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寧剛,1983年生,2013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發(fā)表詩歌、散文、隨筆和文藝批評文字多篇(首)。出版有詩集《你的光:2001-2016》,批評隨筆集《語言與思想之間》?,F(xiàn)任教于西安財經(jīng)學(xué)院文學(xué)院。
認識惟崗,是在兩年前、省作協(xié)舉辦的一個“80后”作家研修班上。那次,與惟崗一起從神木來的,還有詩人青柳、十指為林和破破。相比魁偉黝黑、大有“喬幫主”之氣的青柳,幽默好玩的德樂(十指為林的自號),聰敏過人、率直不馴的破破,惟崗并不特別顯眼,只是他的淳樸憨厚的笑,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直到半年后,讀到惟崗的散文《神木自然觀察》(載《延河·上半月》2016年第8期),才讓我重新認識了他。懷著幾乎有些難以相信的激動,我緊接著讀了他的《自然札記》(載《散文百家》2016年第4期),終于心悅誠服地確定,他是一個好作者,并在心里直呼,相見恨晚。這兩組散文的質(zhì)地之純良,會讓人想起已故的詩人、散文家葦岸。后來我知道,葦岸正是惟崗極為喜歡的一個作家,是他心目中的兄長式的寫作者。更巧的是,他和我?guī)缀跏窃谇昂笙嗖钜恢艿臅r間里,不約而同地拜訪過葦岸的老家。他比我做得更好,他找到了葦岸的家人,拍下了葦岸生前一些珍貴的照片。
正如葦岸喜歡梭羅,讓梭羅式的寫作及其理念在自己所生活的北京昌平縣城、他的老家北小營村以及其周邊落地生根、開花結(jié)果;惟崗也喜歡葦岸和梭羅,通過對兩者的學(xué)習(xí),內(nèi)化為他對神木的土地和天空的觀察、凝視、感受與體悟。他不是以借重模仿,憑靠概念來寫作的,而是將某種意識經(jīng)過反芻、消化后,成為自己身體、進而生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他的寫作的最可貴之處,在于其文字的“扎根”性。
惟崗的詩歌也是如此。扎根于自己的生活,扎根于生活中的種種情境。不同的是,在散文中,惟崗更傾向于通過相對冷靜的敘述,對神木的風(fēng)物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描述,較少直接地抒情;在詩歌中,則較少客觀的敘述,而是帶著深深的情感、乃至情緒,即使這情緒是以低抑的音調(diào)出現(xiàn)。也因此,他的詩歌就天然地具有了濃厚的抒情特征。
陜北高原是個神奇的地方。那么干旱、廣漠、多塵、寒冷的地方,人們生活焦苦,豪爽頑強,卻產(chǎn)生了情感細膩微妙、撼動人心的民歌,想想真覺得不可思議。為數(shù)眾多的民歌當(dāng)中,女子的執(zhí)拗、果敢、倔強、專情,又是最令人難忘、甚至揪心的。惟崗不是陜北民歌中的女子,但是他的詩卻具有同樣倔強和專情的質(zhì)地。比如《宴會上的油糕》(順便說一句,這首詩也是我在惟崗的詩中看到的表述簡潔、節(jié)奏明快的佳作之一)中寫到的“我”對“夾在牛肉和烤鴨之間”的油糕的情感。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感,不僅是因為“我”的童年記憶,更因為它相比宴會上的重要菜品的不起眼。對被忽略之物的在意,是惟崗詩歌的一個顯著特征。他筆下,被載在一輛大卡車、狂奔于高速公路上的駱駝,歷程表上顯示著113萬公里的開出租車的師傅……之所以被注意到,都與此有關(guān),至少是部分地有關(guān)。
