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飏 王紅巖
[摘要]隨著社交網絡和傳播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借助“詞語模”這一特殊機制,“被xx”這類非規(guī)則的語言現象以突破傳統(tǒng)被動句的結構特點而被人們所認知和接受。與傳統(tǒng)的被動句相比,“被xx”在結構上也有了很大創(chuàng)新。從“被xx”這類語言現象的結構特征入手,闡釋其語義演變、詞匯化及流行的原因。
[關鍵詞]被xx;結構特征;語義演變;詞匯化;流行原因
[中圖分類號]H0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36121(2017)01010905
隨著社交網絡和傳播媒體的迅猛發(fā)展,特別20092015年間,“被xx”的語言現象,如:“被自殺”“被就業(yè)”“被捐款”(2009)“被申遺”“被空巢”“被增值”“被幸福”等不斷進入日常的言語交際中??梢哉f,“被xx”以其獨特性、創(chuàng)新性及全新的表達效果打破了傳統(tǒng)“被”字句的固有模式。從語法學角度分析“被xx”的結構搭配及其結構特征;考察“被xx”這一語言現象中“被”字的語義演變和它從句法化到詞匯化的轉變,并探究這一現象產生及流行的原因,以期對此類語言現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被xx”的語法特征
被動句一直深受國內外語言學家的關注,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生成語法學界里,幾乎把被動句看作“推動語言理論建設的杠桿”。在現代漢語中,“被”字句也是現代漢語語法學中的重要句式。無論黃伯榮、廖序東的《現代漢語》(1)124125還是邵敬敏的《現代漢語通論》(2)210,都給“被”字句作了如下定義:“被”字句就是在謂語動詞前,用介詞“被(給、叫、讓)”引出施事或單用“被”的被動句。但是,并非所有含有“被”字的都可稱為“被”字句,其使用是有條件限制的。如,“被”字后面的動詞大多是及物動詞,且都具有處置義。所謂處置義,即動詞對受事主語產生影響,使它產生某種結果,發(fā)生某種變化,或處于某種狀態(tài)。“被”字句中的受事主語一般是已知的人或事,即受事主語是有定的。“被”字句的基本結構為:名詞短語(受事主語)+被+名詞短語(施事賓語)+及物動詞+(補語)。例如:
(1)年輕的生意人哈迪曾被巨浪卷走。(《人民日報》2014年12月27日)
(2)花洲書院明代被稱為“花洲相跡”,清代改稱“花洲霖雨”,至今仍保存著春風堂、萬卷閣、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歷史建筑。(《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12月27日)
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及迅猛發(fā)展,網絡媒體上涌現出一種新型的“被xx”語言現象,它既不完全等同于傳統(tǒng)的“被”字句,也不是傳統(tǒng)“被”字句的簡省形式,而以一種全新的結構特征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眾所周知,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在語言系統(tǒng)中,語音、詞匯、語法不斷變化,雖然語法系統(tǒng)的變化不及詞匯和語音的變化迅速且明顯,但它也始終處于變化發(fā)展中。“被”字句的語法結構變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xx是動詞
以往的“被”字句中,“被”后面可加單音節(jié)動詞也可以加雙音節(jié)的及物動詞;而“被xx”這種結構的動詞必須是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的,而且動詞不僅限于及物動詞,如:“被自殺”“被就業(yè)”“被潛規(guī)則”“被城市化”等。通過考察搜集到的“被xx”句式的語料,可以把“被”字后面的動詞再細分為三類:
1.“被”+及物動詞
在“被+xx”結構中,“xx”是及物動詞的數量并不常見,如:增長、代表、自愿等。這些及物動詞本身不能放在“被”字后表示被動義,這主要是因及物動詞作謂語時具有主觀性??墒?,它們一旦進入“被xx”句式中,就完全可以表示被動義。如:
(3)只因學校在學生、家長面前,處于絕對的強勢地位,面對學校的收費要求,學生、家長只能“被自愿”,否則孩子在學校被“穿小鞋”。(《山西日報》2015年2月3日)
(4)在媒體上發(fā)篇文章、在網上發(fā)個帖子,就能說“代表民意”嗎?若此,恐怕會有另一些持有不同意見者覺得“被代表”。這種事也值得管理者考慮,究竟應如何看待和處理各種“民意”。(人民網2015年3月26日)
例(3)中,“自愿”是及物動詞,后面加賓語,只能說“學生家長自愿交錢”。這里的“自愿”具有主觀性,表示學生家長是心甘情愿地向學校繳費??墒?,在例(3)中,“自愿”前加了“被”字,“被自愿”就具有了被動義,表示學生家長在不知情的狀態(tài)向學校繳費,而非自愿。
2.“被”+不及物動詞
在“被xx”句式中,“被”+不及物動詞的構式隨處可見,如:“被就業(yè)”“被自殺”“被捐款”“被通過”等。
(5)同時,隨著就業(yè)質量報告的公布,不少“被就業(yè)”的現象也在人們視線內“此起彼伏”,那么,衡量高校教育水平能否以就業(yè)質量“論英雄”? (《科技日報》2015年3月3日)
