紀念方式,古往今來,別說君主了,普通人也沒幾個做得出來!
曹丕一生寫了很多詩文,他日子過得精細,連彈琴這樣的小玩意兒,他都能寫篇文章,更不用說柳樹、槐樹這些本來就很有話題的物件了。他還興致勃勃地記錄了自己跟人家切磋打架的事兒。
有一回曹丕和奮威將軍鄧展喝酒,喝高了以后兩個人就說要來比一下劍法。剛好旁邊就有很多甘蔗,他們兩個就各自拿了一根切磋起來。曹丕贏了很多次,所以也特別得意,只是他悶騷慣了,記錄這件事兒的時候,也假裝自己不是很在意,可笑得很。曹丕一生中,像這樣叫人會心一笑的事有很多,種甘蔗,吃葡萄,再小的事,他都能找到樂子,寫文章記下來。不過可惜的是,他對生活雖然有百般留戀,但還是沒活到歲數(shù)。黃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重去世,時年四十。
(吳揚賓薦自《北京青年報》)
責(zé)編:我不是雨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