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錦增
摘 要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大大提升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進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為此,闡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小學科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11-0128-02
1 前言
小學科學重視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通過探究性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科學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和內(nèi)容,且配有不少圖片,進而能夠更加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因為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地融合視頻、聲音、文字、圖形,富有趣味性和生動性,可以為學生提供逼真的內(nèi)容,進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所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方式,不但可以使傳遞教學內(nèi)容的方式大大拓展,而且改變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模式,推動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
2 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僅憑借教材實施教學難以滿足學生探究科學問題的欲望。借助計算機網(wǎng)絡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fā),把生活實際中的最新科技、科學發(fā)展狀況,用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手段呈現(xiàn)給學生,以使學生獲得直接性的體會,進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
如教授“照相機與眼睛”時,讓學生對眼球的結構進行熟悉,以及讓學生明確瞳孔的功能,理解眼睛為何可以觀察到物體。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模型和掛圖盡快幫助學生掌握眼球的基本結構;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錄像《眼睛的奧秘》;最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手電光照瞳孔實驗,更加深入地讓學生掌握瞳孔的變化規(guī)律(即遇到較強光線會收縮,而遇到較弱光線則會放大)。
另外,教師教學眼睛為何能看見物體的知識時,可以將眼球模型再次擺出,讓學生對模型中睫狀肌、晶狀體進行形狀和特點的觀察,并思考和討論這兩者的作用。而后教師詳細地講解,使學生了解到睫狀肌能舒張和收縮,而在它舒張和收縮的同時會帶動晶狀體的凸度發(fā)生變化,進而就能讓物體影像在視網(wǎng)膜上清晰地出現(xiàn)。
但是如果只靠教師抽象的口頭講解和讓學生觀看模型,恐怕學生對這個原理還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這時教師可以通過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來進行演示,將睫狀肌和晶狀體如何使物體影像清晰落在視網(wǎng)膜上這一過程,通過計算機多媒體進行動畫畫面播放。通過此演示,學生對眼睛能看見遠近處物體的知識會有更充分的認識和體會。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將人體的生理結構清楚、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不僅解決了教學中的難點,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進而實現(xiàn)理想的教學目標。
3 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演示實驗
小學生在科學實驗課程中,會覺得某些實驗操作起來比較困難,而且在一些實驗過程中因操作錯誤,還會導致實驗失敗和損壞實驗儀器等情況的發(fā)生,帶給學生心理上的陰影,喪失做實驗的興趣,這對于開展教學活動和實現(xiàn)教學目標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面對此種情況,教師要合理地采取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模擬實驗的演示。
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視頻,為他們創(chuàng)設逼真、形象的實驗情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感性認知和學習效率。如在講授“杯子變熱了”實驗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演示視頻,讓學生在觀看的同時對酒精燈的正確使用方法進行認真仔細觀察,再對此實驗加以說明講解并強調(diào)應注意的事項。這樣一來,不但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集中了他們的課堂注意力,從而使他們更容易掌握實驗的基本步驟。
其次,教師在播放完模擬實驗的演示視頻后,可以與學生一起復述實驗的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并結合學習內(nèi)容給學生提出一些相應的問題,讓他們依次作答,這樣一來,教師就能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然后對那些學生還不能充分掌握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講解,以便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親手操作酒精燈加熱試管的實
驗,引導他們認真觀察試管里面水的沸騰過程并及時記錄觀察結果。這種教學方法有效避免了演示性實驗真實感不足的問題,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4 應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動畫,突破難點知識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對那些學生難懂難記的、抽象復雜的知識,若單純地利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很難進行突破,而合理地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就能夠擺脫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限制。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圖像、文字、視頻、聲音以及三維空間的動感功能等優(yōu)勢,不但能分解難點,還可以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最終突破難點,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如在講授“晝夜更替”“四季更替”這兩課時,教師可以提前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xiàn)該課件,將地球廣闊的運動空間“濃縮”后“搬到”屏幕上,對它的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運動規(guī)律進行模擬演示。在進行地球自轉(zhuǎn)的課件制作時,可以制作一個小人兒站在地球上的畫面,還要加入一輪太陽。此課件在課堂上一展示,就會將學生引入充滿趣味性的天體當中,然后地球自轉(zhuǎn)開始,并且持續(xù)地移動太陽照射點,對晝夜變化,不需要太多的解釋,學生借助直觀的呈現(xiàn),便能夠迅速地搞明白形成晝夜的原因:作為球體的地球,太陽僅僅可以將其一半照亮,而朝著太陽的那一面是白天,背對太陽的那一面是黑夜;地球持續(xù)地從西到東轉(zhuǎn)動,自轉(zhuǎn)一圈大概需要的時間是24小時。
