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舉
摘要:閱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價值和精神意蘊,與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密切相關。但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并不讓人滿意,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不盡如人意。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要思考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怎樣才能讓課堂吸引住學生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尋求規(guī)律,求全知識,對課堂教學諸要素施行有效的調控,教師要既能當教學的“設計師”,又能當教學的“建筑師”,盡量處理好閱讀教學的度,這樣才能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提高教學效率,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熱度;廣度;深度
隨著教育改革不斷地深入,語文教學也經歷了各種改革,但真正愛教語文的老師和愛學語文的學生卻越來越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我深深懂得: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怎樣才能讓你的課堂吸引住學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問題。而閱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價值和精神意蘊,與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密切相關。但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并不讓人滿意,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不盡如人意。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尋求規(guī)律,求全知識,對課堂教學諸要素施行有效的調控,教師要既能當教學的“設計師”,又能當教學的“建筑師”,這樣才能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提高教學效率,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分析語文課堂教學的結構與環(huán)節(jié),我發(fā)現語文閱讀教學需要三度,即熱度、廣度、深度。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形成閱讀能力,發(fā)展思維品質,陶冶思想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個性。理想的閱讀教學應該對這“三度”進行有效整合,使之達到和諧、平衡,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
一、保持熱度——對語文充滿熱愛
在我國,教學基本被理解為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活動。教師傳,學生受,甚至解惑往往也是變相的傳授,所以傳統閱讀教學活動大多數是滿堂灌的傳話教學,教師說的多,學生讀的少。文章沒有人讀,情感就會在文字里無聲地“休眠”。教師無情地教,學生無趣地學,整個課堂了無生趣,課文中“好”的地方,老師不能或者不會幫助學生開發(fā)出來,一切生機便遭窒息、堵塞、殘損。教學呢,也好比一株發(fā)育不全的完全變態(tài)的花草;而學生,也就是入寶山而空來回了一趟。再加上現在英語和網絡的沖擊,愛學語文的學生是越來越少。因此,作為教師首先要保持對語文的熱愛,才能喚起學生的興趣。
1、師生要保持對文本情感的熱度?!墩Z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句話啟示我們:閱讀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緣文會友的對話行為。在閱讀課中,學生和教師都是文本的讀者,都要與文本背后的作者對話,那是與古今中外的智者進行心靈交流的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是這種閱讀主體和寫作主體之間的對話使語言文化世代傳承。因此,教師要好好利用文本,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其熱愛語文的度。
可以這樣比方:如果說教材文本是“泉眼”,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fā)出來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狀態(tài)一定是恒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為了這條河的暢通,教師還要為它修筑“岸”或“橋”。有了“岸”的約束,“橋”的搭建,學生才如這生命之河中的生靈- -水草豐茂,魚蝦成群,與天光云影共在這源頭活水中徘徊。例如,在教讀《紫藤蘿瀑布》一文時,我先讓自己有了熱度,再去感染學生。我努力追求課堂教學語言的美麗生動。在范讀課文時,我注意語調的把握,情感的投入,講到感人處,我氣定語咽,學生也會隨之真情萌動;講到高興處,慷慨陳詞,學生也會隨著我的情感而躍躍欲試。我用眼睛和學生交流,我有時還用手去摸摸學生的腦袋,我有時也俯下身子來回答學生的問題,讓他們享受這種教師的關愛。漸漸地,我發(fā)現,學生感受到了我的真情和真愛,他們也自然而然地愛上了語文。師生在暖暖的文字帶來的暖暖的觸動中,一路慰藉心靈的成長,走向純潔醇厚的芬芳,使語文之流奔騰不息,蜿蜒伸向遠方。
2、師生要對語文充滿激情。有時,我們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往往把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支解的支離破碎。往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有時追求一種表面的熱鬧、喧嘩,有時顧弄玄虛、無疑而問,有時把升華拓展當作炫耀、拔高,而忽略了情感和思維的力度。新課標“教學建議”還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边@句話針對以上教學的流弊,提醒我們:閱讀課雖然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群體閱讀,但是群體閱讀必須以個體閱讀為基礎,以發(fā)展讀者個性為依歸,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習的主人- -學生,把閱讀還給閱讀主體,“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彼?,“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獨立發(fā)揮,讀出個性來。讓學生根據自己性格的不同,讀出不同的激情來。有的深沉,有的奔放,有的如“小橋流水”,有的似“海潮洶涌”。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保持這種激情,這種激情一定是生命自然和諧的暖度。它不應該僅僅體現在表面的熱鬧上。教師引領學生進入有激情的課堂,我們的學生就會變得精神豐富,充滿向往,我們的語文學習就會走進審美的境界。師生有了對文字的觸摸與體味,情感自然和諧的引發(fā),整個課堂充滿著暖暖的熱度,課堂之樹才會生長。這樣的課堂,才會在文字中感嘆《社戲》中少年們的友誼;記住歷史的陣痛,承受《故鄉(xiāng)》的變化。這樣的課堂,可以忘情于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可以穿越時空,看伏羲八卦,看倉頡造字??
