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有文在其手”的人文傳統(tǒng)*

2017-08-22 06:01:44趙宏祥
文化遺產(chǎn) 2017年4期
關(guān)鍵詞:讖緯掌紋左傳

趙宏祥

論“有文在其手”的人文傳統(tǒng)*

趙宏祥

“有文在其手”一語,本出自《左傳》,即指在人手中形成近似漢字的掌紋。從漢字的源流角度考察“有文在其手”,在由“畫成其物”到筆劃規(guī)范的演進過程中,漢字與人類手中掌紋產(chǎn)生的某些共性,為“有文在其手”的“存在”提供了客觀的條件。在中國古代,“有文在其手”呈現(xiàn)的意義與文字象形、讖緯信仰、姓氏文化、詩文用事有關(guān)。其所構(gòu)建的人文傳統(tǒng),是一個既具有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同時卻存在非連續(xù)性的的意義序列?!坝形脑谄涫帧钡膬?nèi)涵與外延,為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充足的知識資源。

有文在其手 讖緯 姓氏 人文傳統(tǒng)

手中交錯縱橫的掌紋本是自然生理現(xiàn)象。在古人的想象中,掌紋的“紋”與文字的“文”似乎存在某種共通之處。漢字創(chuàng)制中有“近取諸身”取象為字的做法,如《說文·敘》指出“依類象形,謂之文”*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54頁。,顧炎武則指出:“三代以上,言文不言字?!?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1頁。由此,在古人認識中,掌紋中或許包含漢字,加以附會,也就出現(xiàn)了所謂“有文在其手”。在中國古文獻層累的載記中,“有文在其手”呈現(xiàn)出古人在文字象形、讖緯信仰、姓氏文化等方面的認識和觀念,既有一定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同時也發(fā)生不斷遷移,存在明顯的非連續(xù)性,所構(gòu)建出一系列內(nèi)涵豐富的人文傳統(tǒng),值得進行梳理考察。

一、經(jīng)學(xué)解釋與“有文在其手”的“客觀存在”

“有文在其手”的記載始見于《左傳》: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隱公元年》)

季世曰唐叔虞……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昭公元年》)

昔成季友,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昭公三十二年》)*左丘明傳、杜預(yù)注、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713、2023、2128頁。

孔穎達《正義》云:

手之文理自然成字,有若天之所命使為魯夫人然,故嫁于魯也,成季、唐叔亦有文在其手曰“友”、曰“虞”。

對于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正義》進一步解釋:

《正義》繼而認為“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其中不可以解作:“曰‘為魯夫人’”,指出:

此傳言“為魯夫人”者,以宋女而作他國之妻,故傳加“為”以示異耳。非為手文有“為”字。

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孔穎達“掌紋容或與石經(jīng)字體相似”的判斷,還是王、段的觀點,認為“為”字屬于掌紋,在邏輯上的依據(jù),其實都是認定了“漢字字形與手中掌紋存在著的某種近似關(guān)系”。

通過以上對相關(guān)甲骨文、金文字形的考察,不難總結(jié)出在漢字線條化、規(guī)范化過程中,“線條”搭建起來的“手”字、“掌”字與人手中掌紋確實非常接近。類似的構(gòu)形在其它漢字中也有出現(xiàn),或者從這些構(gòu)形可以直接聯(lián)想到手中的掌紋,或者由近似的線條,可以將其它漢字與手、掌二字聯(lián)系起來,再與掌紋建立聯(lián)想。

這種聯(lián)想的源頭,應(yīng)與通過龜甲獸骨占卜,查看其橫豎裂紋來判斷吉兇有關(guān)。占卜所用的甲骨文,字形有很強的象形性。清人胡渭指出“龜之有文,如木石之文理,有可推辨,又如魯夫人、公子友有文在其手之類。”*胡渭:《洪范正論》,《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2頁。漢字源于圖畫,通過描繪物體的代表性特征由圖畫抽象為符號,即所謂“象形”,這是漢字最基本的形體構(gòu)造之一?!墩f文·敘》釋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755頁?!半S體詰詘”就是“以彎曲的線條”畫成物體,而這些“線條”固定下來,實際已經(jīng)包含了對圖像的理解。這些理解經(jīng)過完善,逐漸形成了先民將圖像轉(zhuǎn)化為線條的“共同意識”。當(dāng)先民面對掌紋的圖像時,經(jīng)由“共同意識”,便會自然而然聯(lián)想到文字,也就產(chǎn)生了所謂“有文在其手”?!坝形脑谄涫帧狈舷让裨谖淖中纬蛇^程中的一些觀念和體認,確有"客觀存在"的可能。

