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峰
摘 要:小學階段的數學是學生數學學科知識體系構建的起點,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文章以游戲化教學理念為指導,結合作者實際的教學經驗以及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探討了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途徑,切實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成效,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知識目標、情感目標、能力目標三方面的統(tǒng)一,真正實現素質教育要求。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游戲;游戲化教學;融合途徑
一、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價值與意義
(1)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成效。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時,理解力、記憶力也最強。教師通過設計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游戲內容和過程,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對教學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新內容。
(2)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數學本質,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yǎng)。通過生動性、趣味性的游戲活動,可以把學生的思維調整到最活躍的狀態(tài),充分“釋放”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主動探索數學學科知識背后的規(guī)律及內涵,逐步提高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使自己的數學學科素養(yǎng)得到全面的提高。
(3)幫助學生發(fā)現數學的實用之處,刺激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動機。通過生活化的游戲,可以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這樣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快速理解和吸收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能夠發(fā)現數學的實用之處,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二、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融合的有效途徑及方法
(1)采用實驗操作游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認知、理解數學知識。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比較強,比較喜歡動手操作,鉆研事物。實驗操作類游戲能夠為學生提供探索與研究數學知識的機會和平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其中,在實驗操作活動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念。比如,對于克與千克這一重量計量單位的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稱一稱”的實踐操作游戲,讓學生自己動手稱量不同物品的重量。通過實踐操作,親身觀察和體驗有關“克與千克”這一概念性知識的表象,從而更輕松地理解和掌握這一知識。
(2)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游戲方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yǎng)。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游戲方式,可以把枯燥、乏味、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化、形象化、趣味化地呈現出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在這種相對真實的情境感染下,可以有效促使學生主動猜測、驗證、交流、總結數學知識,并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產生、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比如,在講“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旅游購票”的教學情境:全班共有30名學生,坐車去森林公園旅游,有兩條路線:一條直達,30元/人;一條從出發(fā)點到中轉站20元/人,從中轉站到終點15元/人。問學生去森林公園旅游總共要花費多少路費,哪個路線更省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討這一問題。同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為學生展示森林公園的實景以及路線示意圖。在這樣的情境游戲中,學生會不自主地投入對教學知識的探索中,從而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是怎么產生的。
(3)采用民間游戲教學方式,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民間游戲大部分是由少兒們自主創(chuàng)編的,相比于教學游戲,小學生對民間游戲的興趣更濃。教師可以合理整合民間游戲,把教學內容滲透到游戲中,使之變成服務于教學的游戲。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丟手絹”這個民間游戲教學生學習“奇偶數”。首先為每個學生“編碼”,男生“丟手絹”的對象是奇數,女生“丟手絹”的對象是偶數。十分鐘后,調整為女生“丟手絹”的對象是奇數,男生“丟手絹”的對象是偶數。在這樣寓教于樂的游戲中,學生對于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會更牢固。
總之,通過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不僅可以拓寬與延伸教學內容,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靈活、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還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效。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的小學數學教師對游戲教育理念的認識并不全面,應用流于形式。在此形勢下,有必要進一步認識和理清游戲教學理念,促進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真正發(fā)揮教育游戲的優(yōu)勢及作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冷海燕.游戲化教學下教育游戲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2013.
[2]翁 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育游戲的應用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版),2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