當學生在課堂這條溫暖的河中形成生生不息、集腋成裘的思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時候,就絕不感到世界的干枯與人生的苦悶。對于“文以載道”的理解也不會狹隘的理解為道德教訓,也就不會小看了語文學習的意義。假設他的表現力不太好,但他也會有一雙慧眼看世界,也會擁有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他的性情就在課堂形成的熱度里怡養(yǎng)一輩子。
二、拓展廣度——對師生提高要求
長期以來,我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就是窮盡力量教好語文。一學期的幾個月里,老師拿著教材一課時一課時、一篇一篇地教下去,學生就這樣一篇一篇地聽講下去,但效果卻并不好。所以,如何大容量、高密度提高單位時間內的課堂教學效率,成了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語文當作“課程”來開發(fā)- -博覽群書,擴展視野,知曉古今,觸類旁通,深入思考,把握好閱讀的廣度,是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的必要條件之一。endprint
1、進行課堂拓展。所謂的廣度是指以某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核心,廣泛聯系其他有關內容和生活實際的程度。按新的課程理念要求,任何一節(jié)課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全方位的、多元的,應該努力求得與相關知識及實際生活的溝通,將它們有機地聯系成一個整體,使學生的知識空間、思維空間、能力空間和情感空間變得更為廣闊。比如,一本教材,里面的課文,哪些應當精讀,哪些可以略講,哪些需要細嚼慢咽,這都需要我們斟酌。因此,教師要從一節(jié)課、一篇課文的精雕細刻里走出來,把教學的觸角伸向更深廣的生活海洋。例如,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寫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再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最后一節(ji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fā)的情懷和哪一位古人在哪一篇文章中抒發(fā)的情懷基本一致?又如,范進和孔乙己,這兩個生活在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同處于貧困潦倒的地位,同樣熱衷功名,兩人的個性內涵有何不同?兩位文學大師在創(chuàng)作題材和主題挖掘方面又有什么差異?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內容反復鉆研,精心設計,充分利用課堂有限時間以及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來拓展問題的廣度。但拓展廣度要適可而止,隨意深化拓展,面面俱到,結果會適得其反,不僅喧賓奪主,增加學生負擔,而且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一般來說,新授課拓展廣度宜小,復習課拓展廣度宜大。
2、進行課外延伸。我個人認為,如果對教材挖掘還不深,那就不如在課堂上騰出時間讓學生多多閱讀。于是,課堂上,圍繞自己所講的課文,如何趁熱打鐵給學生推薦文章和書目,成了教學的重要過程。如教《紫藤蘿瀑布》一文時,我就選了張曉風的《敬畏生命》、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杏林子的《生命,生命》這些文章讓學生讀。課后,老師還要把課文引至書籍,又讓學生閱讀奧斯特羅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并引領學生制定閱讀計劃,要把語文延伸到生活,要把拓寬閱讀教學的廣度落實到課堂上。為了更好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延伸拓展,我還做了如下嘗試:(1)組織學生背誦古詩文,除課內、課外必背篇目外,還編排了唐宋詩詞300首,每天利用早自習和課前3分鐘讓學生背誦。(2)組織學生閱讀課外名著,利用假期時間,每學期讀3- 4部,并書寫讀書筆記。(3)組織學生上網查閱資料,實現資源共享,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積累。
三、挖掘深度——提升教學品位
教育要面向未來,對于有意識的人的生命而言,未來的生命應當是相對于當今的深化、開拓和伸展。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課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給生命以底氣。
1、深度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挖掘。深度要看教師對教材的挖掘程度,即教材到底要講多深,如何對學生進行“撥彈”。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文章的結構、內容、人物、主題、寫作特色進行加深拓展很常見,但如何恰當的把握講解的深度是不容易的。講得過深,學生跟不上,聽不懂,欲速則不達;講得過淺,學生的思維得不到培養(yǎng),教學內容得不到本質的理解,課堂效率更無從談起。因此在開展教學時,一方面要求教師充分把握學生認知程度和新課程的教學要求,避免盲目提高或隨意降低,另一方面應該遵循“順水推舟”、“水到渠成”的原則,在教師的引導下,拿真誠的閱讀體驗和學生交流,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自然的延伸,讓學生領略到“曲徑通幽處”“豁然開朗時”的美好感覺。
