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媚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氣韻生動”
——胡琴音樂表演藝術與戲曲身段外在體態(tài)的同構
施 媚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氣韻生動” 的外在體態(tài)又指“韻律”,物理學中的解釋就是指物體運動均勻的節(jié)律, 是在運動中把連續(xù)、停頓、強弱變化有規(guī)律的結合所形成韻律節(jié)奏,是指物體進行抑、揚、頓、挫這些有規(guī)律的變化,并且在音韻的節(jié)奏上賦予了感情色彩,使得在外在的表現形式上蘊含著律動變化的美感,這種“韻律美”就是藝術形式中美的重要體現?!皻忭嵣鷦印蓖庠谛螒B(tài)的“韻律美”,在傳統(tǒng)藝術戲曲身段當中也有所體現。其中包括戲曲身段中的“起范兒”、“亮相”以及“四欲法”。而這些戲曲身段中的“韻律美”在胡琴音樂表演藝術中也有深刻的體現,無不透露著對生命之境的品味和審美傳達的同構關系。
氣韻生動;戲曲身段;外在體態(tài);韻律
戲曲表演中所提到的“韻律”,清代戲曲藝人黃旖綽在《明心鑒》(又稱《梨園原》)一書里記載。例如在“ 藝病十種” 中談到:“凡唱、念之時, 總須頭頸微搖,方能傳出神理,若永久不動,則成傀儡矣。” 又道:“腰硬則全身不靈活。”;“身段八要”中的解釋也很精到。例如“手為勢、眼先引、身微幌、法宜穩(wěn)?!钡?。其中,“傳出神理”和“手為勢”則已經涉及到了戲曲身段表演“韻律”的問題。是戲曲身段表演藝術塑造舞臺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一種表演藝術。無論是戲曲舞臺表演藝術家還是胡琴音樂表演藝術家,他們的身體都是創(chuàng)造角色的工具。在戲曲身段表演中,對技巧性和程式性的動作要求很高,為了能更加純熟的扮演各種角色,戲曲演員必須能把身體的各個部分練的靈巧可塑。在胡琴音樂表演中,這點也同樣的重要,胡琴表演藝術家必須掌握身體與琴的協(xié)調統(tǒng)一關系,才能在外在形態(tài)的基礎上追求“韻律”美的同構。
人們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都會表現得“手舞足蹈”。在舞臺藝術表演中,舞臺藝術表演,手的象征是表達思想感情的一個重要工具。戲曲身段的主要手勢以單山膀、雙山膀為主;單山膀即一手形端于身側,手型向外,另一手提襟。雙山膀則是雙手均行端于身側,做山膀狀。其中,雙山膀的手勢,和胡琴音樂表演的手勢基本一致,表現為三點:其一動作要求都表現為臂圓腋空有功架,力度強弱要有分寸,層次清晰要有節(jié)奏,臂膀開如弓形,不能挾臂聳肩;其二無論是在戲曲身段表演中還是在胡琴音樂表演中,對于手的動作一般都有是一個起法和落法的過程,就是“開合”“放收”的過程。戲曲身段中雙山膀是兩臂胸前畫圈,然后置于身側做山膀狀,這是一個收到放的動作形態(tài),胡琴表演中也存在雙臂隨手勢一起開合、收放,并且貫穿于整個胡琴音樂表演藝術的始末;其三在戲曲身段和胡琴表演的過程中對“手為勢”的動作要求是要有強、弱、快、慢以及強中有弱、弱中有強、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的韻律,這樣才能使得律動層次清晰,有身韻美的節(jié)奏感。例如在二胡演奏板胡音樂作品《影調》中就有類似的手勢韻律。如圖1所示
圖例中的高中低的音域分別表現在胡琴琴桿的不同位置,左右手按音與拉推弓的結合,構成了開合、收放的手勢韻律;圖例中的小快板是一個慢起漸快的過程,切分音清晰地表現出了強弱快慢的組合關系,從而使得音樂作品中音樂語言的韻律表現在手為勢的體態(tài)韻律中。
圖1
