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榮
摘要:好奇心作為內在動機的主要內容和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早已成為心理學研究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領域。《幼兒園新綱要》指出:在孩子一日生活里,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豐富的活動環(huán)境,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讓孩子自主的選擇、主動的發(fā)展。這闡明了一個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的關鍵要通過精心設計載體,加強身心引導,調動和激發(fā)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讓學生主動的學習、主動的發(fā)展。孩子的科學教育就是要精心呵護和培養(yǎng)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發(fā)、支持和引導孩子主動探究,經歷探究和發(fā)現過程,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經驗的過程,使孩子獲得樂學、會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長遠教育價值。
關鍵詞:孩子;好奇心;主動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0
好奇心發(fā)端于人性的本能,而最終還是取決于后天的教養(yǎng)。先天的遺傳因素造成的好奇差異并不大,而后天人為因素造成的差異卻有天壤之別。作為教師一定要保護和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喜歡學習,熱愛學習。
孩子的學習興趣往往是和好奇心聯系在一起的。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孩子求知的一種反映,也是兒童智慧的火花。他們有探索現實生活中各種未知事物的強烈愿望,對周圍一切感到陌生、新鮮、好奇。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出生剛一個月的新生兒,就開始萌生好奇心,他們對光、鮮艷的色彩,表現出一種好奇的感情色彩。到一兩歲,他自己已經能夠獨立行走了,更是好奇得出奇,對家中的什么東西都想翻動,盡管父母百般防范,也無濟于事。再大一點,他們就總喜歡往屋外跑,這也是好奇心的一種表現,因為外面的天地廣闊。到了五、六歲,他們就學著大人的樣兒玩燒飯、洗衣、造屋、插秧、抱孩子之類的游戲。
到了上小學、初中以后,求知欲和好奇心往往融合在一起,書本上的重重知識,時時會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現象,也吸引著他們,連路旁一棵無名小草,天空一朵飄浮的彩云,都常常會招來孩子們的發(fā)問和無窮無盡的遐想。
由于孩子的知識貧乏,對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充滿了好奇。好奇心強的孩子的不聽話的言行常常會惹怒家長和教師,殊不知,頑皮、淘氣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強的意志力、獨立性和好奇心。我們要科學地看待孩子的好奇心,這是保護好孩子好奇心的前提。
一、孩子具有天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想要了解事物的心理。由于好奇心不僅是對某一事物感到疑惑,還要繼續(xù)思索,以求事物的真相,所以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出發(fā)點、動機、推動力,也是人產生無窮毅力和耐心的源泉。由于好奇心驅使人去觀察,它往往是人求知的前奏。
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總是不停地問:“天為什么是藍的?天為什么會下雨?是不是哭了?”“電話為什么會說話?是不是里面有小人?他餓不餓?”
二、好奇心是一種認知沖動
認知在人的成長幼年晚期和童年期就表現出來,并且比成年期更強烈,因此馬斯洛夫認為“需要似乎是成熟的自然產物,而不是學習的結果”。因為“孩子不必要大人教他去好奇,但可能被大人教導不要去好奇”。認知需要也分層次。其中了解的欲望要優(yōu)于理解的欲望。好奇既是成熟的自然產物,也是后天學習的結果。了解的欲望主要依賴于自然成長的過程,理解的欲望卻主要依賴于后天的學習。了解的欲望所產生的好奇是本能的好奇,只會對新奇的事物發(fā)生興趣,一旦認為知道了便不再去深入探究。而理解的需要不僅對新奇、神秘的事物好奇,還會為別人所共知,而個人卻認為對不能理解的事物進行深入的研究。
三、好奇心是孩子求知欲的源頭
孩子對事物是充滿好奇的。例如,對大人來說,一個紅玻璃杯子并沒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在幼兒眼里,卻是一個無頭緒的、不可思議的紅塊塊,他擺弄過來擺弄過去,認為是一個好玩的、很有趣的東西。對大人來說,當遇見未曾見過的東西時,也會產生與孩子相似的感覺,用好奇的眼光注視著,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東西。
那其實就是生命與本身事物的相遇。孩子對杯子是絲毫沒有先人之見的。他沒有大人們在日常生活感覺中的對杯子的看法,而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紅塊塊、圓形的奇怪東西。對孩子來說算得上是激動人心的奇遇了。
孩子的好奇心理首先是向父母和老師表現的。作為老師,不能對這種好奇心投之以輕描淡寫的隨意回答,更不能任意扼殺這個求知的萌芽,否則將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沒有對蘋果落地的好奇,哪有對地球引力的發(fā)現?
好奇,是人的智慧的表現。當老師的要千方百計地鼓勵孩子好奇。司馬遷的父親教育他“愛奇”,“愛奇”,使他的生活歷程奇峰突起、絢麗多彩。有些老師要求學生老老實實學習課本知識,這樣的孩子也就只愛平庸,不愛奇了。如果人人甘于平庸,哪里還談得上奇跡的創(chuàng)造,社會的進步呢?
每個孩子都有專長,而專長最初的表現就是好奇,對某一方面特有的好奇心,只要老師懂得了解孩子的專長,善于鼓動和激勵孩子,便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孩子的潛在的能力,就能培養(yǎng)出“天才”。
對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來說,最大的快樂莫過于知道了從來不知道的奧秘。揭開奧秘后所體驗到的愉快和滿足的情感,反過來又激發(fā)起新的探索興趣。
作為老師,不僅要尊重、保護和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而且應努力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發(fā)展為強烈的求知欲。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確切、通俗易懂、有條理地給以回答,如果暫時答復不了,可以告訴他:“這個問題等弄明白以后,再告訴你。”但是切記事后一定要兌現。如果對孩子求知的欲望采取應付的態(tài)度,不僅會抑制孩子的好奇心的發(fā)展,也會影響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對今后的教育不利。
與此同時,更要鼓勵孩子自己去了解豐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紛繁復雜的社會,讓他們大膽提出問題,并引導他們通過自己讀書、觀察、思考,尋找正確答案。
我們相信:只有當孩子的心中對世界充滿好奇和無窮的求知欲望而自發(fā)地學習時,家長和老師寄予他的良好愿望才有實現的一天。
參考文獻
[1]龐建萍. 3~6歲幼兒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 幼兒教育. 2011(30).
[2]田娟. 我國30年教育本質研究回顧與反思[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2(03).
[3]鄭潔,陳水平. 兒童提問研究進展及其發(fā)展趨勢[J]. 教育導刊(幼兒教育). 201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