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代我國體育教育價值嬗變的過程探析

2017-10-09 21:28焦素花焦現(xiàn)偉
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審視體育教育反思

焦素花+焦現(xiàn)偉

摘要:立足于胡塞爾現(xiàn)象學還原的方法論指導,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近代我國體育教育的價值嬗變進行事實層面的歷史回溯與反思。觀念史的研究是嘗試理解過去的思想,從事這樣的工作,要求讓自己內(nèi)心的沖動積極參與到過去思想家和過去事情中去。我國體育教育制度的生成,往往基于尋求某種合法性認同的需要,乏于綜合性的權衡考察,相應地這種制度就欠缺理性的認知、社會基礎及廣大人們的認同,而其原有的價值內(nèi)涵也會扭曲及喪失。本論文從事實層面對體育教育的價值變遷做出學理上的探究和理論闡釋,以史為鑒,達到對當今我國體育教學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以文化歷史層面的審視與反思。

關鍵詞:體育教育;價值嬗變;審視;反思

克羅齊曾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面對這些問題,為了在學理層面有更加清晰的脈絡分析,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對過去歷史上所發(fā)生的歷史事實進行透徹和同情的理解,然后對照今天的體育制度改革和當前學校單一、功能性的操作性思維,尋找問題所在。觀念史的研究是嘗試理解過去的思想,從事這樣的工作,要求讓自己內(nèi)心的沖動積極參與到過去思想家和過去事情中去。至于現(xiàn)在我國體育教育制度的生成,往往基于尋求某種合法性認同的需要,缺乏綜合性的權衡考察,相應地這種制度就缺乏理性的認知、社會基礎及廣大人們的認同,而其原有的價值內(nèi)涵也會扭曲及喪失。那么,這套制度在我國從無到有是如何隨著社會的變遷演化并反映社會治理方式呢?筆者嘗試走進此一歷史情境,對體育教育的價值變遷從歷史事實層面做一學理上的探究和闡釋,以史為鑒,對當今我國體育教學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進行一次社會、文化和歷史層面上的審視與反思。

1國家治理層面體育教育的制度移植:《壬寅·癸卯學制》《壬子·癸卯學制》《壬戌學制》

盡管制度擴散會帶來新的思想觀念的變化,但新觀念要作用于制度的變遷,必須有國家層面的政治程序才能促使制度轉化。制度轉化則需要政府部門的政策和程序制定者的積極參與,接受擴散來的新觀念和新思想,將其傳播到?jīng)Q策場合,進而達到改造原有地方性制度的目的。清末民初,為了保種、保國,提倡尚武。體育以其獨有的教育功能也當仁不讓地加入到國民身心塑造潮流中去。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把中國帶入到制度變革的新階段,而體育也以教育體制變革的一種獨特方式加入到改革的潮流。

1.1初期制度形式上的模仿——《壬寅·癸卯學制》下我國體育教學中軍國民主義觀念的簡單移植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國內(nèi)義和團運動又掀起反清運動的高潮,清政府在內(nèi)外危機之時被迫推行“新政”。這場新政中,清政府1902年頒布《壬寅學制》,分《蒙學堂章程》《小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高等學堂章程》《考選入學章程》《京師大學堂章程》等系列規(guī)章制度,從中可以看出,形式上它已是相當完備的學校系統(tǒng),體操課成為必修課之一;1903年頒布《癸卯學制》,首次把體育課納入學校教育當中,擬制的這兩個學制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政府頒布并實施的近代學制,同時也成為清政府頒布并實施的唯一近代學制。學制中,中國的學校體育教育實際上就是兵式體操教育,這與當時清政府鼓吹的“尚武”一脈相承;另一方面跟當時大批學生赴日留學歸國后成為學堂中的教職骨干有關,這僅是對日本教育模式的簡單復制,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教材教法和體育課程的目標、內(nèi)容及體育教師的聘任、甚至連體育課上的口令都完全照搬日本。這成為我國近現(xiàn)代體育課程發(fā)展史上最典型的拿來主義,由此可知,學習西方體育的初期,僅是形式上的簡單模仿,深層次的思想性還沒有涉及。

