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宇明
摘要:陳衡哲作為“五四”新文學的第一位女作家,被胡適稱為“一個最早的同志”,但目前對其研究尚不充分。本文試從主題思想的角度進行切入,運用對比分析法、文章細讀法,探究陳衡哲小說的內(nèi)涵以及同“五四”時代主流話語的共振與異動;并對她的小說的思想藝術價值和文學史意義作出再判定。
關鍵詞:陳衡哲 小說 主題 個性
陳衡哲,筆名莎菲,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江蘇武進。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陳衡哲擁有諸多第一的稱號,她是我國第一位官派女留學生、第一位白話文女作家、第一位女教授。她是胡適《嘗試集》中所謂“我們?nèi)齻€朋友”之一,更被胡適稱為“我的一個最早的同志”。
然而。目前陳衡哲仍未受到學術界的足夠關注,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想、藝術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因此,本文試擬以陳衡哲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對比分析法、文章細讀法。通過將陳衡哲小說主題與“五四”時期其他作家作品進行對比。探究其小說思想內(nèi)容,以及同“五四”主流思潮的共鳴與疏離,并對她的小說的思想藝術價值和文學史意義作出再判定。
一、陳衡哲小說中的時代共性
“人的意識”的覺醒是“五四”時期重要的時代命題。陳衡哲的小說同樣呼應了時代的命題,并巧妙運用了童話寓言的形式,表達了其對于“人生問題的見解”?!哆\河與揚子江》展現(xiàn)了兩種迥然不同的生命形象:運河是一個“快樂的奴隸”,安于他人賜予的命運而茍且的活著,“成也由人,毀也由人”;揚子江卻要作命運的主人,它鑿巖破壁、排除萬難為自己“造命”,因為“生命的奮斗是徹底的,奮斗來的生命是美麗的!”作者借“揚子江”這一形象,生動地闡發(fā)了對于“生命的意義”的思索,即:不服從于命運和旁人的安排,以自我的拼搏奮斗成就生命的獨特價值。而在《老柏與野薔薇》中,作者同樣塑造了兩個相互對照的生命形式:老柏樹擁有“永青的枝葉,蕭疏的風骨”卻因不能開出曼妙的花朵而終究不能完滿;野薔薇雖然只擁有三日光榮的生命,但其開花時的“天才與美麗”卻使其完滿、徹底地實現(xiàn)了生命的意義。在本文中,陳衡哲用更加含蓄蘊藉的方式,進一步闡發(fā)了其對于“生命的意義”的詩意解讀: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短,而在其所展現(xiàn)的美與帶給人的啟悟中閃現(xiàn)。因此在陳衡哲的小說中,“人”的主體意識和個性化特點得到了充分彰顯,她要求把握個人命運、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深化生命內(nèi)涵的主題,與“五四”的時代精神無疑是吻合的。
“人道主義”的博愛情懷同樣也是陳衡哲小說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其最早期的小說《一日》,雖然描繪的是大學新生的校園生活,但其中學生為法國戰(zhàn)地醫(yī)院募捐、志愿“到戰(zhàn)壕中間去做看護婦”的情節(jié),卻已經(jīng)初步流露出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情懷。而在后續(xù)的創(chuàng)作中,陳衡哲更是對博愛與無私奉獻的精神,加以熱情地贊頌。《小雨點》中,海公公海納百川,慈愛地接納一切生靈,給予小雨點熱情地指引;小雨點雖然思家心切,卻為了挽救青蓮花的性命,而甘愿在她的液管里沉睡;青蓮花寧愿犧牲自己的性命,只為了裝點女孩的美麗?!段黠L》中,月亮“犧牲了紅楓谷里的快樂”,為了去塵世洗滌人們的心胸,陪伴高尚者的孤寂:西風感戚于少女的思慕,“由一個厭世者變?yōu)橐粋€憫世者”,化身為“自由的使者”,為下界的人民帶去幫助、貢獻幸福。在這兩則童話抒寫中,主人公正是“愛”與“美”的化身,他們無所欲無所求。無私奉獻,只為將愛的清輝灑向人間。至于《波兒》、《巫峽里的一個女子》等篇目,陳衡哲更把目光由縹緲的童話贊歌轉(zhuǎn)向現(xiàn)實的社會書寫。通過對底層女性苦難命運的生動描繪。抒發(fā)了“一種對于世間不幸人們真摯的同情?!?/p>