總之,“有文在其手”最初載于經(jīng)書,而其來源則與先民在文字形成過程中某些觀念相關(guān)?!墩x》將“有文在其手”與石經(jīng)古文相聯(lián)系,實際上是以文字的構(gòu)型為媒介,利用文字與掌紋的相似來進行解釋,符合漢字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為“有文在其手”的客觀存在找到了相對合理的依據(jù)。因此,“有文在其手”也成為經(jīng)學(xué)、小學(xué)考訂、注釋中的知識資源,不斷得到接受和闡釋。

二、成為讖緯的“有文在其手”

“有文在其手”的“客觀存在”,反映出先民在漢字在從“畫成其物”到筆劃規(guī)范的演進過程中的象形思維。但這種思維在古代卻經(jīng)常被神秘化,隨著漢代讖緯之學(xué)的興起,源自于經(jīng)的“有文在其手”也被賦予了讖緯的意義。

《左傳》所載“有文在其手”兩例都來自解夢、占卜的提示,不難使人聯(lián)想到《韓非子·詭使》曾提到所謂“視手理”。

今戰(zhàn)勝攻取之士,勞而賞不沾,而卜筮、視手理、狐蠱四為順辭于前者日賜。*韓非撰、王先謙集解:《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412頁。

“視手理,即相掌之術(shù)”。*文廷式:《純常子枝語》,《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65冊,第227頁。韓非將“視手理”與卜筮、狐蠱等并列,一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所說“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4209頁。這里的“視手理”也應(yīng)近乎于當(dāng)時的占卜(史)官,職責(zé)是為統(tǒng)治者解讀掌紋。卜有卜辭,而其中有些卜辭具備讖詩的性質(zhì),也就是所謂謠讖。*劉師培認為讖緯與“家為巫史”的遺風(fēng)有關(guān),雖然其為“援飾遺經(jīng)之語,別立讖緯之名”,實際上應(yīng)淵源自“民神雜糅,祝史之職特崇”的時代。(《讖緯論》,鄔國義等編?!秳熍嗍穼W(xué)論著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頁)吳承學(xué)師則指出“所謂‘謠讖’是指那些民間流傳的以歌謠形式預(yù)兆未來社會政治狀況的讖言?!?《論謠讖與詩讖》,《中國古代文體形態(tài)研究》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頁)以往“有文在其手”經(jīng)常被視作謠讖,清代所輯《古今圖書集成》中,即將“仲子生有文在其手曰魯夫人”歸入謠讖部,*《古今圖書集成》,雍正四年銅活字本。這種判斷顯然不盡合理。通過對“有文在其手”客觀存在的分析,不難尋繹出古人所謂的解讀,實際上是觀察掌紋并進行判斷和聯(lián)想,這基于圖像的思維過程,與謠讖依賴多義性的歌謠并不相關(guān)。

在漢代的緯書中,“有文在其手”與讖緯思想的神秘主義結(jié)合,派生出一套“特殊”的話語體系。

在這套體系中,掌紋呈現(xiàn)的內(nèi)容不僅可以附會為具體的文字,還可以從掌紋的圖像派生出更復(fù)雜的意義,如《春秋元命苞》謂:“蚩尤虎卷,威文立兵”。宋均注:“卷,手也,手文威字也?!?安香居山等編:《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89頁。上古時代沒有文字,緯書此說雖然來自附會,但從《禮記》載東夷“被髪文身”之說,不難想象,“威文”很可能是一種是代表兵的紋身圖案。而在《論語摘輔象》則將孔子弟子的品行一一與掌紋對應(yīng),如“仲弓鉤文在手,是謂知始;宰我手握戶,是謂守道,子游手握文雅,是謂敏士;公治長手握輔,是謂習(xí)道;子貢手握五,是謂受相;公伯手握直期,是謂疾惡;澹臺滅明岐掌,是謂正直”。*安香居山等編:《緯書集成》,第1070頁。從王充《論衡·佚文》中,可以發(fā)現(xiàn)漢人解讀掌紋的方式。

察掌理者,在左不觀右,左文明也。占在右,不觀左,右文明也?!兑住吩唬骸按笕嘶⒆兤湮谋颖兤湮奈?。”又曰:“觀乎天文,觀乎人文?!贝搜蕴烊艘晕臑橛^,大人君子以文為操也。*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865頁。

《易·系辭》云:“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dāng),故吉兇生焉?!薄墩f文》釋文為“錯畫也”,將代指手中掌紋的“文”與《易》中涵義豐富的“文”相接,進而能夠解讀掌紋的圖形。視手理(察掌理者)對掌紋的解讀與政治關(guān)系緊密,其所“視”“察”的是精英群體“大人君子”的掌紋,而不是普通下民,將代指手中掌紋的“文”與《易》中涵義豐富的“文”相接,經(jīng)由他們的解讀,利用的“文”字的多義性,使得掌紋得以包含《易》中“圣人之治道”。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從掌紋中能解讀出與“時變”、“天下”有關(guān)的內(nèi)容,這與讖緯運用所謂預(yù)兆服務(wù)于政治目的入出一輒。

史書中以“有文在其手”為讖的記載,首見的是兩漢之交的公孫述。王莽取代漢朝后,公孫述割據(jù)四川,后自立為帝,《東觀漢紀》載:

述夢有人語之曰:“八厶子系,十二為期。”覺,語其妻,對曰:“朝聞道,夕死尚可,況十二乎!”