1.2教育制度方面的摸索——《壬子·癸卯學制》下我國的體育教學觀

一九一二年一月,孫中山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設立了教育部,任命蔡元培為第一任教育總長。教育部隨即頒布了一些學校教育法令,如:《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等法令,并頒布《壬子學制》,1913年把前后頒布的法令一塊合稱為《壬子·癸卯學制》,這次準備對清朝末年的教育進行重大改革,也包括學校體育改革。受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的影響和當時的國內(nèi)國際發(fā)展形勢,學校體育基本是沿襲清末的兵式體操和普通體操,其教育宗旨更明確規(guī)定:“以軍國民教育輔之”。之前簡單仿效德國和日本的軍國民體育思想漸趨衰落,后袁世凱復辟,尊孔、讀經(jīng)的復古主義逆流,盡管蔡元培的教育改革失敗,但近代學校體育的逐步正規(guī)化深受美國資產(chǎn)階級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影響。清末,受教會學校和青年會的影響,一些城市的大、中學堂的少數(shù)學生,在課外已從事田徑、球類運動,并參加教會學校組織的田徑和球類比賽。如1910年由上海青年會發(fā)起的《全國學校區(qū)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舊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是我國最早的、規(guī)模較大的、以田徑和球類為主的學生運動會。當時學校體育的“雙軌制”或“雙軌現(xiàn)象”是因為課內(nèi)和課外存在兩種顯然不同的體系,當時歐洲大陸和模仿歐洲的日本采用課內(nèi)體操教育,而英美則采用課外活動的體育教育。后一種反映了近代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發(fā)展方向,培養(yǎng)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自由”觀念,注重活潑、愉快、機智的運動。大致這一時期的教育思想表現(xiàn)為:(1)封建復古教育思想和軍國民教育思想的存在,影響者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如:兵式體操在學校里仍為主要課程;(2)美國實用主義思想隨基督教青年會的體育活動傳入中國,對當時學校體育的發(fā)展起到客觀的滲透作用。

1.3教育思想方面的轉變——《壬戌學制》下我國體育觀的純化

辛亥革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軍國民教育思想受到“五四”運動的重創(chuàng)而逐漸衰落,代之美國資產(chǎn)階級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說。20世紀20年代初,實用主義教育學說強調(diào):教育應當從“兒童的本能、沖動、需要和興趣出發(fā)”,強調(diào)“兒童中心主義”和“個性自由發(fā)展”。實用主義教育學說對中國學校教育產(chǎn)生重大影響。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學制會議”,頒布的《學校系統(tǒng)改革命令》,也稱之為《壬戌學制》。這個學制是依據(jù)美國而設。從此,我國學校教育(包括體育)由主要依據(jù)日本轉向當時先進的美國,這種學制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國建立,它廢除舊的教育宗旨,規(guī)定7項新的教育方針,教育即:(1)適應社會進化的需要;(2)發(fā)揮平民教育精神;(3)謀個性之發(fā)展;(4)注意國民經(jīng)濟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縮余地,這都體現(xiàn)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第二年學校的“體操科”又正式被改名為“體育科”,并增加了內(nèi)容,規(guī)定初中、高中分別加授衛(wèi)生、生理等教學內(nèi)容。體育課以田徑、球類、游戲、體操為主要教材,完全廢除了兵式體操,這樣的體育教材全面,直至現(xiàn)在,一般體育教學仍然采用這種教學組織模式。壬戌學制對體育做了體系的改革,是受當時國際體育觀念發(fā)展趨勢的影響,因此是最先進的體育教育觀念,主要思想表現(xiàn)為:(1)體育是教育和文化的一種形式或方法,提出僅為勞動、衛(wèi)國、健康和身體的話是功利主義思想;(2)體育活動是經(jīng)驗和習慣;(3)體育活動能夠培養(yǎng)社會行為標準、道德標準和民主自治精神;(4)體育活動是發(fā)自本能的活動,有利于完整人格的養(yǎng)成。endprint

