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春華
古代清官自勉聯(lián)話
文/潘春華
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不少彪炳青史的清官良吏,他們淡泊自律,清心直道,體恤民疾,公正廉明,勵精圖治,常以楹聯(lián)表露心跡志向,自勉自警,拒賄防貪,充滿正氣,催人奮進,為后人傳誦稱道,流芳百世。
明代吏部尚書王恕,為官清廉,任人唯賢,曾撰聯(lián)懸于吏部大堂:
仕于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
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為羞。
“饋遺”“苞苴”皆指賄賂,此聯(lián)提醒人們,不可買官賣官。王恕本人也以此自律為誡,身體力行,受到好評?!睹魇贰ね跛鳌氛f,弘治二十年間,眾正盈朝,職業(yè)修理,號稱極盛,王恕功不可沒。
江西靖安縣況鐘墓后的清風亭有一副對聯(lián):
一肩行李,試問封建官場有幾;
兩袖清風,且看蘇州太守如何?
況鐘,字伯津,江西靖安人,明宣德五年出任蘇州知府,長達13年,剛正不阿,執(zhí)法如山,勤于吏治,廉潔奉公。上任之初,就清理積案,平反冤獄,除暴安良,深受百姓愛戴,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他死于蘇州任上,歸葬靖安故里。上聯(lián)中的“一肩行李”,化自況鐘離開蘇州赴京時寫的詩:“檢點行囊一擔輕,長安望去幾多程。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同盟。”在貪污納賄盛行的封建社會官場中“檢點行囊一擔輕”,是極為少有的。下聯(lián)中的“兩袖清風”,謂居官廉潔,除兩袖清風以外,別無長物,典出都穆《都公譚纂》。況鐘自己也在《赴京詩》中寫道:“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慚愧士民相錢送,馬前灑酒淚如泉?!贝寺?lián)語樸實無華,極切亭名“清風”二字,高度概括贊揚了況鐘自律自勉,清正廉明的高貴品德。
史稱“起居于寒素”的清官陶澍,于清嘉慶十九年37歲時升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他在官署廳堂自撰一副很有哲理的楹聯(lián):
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無知者;
辦一事須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
要別人半文,自己便不值半文。陶澍為官的這一價值觀,在貪風漸長的不送錢不辦事的官場腐敗之時,實屬難能可貴。他敢公開承諾,能潔身自愛,廉于政事,勤于任事,正是由于有“衣被志萬家”“六事廉為本”的心懷,當他初任京官時,便書聯(lián)自勉:“繞案風清,塵埃掃除吏牘;舉頭日近,光明洞照吾心?!?/p>
清代潘先珍,任蓬溪縣令時,在縣衙三堂自題一聯(lián)自勉:
捫心自慚興利少;
極目只覺曠官多。
他捫心自問,覺得為民興利太少,深感慚愧。同時,又看到不為民辦事,甚至魚肉百姓的官吏太多,勉勵警誡自己不做曠官。由于他為官廉明,被當?shù)匕傩辗Q為“青天”。
清代余云煥所撰與義府大堂聯(lián),也是以聯(lián)告誡,聯(lián)曰:
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
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此聯(lián)告誡官吏,不拿百姓半文錢是起碼的為官之德,并非什么特殊的事跡;更重要的是要問一問享受著國家的俸祿做出了什么政績,也就是說不光要廉政,還要勤政,要有功于民。
清康熙年間,徐士林在山東任臬司時,自題一聯(lián)于大堂之上:
看階前,草青苔綠無非生意;
聽墻外,鴉啼鵲噪恐有冤魂。
此聯(lián)意思說,看到院里草木春濃,要惦記百姓生活的安定;聽到墻外鴉鵲啼叫聲,要想到是否有錯案冤獄。其自勉自警之心,令人佩服。由于他體恤百姓,斷案精細,史書上稱贊他“治獄如神,多決疑案”。
清代薛慰農(nóng)在浙江杭州府衙題聯(lián)自勉: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wù)聲華忘政本;
養(yǎng)廉唯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
上聯(lián)說,貪財固然是貪,貪圖名聲,沽名釣譽也是貪,所以切莫只圖浮華虛名而忘了從政根本;下聯(lián)說,只要求別人節(jié)儉,不算是儉,為官者自身要保持品行端正,有節(jié)操。此聯(lián)言辭懇懇,意蘊深深,不失為自律的箴言。
(責編/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