公孫述,有龍出其府殿中,夜有光耀,述以為符瑞,因稱尊號,改元龍興。

述自言手文有奇瑞,數(shù)移書中國。*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911頁。

王莽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大力提倡讖緯,炮制出很多符命,以之為其執(zhí)政合法化的憑證。當(dāng)時這種宣傳影響很大,其它政治勢力也紛紛效仿以讖緯張目。公孫述應(yīng)合稱帝種種符瑞有夢中得讖、瑞獸現(xiàn)形等,而“有文在其手”也是其中之一。《東觀漢紀》未說明公孫述手中究竟為何字,《后漢書·公孫述傳》對此事的記敘,基本沿自《東觀漢紀》,而有所增添。

述夢有人語之曰:“八厶子系,十二為期?!庇X,謂其妻曰:“雖貴而祚短,若何?”妻對曰:“朝聞道,夕死尚可,況十二乎!”會有龍出其府殿中,夜有光耀,述以為符瑞,因刻其掌,文曰“公孫帝”。*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535頁。

《后漢書》說明公孫述掌紋呈現(xiàn)出三字“公孫帝”,直接地預(yù)示公孫述應(yīng)當(dāng)稱帝上合天意,而夢中得讖、瑞獸現(xiàn)形似乎只是為此三字作注腳。更為關(guān)鍵的信息是“因刻其掌文”,從“刻”字可以看出“有文在其手”在當(dāng)時的傳播方式,似乎應(yīng)是以掌紋的圖像為讖,將從中解讀出天授的“公孫帝”的三字刻在某種載體之上,然后昭示天下,也就是所謂“移書中國,自陳符命”。

從接受角度來看,首先“有文在其手”直接具象于人體,與古人在所謂“骨相”上種種神秘的附會一脈相承,*關(guān)于“骨相”的奇異,先秦有很多傳說如“黃帝龍顏,顓頊戴午,帝嚳駢齒,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周公背僂,皋陶馬口,孔子反羽等”,作為帝王將相地位、能力受之于天,或異于常人的證據(jù),漢人將“骨相”進行了理論化,代表作如王充《論衡·骨像》、王符《潛夫論·相列》等。理論的基點大約都是“天授骨相”,“命運與骨相相關(guān)”。較之辭語隱晦的謠讖似乎更容易傳播和理解。其次“有文在其手”出自《左傳》,在漢代讖緯學(xué)說中,依《左傳》為圖讖是當(dāng)時政治生活中的顯途,如公孫述之后,“賈逵欲尊《左氏傳》,乃奏曰:‘五經(jīng)皆無證圖讖以劉氏為堯后者,惟《左氏》有明文?!蹲髠鳌诽仗剖霞人?,其后有劉累學(xué)擾龍,范氏其后也。范歸晉后,其處者為劉氏’”。*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第535頁。通過后人所輯的《世本·氏姓篇》,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已經(jīng)記載“劉氏,本自陶唐氏,其后劉累學(xué)擾龍”。*秦嘉謨輯:《世本》,《世本八種》,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7年版,第239頁。這種說法在后世逐漸演變?yōu)椤皠⒗塾形脑谄涫衷粍ⅰ钡恼f法,如:

劉氏出于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其手曰:“劉累”,因以為名……有子留于秦,自為劉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244頁。

堯之子十,其長考監(jiān)明先死,而不得立,故堯有煞長之誣。監(jiān)明之嗣式封于劉,其后有劉累,事存《漢紀》?!短票怼吩疲骸疤仗谱訉O生子有文在其手曰劉累,”按《左傳》“有文在其手曰劉”。(《路史》)*羅泌:《路史》,《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3冊,第312頁。

