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不單是賞心悅目的東西,藝術也可能是殘酷地對現(xiàn)實的揭發(fā)。我們應該對藝術做更多的社會學、心理學、人類行為學的更多的探討,而不要把藝術當成一個表象的附庸的產(chǎn)物。從這個角度我們會慢慢覺得當代藝術雖然有它的難度,可其接觸的是藝術很本質(zhì)的元素。
關鍵詞:當代藝術;消費文化;波普藝術;安迪沃霍爾;博伊斯
一、當代與藝術
當代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一種獨特的精神產(chǎn)物,它不可能脫離開特定時代與社會背景以及歷史意識。文化精神的歷史延續(xù)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的此在性時代與特定的社會背景構成了藝術的語境,并對藝術的生產(chǎn)造成了直接性的后果。
從七十年代以來藝術面臨人類很大行為上的問題,在面對當代藝術現(xiàn)象時我們會很不習慣。因為不只是在進行關于材料的革命,關于表現(xiàn)技法的革命。甚至顛覆了美術在人類心目中的代表,藝術家則希望在藝術的表達上做更大的突破。其中有一些作品比如用廣告,用大眾消費文化的商品和漫畫等來做藝術行為。我們可能開始時覺得尷尬不知該怎么面對它。其中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過去我們認為藝術是崇高和不朽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來的雕塑和繪畫是非常偉大的東西。然而今天藝術家可能會反問為什么覺得藝術一定是偉大?因為我們自己在進行消費行為、我們在進行一種重量而不重質(zhì)的消費形態(tài)。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當代藝術家提出的一個課題其實是你要要求藝術是崇高的和偉大的,而其先決條件是生活本是是崇高和偉大的。我們的生活實質(zhì)確實粗糙的,在大量的生產(chǎn)消費當中,我們一起在追求一種物質(zhì)文化,所以為什么藝術一定要是這樣。我們過去對現(xiàn)代藝術也有很大的不解,甚至是陌生從而很難進入這個世界。隨著我們對當代藝術的了解,可能會發(fā)現(xiàn)面對當代藝術需要的哲學背景和思考的背景可能比傳統(tǒng)還要多。
二、消費與行為
從波普藝術和消費文化的形態(tài)中可以看出,對于消費來說,我們很多購買行為受制于廣告。比如我們聽到廣播電視購買藥品疲勞式的轟炸宣傳我們會很厭煩,可是當我們需要時就會去購買,其實廣告已經(jīng)在宰執(zhí)我們很多的行為。其實當代的藝術家在很敏感的說明廣告介入到我們的生活行為可能會比學校的老師告訴我們所謂的真理和醫(yī)院的醫(yī)生給我們的科學的知識還要影響我們的行為。雖然我們在面對藝術家提的廣告消費文化我們不太愿意承認可是事實上卻是這樣,甚至我們服裝的流行,要買的房子車子我們都在依靠廣告在判斷。甚至包裝到你不覺得是廣告。比如他用文化甚至其他東西包裝的時候更不覺得它是包裝,然而它的投資卻轉嫁到消費者本身上來。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廣告本身變成今天甚至視覺行為聽覺行為里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我們其實沒有什么能力檢查廣告,我們在整個的媒體因素當中受其宰執(zhí)。
所以我們可以注意的是怎樣面對消費文化,解析消費文化,去揭發(fā)消費文化背后的這一套人類行為的模式,其實對我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社會的一批精英都是在廣告界,如果出現(xiàn)像安迪沃霍爾那種對這樣進行揭發(fā)而又很強的道德使命感認為不要用這個方法去騙消費者的人出來就是藝術家,可大部分并沒有。
三、形式與啟示
以安迪沃霍爾作品為例,安迪沃霍爾因為他是做廣告,廣告里常常有復制性,他也發(fā)現(xiàn)所謂的copy非常有趣。比如所謂的復制不是真的,過去的藝術只有一張原件,就如蒙娜麗莎在羅浮宮只有一張真跡,其他世界各地看到的圖像都是復制品。所以安迪沃霍爾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今天的消費文化使我們大量的接受復制品,在復制性里面滿足了自身需求。其實這是用一個很調(diào)皮的方法玩符號,而符號本身是消費文化里的一種覺醒。比如紙幣,誰決定這個紙幣的價值。在經(jīng)濟學上它又貨幣單位的作用,所以它可以發(fā)行紙幣,本身就是一種代幣不像硬幣本身具有價值。所以紙幣本身的附加價值和我們的消費觀念是非常有趣的,消費文化越興盛的地方紙幣越昌興。安迪沃霍爾在做這類東西的時候不是要讓我們在博物館看到一個作品覺得它非常美,而是引發(fā)我們對復制概念。
博伊斯原來是一個德國軍人,二戰(zhàn)時是一個飛行員。后來他發(fā)現(xiàn)他的任務屠殺了很多人,所以他是在很大的痛苦之下開始進行一些心理治療,后來開始做一些作品是為了使其安靜下來。比如會把一個類似人的頭放在一個武器有關的東西里面去做連接。他的作品已經(jīng)遠離雕塑和繪畫的表現(xiàn)性,而直接用物件去擺出一個空間而制作一種他所感覺的內(nèi)在世界。還有一件作品是他把鋼琴上放滿了新鮮的玫瑰花,在展覽期間看到新鮮的玫瑰花一天天的凋謝枯萎。這是一種延續(xù)性的東西,比如第一天和第三天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還有的人聽說花死了再去美術館去看,這個空間會一直發(fā)生變化。傳達的是每一個生命其實都是美的,可是終擺脫不了死亡的命運。這種作品通過選來的物品在特定空間傳達情緒我們稱為裝置藝術。所以藝術不一定是繪畫和雕塑,也可以用直接的實物來傳達。達達藝術也是用這種繼承物來做藝術。所以這也是一種暗示性隱喻性的文化。
四、顛覆與思考
如今當代藝術可能和傳統(tǒng)藝術不同,但在這里它面對到的哲學性的問題思考性的問題都非常的重要。藝術家畢竟不是以藝術作為自己唯一的目的,他們希望他們的藝術對人類整個生命的情操、環(huán)境做更大提高跟改善。所以這個時候藝術家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更接近于哲學家或者社會運動者所帶動和改善的東西。而藝術只是藝術家的表象的一個手段。
總的來說,當代藝術從根本上是與社會整體背景緊密相關,或者說她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在文化的層面上的終端反應,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神經(jīng)末梢,因而當代藝術其實是人類值得期待的新的藝術行為。我們?nèi)缃褚苍S看到當代的藝術會令我們非常困惑,但當代藝術引發(fā)的思考性和哲學性卻是更高層次的。我們或許在面對當代藝術的時候,應該保持多一點的思考、好奇與支持。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范景中譯,楊成凱校,藝術的故事[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
[2](美)安迪沃霍爾,盧慈穎譯,安迪沃霍爾的哲學:波普啟示錄[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3](法)丹納,彭笑遠譯,藝術哲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
[4](法)馬克,王名南譯,當代藝術之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作者簡介:蘇森(1992-)男,山東省濱州市人,內(nèi)蒙古藝術學院美術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