眼睛是表達內心世界的鏡子,也是藝術家們表達藝術作品不可或缺的媒介。它能通過表演者的眼神傳達藝術作品中人物(事物)的基本情緒,是興奮還是憂愁,是驚異還是沉思。表演藝術是通過形象來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可以說,沒有眼神的配合就達不到神、形合一,就沒有藝術的生命力。戲曲身段和胡琴音樂表演都是表演者在舞臺上詮釋藝術較色的載體,在行進舞臺角色(音樂形象)創(chuàng)造時,要把舞臺形象和藝術作品的形象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對于“眼隨心”,表演者要做到兩點:其一,思路不能斷。表演時,要隨時隨地的把眼睛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對象上,即某一外在的事物或者是某一內在的想象和思考對象上,使戲曲身段演員所要詮釋的角色和胡琴音樂表演者所要表達音樂作品的音樂樂思不斷線,達到“形斷神不斷,神斷意來續(xù)”的韻律,沒有空白點。如果表演者思想不集中,沒辦法投入音樂或者是舞臺表演中,眼睛就會出現“散神”的現象,這是表演者和音樂形象(舞臺角色)的貌合神離即眼睛外在表現形態(tài)的“韻”被丟掉,俗稱“丟戲”;其二,眼中要有物。這里所說的眼中有物都是指表演者與演奏者表達藝術作品的的精神內涵是一致的,但是由于胡琴音樂表演與戲曲表演外在形態(tài)的不同,所以分成了戲曲身段表演者眼睛的外神與胡琴音樂演奏者眼睛的內神。在戲曲身段表演中,戲曲表演者的眼神是體現戲曲人物內在心情動態(tài)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用眼神結合形體動態(tài)來向觀眾展現人物形象的喜怒哀樂,所以眼神表演往往是夸張的、奔放的,這種眼神稱之為外神;而在胡琴表演藝術中,演奏家是運用琴音來向觀眾表達音樂作品形象的,因此演奏家在體現音樂作品內在形象的時候,眼神的表演是含蓄而收斂的,這種眼神稱之為內神。戲曲身段表演者和胡琴音樂表演者通過眼神中有物這種內在虛擬的外在表現形態(tài),將藝術作品中的喜怒哀樂從眼神中表現出來,也是一種內心情感外在表現的韻律。例如在高音板胡音樂作品《莽原情》中,開頭就有一段茫茫莽原的景物描寫,這就需要表演者將莽原浩瀚的景象通過眼睛隨著音樂展現出來,達到“形斷神不斷,神斷意來續(xù)”的韻律。如圖2所示
圖2
圖例中的《莽原情》的引子部分是以 2 和 5 這組純四度的音程基礎上展開的一個音樂樂思,演奏起來較為自由和灑脫,濃郁的西北信天游的風格以音代唱,自由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的組合充分的體現出了西北大山中的高亢回音,綿延不絕。此時表演者要將音符化作琴聲,再加形體眼神的傳播所表達自然環(huán)境的美,觀眾所欣賞的不僅僅是琴聲,也是通過表演者眼神所傳達的音樂樂思。
“腰硬則全身不靈活?!痹趹蚯矶沃袩o論是“起范兒”、“亮相”還是“四欲法”,在人體的物理結構功能上,都是以“腰”來作為活動動作的主體,在“領勁”的基礎上,有控制的引領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戲曲身段動作?!把I身隨”就是講在四肢沒有動的基礎上,“腰”先動,“領勁”帶動,作用于整個肢體的各個部位。這種“領勁”在胡琴音樂表演藝術中也有體現。在音樂表演開始前,音未動,腰先行?!靶囊幌耄葎?,肋隨動,傳于肩,行于臂,帶于腕,傳于指尖,而后音樂起?!边@個動作是一種形態(tài)上的“韻律”,貫穿于戲曲身段和胡琴音樂表演的始末,也是一種自然的體態(tài)呈現。戲曲身段中的“起范兒”和“亮相”一般是為戲曲人物出場做準備,亮相”是戲曲身段中是緊接著起范兒動作之后的一個重要的姿態(tài)動作。它的基本動作要領是:左手叉腰,右踏步站好,主要是在腰“領勁”的基礎上,右手腕稍微向里扣,手背朝前自然下經胸前向額頭上部撩起?!傲料嗟囊凰查g的動作是一種相對靜止的造型動作,并且富于了雕塑感,在戲曲舞臺的表演方面,它主要展現的是藝術作品中人物(事物)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精神面貌。胡琴音樂表演藝術中的“起范兒”和“亮相”,也是用于音樂作品中的音樂形象出場,它的運動體現在演奏者體態(tài)的“韻律”。如圖3所示
