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軍
摘 要:初中語文教育在近年來的變革不斷加快,整體上告別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希望通過一些新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在語文知識的掌握上更加突出,減少固有的缺失和不足,讓學生在知識的學習、成長過程中,能夠得到更多幫助。針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展開討論,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
相對于其他的科目而言,初中語文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有很多方面的內容都需要進行彌補,要讓學生努力掌握知識,還必須在應用上不斷鞏固。語文偏向于主觀理解,可是與客觀上的生活、學習等都存在密切聯(lián)系,所以教學難度是比較大的,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觀點和看法,采用符合他們心理需求的手段來完成
教育。
一、緊扣語文味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并非完全按照主觀上的想法來落實,而是按照學生的成長進程、教學中的各項要求來落實,這樣開展教育的好處在于,能夠時刻做出積極調整,避免語文教育陷入惡性循環(huán)。建議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方面,需要積極扣住語文自身所具備的“味道”。初中語文的知識經過變革以后,不僅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同時能夠吸引很多學生去積極探討,觀察語文的演變過程,甚至是在過去和現在實施對比。“緊扣語文味”是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重要手段。首先,教師必須與學生在課堂上、課堂下積極溝通,要從學生的思維出發(fā),觀察他們對待語文課程的觀點,然后針對正確的觀點予以表揚,針對錯誤的觀點予以糾正。其次,對于常規(guī)的課程教學,教師還是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多多發(fā)言,多多闡述,這樣教師才能觀察到學生在語文學習上,表現在哪一個階段當中,進而落實有效的處理對策,避免因為生硬的教學手段,引發(fā)學生的強烈反感。
二、體現綜合性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開展,比較重要的一點內容在于,必須將“綜合性”充分體現出來。有些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僅僅是打著綜合教育的旗號,在實際的教育工作當中,還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來學習,這種表里不一的現象,很容易導致強烈的師生矛盾,給學生的知識學習、國家教育的發(fā)展等,都造成了特別嚴重的隱患,是日后需要重點處理的對象。建議在綜合性的教學上,從以下方面來出發(fā):第一,應該對學生的特長有一個深入的了解。當代的初中語文教學,更加偏向于與社會發(fā)展相互聯(lián)系,要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化方面有所努力。因此,每一個學生對語文的理解,都應該得到教師的尊重,然后再將相關的語文知識良好闡述出來,必須讓學生在理解能力上大幅度提升,告別固有的多項不足。第二,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擅長應用自己的方法,雖然教師提供的方法不錯,可是學生應用自己的方法更加便利,得到的學習效果也非常突出。在此種狀況下,教師不能強制性要求學生改變,這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造成的教育問題也是難以解決的。
三、重視過程性
對于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而言,雖然在理論上是非??尚械模墒窍胍诮逃^程中得到理想的成績,必須對教育過程高度重視。一般而言,很多教師在教育中僅僅注重結果,對于過程的關注度并不夠。這種錯誤的思維直接導致初中語文教育走向了惡化,很多學生都在通過一些極端的方法來學習,不僅沒有得到良好的效果,還浪費了大量時間,與教師之間的矛盾也不斷激化。重視過程性,是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重點內容。因為“綜合性學習過程就是聽說讀寫的整體發(fā)展過程”。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進行的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由此可見,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學生過程的表現、教師過程的表現,都應該是重點改正的對象,要保持持續(xù)性的進步。
四、評價多元性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除了要在上述方面努力外,評價多元性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對學生開展評價的時候,既要在學生的優(yōu)勢上予以肯定,又必須把學生的劣勢充分指出來。同時,教師對于學生的認可程度、否定程度,都必須保持在合理范圍內。有些教師對于學優(yōu)生過分優(yōu)待,對于學困生總是批評,這種教學方法的開展,從本質上違背了綜合性,很容易使學生之間出現不團結的現象,對教師自身的能力損傷也特別嚴重,日后要積極避免。
本文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策略展開討論,現階段的教育工作當中,整體上表現為良性循環(huán)的態(tài)勢,未出現特別嚴重的問題。日后,應該繼續(xù)在綜合性教學上不斷努力,要保持教育的科學性、合理性,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上獲得更多助力,減少固有的問題和不足,在多個方面實現個人成長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滿芝.農村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策略[J].文學教育(下),2016(6):52-53.
[2]王焱桃.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綜合性學習探析[J].價值工程,2010(36):32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