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
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覺得異常單純,待到涵泳再三,才發(fā)現(xiàn)這“單純”其實寓于頗微妙的婉曲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屬于這一類。
這首詩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遠方游子想借采摘芙蓉送給家鄉(xiāng)的妻子來表達纏綿的鄉(xiāng)思。學生在初次接觸這首詩之后,往往也如此理解。但仔細品讀這首詩后就會碰到這樣一個難題,這首詩里的很多詩句都沒有主語,究竟是誰在“涉江”“采芙蓉”?誰在“還顧”?誰在“憂傷”?一般認為“還顧”者就是“涉江”者,古代離鄉(xiāng)遠行的多是男子,照這樣看,便是男子在說話,是他在“還顧望舊鄉(xiāng)”,想念心愛的女子。詩中的“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對“舊鄉(xiāng)”的望而難歸之思寫得極為凄婉么?那么,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當是離鄉(xiāng)游子無疑了,也就是“涉江采芙蓉”的是他,“憂傷”的也是他。
如此說來,詩意便是游子劃著小船渡過江水去采荷花,到蘭草生長的沼澤地采蘭花。采了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在故鄉(xiāng)的愛人。回想起遠在故鄉(xiāng)的愛妻,卻又長路漫漫遙望無邊無際。游子漂泊異鄉(xiāng),與妻子兩地相思,懷念愛妻,愁苦憂傷以至終老。這種理解顯得很直白,流于膚淺,而且有一個大大的疑問,詩中“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中的“同心”指心意相通,情投意合,“離居”指異地相隔,分居兩地,“離居”通過“遠道”“舊鄉(xiāng)”等詞語可以明確感知,那“同心”何以體現(xiàn)呢?僅憑宦游在外的游子的一往情深或者說一廂情愿的告白就可以認定嗎?妻子在故鄉(xiāng)真的望眼欲穿,急盼良人歸來嗎?很可惜,詩中并沒有體現(xiàn)出來。
那么詩歌的主人公到底是誰呢?我們不妨先從女子的角度體味一下本詩的妙處。朱光潛在《美感與聯(lián)想》中說:“在關照自然和藝術時,我們最容易聯(lián)想。例如紅是火和血的顏色,所以看到紅令人覺得溫暖,感到熱情;青是田園草木的顏色,所以看到青色令人聯(lián)想到鄉(xiāng)村生活的安閑?!币簿褪钦f,通過這種由此及彼的想象,可以使審美對象更加鮮明具體,生動傳神。荷花又稱芙蓉,“采芙蓉”就是采摘荷花,剛好之前學過的朱自清的散文《荷塘夜色》里就有采蓮女“采蓮”的場景,該文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蓮賦》,刻畫了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fā)而構成的畫面。我們不妨帶上想象的翅膀,詩意地展開,用心去感受詩中的畫面。
首先是遠景鏡頭:風和日麗的清晨,一葉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面上,江南農(nóng)家女子采蓮會友,忙得不亦樂乎。采蓮之際,選幾枝沾著露水,紅潤欲滴的蓮花送給心上人豈不正是表明心跡的最佳方式?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著數(shù)不清的蘭蕙芳草,若將之一并摘置袖中、插于發(fā)際,幽香襲人,豈不叫人心醉?——這是“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所展示出的如畫之境。倘若傾耳細聽,似乎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戲謔、歡笑之聲!
鏡頭拉近,一位悵立船頭的女子和周圍熱鬧歡樂的氣氛格格不入。其他女子都在嬉笑打鬧,而她卻凝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化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龐——就是她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了這女子全部憂思的來源:當姑娘們競相采摘荷花,聲言要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遠在天涯!她采摘了最美的“芙蓉”,卻無法送給最愛的他!這種將人物置于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下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的寫作方法具有以“樂景”襯“哀情”的強烈效果。
接著,空間突然轉換,出現(xiàn)在鏡頭前的,似乎不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歸鄉(xiāng),長路漫浩浩?!狈路鹗切挠徐`犀般,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黯然神傷之時,萬里之外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xiāng)。他望見了故鄉(xiāng)的山水、望見了那在江對岸湖澤中采蓮的妻子了么?顯然沒有。此刻展現(xiàn)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無盡的“長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煙云!
許多學生認為,這兩句寫的是回望“舊鄉(xiāng)”的實景,從而產(chǎn)生了本詩的主人公是離鄉(xiāng)游子的錯覺。其實,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是采蓮女的想象,表現(xiàn)的依然是她的思念。不過該詩在寫法上采用了“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xiāng)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從而營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這種表現(xiàn)手法稱為對寫法,從對面落筆,主客移位,這種寫法使詩歌的視角由單一轉向多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是女主人公熱切的期盼與思之不得相見的愁苦,而后兩句則是女主人公的想象,遠在外地的丈夫也在思念著故鄉(xiāng),但山水阻隔,無法相聚。正因為有了兩個人不同的視角,才營造了富有立體感的意境,豐富了讀者的想象空間,同時詩的最后兩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也有了感情的落腳點和歸宿。
接下來的鏡頭應該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xiàn):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后田田荷葉、嬌艷荷花,襯著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么凄楚而堅毅;一邊是云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閃現(xiàn)著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閃而逝的面容竟那般愁苦!兩者之間,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蕩的云天,雙方茫然相望,卻望而不見。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一聲傷感的浩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fā)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為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fā)出,我們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個聲音:它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此詩抒寫的思夫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達方式,便有了動人心魄的力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涉江采芙蓉》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感情熱烈真摯而又專一癡情的江南女性,通過想象,把思婦懷遠和游子思歸的繾綣情思表達出來。這種虛實結合及對寫法的運用,使整首詩的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讓學生繼續(xù)展開想象的翅膀,去設想最后這對有情人的結局到底如何呢?會是一個悲劇還是喜劇呢?如果是喜劇就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如果是個悲劇呢?按照傳統(tǒng)詩歌的寫法,當會有一個浪漫主義的結尾: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
最后,筆者向同學們展示了當代詩人鄭愁予的詩歌《錯誤》,讓同學們更深刻地感受閨中思婦盼夫歸的情感。
【作者單位:陜西周至中學】
作文周刊(教師版)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