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佳++鄭立元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實踐育人越來越受到教育實踐者們的重視。在高職院校中開展實踐育人教育,不僅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以及實踐價值,更能進一步激活高職教育的辦學特色與活力。而構建一種操作性強、便于實施和考核、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能夠起到積極健康作用的實踐育人模式,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更將成為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
關鍵詞:高職教育 實踐育人 模式
G633.96
正文:
一、高職教育與實踐育人
實踐育人,自古有之,古人注重學以致用,而本文所談及實踐育人,是對當今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方式內容的探討,學??蚣軆鹊膶嵺`育人就是基于實踐的觀點而形成的育人理念。所謂實踐育人,是指以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理論知識和間接經驗為基礎,通過激發(fā)學生課外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熱情和興趣,開展與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才密切相關的各種應用性、綜合性、導向性的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進他們形成高尚品格、祖國觀念、人民觀念、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新型育人方式。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以培養(yǎng)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yǎng)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重視實踐教學,重視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途徑,對實踐具有與生俱來的定位與渴望。但往往在具體的辦學中,學院式培養(yǎng)特點突出,培養(yǎng)目標偏重文化技術和理論知識,對實踐操作與創(chuàng)新關注不夠,缺乏活力。
當前,實踐育人在高職院校中的作用受到廣泛關注,對實踐育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把實踐育人科學有效地融入高職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義。首先,實踐育人作為新形勢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正是基于實踐的觀點而形成的,實踐育人符合人的社會化規(guī)律,符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教育觀;其次,實踐育人符合自我教育的規(guī)律,符合素質教育的規(guī)律。堅持知行統(tǒng)一,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符合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再次,實踐育人,是高職院校學生提升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質的有效方式,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有效途徑。總之,把實踐教育同理論教育相結合,把實踐育人同人的發(fā)展相結合,已成為當今高職教育勢在必行之路。
二、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初探與模式探究
(一)、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初探
當今,很多高職院校開始重視實踐育人在教育目標中的地位,并付諸實踐,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嘗試并未取得實際效果,相反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偨Y原因,有以下幾點。
1、實踐育人缺乏頂層設計或設計不科學。凡事預則立,而部分高職院校為了快速迎合市場,提升就業(yè)率,倉促應戰(zhàn),沒有主動從宏觀上認真思考符合院校特點的實踐育人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保障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也沒有理清實踐育人的各種形式的關系、合理確定各項工作的布局,更沒有從機制、政策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
2、實踐育人活動缺乏支撐保障。一些高職院校,對實踐育人高談闊論,而在實際運行中卻很少提供根本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實踐指導教師教育教學要求得不到滿足,學生的實踐教育沒有學分保障,沒有在師生間引起重視,看是花拳繡腿,沒有實際效果。
3、傳統(tǒng)觀念的抵制。
高職教育在我國起步晚、條件差、底子薄。在一些高職院校,一些優(yōu)秀的師資被分配到課堂教學當中,而實踐教學卻被邊緣化,師資配備不到位,理論教學與實踐育人比例失調。歸根結底,是一些把教育全是為課堂教育的錯誤觀念所致。
(二)、高職院校實踐育人模式探究
從一些高職院校的實踐育人操作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之所以實際效果不明顯,除了上述幾點原因外,還在于一種成熟的實踐育人模式沒有達成共識并付諸實踐。在此,本文將與大家探討關于 “理論課堂+校本實踐+社會活動實踐+多元化共育”的實踐育人模式。
所謂“理論課堂+校本實踐+社會活動實踐+多元化共育”的實踐育人模式,不是四種育人形式的簡單疊加,而是相互滲透,錯落有致的綜合育人模式。
首先,“理論課堂”作為重要的知識載體和依托,必須按照以人為本原則,以實際項目和現實可行性為導向,制作教學項目,以項目代替?zhèn)鹘y(tǒng)理論知識的傳授,做中學、探中學,學中做,為實踐操作打下深深的目的烙印和目標支持,切不可把理論教學與實踐育人相互剝離,二者實為一體。因此,要求在實踐育人模式構建之前,務必把理論教學項目化,實施課程改革,去甬繁雜,課程設置要以就業(yè)和實際生活為導向,突出可行性、可操作性,并彰顯高職教育在崗位職業(yè)中的引領和創(chuàng)新作用。
其次,“校本實踐”,是指校園內可資利用的、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性教育過程,依托高職院校獨特的校園文化和環(huán)境,結合不同于普通高校突出職業(yè)特色的活動,與有目的有意義的理論課堂與校內實踐相結合,任何活動的開展多要有實踐目標引領,把理論切實地找到實踐依附,結合開花。
第三、“社會活動實踐”是指短期的課堂外、學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時間多,形式靈活、實效性強的特點,是學校內實踐教育的必要補充和重要組成部分,如利用博物館、烈士陵園、革命勝地、企事業(yè)單位、城鎮(zhèn)、鄉(xiāng)村等資源,開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志愿服務、三卜鄉(xiāng)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yè)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
第四、“多元化共育”是指在政府、行業(yè)、學校、企業(yè)、科研院所等多個要素間相互合作,建立統(tǒng)一載體和運行機制,以實現共育共贏為紐帶,實現實踐育人的最大化張力。
總之,“理論課堂+校本實踐+社會活動實踐+多元化共育”的實踐育人模式,不是分散的碎片式教育,而是以學生為本的整體教育模式,不是界限分明的條塊分割,而是相互交織的有機整體。
三、高職教育實踐育人模式運行保障
高職院校實踐育人模式的長效機制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要從實際出發(fā),建立完善的黨委負責制、建立健全組織機構,保障運行機制、評價機制以及激勵機制,使之具備切實的可操作性和制度保障,唯此,該模式才能有效運轉,發(fā)揮實效。
參考文獻:
[1]張茹,孫永芹,劉雪靜.高職院校實踐育人機制的構建與探索[J].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3):42-44.
[2]錢大慶,宋建軍.實踐育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途徑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7):101-103.
[3]教育部關于全而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R].2006.
[4]蓋元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模式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03期.
作者簡介:鄭立元,男,1982年7月生,大學本科,教育學專業(yè),遼寧職業(yè)學院,講師。
陳修佳,男,1967年8月生,大學本科,政教專業(yè),遼寧職業(yè)學院,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