2早期殖民地基督教對我國較早體育教育理念的形塑

2.1中國早期教會學校中西方“自由教育理念”的傳播

近代基督教是伴隨著殖民統(tǒng)治進入中國,據(jù)郎凈在其著作《近代體育在上海(1840-1911)》中的分析,“很大的原因是出于宗教本身,希望中國能夠基督教化,把中國民眾從黑暗與罪惡之中拯救出來,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建立上帝之國?!边@是從宗教方面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征服,他們希望在“商業(yè)、制造業(yè)、文學、科學、哲學、藝術、教育、道德和宗教上支配中國?!睂τ诨浇膛c近代西方文化的關系,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提出:“新教倫理是資本主義精神產(chǎn)生的重要基礎。即隨著世俗化和社會化的發(fā)展,基督新教的新教倫理作為近代西方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在資本主義商業(yè)里則表現(xiàn)為一種職業(yè)精神,與文化發(fā)展相輔相成?!彼膫魅胍馕吨鞣轿幕蛑袊臐B透。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教會大學是最早提倡體育運動,并正式將其列為課程。郎凈認為:“基督教對體育注重的原因體現(xiàn)為:(1)基督教教會開設學校的目的是使圣靈走進學生的精神生活,使他們具備基督化人格,而體育所注重培養(yǎng)人的自主、勇敢、忍耐等精神與其有契合之處;(2)體育運動的功能與基督教所采用的“自由教育”理念密切相關。體育運動中強調(diào)通過身體達到培養(yǎng)“完整人”的理念,與自由教育的理念一培養(yǎng)人的靈、智、體全面發(fā)展異形同構,自由教育在19世紀的西方教育界占主導地位,目的是以通識課程為載體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口號是“準備生存”,而不是謀生,避免專業(yè)化和為就業(yè)準備等的功利目的。近代以來,自由教育理論在我國基督教舉辦的教會學校一直發(fā)揮著主導角色,如“宋氏三姐妹”所就讀的“中西女塾”,這里以西方學校教育為主要模式,課程設置不僅有發(fā)展智力的近代科學知識,而且對促進身心健康的舞蹈和游戲教育亦尤為重視。

2.2體育教育游戲性在殖民地教會學校背景下的凸顯

從《馬約翰體育言論集》中考察得知:“1904年以前和1904年,在天主教和基督教輸入中國之前,中國實際上并不存在什么學校有體育課程。中國青少年亦不知道有西方式的體育游戲或體操。儒家教育是強調(diào)的是君子,文雅之士。長期缺乏有規(guī)律和有系統(tǒng)的體育鍛煉,中國人的體格大大退化,由于孩子們擔負過多勞動又營養(yǎng)不良,造成健康和體格普遍較差。教會學校進駐中國后,體育運動被列入教會大學的正式課程,用于孩子們的休息和娛樂。但是這些學校只局限于少數(shù)沿海大城市,如:上海、香港、廈門、天津、蘇州、杭州、福州、寧波、廣州等”。只是由于當時孩子們的身體條件嚴重退化,許多運動項目都不得不降低標準,尤其中國人思想觀念的陳舊與阻滯,使這些項目普及和接受非常緩慢。盡管如此,西方人對體育的愛好和渲染伴著他們的到來還是深深影響國人,國人也開始愛上并主動參與這些活動和比賽。如:圣約翰大學在1879-1880年間僅開展學生較為熟悉的本土游戲;1883年學校漸注重體育方面的設備并購置大量體育用品;1890年5月20日,舉行第一次運動會……。而且一些先進人士對體育的游戲性也加以闡釋,徐一冰曾指出:“吾人講體育,須識體育為人類純乎天然之生活。饑則思食、渴則思飲,靜則思動,倦則思息。而游息,而睡眠,皆體育也?!蔽鞣絺鹘淌亢透鲊桂^人士在殖民地積極傳播現(xiàn)代體育教育觀念,明顯帶有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痕跡的學校和人士亦對近代中國的現(xiàn)代教育進行啟蒙和推動,如鼓浪嶼懷德幼稚園的教育就深受美國的杜威、德國的福祿貝爾和意大利蒙臺梭利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深刻影響,對兒童進行身體感知覺訓練的教具也直接從西歐轉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近代歷史上教會學校培養(yǎng)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文化人才,這些人明顯帶有獨立、自由、美好的文化素養(yǎng),在語言、體育、音樂、交際、人格素養(yǎng),道德品質各方面都得到了均衡發(fā)展。“宋氏三姐妹”,林語堂、馬約翰,林巧稚等就是典型代表。