然后,教師為學生呈現(xiàn)地球公轉(zhuǎn)的狀態(tài),進而讓學生在學習地球公轉(zhuǎn)的時候,認識到相同的區(qū)域受到太陽光照射情況的差異性,有些情況下太陽高度小,有些情況下太陽高度大,進而導致四季的形成。
5 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營造教學情境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每節(jié)課的導入對此后的教與學有直接的關系。教師在教授新課時可以采取觀察導入法、游戲?qū)敕?、猜謎導入法和示范試驗導入法等多種導入方法,而適時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導入新課,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endprint
如在教授“果實是怎樣形成的”這一課時,教師無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看到任何植物完整的生長過程,若只是靠單純的口頭講述和學生的憑空想象,學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面對此種問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某種植物的生長過程制作成教學課件。教師可以制作一個完整的蘋果樹生長過程的教學課件,在課堂上播放蘋果花經(jīng)過受粉而長成蘋果的視頻,利用這些形象的、優(yōu)美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認識到蘋果的長成和蘋果花有直接的關系,
教師在此可以適時地對學生提出問題,比如:“觀看了這些畫面,同學們有何感想、感受?”或:“同學們剛才都看到了什么?”等等。學生會對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產(chǎn)生思考、探究和解決的欲望,進而就能積極地參與接下來的討論環(huán)節(jié)。此種方法能讓學生充分掌握果實的形成過程,進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6 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思維意識的生成
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堅持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科學概念和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自主分析和解決,進而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合理借助多媒體技術直觀、形象的優(yōu)勢,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授“密切聯(lián)系的生物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制作教學課件,利用一些動物、植物做成食物網(wǎng)、食物鏈的動畫,還可以制作一些動物、植物與環(huán)境關系的視頻,在課堂上向?qū)W生播放、展示,讓學生理解動物和植物間存在的食物網(wǎng)、食物鏈,并對動物、植物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有充分認知,幫助學生建立生態(tài)群落的科學概念。接下來,學生對破壞生態(tài)群落造成的后果進行學習時,就會展開熱烈的討論,這不但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且啟發(fā)他們養(yǎng)成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良好習慣。
7 借助多媒體演示視頻資料,激發(fā)學生的人文意識
小學科學的教學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能力,但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使學生得到情感的升華,進而有效貫徹和落實教學的最終目標。如在教授“地震”課程時,小學科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地震視頻,那些樹木被連根拔起、道路嚴重變形和房屋大量倒塌等震撼場面,勢必會震撼學生的心靈。教師在此時可以引導學生產(chǎn)生“什么原因造成的地震”或“為什么會發(fā)生地震”等疑問,接下來借助多媒體展示發(fā)生地震的因素和條件,讓學生了解到:因為地殼不斷運動,而對地球內(nèi)部巖層造成逐漸增大的壓力,其承受不住這些巨大的壓力時就會發(fā)生地震。
教師在完成引導學生了解地震的發(fā)生原因后,還可以給學生播放我國唐山大地震的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真實生活中發(fā)生的地震,向他們展示我國人民在大災大難面前,表現(xiàn)出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強大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使學生獲得情感上的進一步升華。
8 結語
總而言之,多媒體技術作為當今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在優(yōu)化小學科學教學的同時,能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并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學習情境,能使他們逐漸形成較強的參與意識和探究動機,這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進有較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張曉露.英國新一輪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簡介[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26.
[2]趙明.探討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法[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3):147.
[3]郭育志.淺談小學《科學》教材的指導思想、特點和編寫原則[J].教育觀察,2014(15):80-81.
[4]蔣云峰.小學科學的教學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J].新課程:小學,2013(12):111.
[5]劉紅玲,高夢馨,房園,等.新疆兵團地區(qū)小學科學課教師隊伍建設及授課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分析:以石河子市為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3(5):8-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