二、陳衡哲小說中的個性話語
1.淡化“家國時代”
陳衡哲在《小雨點》初版自序中曾提到:“我每作一篇小說,必是由于內(nèi)心的被擾。那時我的心中,好像有無數(shù)不能自己表現(xiàn)的人物,在那里硬迫軟求的,要我替他們說話。”其小說的主人公,大多確有現(xiàn)實中的原型。陳衡哲作為歷史學家。對于事件發(fā)生的時代背景。理應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但在其眾多小說創(chuàng)作中,卻刻意隱去了時間和地點因素。無論是《波兒》還是《老夫妻》,都是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時刻展開敘述,我們既無從知曉故事發(fā)生的時代,也不曾得知道主人公身處的國家地域。這種淡化家國、時代背景的創(chuàng)作意識,在陳衡哲小說主題中也有非常明顯的體現(xiàn)。
“五四”時期,反剝削反壓迫是極為重要的時代命題,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重要主旨。而陳衡哲的小說對于這一時代主題卻鮮有呼應:《老夫妻》中夫妻拌嘴不是因為丈夫?qū)ζ拮拥膭兿骱团?,卻是因為老太公忘了買雞蛋糕回來的一件瑣事;《孟哥哥》里分隔孟哥哥與景妹妹真摯情意的不是父權壓迫或是包辦婚姻,卻是生死離合的人事無常?!恫▋骸芬晃碾m然展現(xiàn)了下層人民困苦的生活,卻不旨在控訴“吃人”的社會,而是展現(xiàn)了一家人在貧苦中相互體貼的溫馨。《巫峽里的一個女子》中,女人與丈夫逃入深林,亦不是源于社會的壓迫,而是因為丈夫后母的苛責。
此外,“五四”時期,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銳使得許多小說中出現(xiàn)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反帝意識。如:郁達夫的《沉淪》抒發(fā)了弱國子民的感傷與憤懣;廬隱的《或人的悲哀》也對帝國主義偽善嘴臉加以揭露。而在這一問題上,陳衡哲小說同樣展現(xiàn)出偏離主流的價值取向?!兑蝗铡分校鈬鴮W生對中國的生活充滿了好奇也有諸多誤解,留學生張女士面對他們的疑惑不僅一一耐心、巧妙作答,而且姿態(tài)從容不迫、落落大方,展現(xiàn)出中國女留學生自強、自信的積極態(tài)度?!兑恢豢坩樀墓攀隆分?,西克夫人面對從中國來的留學生“我”,非但沒有任何歧視和偏見,反而視“我”如親生子女一般疼愛,表現(xiàn)出超越種族和地域的博愛情懷。
淡化時代背景和家國觀念的局限,展現(xiàn)生活本身的常與無常,探尋平凡之中的溫馨與真情。贊頌普世的博愛情懷,由此體現(xiàn)出陳衡哲小說異于主流的獨特價值取向。
2.前瞻“女性問題”
陳衡哲的小說對于“女性問題”有著獨道而深入的思索,其中以《洛綺思的問題》和《一只扣針的古事》最具代表性。
《洛綺思的問題》展現(xiàn)出現(xiàn)代女性面對家庭和事業(yè)的矛盾心理。洛綺思和她的導師瓦德教授在學術上志同道合,二人本欲結(jié)為伴侶。但在結(jié)婚前夕,洛綺思突然意識到女子在婚后面臨的“家務的主持、兒童的保護及教育”等諸多問題必將有礙于她的學問事業(yè),于是她毅然放棄與瓦德的婚姻,而只與其作學術上的伙伴。多年之后,洛綺思終于在學術事業(yè)上功成名就,瓦德也早已娶妻生子。一日洛綺思在午休時卻忽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她仿佛與瓦德結(jié)婚多年,兒女繞膝的溫馨生活讓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心足。夢醒之后,洛綺思恍惚許久,終于意識到:事業(yè)的成功與家庭的完滿畢竟難以兩全,而這也正是人生的缺憾。