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宗輝,山東省臨清市康盛莊中學(xué)教師。
林海音是一個廣受青少年喜歡的作家,她常常以少年的視角,對世風(fēng)人情做成人難于察覺和體驗的關(guān)照與發(fā)掘,以至于讓作品不經(jīng)意地就走進少年讀者們的內(nèi)心。
《竊讀記》是林海音的一篇回憶少年時讀書生活的散文。該文是她自己真實經(jīng)歷的一個還原式的寫照。但是回憶性的文章畢竟和現(xiàn)場實錄有所不同,包括情緒的改變,感受的差別,細節(jié)的流失,以及閱歷的懸殊等。所以多年后作者希望舊事重提,再次持筆回望,準(zhǔn)備把那年那月的情景描摹下來時,結(jié)果過濾了很多東西,補充了若干成分,使得她的竊讀有了更溫情、更生趣、更童話的感染力。
一、竊讀中的堅定信念。既然“我明知道,任何便宜價錢對于我都是枉然的,我絕沒有多余的錢去買?!薄拔也贿^是一個無力購買而又渴望讀到那本書的窮學(xué)生!”說明我沒有讀書的條件,那么作者為什么不做讀不了書就算了的打算,偏偏三番五次去各個書店輪番竊讀,直讀到“我如饑餓的瘦狼,貪婪地吞讀下去”的程度,直讀到“每次從書店出來,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腦子被書中的人物所擾,踉踉蹌蹌,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钡木辰纾以谑艿角柚?,還是癡心不改,冒著再次蒙羞的風(fēng)險鉆進書店繼續(xù)行竊讀之事,是被逼迫的嗎?顯然不可能,是她的愛好嗎?是,但不全是。我覺得,這是作者的信念在支撐著她做著別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舉動,那么這個信念是什么?文章并沒有明確地點出來,細心閱讀會發(fā)現(xiàn),文章結(jié)尾處提到國文老師的一句鼓勵我們用功的話:“記住,你是吃飯長大,也是讀書長大的!”,吃飯讓人身體長大,讀書讓人精神長大,由此來看,在作者心里,一定不止一次地思考,不讀書怎么可以成就人生呢?
二、想辦法就產(chǎn)生智慧。竊讀是一個技術(shù)活,因為稍有不慎就會露出馬腳,以致被店主驅(qū)逐。年少的林海音是怎樣成全自己的“竊讀”的呢?“我就隨便翻開一本擺在長桌上的書,慢慢讀下去,讀了一會兒仍沒有人理會,而書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貫注,舍不得放下了。直到好大工夫,才過來一位店員,我趕忙合起書來遞給他看,煞有介事地問他價錢,”這是無中生有之智;“我希望到顧客正多著的書店,就是因為那樣可以把矮小的我擠進去,而不致被人注意”,這是瞞天過海之智;“有時我貼在一個大人的身邊,仿佛我是與他同來的小妹妹或者女兒?!边@是化影隨形之智;“最令人開心的是下雨天,感謝雨水的灌溉,越是傾盆大雨我越高興,因為那時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書店待下去。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總不好意思趕走吧?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著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 ‘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里是怎樣高興地喊著‘:再大些!再大些!”這是聲東擊西之智;“受了前次的教訓(xùn),我更小心地不敢貪婪,多串幾家書店更妥當(dāng)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難堪。”這是化整為零之智;……這些智慧有的來自現(xiàn)實生活,有的來自書本知識。林海音有那么多美麗的智慧,應(yīng)該是一半源于對讀書的上癮,一半源于讀書的饋贈。
三、恨的蒙蔽被愛所稀釋。當(dāng)林海音的竊讀行為被發(fā)現(xiàn),而且受到店主言語的嘲諷和眼神的輕蔑之后,感覺到自己那么狼狽,那么屈辱,那么受傷,那么自卑,一層層惡劣的情緒包圍著這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如花的年齡也必有如花的脆弱,以致讓她扭曲了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心理畸形地“產(chǎn)生了對人類的仇恨”,言外之意就是,這個世界上,一個好人也沒有。這個幼稚少年產(chǎn)生了心理泛化的傾向,就好像一個孩子受到老師的給予的天大委屈,感覺到簡直沒法活下去一樣。以后如果繼續(xù)接受不良刺激,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幸好,世上還是好人多,“一個耳朵架著鉛筆的店員走過來了,看那樣子是來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書架,裝作沒看見。但是一本書觸著我的胳膊,輕輕地送到我的面前‘:請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沒有賣?!本谷贿€有陌不相識的關(guān)愛這種好事,竟然還有人寧愿自己蒙受損失,而給一個一文不名的小姑娘提供方便,竟然上天會給一個愛書人無功受祿的機會。然后,“我接過書害羞得不知應(yīng)當(dāng)如何對他表示我的感激”,為什么害羞?一定是人家早就注意到了自己竊讀的“行徑”,要不然他怎么會知道我想要讀哪本書?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自己原來“產(chǎn)生了對人類的仇恨”是多么的片面和率性,甚至可笑,我的心里還可以有感激,有美好,有愛。對于一些人所產(chǎn)生的心理,想要改變,知識往往是無能為力的,只有情感才會表現(xiàn)出應(yīng)有的效果,一個不期然的原因,作者林海音的心理創(chuàng)傷愈合了,而且感覺到“也是在愛里長大的”的美好與快樂。
