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泊
摘要:一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的平民,卻成為一國之君。一個流氓,卻受眾人敬仰。一個文盲,卻被后人稱為曠世奇才。不得不說劉邦的一生都確實充滿了傳奇的色彩,在中國封建史上除了三國,再沒有比楚漢爭霸更具戲劇性的雙雄之爭了。劉邦能成功,除了當時的大勢所趨外,他的性格思想與他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劉邦;心思縝密;恩怨分明;膽識過人
高祖劉邦,字季。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和指揮家。中國歷史上和朱元璋一樣是個平民天子,不過他是第一個出身平民階級。反秦時,自稱為稱沛公,秦亡后,被項羽封為漢王。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用他靈活的頭腦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視為西漢開國皇帝,死后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自司馬遷之后,漢高祖劉邦的人格品質,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劉邦事功得到極高推崇時,也只是說他拯救民于水火,而不對其整個人品加以推崇歷史上的楚漢之爭結局往往都是劉邦勝,項羽敗。項羽明明就比劉邦兵力強,威望高,為什么還會敗呢?之所以會造成這個原因就是因為劉邦會用人。他自己的曾精辟的總結過自:‘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劉邦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第一個平民皇帝,在中國封建時期,一個平民能做到這一點本身不得不說就是個奇跡,他的成功也曾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因為他本身的口碑并不很好,尤其是在封建時期人們還都特別注重中‘仁義。司馬遷曾在《高祖本紀贊》中所說:“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huán),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tǒng)矣?!?/p>
一、心思縝密
劉邦為人處事特別的小心翼翼,通過他的用人就不難看出他對任何人都報以不信任的態(tài)度。舉個例子。鴻門宴上,他能利用項羽的弱點從而死里逃生。項羽之所以沒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也是因為這個。項羽頭腦簡單,他壓根就沒把劉邦當成一個對手,鴻門宴上范增數(shù)次“舉磚”都沒能促使項羽下令。為什么項羽還不下令殺他呢?在鴻門宴上劉邦被項羽指出近10項罪名,劉邦也一一承認了但還是沒殺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項羽是很重情義,很重道義的人,他認為劉邦是真心的。所以沒有當場殺他。劉邦也很動腦子,知道項羽的脾氣就順著他去迎合,在鴻門宴上更不敢有什么小動作。在兩人打仗前,劉邦往西邊打,項羽往北邊打,當時大家都知道北邊要比西邊險惡的多,為什么讓劉邦去打西邊呢?因為劉邦早就和趙高交易好了。而項羽不知道嗎?當然知道,但他不屑,項羽是何許人也!乃楚霸王!英雄一樣的人物兒,會在意這點小事?更何況自身實力又這么雄厚。可正是這點,讓劉邦抓住了機會。他在路上遇到的經(jīng)歷根本就沒法和項羽的險境比,項羽在征途中一連打了好幾場大戰(zhàn),雖然都贏了,雖然特別英勇,但終究比不上劉邦的心思縝密。所以,這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劉邦先進了關中。后來項羽因為這個特別生氣,氣的暴跳如雷但也意識到了一個事情,那就是實力說明一切!可劉邦那時候哪是項羽的對手?他自己也知道現(xiàn)在跟項羽打就是找死。于是馬上就又退出關中,還軍霸上。如果換成別人肯定不甘心放棄這樣一個可以稱王的機會,這也就是劉邦心思縝密的地方,也是他比常人強的地方,他知道如果不退出關中有什么后果,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決定隱忍。
二、恩怨分明
劉邦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尤其是在“怨”這點。要不怎么叫他小人呢?劉邦的嫂嫂以前是個勢利眼,這點在讓劉邦很不爽,所以在他當上皇帝后就不愿意讓他嫂嫂沾他的光,但劉邦的老爹不樂意了。沒辦法,迫于老爹的壓力只好封伯子為羹頡侯。這個名字顯然是劉邦故意的!說白了就是在埋怨當年他嫂嫂的勢力。根據(jù)史書上的記載,他的這兩個侄兒都沒有對劉邦有過什么大的貢獻,更別提對大漢王朝有什么貢獻了。但一個封侯,一個封王。封侯的那個侄兒還是因為有老爹施壓的情況下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但是因為羹頡侯根本不是什么大將功臣,單單僅劉邦侄兒這個身份,就不擔心功臣離心,所以他就能恣意表現(xiàn)出對嫂嫂的不滿。真的是至情至性之人。