圖3
例如板胡音樂作品《花梆子》的引子開頭部分的“起范兒”和“亮相”。也是在腰“領勁”的基礎上,腰部帶動身體、頭部、大臂、胳臂、手腕,共同作用于弓子和琴弦的一系列動作。如果沒有這些領奏的動作韻律,那么音樂表演就會顯得直板僵硬,在音樂的處理上也就沒有可聽性和韻味感。
“法宜穩(wěn)”中的“法”其實就是“四欲法”,是戲曲身段和胡琴音樂表演在手、眼、身的基礎上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在藝術表演上的體現。進與退、左與右、放與收、上與下這些矛盾的對立面是“四欲”的四個方面,它們在戲曲身段和胡琴音樂表演中對立統(tǒng)一,加強了矛盾的對比,使音樂形象(舞臺角色)的塑造更加突出。是表演者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的催化劑。在“手為勢”中我們提到了“四欲法”中的“放與收”即在音樂表演中的基本開合動作體態(tài)律動;“身微幌”的“起范兒”和“亮相”中提到了“四欲法”中的“上與下”即在音樂表演作品中欲上則下,欲下則上的動作體態(tài)律動,接下來,我們在胡琴表演藝術中分析“左與右”“進與退”。戲曲身段中的“左與右”在戲曲身段“左右云手”中的體現是手臂欲向左那么起勢務必從右行,欲向右那么起勢務必從左行。劇中的人物要指向右手的花,手勢必是從左邊畫圓起勢指向右邊。在胡琴音樂表演藝術中的體態(tài)律動主要體現在“左與右”的外在形態(tài)中,例如在板胡表演中就有“墊弓”作為起勢表現“愈左先右,愈右先左?!钡耐庠陧嵚??!斑M與退”在戲曲身段表演中體現在“步法”中,由于胡琴音樂表演是相對于表演者與胡琴之間靜態(tài)的表演,不同于戲曲身段表演者空間動態(tài)的表演,所以表現為胡琴音樂表演外在形態(tài)的“前與后”表達為體態(tài)上的“抑與揚”,與“收與放”共同完成體態(tài)韻律?!笆铡钡臅r候是“抑”;“放”的時候是“揚”。例如在板胡音樂作品《大姑娘美》中,就運用了大量的墊弓來做裝飾音,表現在拉推弓上的演奏順序是拉弓—墊弓—推弓的過程,即右左右的運動過程,表現在“法宜穩(wěn)”中也就是“欲左先右”和“放與收”的一種體態(tài)韻味。
“氣韻生動”在戲曲身段和胡琴音樂表演藝術中,是歷代藝術家們在舞臺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且具有民族美學特征的規(guī)范化體系。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結晶,是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珍品。戲曲身段和胡琴音樂表演藝術在外在形態(tài)的“手”(手為勢)、“眼”(眼隨心)、“身”(身微幌)、“法”(法宜穩(wěn))中的外在體態(tài)的一致性,都蘊藏了“氣韻生動”外在“韻律美”的一致,”即外在形態(tài)的“韻律”的同構。這些內在審美的“神韻”、“音韻”和主觀的創(chuàng)造性以及外在形態(tài)的“韻律”都是戲曲身段和胡琴音樂表演藝術對于“氣韻生動”的蘊涵。
[1]俞為民.中國戲曲藝術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董德光.戲曲表演程式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3]胡芝風.戲曲藝術二度創(chuàng)作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0.
[4]唐大為.胡琴樂曲演奏中的意境[J].北方音樂,2009.
[5]趙挺.二胡演奏與氣論[J].北方音樂,2012.
[6]肖盛明.宋氏二胡與太極拳的文化內涵[J].大眾文藝,2011.
J613
A
施媚,女 ,山西太原,山西工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