這篇小說的選材和立意在“五四”文壇上都是十分獨特的。任叔永在當時對此就有十分準確的評判:“洛綺思的問題,我相信不是洛綺思個人的問題,乃是現(xiàn)今時代一切有教育女子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國外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多久了,可是在我國尚不見有人提及?!薄拔逅摹睍r期,婦女解放問題曾引起各界廣泛討論。1918年,《新青年》刊發(fā)《易卜生專號》對其進行專題討論,并引出“娜拉出走”這一時代命題。冰心、廬隱、馮沅君等作家紛紛撰文控訴封建包辦婚姻,高呼女性解放,提倡婚戀自由。這一命題切合了現(xiàn)實的需求,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1923年,魯迅發(fā)表演講《娜拉走后怎樣》,敏銳地指明了此中的問題。相較之下,《洛綺思的問題》卻不一味鼓吹女性拋棄家庭,一方面,它溫情描繪了家庭之于女性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它也冷靜客觀指出了家庭與事業(yè)之間必然的矛盾沖突。而這兩個主題,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超時代的意義,無論是在國內(nèi)或國外,在當時亦或是在現(xiàn)今社會中,它們都值得廣大知識女性進行深刻思考。
《一只扣針的古事》則揭示了母愛與情愛之間的矛盾。西克夫人是一位博愛的“模范母親”,她將教養(yǎng)青年作為自己的“母職”,對待一切青年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直到西克夫人去世之后,“我”才終于知道她的往事:原來她在少年時曾與名叫勿蘭克的青年互相傾慕,但卻陰錯陽差未能結(jié)為伴侶。為了子女的感受和前途,她甘愿壓抑自己的愛情,即使在丈夫去世之后也不曾與勿蘭克結(jié)合,只是終身將他贈與的胸針佩戴在胸口。母愛的主題在“五四”時期也比較常見,冰心、葉圣陶等作家在早期“問題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都有對母愛的歌頌。但這些創(chuàng)作大多以子女的視角或從社會改良的角度對母愛進行描繪,使得對母愛的贊頌更多趨于模式化,功利色彩比較濃重?!兑恢豢坩樀墓攀隆穭t創(chuàng)新性地從母親的視角解讀母愛,探討了女性在為“母”與為“女”,“母愛”和“情愛”之間的矛盾和選擇。此外,陳衡哲在本文中還將“母愛”進一步深化為“母職”,使其內(nèi)涵從無意識的“自然天性”轉(zhuǎn)向具有自主意識“社會擔當”。因此,無論是從探討的深度還是從內(nèi)涵的豐富度來看,《一只扣針的古事》對于女性問題的探討,都是具有前瞻性的。
三、陳衡哲小說價值再議
結(jié)合上文中對陳衡哲小說主題內(nèi)涵的分析。本文接下來將通過將其與時代語境、同時期小說創(chuàng)作進行對比,從主題層面再次探討陳衡哲小說的價值和意義。
首先,陳衡哲的小說表現(xiàn)了普世情懷之下的個體意識。個體意識、平民意識在五四早期理論中普遍存在: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提出要建設“國民文學”;周作人的《人的文學》更是提出了“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而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作家對這一問題的闡釋則不甚相同。以郁達夫為代表的早期創(chuàng)造社成員將“個體”闡釋為“自我”,通過對自我心理的刻畫,表達內(nèi)心的矛盾和對現(xiàn)實的反抗:魯迅力圖從個體的刻畫中尋求群體的共性,即“國民性”,通過對于“國民性”的審視和批判,達到喚醒國民、改良社會的功用。相比之下。陳衡哲的創(chuàng)作與葉紹鈞更為接近。