惟崗的詩,大都出自這種本然的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像《里程表》《高速路上的駱駝》這樣的作品,看起來似乎不夠具有現(xiàn)代性,但是極為人性,從中更是可以看出詩人作為一個人的善意。話說回來,文學(xué)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增加我們對自我與世界的猶疑,讓高速運作的機制適當(dāng)?shù)貙徱曌陨淼母?。它不會讓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云散,而是可以滋養(yǎng)一切堅固事物的土壤。”(范昀:《特里林的現(xiàn)代文學(xué)課》,載《書城》2017年第3期)就此而言,包括抒情在內(nèi)的傳統(tǒng)的書寫方式,自有其重要的意義。其實,惟崗的詩并非傳統(tǒng)的抒情。他筆下的詩行有時讀來會令人心驚。不信請看:“我需要很多個春天,走向我/第一個走向我的父親,讓他/拾起古老的耕作技藝,第二個為了/我的母親,讓她兩鬢斑白……”(《我需要很多個春天》)?!拔倚枰芏鄠€春天”的理由之一,是為了讓母親的“兩鬢斑白”,其中的意蘊不夠現(xiàn)代?“這個冬天,只有悲傷被煮沸/逝者已冷,生者茫然,我/被拋進凝凍的山村之中/幽怨的銅嗩吶將我的骨頭吹裂……”(《在一場葬禮上感覺是我在死去》),這樣的詩句,不夠峻峭和奇崛?
除了深沉的抒情,以及從本然的生活情境出發(fā),陜北民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透徹、銳利、勇敢、明快。就最后一點來說,惟崗的詩似乎還有待改進??傮w來看,他的詩在敘述上似乎有些迂回,節(jié)奏也有些廻緩了,缺乏某種必要的直接性和深抵人心的明透性?!秵柡颉贰渡铡返仍?,都不同程度地都有此問題。之所以如此,或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表達上缺乏足夠的準(zhǔn)確。比如《雨中的馬》的最后,說“這場大雨/全下在了它內(nèi)心的天空”。一場大雨如何會下在一匹馬的“內(nèi)心的天空”?而不是它黑色的眼眸?它的“內(nèi)心的天空”又是怎樣的?讀來不禁令人感到有些抽象和難解。
當(dāng)然,這只是一些個人之見,未必確當(dāng)。其實,對于惟崗這樣剛剛迎來而立之年的寫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已然認領(lǐng)了寫作這件事,并且決心更加自覺地走下去。就此來說,惟崗的寫作是令人欣慰的。他早就從心底接納了寫作,也為此做了很多自覺的準(zhǔn)備。正如他的書房在我所見過的同齡人中是少有的豐富和專精。所有這些,都顯示出他作為一個寫作者的趨向成熟和值得信賴。惟崗有一首詩寫到父親。不像很多年輕人懷著叛逆的心所寫的那樣,突出與父親的差異,而是寫自己與父親的相似,以及盡管相似、卻又不屬于他的矛盾與復(fù)雜:
哦,父親,我越來越像你/我曾和你一樣,棲息于草地/穿越于云朵和群山之間/在閃光的樹叢中沐浴神恩/啊,父親,我不屬于你/那進入你我身體的,是/水,麥穗和無垠的天光/你引渡我到這萬物叢生的世界中/我找到了新的兄弟和父親/你一定很欣慰/我不再孤獨無依
讀到這樣的詩句,在激動之余,我也感到深深的欣慰。以這樣的體察來寫自己與父親(進而父輩)的關(guān)系,只有感觸深沉的人才可能。來自父親而不屬于父親的惟崗,屬于什么呢?應(yīng)該是屬于寫作,正如他所說,“在紙上交出我的靈魂”。他所找到的“新的兄弟和父親”又是誰呢?自然應(yīng)當(dāng)是懷著類似理念的寫作者,比如上文提到過的葦岸和梭羅。正是在交出自己靈魂的紙上,惟崗獲得了超出生物性存在之外的更大的存在,也贏得了超出物理世界之外的更大的世界。在后一個世界中,或許更為艱難,卻也更為幸福,并且“不再孤獨無依”,因為他有更多沉默的同行者。
[責(zé)任編輯:李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