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說《面紗》是英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毛姆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試圖通過運用波伏娃的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相關理論,來解讀《面紗》中女主人公凱蒂的曲折經歷及從一個被社會塑造的女性向一個“獨立主體”的命運轉變過程。通過采用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話語“內在性”和“他者”,來分析凱蒂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及她的精神是如何游走于平庸與反抗之間,并最終走向主體意識覺醒歷程的。
關鍵詞: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內在性 他者 主體意識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形成于女權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并發(fā)展成為女權運動的重要流派,它的顯著話語諸如:“內在性”“他者”“超越性”,為女權運動和女性主義流派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并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存在主義女性主義把波伏娃的《第二性》作為重要的理論支撐,且從薩特的存在主義深挖女性“內在性”和“他者”身份的塑造。這門女性哲學從性別身份的差異來反思我們的社會問題和文化建構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女性實現(xiàn)自我超越的可行性路徑和方法。無疑,毛姆小說《面紗》中女主人公凱蒂女性主體意識的缺失和身份意識覺醒歷程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希望通過對凱蒂的解讀,會有助于促進女性主體意識的樹立,使得女性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努力擺脫傳統(tǒng)男權制文化對自己的束縛,實現(xiàn)自己的存在價值。
一、凱蒂“內在性”的束縛和“他者”身份的被塑造
波伏娃用“內在性”來描述女性的性別特征。“‘內在性描述的是一種沒完沒了地重復著對歷史不會產生影響的工作處境,在這種處境中女性處于封閉、被動而無所作為的生存狀態(tài)。其外在表現(xiàn)最直觀的就是女性在經濟上、文化上對男性的依賴?!盵1]從凱蒂的成長歷程看,她的“內在性”的形成和她的家庭密切相關,凱蒂從小就是一個美人,且活潑又可愛,而這先天的資本在她那虛榮又勢利的母親——賈斯汀夫人那里都成了可被利用的資源,她在凱蒂身上花費了很大的心血,為了使女兒和紳士們相識,她頻頻給女兒謀得參加舞會的機會,并經常在一旁敏銳地打量著一切,為女兒洞察形勢。她野心勃勃,要為女兒尋找的不是一個好丈夫,而是一個杰出的丈夫。[2]為了給女兒撐排場,幾乎把她爸爸賺的錢全都花光了。而這時凱蒂已經到了二十五歲,還是單身,她更是怒火沖天,經常給凱蒂甩臉子。作為一個母親,她教導女兒的不是努力工作獲得經濟上的獨立來實現(xiàn)人格上的自由,而是引導她把幸福生活寄托于男人,一個杰出的丈夫。另外,對于男人的依賴,還體現(xiàn)在凱蒂母女們對丈夫、父親的態(tài)度上,她們始終把丈夫、父親當作賺錢的工具,供她們吃喝玩樂,而父親掙錢少了,她們母女則表現(xiàn)出冷漠和蔑視。而在和唐生撕破臉皮后又回到被自己羞辱的瓦爾良的身邊,無疑經濟上對男人的依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經濟原因,還有父權制文化對女性的束縛。在以往的歷史中,話語權主要掌握在男性的手里,衡量、評價女性的一切標準都是男性參與制定的,女性大多被要求優(yōu)雅、賢惠、順從……就像凱蒂對瓦爾特所說的:“我就是這樣被教養(yǎng)大的,我身邊所有的女孩都是如此……你不能強求我不具備的東西……我有的僅僅是可愛漂亮,天性活潑?!盵3]凱蒂的言語中透露了當時的英國社會中男權思維模式在法律和倫理觀念中的意識形態(tài)合法化,凱蒂及她身邊的女孩子都把對男性的依賴作為自己的內在準則和觀念指導。女性正是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男性的主體意識,并心甘情愿地處在“他者”身份下。
波伏娃從存在主義的視域出發(fā),從大量的神話和文學作品中悉心捕捉男性意識的蛛絲馬跡,對人類文明做了深刻的梳理,她指出:“定義和區(qū)分女人的參照物是男人,定義和區(qū)分男人的參照物卻不是女人。她是附屬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對立的次要者。他是主體、是絕對,而她則是他者?!盵4]并闡述道:“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盵5]賈斯汀夫人雖然是一個野心勃勃且支配欲極強的女人,但是在社會中女性實現(xiàn)自己價值的機會極小,所以她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丈夫所在的父權制社會中,而女兒們正是母親的縮影,也希望通過找一個條件優(yōu)渥的丈夫來實現(xiàn)自己的經濟依賴。貌美虛榮的凱蒂為了不再看母親的臉色,為了避免在妹妹的婚禮上顯得難堪,一氣之下嫁給了老實本分的醫(yī)生瓦爾特,在婚后難掩內心的欲望,蠢蠢欲動,直到遇到唐生,奮不顧身地躍入唐生編織的愛的陷阱之中,墜入男人的權力牢籠之中,唐生親切地稱呼凱蒂為“小東西”“小鬼頭”,足以顯示在男權話語中,女性并非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處于被支配地位的“他者”。