3麥克樂、杜威等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華的主動擴散——我國體育教育思想純化的外來動力

晚清嚴復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歐洲崛起有兩個秘密,一個是富強,另一個是文明。清末民初,中國人學習如何富強,一戰(zhàn)爆發(fā)后歷史局勢的變化,使早期倡導西學的一批中國知識分子受到很大刺激,嚴復在晚清是引進西學的首要功臣,歐戰(zhàn)爆發(fā)以后,嚴復認為,西方普遍是“利己殺人,寡廉鮮恥”,令其對歐洲文明產(chǎn)生極大的失望。另外一個是梁啟超,他也是鼓吹富強的清末第一功臣,推崇19世紀西方文明的兩個主義:物質主義和國家主義,但其仰賴先進的技術發(fā)動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于是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并提出,西方的富強僅是物質技術層面,而普世價值才是人類文明的標準。新文化運動之后,他們開始達成共識,即從追求西方式的富強,開始轉向尋求西方以自由為核心的現(xiàn)代文明。伴隨思想的轉向,各種西方的文化思潮風行中國,于是一批知識分子高舉“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旗幟,在中國宣揚民主與科學。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各國興起了一場教育革新運動,歐洲稱為“新教育”,美國則稱為“進步教育”的運動。在此推動下,一種被稱為實用主義的教育在美興起,創(chuàng)始人為皮爾士,后經(jīng)哲學家詹姆士的傳播,形成了一場具有國際影響的實用主義運動,杜威對其全面?zhèn)鞑テ鸬街匾饔?,而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即是時代背景、傳統(tǒng)觀念以及當時社會思潮促發(fā)而成。190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伍德和赫塞靈頓等人提出“新體育”的自然體育思想,同歐洲體操改革和奧地利“自然體育”一道,構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體育改革的代表,后經(jīng)威廉士的發(fā)展,形成一套“自然體育”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并成為美國上世紀20至40年代學校體育的主導思想,又與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說相結合,形成實用主義體育學派。1920年之后,這些以美國為主的實用主義思想在我國逐漸取代日、德、俄為主的軍國民主義思想,占據(jù)主流地位?!拔逅摹鼻昂蠡浇糖嗄陼蓙碇袊捏w育專業(yè)干事麥克樂以及杜威的來華(1919-4-30),對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麥克樂于1922年在中國創(chuàng)辦《體育季刊》雜志并任主編,宣揚體育是通過身體活動進行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體育手段和方法上,認為自然、自愿、活躍的運動方式最為合適。后來國內(nèi)一批留美學者如吳蘊瑞、袁敦禮、方萬邦的歸來,對自然體育思想的傳播又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親自培養(yǎng)學生,著書立說、創(chuàng)辦雜志等。于是在對近代西方體育觀念認同過程中,1909年的《體育界》、1914年的《體育雜志》,1918年的《體育研究會會刊》、《體育周報》、1919年的《體育雜志》、1921年的《體育研究》等近代報刊媒體對我國現(xiàn)代體育觀念的更新又起到了輿論推導作用。至此,以歐美為主導的現(xiàn)代體育思想直到新中國成立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endprint

4蘇聯(lián)教育計劃模式在我國體育教育制度中的復制——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體育教育價值工具屬性的凸顯

