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等工程教育中的法律意識教育改革深化研究》( CJS11-023)》,負責人楊莉。
摘要:高校法律意識教育是高校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要求,將我國現(xiàn)階段的法制和法律要求轉化為大學生個體的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和法律信仰的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法律意識教育地位得以在高校確立。從高校法律意識教育歷史沿革中折射出高校法律意識教育重要性。
關鍵詞:高校法律意識教育歷史沿革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1
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法治中國建設繪就了新的藍圖。高校法律意識教育如何回應時代呼喚,推動中國法治跨越到更高的水平和層次,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 高校法律意識教育
人類意識是隨著人和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意識的產生既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又是一個社會歷史過程。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即“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1]同時,意識可以通過“思維操作”,實現(xiàn)對客觀事物超前的、觀念的改造,指導并通過實踐把理想變成現(xiàn)實,從而改變、創(chuàng)造世界。這就是列寧所說的,“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2]
高校法律意識教育屬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它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及其教師為骨干主體,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法理與法律方面的影響,并通過與社會各方面的法制教育力量相互配合,與大學生群體在實踐活動中的互動,將我國現(xiàn)階段的法制和法律要求轉化為大學生個體的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和法律信仰的過程。其任務是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力量,對大學生施加法理和法律方面影響,使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和法律信仰。
二、 高校法律意識教育的歷史沿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和國家經過若干年的探索日益深刻地認識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確立了法制建設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鄧小平提出:“要通過改革,用法治代替人治,要讓我們的民主法制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從1986年開始根據人大常委會《關于在公民中普及法律意識的規(guī)定》,以五年為一個計劃周期在全國公民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普法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興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普通高等院校陸續(xù)正式開設“法律基礎”課程,法律意識教育的地位得以在高校確立。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后,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實踐探索越來越深入。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了制定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98方案”的重要決策。“98方案”中的《法律基礎》課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度重視、直接指導并寄予厚望。2004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力爭在幾年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狀況有明顯改善的要求;2005年1月,他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研究部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討論通過了新課程方案,即“05方案”?!?5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將“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兩門課有機地融為一體,成為一門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依托的嶄新課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和學科建設方面所采取的一項創(chuàng)新舉措,對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又深遠的意義。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的實施方案規(guī)定,《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主要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之后,中宣部、教育部組建了國家級編寫隊伍編寫全國統(tǒng)一教材;2006年秋季開學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作為新課程之一首先進入課堂。為了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黨中央國務院全力推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育教學改革;教育工作者也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實踐中全方位地進行探索。
三、 高校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在認真總結國內國際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倡導把“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作為一條堅定不移、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確定下來。他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這些內容,從治國方略上講,就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高度,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這是對鄧小平民主法制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的重要標志。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泵裰髡闻c依法治國是緊密相聯(lián)、相互依存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不可少的政治基礎;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又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根本保障。特別是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引起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場變革中,社會各界逐步達成共識: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以鄧小平民主法制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法制觀,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加強和改進高校法律意識教育,才能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才能使大學生今后承擔起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2版,第2卷,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全集》,中文2版,第55卷,18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楊莉(1968-),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律意識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