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一、 回顧課文,整體觀照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裝滿昆蟲的衣袋》,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位名叫法布爾的小男孩,你們還記得他嗎?(板書:著迷)
二、 品詞析句,走近法布爾
1. 走近法布爾,品其“言”,悟其“心”。
(1) 請同學們輕輕打開課本,自由朗讀課文第2—3自然段,用橫線畫出具體體現(xiàn)法布爾對昆蟲著迷的詞語或句子。
出示:
A:一天傍晚,暮色籠罩著了田野,爸爸媽媽忙完農(nóng)活正要回家,卻發(fā)現(xiàn)法布爾不見了。
B:“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到了那只會唱歌的蟲子!”
① 法布爾如此高興,一起來贊賞地讀一讀——。(生讀)
② (映示插圖)瞧,這就是法布爾抓到的小寶貝,請大家像法布爾一樣高興地說——。
③ 嗯,聽出了高興,你能再讀嗎?
④ 誰都想擁有一只全身翠綠,觸角細長,會唱歌的紡織娘,讓我們和法布爾一起分享(讀)——
C:三天前,法布爾就告訴她,花叢里經(jīng)常傳出一種動聽的聲音,不知是誰在唱歌?,F(xiàn)在,他終于找到了這位“歌唱家”。
思考:這三天中,法布爾為了找紡織娘,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呢?他又是怎樣克服的呢?通過朗讀,感受法布爾抓紡織娘的不易和收獲的喜悅。
【點評】文章應該一句一句地讀,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每一句話都要給予同樣的關注。這一自然段通過法布爾的語言,想象他三天捉紡織娘的經(jīng)歷與情感,同學們一定會身臨其境。對于這樣的段落,在教學時,應該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上“文路”——多吟誦、多揣摩、多體會、多積累,反復地潛心會文,讓情與智和諧共生。
(2) 法布爾就是這樣對小昆蟲,對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引讀課文第4自然段。關注“省略號”的用法,思考:法布爾還會看到什么?
(3) 過渡:喔,還有很多,法布爾都來不及看了,怎么辦?那就裝進衣袋,回家慢慢欣賞。
2. 走近法布爾,想其“行”,悟其“形”。
(1) 美麗的圣萊昂給法布爾研究昆蟲提供了最好的環(huán)境,接下來,默讀課文第5—10自然段,畫出法布爾對昆蟲迷戀的句子。(板書:迷戀)
出示:
A:“嗬,真漂亮!”(法布爾語言)
① 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甲蟲?
② 法布爾的想象力真豐富,怪不得他要說——“嗬,真漂亮!”
B: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包上……裝進……欣賞。(法布爾動作)
① 自己讀一讀這句話,邊讀邊想象法布爾放小甲蟲的情景。
② 你聽出了什么?
③ 讓我們一起把這精彩的片段回放一遍。
(2) 仿寫:法布爾太愛這些昆蟲了,在他鼓鼓囊囊的衣袋里還有一些昆蟲,你們看它們來了(課件映示昆蟲圖片:有……有……還有……),這些昆蟲把法布爾的衣袋塞得鼓鼓的。課文第5自然段抓住了法布爾的語言和動作,請你仿照第5自然段,他還會怎樣抓其他的小蟲子?
【點評】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為加深學生對法布爾精神內(nèi)涵的理解,抓住重點詞句的品讀,將法布爾迷戀昆蟲的可愛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扎下根。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映示一些昆蟲圖片,盡量復原或重建法布爾的境遇,以“借力發(fā)力”(遷移)的方式,疊加文本意蘊,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形成有效鏈接,讓他們品讀課文第5自然段和文本對話,動筆和插圖對話。短短的一段文字,讓學生品讀、感悟、想象,學生的情感被調(diào)動起來。
3. 走近法布爾,想其“情”,悟其“魂”。
(1) 哦,時間不早了,法布爾也該回家了,讓我們一起與他快樂回家——齊讀課文第6自然段。
(2) 可是,法布爾一回到家,父親就怒氣沖沖地責罵他——(課件畫外音),母親也在一旁厲聲地責備——(課件畫外音)(內(nèi)容是課文第7—8自然段中父母親的語言)。
(3) 此時的法布爾難受極了——齊讀課文第9自然段。
思考:① 法布爾是怎樣把這些小寶貝放進垃圾堆的,他心里會怎么想?② 這些小寶貝還會不會回來呢?為什么?
(4) 小昆蟲、小石子、小寶貝在父母眼里“沒用”,他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還要惡語相加,可是——齊讀課文第10自然段。思考:從這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點評】小法布爾是學生的同齡人,他們有著共同的語言、興趣、愛好,課堂上充分引進學生熟悉的資源(畫外音),感興趣的話題(小寶貝會不會回來),讓他們的情感體驗得以升華,從中受到法布爾執(zhí)著精神的熏陶——這是法布爾精神的靈魂。
三、 總結拓展,凸顯“衣袋”
1. 法布爾的一生是癡迷昆蟲的一生,你認為是什么精神把法布爾引進了科學的殿堂?結合課文或課外資料說一說(課件映示視聽材料:“走近昆蟲大師——法布爾”,簡介他92個春秋迎著偏見、伴著貧窮、甘于寂寞,在昆蟲的世界里執(zhí)著、探究、求真的精神和寫成《昆蟲記》一書)。
2. 如果現(xiàn)在你是雕塑家,你會怎樣設計一座雕塑?
【點評】教師根據(jù)文本,先后多次出現(xiàn)“衣袋”,不露痕跡地點題,所以“衣袋”雕像設計是情理之中的,必須濃墨重彩,凸顯“衣袋”,把衣袋提升為法布爾精神(執(zhí)著、探究、求真)的象征。一段看似簡潔的文字和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能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因為閱讀就是一個吸收和轉換信息的心理過程。課堂上,對課文的理解也不能局限于本課的雕像,而是要引領學生走出文本,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這就豐富了“法布爾精神”這一內(nèi)涵,豐富了文本,超越了文本。
(作者單位:常州市新北區(qū)圩塘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