新中國成立后,號召“全面學蘇”,面對當時全國各級學校的不良情況,我國體育教育思想照搬蘇聯(lián)的軍事體育思想,基于社會形勢的變化,體育教學思想在軍事體育思想和政治體育思想之間搖擺,但增強體質,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等,這樣的思想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歷史的梳理考察得知,建國至今,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出臺,體質為核心,體育教學改革的變遷在我國的大致線索為:(1)建國以后,蘇聯(lián)的教育學體系全部照搬過來,體育教學亦以蘇聯(lián)模式為主,引進了體育理論、管理體制、組織領導機構、體育制度、大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教材等,如教育理論方面凱洛夫的《教育學》、體育理論方面凱里舍夫的《體育理論》等。幾年之后,我國的體育教學模式從理論到實踐,已帶上模仿蘇聯(lián)模式的重跡,基本走上了社會主義體育思想的軌道,并提出以“增強體質”為主,同時注重運動技能的培養(yǎng)目標,基于當時中國的政治形勢,體育運動為人民服務、為國防建設服務、為國民健康服務的政治主導的思想全面確立。但運動技術的培養(yǎng)也作為增強體質的手段受到重視。(2)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蘇聯(lián)影響的減弱,體育教學思想呈現(xiàn)多元化局面。開始“三基”技術教學改革,即鍛煉學生身體,使學生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等,這種表述一直為日后體育教學大綱所遵循。主張增強體質的“體質論”思想占據(jù)優(yōu)勢,技能論思想仍舊存在,只是90年代末,隨著“健康第一”主導思想的提出,技能論的影響已微乎其微。1992年十四大的召開,高校又提出終身體育思想,于是呈現(xiàn)大學體育課程的教育思想此起彼伏的局面,如:快樂體育、成功體育、終身體育;情感教育論、合作教育論;健康第一思想、人本主義思想、自然主義思想等等又導致了體育課程教育思想泛化的亂象。但實際上體質論思想還占據(jù)著絕對優(yōu)勢。(3)21世紀以來,新課程改革在學校體育領域全面展開,“三維健康”理念和“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在學校體育領域又占據(jù)主導地位。綜上所述,盡管改革進行的轟轟轟烈烈,基于體育教育價值的學理分析卻還是微乎其微,在沒有透過眾說紛紜的現(xiàn)象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學理挖掘的基礎上所開始的一輪輪改革,其改革的思維仍舊帶著蘇聯(lián)模式遺留的政治工具化思維痕跡,其結果注定還是要走向失敗。

5我國體育教育觀念演進的批判性認知

5.1社會本位工具論思想的主導

自清末實行新政,學校體育推行新學制以來,從體育教學觀念一百多年發(fā)展的進程來看,由國家教育部門頒布的“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規(guī)定,歷史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一直遺留在我們心理層面,禁錮思想的自由,強身健體的體育功能論,不管歷經(jīng)多少改革,思想層面的禁錮使我們的體育教學理念始終擺脫不了工具理性的思維。大致可從以下三個階段的劃分清晰呈現(xiàn):(1)鍛煉體格的主導。清末民初強調(diào)“強國”“強種”、以兵式體操為主的軍國民主義思想的提倡到1923年,國民政府頒布的“中小學課程綱要”將“體操課”改為“體育課”,以田徑、球類等運動項目代替兵操。民國政府從1929到1941年數(shù)次頒布“中小學體育課程標準”,盡管是在歐美自由教育思想的倡導下國家層面的實施,并暫時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重視運動技術傳習的同時,“鍛煉體格”依然是主導教學目標;(2)體質增強的強調(diào)。體質是一個很寬泛的文化概念,一方面它既反映人的“自然”成長,另一方面也是人自身優(yōu)化程度的文化表現(xiàn)?!敖】怠焙汀薄皟?yōu)美”是人類文化追求的終極目的。而體育教學則屬于技能操作性知識教育范疇,體育課程的設置是其主要部分,那么體育課程價值的辨識是其關鍵,賈齊認為,在我國長期以“增強體質”作為我們體育教學領域的主導思想,這與我國課程理論界在研究探討課程價值的時候,其前提假設為體育的“使用價值”,而漠視體育課程的價值賦予有關,顛倒問題的前設條件,那么“增強體質”就自然成為我們的主導教學思想。如此混淆了課程與體育價值的立論基點,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90年代,“增強體質”作為我國體育事業(yè)的主導思想,并一直不加區(qū)分地延伸到體育教學領域。從1961年頒布的《中學體育教材》首次對“增強體質”的闡釋,主要強調(diào)生理機能,運動技術作為一種手段的理解;到1978年以后,提出以增強學生體質的效果檢測為準則,打破以運動競賽為中心的教材編排體系的觀念,特別是1987、1988、1992年3個體育教學大綱中要求為增強體質而傳習技術,這都是功能論主導下的一切教學安排,實質上已經(jīng)把體育教學從教育領域邊緣化,而這正是具體例證。(3)三維健康理念的提倡。我國的第八次體育課程改革,又提出“健康第一”為主導的體育教學思想,如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就明確規(guī)定體育教學要使學生達到三維健康的標準,這樣,在健康第一的倡導下,體育教學思想更加混亂,以操作性知識為表現(xiàn)形式、運動技術傳習為主的體育課程,卻不重視技術傳習、不認為具有知識傳習的屬性。這樣日益遮蔽體育教學本體的體育課程改革將舉步維艱、每況愈下。