(6)顯然,萬昌科技作為中小板新丁,揚名天下全憑高慶昌的縱身一躍。時至今日,有關“自殺or他殺or被自殺”的爭議依舊是其逝世之后遺留下的最大難題。(《京華時報》2011年5月30日)
(7)“被自愿”和“被捐款”則體現的是強制性和壓迫力,這喚起了中國民眾最敏感和最排斥的“被安排”的歷史。 (《中國經濟周刊》2011年第45期)
上述例子中的“就業(yè)”、“自殺”、“捐款”等動詞后不可加賓語。在傳統(tǒng)“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詞很少出現不及物動詞,語義上也不具備被動義。但在“被xx”中,不及物動詞卻可以放在“被”字后面,以全新的意義應用在語句中。
3.“被”+能愿動詞
在“被+動詞”的構式中,需要注意個別非常規(guī)語法案例,不能放置動詞后的能愿動詞反而置前,如“愿意”。在傳統(tǒng)的“被”字句中,能愿動詞與否定詞大都放在“被”字之前,如“他愿意/能夠/應該/可能作為代表出席會議。”但在“被xx”結構中,“被”字后可加能愿動詞,且只限于“愿意”。如:
(8)員工為了掙加班費而加班,在“被愿意”的背后,是管理者自己在實施不正當的管理。(《中外企業(yè)文化》2014年第9期)
在此就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能夠”“可能”“應該”不可以出現在“被”字之后,而“愿意”就可以?首先,在語用平面上看,“被xx”除了表達基本的概念義之外,還蘊含著說話人強烈的主觀色彩,表達了說話人對“xx”這一事件真實性的懷疑;其次,從構式語法分析看,“被”構式的意義是:在當事人不知情或非自愿的情況下,將“xx”事件主觀認定并強加給“xx”事件的當事人。(3)14由此,“被”字后面只可加“愿意”是因“愿意”在此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而“能夠”、“應該”、“可能”差之。
(二)xx是形容詞
傳統(tǒng)的“被”字句中,“被”字后面一般是及物動詞,很少出現形容詞。可在“被xx”結構中,“被”字后面可加形容詞,且形容詞必須是雙音節(jié)的,如“被富裕”“被健康”“被幸?!薄氨婚_心”等。如:
(9)目前,有些地方存在著老百姓“被幸?!钡默F象,對此,藍紹敏表示,不讓群眾“被幸?!?、“被增長”,就要求在工作當中更加注重用群眾的眼光、從群眾的立場來想問題、看問題、處理問題。 (人民網2015年3月6日)
(10)我國內需不足的關鍵問題,就是老百姓并沒有真正富起來,只是少數人富,多數老百姓是“被富?!绷恕?(《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4月12日)
從上述兩例中可知,“被”后面雖然加的是表褒義色彩的形容詞,但它一旦進入到“被xx”這一構式中,所表達出的語義卻反其道而行,充滿了無奈、不滿、嘲諷與質疑等義。
(三)xx是名詞
一般的“被”動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詞大都表示施事的,是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在句子中作賓語成分,如:“錢被小偷偷走了”。這里的“小偷”就是“偷”這個動作的發(fā)出者,即施事賓語??稍凇氨粁x”這一句式中,“被”字后面的名詞并不表示施事。如:
(11)但正像京滬等高鐵線的開通一樣,很多公眾對此的反應并不是歡呼速度的提升,反倒是擔憂“被高鐵”。 (《國際金融報》(2012年12月26日)
(12)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絕不能讓“平均”掩蓋了“不平均”,更不能讓偏遠地區(qū)群眾同步“奔小康”成為“被小康”。 (人民網《人民日報》2015年2月3日)
以上“被xx”句式的三種結構類型可以歸納出:從結構上說,新型的被字句與傳統(tǒng)的被字句相比較,它具有很強的凝固性。下面以兩例具體分析。
(13)戰(zhàn)士們被敵人包圍了。
(14)明星們“被慈善”了。
在(13)中,“被”字后面可加“兇猛的、可怕的”等短語;可在(14)中,“被”字與“慈善”中間卻不可以加任何其它成分??梢?,“被xx”結構有極強的凝固性。
從詞語的排列順序上看,“被xx”的語序具有固定性。這個結構一般由三個音節(jié)組成,如:“被自殺”“被小康”“被捐款”等,有的也由四個音節(jié)組成,如:“被潛規(guī)則”“被城市化”“被困難戶”等。無論是三個音節(jié)還是四個音節(jié)的,是“被”加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他們構成的語序都是“被+xx”,“被”字始終放在最前面,前后位置不可替換。
二、“被”的語義演變及特征
從“被”字的古文字字形上來看(金文),它是由(衣,取暖所用)+(皮)構成,其造字本義應該是由獸皮制成、用于睡臥時遮蓋保暖的被子。許慎《說文解字》:“被,寢衣也,一身有半,從衣,皮聲?!保?)50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寢衣。長一身有半。論語鄉(xiāng)黨篇曰。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孔安國曰。今被也。”后詞性由名詞義轉為動詞義“覆蓋”義。如:
(15)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楚辭·招魂》)
又間接引申為“施加”“遭受”“蒙受”之義。其中,“施加”義表主動,“遭受”、“蒙受”義表被動。在先秦古籍中,“被”字往往作動詞“遭受”或“蒙受”之義,這是“被”字的常用義。如:
(16)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 (《戰(zhàn)國策·燕策》)
(17)處非道之位,被眾口之譖。 (《韓非子·奸劫弒臣》)
(一)表示“不如意”或“蒙受”義
王力認為:“現代漢語的被動句的“被動義”多表達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5)115“被”字所表示的“遭受”和“蒙受”義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中。但“被”字的詞性卻發(fā)生了變化,由古漢中的動詞轉為現漢中的介詞,因此它的詞義也由實詞義逐漸虛化為虛詞。如:
(18)一位明古魯市的官員在當地一家醫(yī)院說:“我們將被告知有越來越多的受難者?!?(人民網《江南時報》2000年6月6日)
(19)鐵嶺市原市長林強等5名廳級官員因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他們涉嫌犯罪的問題及線索已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年2月10日)
上述兩例中的動詞都是及物動詞,對主語都具有處置性。如例(19)中的“被開除黨籍”,之所以被開除黨籍,是對他行為的一種懲罰,表示的意義是消極的,是本該遭受的必然結果。
“被”字的這兩個語義特征同樣可以應用在當今網絡流行語“被xx”結構中,如“被自愿”。它的由來是重慶銅梁縣教育局要求小學生繳納9000元的“慰問金”,教育局長稱這是家長的“自愿”行為。后來,又有寧波教育學院要求畢業(yè)學生向學校繳納“孝敬費”,校方稱這是學生的“自愿”行為。 這就是“被自愿”由來。“自愿”本身不帶有貶義色彩,但前面加了“被”字,就指不是出自主觀意愿,而是被迫做某事,更強調了“不如意”義。
(二)表示“如意”的語義
王力先生和崔宰榮先生在搜集了大量唐宋時期的古漢語語料,并對其中的被字句進行研究后認為,在古漢語中,“被”字后面所搭配的成分具有貶義色彩,即:在被動句中,作為受事的主語直接受到損害。如:被打、被搶、被燒、被劫等詞語。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句在繼承以往語義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表“如意、喜悅”的語義,與以往只表達消極意義的被動句有很大不同,而且這類表述已大大超越了表示消極意義的被動句。如:
(20)小明被選作為班級的語文課代表。
然而,“被”字后面加積極意義的詞語所表達的語義內容卻大不一樣,如:“被開心”“被中獎”“被成名”“被幸福”等,表達的是不如人們真實想法和事實的貶義色彩。
(三)表示非自愿的語義
“被xx”并不是完全否定了傳統(tǒng)被字句所具有的語義特征,而是對其批判地繼承,并不斷創(chuàng)新。它在原始語義的基礎上,增加了表“無奈、非自愿”的語義特征,這一特征是傳統(tǒng)被字句所不具備的。如,“被代表”這一詞在近幾年國家召開的各種大型會議上頻繁出現,“被代表”的意思就是老百姓的一些建議和請求被所謂“代表”代表,百姓的真實情況和內心感情無法真正得以表達。類似例子在生活中屢見不鮮,人們從最初的“被自殺”,逐漸演繹出了“被高鐵”“被贊成”“被小康”等詞?!氨弧弊忠运碌慕Y構和用法表達了人們不情愿、無可奈何的復雜心理。
三、“被xx”語言現象從句法化到詞匯化的轉變
詞是語言中最小的能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之所以把“被xx”句式認定為句法化到詞匯化的轉變,是由于“被xx”中的“被”字不再作為“被”字句的標志,而是與其后面的詞語一同出現在句中充當一個句法成分,且二者不可分離。
首先,“被xx”結構從非句法結構轉變?yōu)榫浞ńY構的過程被稱為“被xx”的句法化。這一過程變化主要是由于人們表達交流的需要為其提供了外在動力;同時,這一句式保留了原有“被”字句的語義內容與句法形式,且隨著現代漢語詞匯逐漸雙音節(jié)化的趨勢,“被xx”中“xx”幾乎都是雙音節(jié)詞語。語言系統(tǒng)內部的變化發(fā)展作為這一現象句法化的內部動力,其變化的結果,就是“被xx”作為一種新的被動句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其次,“被xx”句式又從句法化走向了詞匯化?!氨粁x”句式是從傳統(tǒng)的“被”字句演變而來,與一般的“被”字句一脈相承。從句法功能上看,“被xx”句式中的“被xx”在句中仍作謂語,但“被xx”這一新詞語在句中既可作主語,又可作賓語;從句法形式上看,在一般的“被”字句中,“被”字被看成一個語法標記,“被xx”并不用特殊標記把它們獨立開來,但“被xx”新詞語中,“被”字不被看作是一種句法成分,而是一個構詞語素,“被xx”在句子中常常要用引號把它們標記出來,作為一個整體來充當句法成分,用來表達特殊的語義內容。此外,上文已經提到,“被xx”詞語結構凝固性強、語序固定,這更加強了“被xx”詞匯化的趨勢。
“被xx”從句法化向詞匯化的轉變,不僅使“被xx”中“被”字后面的詞語可以是及物動詞,還可以是不及物動詞、名詞和形容詞。而一些詞語原本不可以在“被”字句中出現的也都可以在“被xx”句中出現,并表現出不同的語義。但要指出的是,“被xx”正處于詞匯化的進程中,它是否能固化成型且被人們接受,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四、“被xx”結構流行的原因