再來說說鴻門宴,在鴻門宴上劉邦差點就掛了,真的是運氣好才僥幸狼狽的逃跑了。因為這個,劉邦特別生氣,回去后立馬就把曹無傷給殺了,轉身又給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項伯厚賜。你看,知恩圖報,恩怨分明。其實客觀的來看,劉邦還真是個性情中人,講義氣,重情義,痛恨叛徒。倒有點像黑社會分子的味道。
三、膽識過人
這點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來,敢去參加鴻門宴的人膽子小嗎?就在陳勝吳廣起義后,天下人民都紛紛響應,而劉邦所在的這個沛豐縣沒人敢動,因為那里的縣令啊,鄉(xiāng)豪啊都怕失敗了被殺頭。但又挺想造反的,所以一個個都在那里推薦這個推薦那個。這時劉邦還是一個無名小卒,但人家就敢站出來就敢干。這需要多大的膽子?而且這也正是一個王者所應該具備的膽量。劉邦和項羽他倆在武廣打架的時候,劉邦被射了一箭。想想胸口中了一箭多疼,就這也得忍著為了穩(wěn)定軍心。說只是腳趾中了一箭。(其實我覺得腳趾中一箭更疼。)還有一次在打英布的時候也是,被英布的手下直接就來了一箭,當時劉邦叫都沒叫一聲就直接給拔出來了。我想,這么淡定的去見閻王也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吧。但要說劉邦最具膽量的地方就在于敢用人,敢于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而不是他不怕死。雖然劉邦生性多疑,干什么都小心翼翼的,但在用人這點,他可是相當大膽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決定要用誰就絕對不再換人也絕不懷疑這個人放手去用,就是這么有魄力。在劉邦這個團伙里,有很多人以前都是跟著項羽的,都是因為在項羽那里呆不下去了轉而跑到劉邦那里了,劉邦也是挺大膽的,根本就不怕是不是項羽派來的內奸啊什么的,統(tǒng)統(tǒng)都敞開大門歡迎并且一視同仁,你敢來,我就敢要。就這么霸氣。比如韓信,以前跟著項羽干,但在項羽那里根本不能發(fā)揮他本有的實力,就跑到劉邦這里了。再比如陳平,陳平這個人資歷更老一些,之前是在魏王手下干活的,因為發(fā)揮不出實力所以投奔項羽了,后又因在項羽那里做不下去了投奔了劉邦。到劉邦這里后劉邦可是非常非常的高興。拉著的手問,陳先生在項羽那里都干的是什么職務???陳平說,擔任都尉。劉邦說,好?。∧悄阍谖疫@兒還當都尉,好不好?我現(xiàn)在就認命你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引起了大臣們的一片嘩然,因為大家都覺得這貨是項羽那里跑來的,不值得信任。所以很多劉邦的老隨從都不滿意,都跑到劉邦那里說陳平的壞話,但劉邦也根本不理他們,你們議論你們的,我任命我的,而且還非常相信陳平,堅持對陳平委以重任。
看看劉邦,一位至情至性之人:有過人的膽量,有情有義,恩怨分明。司馬遷在《史記》中成功塑造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劉邦想象,其“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筆法也得到了體現(xiàn),也給后世的小說、散文、戲劇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劉邦可以說是非常懂得領導藝術的典范,就是因為他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在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的同時,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把當時能用的,好用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就這樣形成了一個以劉邦為首的大漢集團。也就是這樣一來,天時地利人和他全占了,所以說他奪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轉而再看項羽,一代西楚霸王,英雄人物就這樣慘死在烏江旁邊。其實他死的也不虧,畢竟對手下不好,對自己身邊的大臣也不好,人才遲早要流失光了。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孟祥才.論劉邦的思想和性格[J].文史哲,1988(06).
[4]聶世軍.論劉邦的膽氣與正氣[J].領導科學,2010(12).
[5]張方方.人格的魅力——論劉邦的磁性效應[J].技術與市場, 2013(04).
[6]徐如莉.成功之后的成功兼論劉邦的用人之道[J].商場現(xiàn)代化,2011(23).
[7] 彭欣.論劉邦的真性情[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2(04).
(作者單位:鄭州外國語中學,河南 鄭州 450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