5.2體育教育本質屬性的遮蔽

體育是人類社會文化的有機構成,與人類文明發(fā)展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體育課程是體育教育的立身之本。體育與教育的關系,歷史上不乏教育學者睿智的思考與闡釋。袁敦禮、吳蘊瑞等從體育與教育的發(fā)展歷史、不可分性、體育的教育價值等方面曾進行過深刻的意義闡釋,見解獨到、精辟。袁敦禮說:“體育自有人類以來,與教育密切相關。但其后教育被視為屬于心者,體育被視為屬于身者,關系漸遠,以至后來形成視教育為精神或知識陶冶,而鄙夷富有活動性之體育……”,認為體育之所以發(fā)展成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今日之體育必須合乎教育原則,必須努力使之合乎教育哲學及教育心理學”,并提出“近代教育不應以所得知識之多寡為測量教育結果之標準,而應以培養(yǎng)有創(chuàng)造性心理態(tài)度為主要目標,技能與知識并非被消除,而不過是學習時所附帶之副產(chǎn)物,盡管某種情形之下所獲得之知識與技能,不能遷移于不同情形之下,但在獲得此種知識與技能之時所持之心理態(tài)度則可以遷移,故學習時之心理態(tài)度,較之所學習之技能知識之永久性為大。許多態(tài)度之集合遂成為人格(Personality)。人格之養(yǎng)成,應作為近代教育的最重要目的?!边@樣體育才會有更適當?shù)陌l(fā)展前景,并提出體育的定位應被固定在教育的范疇。程志理認為,要從人的身心關系看體育的教育價值,因體育學科獨特的知識屬性,它是以人的身體運動為教育方式,以運動技術學習為主體的認知模式,操作性的認知特點是經(jīng)驗型,要以體驗感知為主。賈齊在他的專著《體育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方法論》就建國以來我國體育課程的設置及價值取向進行了學理層面的深刻解析,并在實踐篇對自己的理論觀點進行設計與實踐,說:“體育課程作為被組織的游戲,不僅是對歷史游戲,復現(xiàn)其可見的文化形態(tài),更重要的是課堂上游戲者能夠沉浸于被組織的游戲氛圍,能夠有情感、理想實現(xiàn)等元素的陶冶感受?!比欢?,自近代以來,體育教育的落實一直淪落為手段性(功能論)或形式的主角,其作為文化傳承和新人形成的目的在體育教育中往往被忽視或邊緣化。體育教育中發(fā)生的意識或經(jīng)驗的再形成,按其定義是主體與我們?yōu)楹啽闫鹨姺Q之為現(xiàn)實的東西之間關系的重新組合。體育教育的象征性質應該永遠作用于這兩個因素之上,重新組合“現(xiàn)實”和自我的體現(xiàn),才是體育教育觀念轉變的必然要求。程志理在其文章中寫到,“體育課程以身體行為表現(xiàn)為主,操作性技術形式為物質表現(xiàn)載體,教育的目的性不應僅看重實用生活的方面,體育運動過程中情感的真實體驗、自由靈魂的追求、全身心投入、凝神貫注的審美感覺實現(xiàn)更要強調(diào)?!币虼苏f,樂趣是體育教育成功實現(xiàn)的邏輯基點,審美和機智的表現(xiàn)尤為重要。通過“儀式性”的體育課或其它教育方式的目的是一個現(xiàn)實觀的建造及相應自我觀的確立,從而實現(xiàn)一個重構意義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endprint