它們大都基于現(xiàn)實主義的基調(diào),以表現(xiàn)“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為目的。然而,有別于葉紹鈞小說中的灰色基調(diào)和冷峻諷刺,陳衡哲力圖發(fā)掘凡人小事之中所流露出人性共通的真、善、美:如《老夫妻》和《波兒》就表現(xiàn)了夫妻、家人間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脈脈溫情。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不同于“問題小說”將愛與美作為解決時代問題的藥方,陳衡哲在小說中刻意淡化家國和時代背景,而將其升華為“人類情感的共同與至誠”加以歌頌。這種超越時代局限的博愛意識和普世情懷,在同時期的作家創(chuàng)作中是不多見的。
其次,其創(chuàng)作展現(xiàn)出對于女性問題的前瞻思索。女性書寫是“五四”新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其主要內(nèi)容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作品刻畫了舊時代女性悲慘的人生際遇,如魯迅的《祝福》、許欽文的《鼻涕阿二》;第二類作品著力于展現(xiàn)新時代女性要求沖破封建家庭束縛、追求婚戀自由的強力呼聲,這一時期的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如廬隱、馮沅君的許多作品中都對這一主題有所涉及;第三類作品則細膩描繪了女性“愛”與“美”的特質(zhì),并以此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藥方”,如早期“問題小說”創(chuàng)作。陳衡哲的創(chuàng)作同樣關注女性問題,以《洛綺思的問題》、《一只扣針的古事》最為代表,兩篇文章分別從“為女”與“為母”的角度對“愛情與事業(yè)”、“母愛與情愛”之間的沖突進行了獨到、深入的分析。因為六年的海外留學經(jīng)歷以及西方文化的影響,有別于同時期作家緊扣時代主題。將“女性問題”作為“社會問題”的一個分支進行探討;陳衡哲的創(chuàng)作不僅構建了女性的主體意識,且在取材和主題上突破了時代和國家的局限,而對現(xiàn)代知識女性將要面臨的普遍性問題進行理性思辨,使其具有超越時代的普世價值和深遠意義。這一個性化的前瞻性思索,在“五四”文壇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正是由于遠離時代命題,陳衡哲的思考對于當時尚未完全擺脫封建束縛的中國女性而言未免太過遙遠和不切合實際,因此也難以在當時產(chǎn)生強烈的反響。
此外,陳衡哲的創(chuàng)作維護了小說獨特的審美價值。自梁啟超倡導“小說界革命”提出小說的社會功用,到文學研究會提出“文學應當反映社會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并討論人生的一般問題。”文學的社會功用不斷強化,其自身的審美價值就不可避免被沖淡。這一點在“問題小說”創(chuàng)作中有比較典型的反映。而陳衡哲在新文學初期就能意識到小說區(qū)別于其它文體的獨特審美價值,并通過拉開與社會現(xiàn)實的距離,而保留小說的文學性。她淡化“家國時代”背景,歌頌普遍人性,表現(xiàn)“人類情感的共同與至誠”,《小雨點》、《西風》、《老柏與野薔薇》更是運用童話寓言式的創(chuàng)新形式,展現(xiàn)人生詩意的哲思。注重小說的“審美價值”,而淡化其“社會功用”,這種偏離主流的個性話語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其在主流文學史書寫中的被“隱失”和“遺忘”。但這種可貴的嘗試和努力,也正是陳衡哲小說的獨特個性與魅力所在。
“初月曳輕云,笑隱寒林里。不知好容光,已映清溪水?!标惡庹艿淖髌氛q如一抹皎潔的月色,即使歷經(jīng)寒風的料峭、時間的洗禮,也依舊能映照出恬靜動人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