四、化常情之見為玄虛之美。課文開頭“轉(zhuǎn)過街角,看見飯店的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的聲音,我放慢了腳步。放學(xué)后急匆匆地從學(xué)校趕到這里”,很可能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饞丫頭的故事,所見所聞所聽所行,一氣呵成,忙亂的節(jié)奏,急迫的心情,不是趕飯時又會是什么,聯(lián)系主人公的身份——學(xué)生,平日里清湯寡水的生活,想必是來解洋葷了吧,結(jié)果作者筆鋒一轉(zhuǎn),“目的地可不是飯店,而是緊鄰它的一家書店?!?,可是看書或者買書著什么忙?接著向下看,作者仍然不是一語道破,而是插入一系列心理活動,動作描繪,細節(jié)場面,最后在離成功一步之遙的時候馬失前蹄,讀者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還是這么一檔子離奇的竊讀?。∪缓?,我們再考察作者自以為得計而收獲頗豐的竊讀,到底包含了怎樣的技術(shù)含量呢?從第一家店主的設(shè)伏抓現(xiàn)行,到第二家店員的適時提供幫助,都能夠顯見當(dāng)初的裝模作樣、煞有介事其實早就被人洞穿,而她的竊讀完全可以堪稱是一種掩耳盜鈴的小兒游戲。想想看,小孩的心機怎么能逃脫成人犀利的眼神?之所以“未被發(fā)現(xiàn)”,主要可能就是大人對小孩的狡黠心存愛惜,不點破并不意味著沒發(fā)覺,小孩子的這種沒有破壞性的竊讀行為,很多人不忍心干涉,更多人希望能夠保護孩子的所謂“隱私”,直到作者自己感覺到“害羞”的時候,她才明白,一次的狼狽遭遇并不能代表一百次的被保護、被容忍,一次偶然的幫助也絕不會讓我冒然產(chǎn)生自己“也是在愛里長大的!”的結(jié)論。這些情節(jié),因為涉及少年與成人的博弈,所以在孩子視角上看是高端事件,也成為作者頗費筆力工細描摹的原因。如果我們讀者不能跳出兒童游戲的規(guī)則常情,不能在作者的玄虛迂回中細致解讀,那是絕難發(fā)現(xiàn)作者真情之端倪的。只有讀者打破了常情之見的猜測,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作者竊讀的把戲是多么好玩與可笑,世間也沒有恁多可恨的人可惡的事,文章表面的東西都是虛晃一槍,真實的意圖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間隙里。
五、簡約的形象與鮮明的主題。對于羞辱過我的人——書店老板,作者應(yīng)該是銘記于心的;對于幫助了我的店員,作者也必會念念不忘,可讓人奇怪的是,對兩個人都沒有具體的形象描繪,為什么?店主不算是真正的惡人,只是庸俗自私了些,何況他確有權(quán)力干涉店內(nèi)竊讀的行為,給看是情分,不讓看是本分,這個人只是自己的一個經(jīng)歷,轉(zhuǎn)身就成了過往。當(dāng)作者進入社會,這樣的人隨處可見,再刻意詳細地寫他,就失去了太大意義。那個店員,作者只是簡略地用“一個耳朵架著鉛筆的店員”來粗線條地寫一筆,而耳朵上架著鉛筆在當(dāng)時是多么普通常見,他似乎不算是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而是一類普通勞動者的模糊輪廓,本可以對他寫得細一點,但站在作者幾十年后的角度回望一下,幫助及支持過自己竊讀的人又何止一個,又該怎樣表現(xiàn)他們?一個又一個書店的店主店員成全自己的竊讀于無形,呵護“竊讀”——只是我一個人的秘密不被揭露,我又該怎樣去感謝?索性,與其精細刻畫一個形象,不如讓他代表俗氣的或善意的群體。這樣,作者不給庸俗自私的人貼上標(biāo)簽,也不為善良博愛的人規(guī)定特征,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曾遭遇,形形色色的人混雜世間,我是經(jīng)歷和見證者。讀書是快樂的,但感受人情冷暖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六、竊讀之雅與蹭讀之俗。作者的竊讀與有人的蹭讀有什么區(qū)別嗎?當(dāng)然有。竊讀是偷偷地讀,因不好意思而不愿意讓人發(fā)覺,表現(xiàn)了一種羞赧,但即使發(fā)覺也無傷大雅,其目的在于長識。而“蹭”指的是就著某種機會不付出代價而跟著得到好處。所以,蹭是一種投機行為,并非情勢所迫,而故意沾取便宜,目的性在于沾光。在古代,竊書不能算偷,而且成為學(xué)苑佳話,那竊讀也不丟人,只是窮人鑿壁借光的現(xiàn)代版。所以作者可以卑微地竊讀,但不會庸俗地蹭讀。如果二者在形式上有相似之處的話,作者以“竊讀”的命名完全可以表明這樣的嚴肅態(tài)度。
總之,文章在表現(xiàn)作者對貧窮的無奈,對讀書的癡情,對刻薄的不屑,對善良的感恩時,沒有抱怨,沒有詛咒,不唱高調(diào),不走極端,以公允的態(tài)度,中立的精神,童真的筆觸,用一條主線——竊讀;兩個人物——一個店主與一個店員;三種情志——對讀書的癡情,對冷漠人的輕蔑,對好心人的感激;四種寫法——對比法,烘托法,心理獨白法,故弄玄虛法。生動地把經(jīng)年的事件娓娓道來,讓情感自然流淌,而達到與讀者心意相通,情趣共享,不得不令人贊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