5.3體育文化游戲本體的漠視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說:“在人的一切狀態(tài)中,正是游戲而且只有游戲才使人成為完整的人,使人的雙重本性(質料沖動和形式?jīng)_動)一下子發(fā)揮出來……。”常先厚在其《尚力精神一論現(xiàn)代體育的文化符號價值》《體育教學本體論》兩文中認為,體育的“原典”價值體現(xiàn)在:體育作為“人性圓周”上的一個文化符號,體育教學中學生通過對運動技術為介體的操作性知識的學習,實現(xiàn)對世界的另外一種認識過程,如肉體的沉醉、原始生命價值的體味,使人的生命能夠在文明規(guī)訓的社會得到自由的高揚?!钡F(xiàn)在我們體育教育的誤區(qū)恰恰在于,人成為了體育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著名的社會學家鄭也夫面對社會現(xiàn)實指出:“中國社會中最殘酷的行為是大人們對孩子游戲權利的剝奪,(1)是孩子游戲空間的剝奪;(2)孩子游戲權利的剝奪,就是以其強制力使游戲(體育)名存實亡?!斌w育教育本是以運動為教育方式,突出的是教育,那么身體運動只是教育的形式。設置體育課程本是以動作技術操作性知識為學習主體,而操作性的認知特點是以體驗如情感、態(tài)度、認知等為主。那么體育課程中由教師呈現(xiàn)出的運動形態(tài)和方式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主體的在場,而老師是否能將學生的游戲沖動(席勒語)激發(fā)出來才能成為上好體育課的關鍵。正像美學家席勒所說的教育決非一個技能性或知識性的傳授過程,而是一個精神層面的教化和升華,教育的目的是重現(xiàn)人的“自由”本性,它不僅是對實際物質環(huán)境的擺脫,而且是對理性束縛的的突破,從而激發(fā)出人的創(chuàng)造性品格,這才是“完整的人”概念的意義所在。金大陸撰文披露:“在我國,由于體育的式微,大部分學者建議高考加試體育,從手段上希望能夠對體育教育有所促進,他認為這還是悲劇,悲劇在于政府決策部門還是沒有從體育的本源屬性即全民的體育歡樂、體育審美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整體地思考,用高考機器來加強體育權重,最后還是墮毀在工具理性層面?!痹谖覈?,如果父母溺愛孩子,不讓其外出活動;如果怕受傷,學校就取消跳馬和一些對抗性的體育項目;因為長跑猝死事件,高校就取消800或1000m長跑項目,像這樣一些涉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問題,我們應回歸理性思考社會現(xiàn)實和體育游戲精神內(nèi)核的問題上來,因為生產(chǎn)勞動和休閑游戲本是人類最本質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游戲是人類一切文化的源頭,文化都是以游戲的形式向前邁進。低級社會對生產(chǎn)勞動依賴,到了文明和進步的社會,對體育的游戲功能應該更加強調(diào),它實現(xiàn)了人類精神層面的需求。體育教育在現(xiàn)代社會稱之為“被組織的游戲”,它的精神內(nèi)核及發(fā)展應與社會文明的發(fā)展同構,如果管理者及理論研究者還僅以靜止、功能的心態(tài)對待,那么社會上發(fā)生的悖論現(xiàn)象實屬正常。

6結語

體育是人類體質增強的必要條件,亦是智育、德育實現(xiàn)的重要條件。體育運動與“身心”緊密相連,是由身至心的過程性呈現(xiàn)。體育運動過程中體驗性的審美實現(xiàn)和機智表現(xiàn)是人身心關系內(nèi)在統(tǒng)一的具體表征。教育中體驗和領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們的真正意義是蘊涵于過程之中,相應地也不表現(xiàn)于學習的知識內(nèi)容。既然學生是一個(人類)主體,那么教育(包括體育教育)是主體要完成的任務,他們的目標是讓自己也變成主體,而不是變成物體或是靜謐的機械物,其目的是成為一個具有很強歷史主體性的人。純粹的知識獲取是一回事,美德養(yǎng)成又是一回事,體育教育以組織化的游戲為內(nèi)容載體,體驗概念應構成對學生體育教育的認識論基礎,其性質在教育意義上的定位,首先是對體育文化的有效傳承;其次是技能和知識傳授過程中外部環(huán)境的營造及以主體體驗為主的陶冶性境界的實現(xiàn),這才是體育教育的觀念使然。endprint

猜你喜歡
審視體育教育反思
未經(jīng)旅行“審視”過的設計,是不可信的
小學體育教學中審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武術普修課教學現(xiàn)狀及改革設想
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審視與當代發(fā)展探析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關于國際法淵源內(nèi)涵和外延的重新審視
生與死:《荒野獵人》的倫理價值審視
探尋體育教育的精神內(nèi)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