索緒爾稱,“類比形式就是以一個或幾個其他形式為模型,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構成的形式。”(6)226所謂“類比”即“類推”,而類推機制就是以其他語言規(guī)律為基礎,使另一些詞和形式向這一規(guī)律看齊,從而構成新詞語或新形式。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尤其年輕人的求異、求簡心理,及“被xx”所帶來的獨特、新穎的表述,都為這一新興句式的傳播和使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加之語言內部自身的發(fā)展,語言系統(tǒng)內的句式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后,系統(tǒng)內部會生成一種符合時代潮流的新型句式,并以全新的表達效果進入語言系統(tǒng),人們會在傳統(tǒng)形式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涵義。而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大眾媒體成為當今社會傳遞信息的中堅力量,當某種新興的語言現象出現,并在網絡中不斷被使用,就會為這種語言現象的流行提供了可能性。
[注釋]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邵靜敏.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杜澄宇.新興“被xx”構式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2.
(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5)王力.漢語被動式的發(fā)展[A].語言學論叢(第一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6)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邵靜敏.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力.漢語史稿(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4]羅常培,呂叔湘.現代漢語規(guī)范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崔宰榮.唐宋時期被動句的語義色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6]劉紅妮.“被xx”新詞的多角度考察[J].漢語文化,2010(3).
[7]張明輝.論時下流行構式“被xx”[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8]王振來.“被xx”的結構特點及語義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9]楊炎華.“被+xx”的句法化及其詞匯化[J].漢語學習,2013(1).
[10]杜澄宇.新興“被xx”構式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2.
[責任編輯]李獻英
The Paper of Linguistic Phenomenon About "Bei xx"
HONG Yang,WANG Hongya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8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s and media, and with the help of this particular mechanism "wordmode", "Bei xx"(such as "being employed", "being welloff," "is donations," etc.), this irregular linguistic phenomena, is perceived by people and accepted by breaking through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passive sentenc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assive sentences, "Bei xx" with great innovation in the structure, such as : the word behind the "bei" is not only limited to twosyllable verb, it can also be doublesyllable nouns and adjectives.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illustrate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from the structural feature start, and further explain its semantic evolution, lexicalization and popular reasons.
Key words:Bei xx, structure feature, semantic evolution, lexicalization, the popular rea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