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
在“賞菊傍花村里坐”“薜滿圍墻菊掩門”的金秋時節(jié),母校的李菊梅校長送來他們的專著——《可親的經典》,囑我寫序。
橘色的燈光下,我輕輕翻開書稿,細細品讀,恍如置身于溶溶的月色里。故鄉(xiāng)二十四橋的簫聲、大明寺的鐘鳴,悠悠傳來,典雅古樸又意遠。清澈敞亮的文字中,充滿著舐犢深情,跳躍著真知灼見,既讓我有穿越時空隧道返老還童的甜美感受和禁不住的興奮,更令我為母校老師們鮮明的價值判斷、深邃的思考、執(zhí)著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而驚嘆,心生欽佩,獲得對小學經典教育的省悟和啟迪。
近些年來,小學經典教育實踐研究返魅了。傳統(tǒng)經典大步流星地走進校園、課堂,各地形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然而,在長吟淺誦的稚嫩童聲中,人們也漸漸發(fā)現種種不和諧的音符。正如李校長和她的汶河教育團隊研究指出,當前的國學經典教學存在著兩個“過度”現象:過度強化考試成績,灌輸相關知識,死記硬背;過度強調“不求甚解”,一味單調地吟誦淺唱,相當于小和尚念經。她們還擔心,對于蒙學經典,如不審慎精選,甚至會束縛兒童的思想,使兒童“過早地少年老成,失去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汶河老師們的思考分析是切中時弊、很有見地的。我們不也看到,在一些地方,原本應是生機勃勃充滿童趣的“百草園”般的現代校園,竟異化成了魯迅筆下的壓抑童性的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
人們不禁要問:現代小學進行經典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究竟應該怎樣組織引導兒童學習經典?
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它拷問著我們的人格修養(yǎng)、教育理念和對兒童、對經典的認知水平,叩響著我們的教育良知,挑戰(zhàn)著我們的教育智慧。
對此,李校長和她的同事們以“可親的經典”的實踐研究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這本專著記錄著他們探索前行的足跡,凸顯出他們的教育主張。
經典教育必須肩負起時代使命。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他們強調,在現代化、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對人的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必須有更廣闊的視角,更牢固的立足點。應該培養(yǎng)“有良好品行、意志和良好習慣,關心社會問題的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有民族文化底蘊和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他們說,進行經典教育就是為了發(fā)揮經典“養(yǎng)正、養(yǎng)性、養(yǎng)志、養(yǎng)德”的教育功能,引導學生從優(yōu)秀中華經典里尋求滋養(yǎng),注重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愛國情懷等終生發(fā)展必備品格的養(yǎng)成,讓學生的生命深深扎根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厚的土壤中;同時,突出創(chuàng)新人格和現代精神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關注當代的先進文化,在經典與現代的碰撞、融合中,自我選擇、設計,主動發(fā)展,為每一個學生成長為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和有中國文化根基的世界公民奠基。
從這樣的認識出發(fā),他們著力挖掘汶河小學特有的文化教育資源,依托董子祠、研究董仲舒的思想,以出自董仲舒文句“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中的“正誼明道”作為校訓,勉勵師生追求精神道義,不貪圖物質功利,做道德高尚的仁人君子。他們以“可親的經典”為核心,建設學校文化,研發(fā)系列校本課程,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引領孩子逐步達到“親近經典、培養(yǎng)興趣;走進經典,適當理解;感悟經典,學習運用”的三重境界。他們對待經典始終保持內心的“激情”與“敬意”,不懈努力,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讓董子等先賢的思想精粹融入時代的活水汩汩流入孩子的心田。
經典教育必須立足于兒童立場。
教育的核心是兒童。教師的神圣使命是保護兒童,為兒童生命成長提供適切的服務,把兒童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讓兒童安全、健康、充實地、自覺地逐步成長起來?!翱捎H的經典”閃耀的正是現代教育先進思想的理性光輝。
在實踐研究中,以李校長為代表的汶河教育人始終把“如何拉近學生與經典的時間、空間的距離,讓學生真正對經典誦讀感興趣,讓經典從墻壁上、書本中走進他們的內心,從可敬可畏的長者變成可親可愛的朋友”作為重要課題。
他們說,“教師要致力的根本是學生和課堂”“要把眼光投射到生機勃勃的課堂和個性紛呈的學生身上”。
于是,他們尊重兒童的成長需要和個性心理特點,研發(fā)、推出了由必修課程——“經典特色課”“午間經典誦讀”和選修課程——“X(含“體驗表演”“非文本傳統(tǒng)文化”“經典運用”等)”構成的“1+1+X”的“可親的經典”課程模式,旨在“從單一的必修的文本課程中掙脫出來,向綜合性、實踐性方向前行”,“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和創(chuàng)新實踐”。
于是,選擇經典詩文,他們把“有趣”放在重要位置,選擇“兒童能接受,愿意接受的、被廣泛傳誦、極富生命力的經典文段”。課堂評價,他們“立足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習評價,“立足于提升兒童終身素養(yǎng)”。在經典文本教學中,他們順應兒童好奇、探求、活動、游戲的天性,對經典文本進行必要的“轉換”,“創(chuàng)造性地改編成經典故事,引導學生在以故事串聯起來的學習活動中咬文嚼字,適當理解”;他們十分重視經典誦讀,堅持“以讀為本、不求甚解”,并努力創(chuàng)造出“巡回接力”“遞進接力”“扮演古圣先賢”“分角色表演吟誦”“感悟吟誦方法、自創(chuàng)吟誦旋律”等多種形式,讓誦讀充滿情趣。他們還適時地指導學生,模仿淺顯的古詩文,練習寫身邊的人、事、景,體會別樣表達帶來的樂趣。
于是,他們把經典與兒童各科學習及日常生活鏈接,讓學生在各科學習及繽紛有趣的各種活動中,在“家校共讀”中,在與外單位合作舉辦的“詩歌吟誦會”“綠楊雅集”中親近經典;他們引領學生走進園林、場館欣賞對聯、碑刻,鼓勵學生到街道、廣場宣傳經典閱讀……
在朝夕相處、相伴中,汶河的孩子們終于快快樂樂地走近了可敬可畏的經典,愛上了這位白發(fā)蒼蒼、睿智可親的老人。
“可親的經典”的實踐研究強調“時代使命”和“兒童立場”,立意高遠、視野開潤、特色鮮明,勇于創(chuàng)造,在今天尤具重要的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經典承載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凝聚著中華文明。如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吹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角。中國夢的落實和踐行有待于我們的教育和孩子。我們理應以現代的眼光和世界的胸懷重新觀照我們的經典,引導我們的孩子從小懷著夢想,學習經典,熱愛、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個走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有根有魄的現代中國人。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教育使命、文化使命!
《可親的經典》里熔鑄著李校長和一群汶河教育人的夢想和心血,體現了中國教育人的使命與價值。我久久捧讀不舍放下,真想重做一回汶河小學的小學生,在現代的校園里,在快樂的活動中,一次次與“可親的經典”相逢……
(作者單位:《七彩語文·教師論壇》編輯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