例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最后一節(jié)有這樣一句話,“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睂@句話的分析可有三個層次的引申: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引申到:這是魯迅懷念藤野的方式;面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引申到:魯迅為什么要懷念藤野先生?一是他有高深的學問,嚴謹認真,二是他關心異國青年。對于尖子學生可進一步引申到:魯迅和藤野先生一別就是二十年,魯迅寫這篇文章時已是文化界的名人,這期間他并沒有和藤野先生聯系,但仍把他的照片掛在書桌對面。魯迅一生經歷了許多老師,為何如此鄭重地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掛在書房?學生可先思考討論,然后明確:在魯迅一生的成長過程中,關心照顧他、給他幫助和影響的有很多人,比如阿長、閏土、還有他的母親。魯迅只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掛在書房,原因有:第一,藤野先生的平等意識和尊重他人的觀點給了魯迅巨大的影響,使得魯迅一直能夠保持對中國底層百姓疾苦的關注和同情;第二,藤野的出現恰恰在他一生思想的重要轉型期間,所以印象特別深刻;第三,時時看到藤野的照片,便能時時想起在日本的經歷,想起自己棄醫(yī)從文的原因,想起自己身上肩負的重任,從而不斷地鞭策自己筆耕不輟。所以,魯迅雖然已不再學醫(yī),但先生嚴謹的教學,高尚的品格,一直影響著魯迅。這樣的課堂設計,面向各層次的讓每一個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先易后難,拾級而上,能激發(fā)各個層次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好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2、深度取決于教師對言語的深層意思的關注、學生閱讀課文,理解問題多浮于表面,很少深入到文章中去,即考慮問題多流于表面,抓不住本質,因此,要在求深上訓練,當學生對某一事物只理解到現象而沒有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探索事物的本質,同時要關注言語的深處。
如初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同學們多能為文章濃濃的“父子情”所感動,但當問到作者何以要選取“望父買橘”的背影來表現這種情感時,同學們多說不出所以然來。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們去仔細閱讀文章中有關“慘淡家境”和“浦口送行”“講價錢、揀座位”等情節(jié)的敘述,從而明白“父親”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為了照顧好兒子,什么災禍、勞累,全都置之度外了,為要盡到做父親的責任,還要拖著肥胖的身軀,艱難地爬過鐵道,到那邊的月臺上親自為兒子買橘子,于是,父親的慈愛和迂執(zhí),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聚集在這最鮮明、最動人的瞬間?!氨秤啊本统蔀樽钅芊从橙宋锞衿焚|的閃光點和聚集點。這樣,同學們就能從本質上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和構思了,對文章的理解也就自然能達到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師真正關注的是學生“語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究竟走入多遠、多深。走向深度,就可能是走向莊重和嚴肅。讓學生用雙手接過并承擔起人類彌足珍貴的真、善、美,成為人類精神文化的守望者、建設者。
總之,教師用勤勉作槳,用書籍作舟,用燃燒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溫度和廣度中向著語文課堂的深度漫溯- -最終讓課堂、讓師生共同擁有的一定是高度。
探索精神應當是優(yōu)秀教師的特質。作為語文教師,就要沖破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樊籬,在“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教學,進行語言的積累,生活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奠基,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奠基,這是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也是我今后不斷探索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竇桂梅.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32-3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16-17.
[3] 曉蘇.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06.3.總第465期.3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