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范圍副詞演變中的非范疇化

2017-10-19 00:38鄧慧愛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7年9期

摘 要:范圍副詞由表總括、表限定和表類同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理論上應是相互獨立的。但有的范圍副詞可兼表其中兩部分,通過對其中的“但”“僅”兩個范圍副詞對這一非范疇化的現(xiàn)象分析,以期探求其出現(xiàn)的原因。

關鍵詞:范圍副詞 非范疇化 原因

引言

人類在千差萬別的事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據(jù)此把看似不同的事物處理為相同的,將其抽象化和概念化為若干的范疇。本文提到的范疇不是經(jīng)典范疇觀中的絕對、離散的范疇,而是建立在Wittgenstein(1953)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理論和原型范疇化理論基礎上的范疇。在同一個范疇中的成員并不是平等的,有典型和非典型的區(qū)別。非典型的成員不僅有部分典型成員的屬性,還會與相鄰范疇共有一些屬性,以一種不穩(wěn)定的中間狀態(tài)存在的。隨著語言的不斷發(fā)展,非典型成員易于“非范疇化”,即喪失原有范疇的一些典型的特點,同時獲得新范疇的一些特點。

“非范疇化”最早是由Hopper和Thompson(1984)提出,用來解釋詞的范疇屬性的動態(tài)性。劉正光、劉潤清(2005)在研究漢語的基礎上提出非范疇化的兩層含義:一方面涉及語言變化,另一方面涉及認識方法。在語言層面,我們將非范疇化定義為在一定條件下范疇成員逐漸失去范疇的特點的過程。在認識方法層面,非范疇化是一種思維的創(chuàng)新。[1]

據(jù)此,我們可將語言發(fā)展描述為:

范 疇 化

無序的組合→原始范疇…………→新的范疇→

(非范疇化)

如虛線所示,非范疇化中非典型范疇成員因為其本身的原因更容易表現(xiàn)為新舊范疇的共同體。這新舊的范疇可以是相鄰的,也可是相反的,我們要討論的是后者。這種正反同體的現(xiàn)象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早在兩晉時期郭璞注《爾雅》中就有“訓詁義有反覆旁通,美惡不嫌同名”,清代段玉裁、王念孫、俞樾都提到過這一現(xiàn)象,蔣紹愚(1985)在《從“反訓”看古漢語詞匯研究》中對漢語的這一現(xiàn)象有進一步的論述??v觀他們對這一現(xiàn)象的描述解釋,所舉的例證多為實詞,而虛詞是否也存在同樣的現(xiàn)象并沒有詳細論述。

漢語范圍副詞按語義、語法和語用相結合的原則可分為:表總括、表限定、表類同三個次類。這三個次類分屬不同的范疇,理論上不應存在交叉的。但實際情況是有的范圍副詞(大半、大都、單、不僅、頂多、多、純、才、各、凈、偏、索、適、猶、專等)歷史上存在可分屬于不同的次類范疇的情況,更有甚者一直將這一種矛盾的組合體延續(xù)到了現(xiàn)代漢語。有部分我們在《范圍副詞語義對立現(xiàn)象探索》中已經(jīng)有論述,本文只選取了“但”“僅”兩個詞進行論述,以期對漢語副詞的非范疇化現(xiàn)象有一個較為深入的認識。

“但”“僅”在部分時期可同屬于表總括和表限定兩個范疇,根據(jù)他們產(chǎn)生原因和結局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假借帶來的矛盾體,如“但”;一種是本身意義引申帶來的矛盾體,如“僅”。

一、假借矛盾體

一個字因為發(fā)音的相似被假借為另一個字,新產(chǎn)生的意義與原義分屬于兩個對立的范疇,這一類字就是假借矛盾體。由于其產(chǎn)生原因的特殊性,這類矛盾體多產(chǎn)生于漢字數(shù)量較少的上古時期。

關于漢字多義詞字義的組成成份,清代著名語言學家朱駿聲提出多義詞的義項由“本義”“引申義”“假借義”構成。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我們認為一個文字可以假借用來表示另一詞,表示這兩個詞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理應將其視為文字的用法之一。因此,我們提出假借矛盾體并加以討論研究,以下以“但”為例。

但,《說文·人部》解釋為“裼也。從人旦聲”。可見其本義為“袒露”。在《墨子·耕注》中有“今有一人于此,羊牛犓豢,維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勝食也”。對這句當中的“但”,孫詒讓閑詁“畢云:‘《說文》云,但,裼也”。

“但”表限定副詞義的由來,《說文通訓定聲》中有“但,又發(fā)聲之詞。《說文》鍇本:‘一曰徒。《聲類》: ‘但,徒也?!稘h書·高帝紀》注:‘但,空也?!蛾悇賯鳌纷ⅲ骸撸毖灾畡t音如弟矣。按與用徒、弟、特等字皆同?!敝祢E聲認為“但”的虛詞義與本義無關,是假借義。香坂順一(1987)也持同樣的觀點,認為“‘但表‘只意,不是本義而來,而是由假借而來,可以認為與‘弟‘徒相同”?!暗薄暗凇薄巴健薄疤亍彼淖质峭暎暗北硐薅ǜ痹~的用法正是來源于假借。它的這一用法在上古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以后的各個時期皆有用例,到現(xiàn)代多出現(xiàn)在書面語中。如:

(1)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西漢《史記·劉敬傳》)

(2)韓遂請與公相見,公與遂父同歲孝廉,又與遂同時儕輩,于是交馬語移時,不及軍事,但說京都舊故,拊手歡笑。(西晉《三國志·武帝紀》)

(3)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唐·杜甫《無家別》)

(4)富貴非宋江之意,但只愿的弟兄常常完聚,雖居貧賤,亦滿微心。(明《水滸傳》第八十五回)

(5)屋子很長,一進去但覺千層百層鮮明的彩色,靜靜地交映著。(朱自清《巴黎》)

例(1)結合前面的“匿其壯士肥牛馬”和后面的內(nèi)容“老弱及羸畜”可判斷“但見”中“但”是表限定副詞;例(2)中“京都舊故”是唯一說的,例(3)中“蒿藜”是整個“園廬”中唯一有的東西;例(4)“悲不見九州同”是唯一的遺憾;例(5)中“但”和“只”連用表示“弟兄常常完聚”是唯一的愿望;例(6)中“千層百層鮮明的色彩靜靜地交映”是唯一被感覺的。所有例證都不僅是在記錄客觀的事實,還帶上了主觀評價,“但”后所接語言成分都是主觀小量,無一例外都是把事物往小了說。

表總括的“但”,為“殫”之借?!暗薄稄V韻》注音為“徒案切”,“殫”《廣韻》注音為“都寒切”,兩者反切上字都是屬于舌音里的舌頭音,反切下字除聲調(diào)不同其他一樣。兩者讀音相近使假借成為可能。endprint

“殫”義為“盡,竭盡”?!蛾套哟呵铩柹鲜弧分杏小敖窬悢恐兀拭裥碾x;市買悖,故商旅絕;玩好充,故家貨殫”。由形容詞殫盡,而引申為表總括范圍副詞?!皻棥钡穆暸浴皢巍?,也有全部的意思?!抖Y記·郊特牲》:“唯為社事,單出里。”孔穎達疏:“單,盡也?!庇扇苛x而虛化為總括,就很自然了。“但”表示“都”義是與“殫”假借以后的結果,這一用法在中古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如:

(6)有薄餅緣諸面餅,但是燒煿者,皆得投之。(北魏《齊民要術·作酢法》)

(7)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唐·白居易《李白墓》)

(8)須臾,鄰家飄風驟起,一宅俱黑色,但是符箓禁法之物,一時如掃,復失婦人。(宋《太平廣記》卷三百五十二)

(9)且說秀姑平昔慣了,但是得貴進房,怕有別事,就遠遠閃開。(明《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

(10)且只向幽燕一路,但有名山勝景的所在,任意行游。真?zhèn)€逢州支鈔,過縣給錢,觸景題詩,隨地飲酒,好不適意。(清《隋唐演義》第八十三回)

例(6)中“但”與“皆”對舉,強調(diào)凡是“燒煿者”都“投之”。例(7)強調(diào)“詩人多薄命”的這一普遍狀況,例(8)強調(diào)的是所有的“符箓禁法之物”,例(9)強調(diào)“得貴進房,怕有別事”的普遍性,例(10)強調(diào)行游所有的“名山勝景”。以上例證“但”后所接成分都是主觀大量,都是把事情往大了說。

“但”這種看似矛盾的兩個語義結合體是由于假借的原因形成的。他們在語言中出現(xiàn)的句式不一樣,凡在“但+是+名詞或名詞詞組”的句式中且“但”為范圍副詞,就一定是表總括范圍副詞。并且它們發(fā)展的趨勢也不一樣,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已只剩下“但”表限定范圍副詞這一義項了,說明在漢語官話系統(tǒng)里“但”已經(jīng)不再作表總括范圍副詞了。

假借矛盾體,其本身由于文字產(chǎn)生初期數(shù)量少不能滿足交流的需要,因音同或者音近而假借表示另一詞而產(chǎn)生。這種矛盾現(xiàn)象會隨著語言文字的不斷發(fā)展而逐漸消失。

二、本身意義演變的矛盾體

本身意義演變的矛盾體,本身在作實詞時就有多個意義,而且其中的兩個是對立,這兩個對立的實義單位沿著各自不同的軌跡虛化,其派生而來的虛詞單位必然也保留了原有實詞的某些特點,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兩個不同范疇的矛盾體。以下以“僅”為例。