二、坎坷境遇中主體意識的覺醒
凱蒂原本堅定地認為深愛著的唐生會給自己愛和歸屬,可以成為自己畢生的依靠,孰知唐生自私自利,善于鉆營,根本不會為了凱蒂犧牲自己的大好前程。絕望、悔恨還有茍且的生存欲望迫使她重新回到瓦爾特身邊,心灰意冷地踏上霍亂瘟疫盛行的湄潭府的路程,而這也開始了她的精神救贖之旅。初來這座被瘟疫籠罩下奄奄一息的中國南方小城,凱蒂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修道院,卻恰遇一個修道院的姐妹不幸去世。在與修道院長交談之中,凱蒂得知這些姐妹們單純又善良,她們帶著博愛和對宗教虔誠的信仰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這片苦難之地,來拯救這里的難民。這些深深地觸發(fā)了凱蒂內心深處的同理心,她向院長自告奮勇,希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說過去的凱蒂在遇到任何困難時都會選擇平庸,她逃避母親的臉色,逃避不喜歡的婚姻,逃避情人的背叛,逃避跟隨丈夫到異國湄潭府的艱苦,那么現(xiàn)在她生命里的責任與愛被召喚起來,她開始用自己的雙手去反抗苦難,反抗過去那個庸俗逃避的自我。她每天辛勤工作,悉心照顧孩子們的衣食起居,他感覺精神煥然一新,渾身充滿了力量,工作的充實也使得她漸漸淡忘了唐生。在與修道院的姐妹們和韋丁頓的攀談中,在自己的審視下,唐生和瓦爾特的面紗漸漸被解開。唐生的愚蠢虛榮和自私證明他是一個十足的小人,而表面上木訥靦腆的瓦爾特卻隱藏著一顆厚道和善的心。
說到底真正喚起凱蒂主體意識覺醒的還是在修道院的所見所聞,修道院的姐妹們帶著圣母一樣的光環(huán),她們離開熱愛著的祖國法蘭西,在充斥著疾病和困苦的異國他鄉(xiāng)來照料呵護那些受苦受難的兒童,最終收獲了孩子們的信任和愛。這里讓凱蒂覺得與自己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修道院長,她是一個樸素且謙遜的女人,但骨子里卻透露著威嚴,她來自法國的名門,卻緘口不言自己的家世,她優(yōu)雅溫和,將關愛給予每一個孩子,卻從未有任何抱怨。她意識到在這里,自己是多么無足輕重的人,自己以往的瑣事是多么微不足道。那些為了男人而歇斯底里的歲月是多么荒唐可笑。她甚至對自己瘦弱寡言的丈夫產生了友好與敬重之情?!鞍矊帲诠ぷ髦惺钦也坏降?,它不在歡樂中,也不在這個世界上或這所修道院中,它僅僅存在于人的靈魂里”[6],修道院長的話恰似一道靈光將她的精神引向光明。丈夫瓦爾特的死對她來說是一個解脫,因為在她的內心深處,她并不愛他,甚至是厭煩。但是當她窺見自己內心的齷齪想法時,愧疚感油然而生。這種變化是由一個被社會塑造的女人向獨立主體的轉變,減弱父權統(tǒng)治下對第二性欲望的控制而傾向于更多地考慮人性的理智與信仰。endprint
再回到英國的凱蒂,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為了避開母親的嘲諷而著急嫁人的無意識的洋娃娃,在經歷唐生的背叛、異國瘟疫、瓦爾特之死、修道院長指引、懷有身孕、母親病逝后,凱蒂心中作為“人”的主體性的一面逐漸覺醒。[7]懷有身孕的凱蒂最終選擇和父親一起生活,是她主體意識選擇的結果,并非要依附于父親的男權地位,而是為了彌補這么多年缺失的愛和責任。在結尾處,凱蒂對腹中的孩子寄語到:“我要把女兒養(yǎng)大,讓她成為一個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愛她,養(yǎng)育她,不是為了讓她將來和哪個男人睡覺,從此把這輩子依附于他?!盵8]凱蒂在坎坷遭遇中逐漸擺脫了“內在性”和“他者”對自己的束縛,不再依附于男人,而是努力邁向個體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進而實現(xiàn)自己的生存價值,在“內在性”中尋求超越。
(基金項目:本文系寧夏區(qū)教育廳“產學研聯(lián)合培養(yǎng)基地建設項目”,[項目編號:YDT201606]。)
注釋:
[1]劉慧敏:《存在主義女性主義與女性的自由與解放——淺析波伏娃的<第二性>》,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3期。
[2]阮景林譯,W.S.毛姆著:《面紗》,重慶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3]阮景林譯,W.S.毛姆著:《面紗》,重慶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陶鐵柱譯,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版。
[5]陶鐵柱譯,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版。
[6]阮景林譯,W.S.毛姆著:《面紗》,重慶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7]劉露:《從惡魔、天使到理想女性——論<面紗>中主人公凱蒂女性意識的覺醒》,名作欣賞,2016年,第35期,第114-116頁。
[8]阮景林譯,W.S.毛姆著:《面紗》,重慶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參考文獻:
[1]劉慧敏.存在主義女性主義與女性的自由與解放——淺析波伏娃的《第二性》[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
[2]阮景林譯,W.S.毛姆著.面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陶鐵柱譯,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4]劉露.從惡魔/天使到理想女性——論《面紗》中主人公凱蒂女性意識的覺醒[J].名作欣賞,2016,(35):114-116.
(景莉莉 寧夏銀川 北方民族大學 750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