僅,《說文解字》對其解釋為“材能也,從人堇聲”,段玉裁進一步解釋:“材,今俗用之才字也。材能,言僅能也。”由此可知“僅”本義為“僅能、只能”,《左傳·昭公十九年》中有“叔孫昭子曰:‘楚不在諸侯矣!其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边@里的“僅”形容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物。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形容的對象由具體的概念演化為抽象的邏輯概念,且常出現(xiàn)在動詞前,便逐漸虛化為表限定范圍副詞。這一用法先秦就已經(jīng)存在,且一直沿用至今,如:

(11)今天降災于周室,余一人僅能守府。(《國語·周語中》)

(12)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zhàn)國策·齊策》)

(13)始以今日食時,僅及大雷。(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

(14)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fā)比,反眼若不相識。(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15)項脊軒,舊南合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16)他說無隅死了好幾年了,僅存的一卷詩稿,還未能付印。(朱自清《梅花》)

“僅”的這一用法讀音為“jǐn”表示“僅、只”,后所接數(shù)值都小。

本義為“僅能、只能”表示只能做某事,沒有其他的。這里的精力大部分乃至全部都投入了,如果就精力投入程度方面看投入量大。這種就像楊伯峻、何樂士指出的“就某一單獨情況說是專一,也就是全、皆。”[2]又因為在句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動詞、數(shù)量詞前,引申為“幾乎、接近”,極言數(shù)量大,變?yōu)榱吮砜偫ǚ秶痹~。這一用法最晚在唐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且一直沿用至今,如:

(17)兵興六十余日,戰(zhàn)所殺害,僅十萬人。(《晉書·趙王倫傳》)

(18)江國逾千里,山城僅百層。(《杜工部集·泊岳陽城下》)

(19)某官小祿微,然歲受俸祿僅三十萬……以豐歉相半,則某歲食二千畝之入矣。(宋·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

(20)﹝陳摶﹞時居云臺四十年,僅及百歲。(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陳摶》)

(21)4年里,他(谷光)洽談引進了100多個項目,僅千萬美元以上的項目總投資額就查過了5億美元。(新華社 2003年9月新聞報道)

這一用法的“僅”讀“jìn”,后面所接的數(shù)目數(shù)值都比較大。

“僅”的這兩種不同的范圍副詞的用法,除去讀音不同,還需要結合上下文文意去理解。因為有可能引起理解的偏差,“僅”一般不會出現(xiàn)在像法律等比較正式的文體文獻中。

本身意義演變的矛盾體,因為其本身在為實詞時就已經(jīng)是一個矛盾體。語義虛化和語義泛化后的虛詞必然也保留了實詞的某些特點出現(xiàn)范疇的游離而成的矛盾體。這一類矛盾體存在與否很大程度取決于人們的認同度的高低。如果認同度高就會繼續(xù)存在,交流的雙方可依據(jù)語境理解其意義;如果認同度低,這個矛盾體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據(jù)而逐漸的消亡。

結語

非范疇化是語言文字發(fā)展的一個階段,范圍副詞中不同次類存在交叉的非范疇化現(xiàn)象究其根本原因是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語言符號確立之初是任意的,只是在進入人們的交流領域以后才對詞有了范疇的劃分,而范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在新舊范疇交替之間就存在著一些中間狀態(tài),這就是非范疇化。詞的詞義引申的角度不一樣、詞本身有兩種反向的意義、不同的語境的襯托等,這些都是造成非范疇化的多樣性。另外,出現(xiàn)這一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與漢民族的經(jīng)驗相關。這些詞出現(xiàn)既可表總括又可表限定,與我們整個民族的生活、心理和文化歷史分不開。endprint

語言的發(fā)展是不斷地范疇化的過程,其間非范疇化的過程千差萬別。范圍副詞的非范疇化現(xiàn)象要求我們在處理眾多語言發(fā)展過程的問題時既要認清其必將進入新范疇的最終結果,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簡單處理,而應分清不同類型,區(qū)別對待。

(基金項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廳項目“范圍副詞演變中的非范疇化研究[16C1509]”的部分研究成果。)

注釋:

[1]劉正光,劉潤清:《語言非范疇化理論的意義》,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1期。

[2]楊伯峻,何樂士編:《古代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語文出版社,2001年版。

參考文獻:

[1]蔣紹愚.從“反訓”看古漢語詞匯的研究[J].語文導報,1985,(7),(8).

[2]劉正光、劉潤清.語言非范疇化理論的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1).

[3]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J].當代語言學,1998,(3).

[4]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6]葛佳才.東漢副詞系統(tǒng)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5.

[7]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8]唐賢清,鄧慧愛.范圍副詞語義對立現(xiàn)象探索[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9]高明凱譯,索緒爾著.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0]蔣紹愚、徐昌華譯,太田辰夫著.中國語歷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11]唐賢清.《朱子語類》副詞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3.

[13]楊伯峻、何樂士編.古代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語文出版社,2001.

[14]楊榮祥.近代漢語副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5]Wittgenstein,Ludwig.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1953.

(鄧慧愛 湖南郴州 湘南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42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