檢索可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是這種說法目前看到的最確切的出處,但《新唐書》中并未給出所據(jù)。直到南宋羅泌《路史》,才指出“劉累有文在其手曰劉”之說出自《左傳》。但是,在今所見《左傳》中,載“劉累”事的“昭公二十九年”并無此句。事實上,孔穎達在《正義》中已經(jīng)說明:“《傳》說‘處秦為劉氏’,未知何意言此。討尋上下,其文不類,深疑此句或非本旨。蓋以為漢室初興,捐棄古學(xué),《左氏》不顯于世,先儒尤以自申。劉氏從秦徙魏,其源本出劉累,插注此辭,將以媚于世?!?《十三經(jīng)注疏》,第1713頁。既然《文公十三年》“其處者為劉氏”句,有可能為漢儒或增加,*楊伯峻先生與前人觀點不同,認為“其處者為劉氏”應(yīng)為《左傳》所固有,聊備于此,參見《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597頁。那么羅泌所言的《左傳》“有文在其手曰劉”出處很大可能來自某種竄偽的版本或者臆造。從漢儒插注媚世情況看,當(dāng)時將“有文在其手”植入以尊劉姓為目的的讖緯闡釋,顯然屬于題中之義。在大致相同的社會氛圍中,較之賈逵等人從《左傳》附會圖讖,公孫述以源自《左傳》的“有文在其手”說明其稱帝的合法性,不異于一種“導(dǎo)夫先路”的舉動。

在建構(gòu)政治神話的語境中,解讀讖緯化的“有文在其手”,或許可以得出當(dāng)時較為具體的政治目的?!蹲髠鳌分校剖逵?,季友的名字都是取自手中之字,這就是所謂“以名生為信”,*《左傳·桓公六年》載桓公得子,向申繻詢問如何取名。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薄耙悦鸀樾拧币簿褪且詪雰荷砩系奶厥鈽擞浫∶?,將手中的掌紋想象為漢字,不啻可以視作一種可以取名的特殊標記。并沒有太多復(fù)雜含義。至《晉書》則記載劉淵誕生時“左手文有其名,遂以名焉”。*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2645頁。在以讖言作為政治話語時代,各種妖異怪誕層出不窮,僅僅預(yù)測姓名的讖言似乎稱不上神秘。但聯(lián)系劉淵的世系,作為匈奴人,預(yù)言其出生就有漢名,無疑對修飾其世系與血統(tǒng)有著某種幫助。*劉淵的漢姓漢名與其世系關(guān)系緊密。趙勇先生指出:“并州屠各酋長的假托世系,可以追溯到劉淵之父劉豹。單于呼廚泉留質(zhì)于鄴,右賢王去卑歸監(jiān)其國,始終維持了胡姓、胡名。只有于扶羅子、左賢王某改為漢姓、漢名,是不可思議的。筆者以為:于扶羅之子、左賢王某所使用的姓名,應(yīng)該也是胡姓、漢名。他被稱為劉豹,其實是后人的附會。嘉平年間,并州屠各酋長劉豹統(tǒng)一五部,此人使用的是漢姓、漢名,南匈奴貴族也有使用漢姓、漢名者,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兩位右賢王劉猛與劉宣,唐長孺先生說‘劉淵的假托世系,自然首先要取得匈奴貴族如劉宣的承認’。”(趙勇:《漢趙史論—匈奴屠各建國的政治史考察》,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年版,第105頁)所以劉淵的漢姓漢名,是其偽托出自于扶羅之后,與劉猛、劉宣等“血脈相連”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此外,這種預(yù)言的傳播,對劉淵的民族身份起到模糊和掩飾作用,在劉淵建立融合胡漢的政權(quán)的過程中,可能存在著積極的意義。

《隋書》載楊堅“有文在其手曰‘王’。長上短下,沈深嚴重”。*魏征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6頁。楊堅在掌控北周朝政后,不斷為自己加封,散布“有文在其手曰“王”的預(yù)言,在其受封隋國公而未進位隋王時,顯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對掌紋的細節(jié)添加,也為預(yù)言賦予了更多的闡釋空間?!稘摲蛘摗は嗔小分^:“手足欲深細明直”,就指明手足紋以細、深為佳。*汪繼培箋注《潛夫論》時并未對“手足欲深細明”進行解釋。(參考《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10頁)汝企和先生指出:“《潛夫論·相列》中,有一句話頗耐人尋味,即‘手足欲深細明直’—顯然,手足的外形是不可能‘深細明直’的,這些詞確實是形容手紋(或腳紋)的?!边@種解釋是合理的,值得參考。(《中華傳統(tǒng)文化探幽》,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年版,第13頁)如此,就可以解讀出楊堅的手中掌紋的“長上”昭示其上應(yīng)天命,掌紋的“沈深”則寓意其富貴吉祥,對掌紋的細節(jié)描寫,無疑使得“有文在其手”的預(yù)言內(nèi)容更加豐富化、神秘化。

讖緯化的“有文在其手”所呈現(xiàn)的文字,在不同的載錄中,有時會產(chǎn)生變貌,其中原因很可能來自編造讖緯的政治目的發(fā)生改變?!读簳份d蕭衍“有文在右手曰“武”。*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2頁?!坝形脑谄涫帧辟x予蕭衍的“武”,似乎是預(yù)測其“以武見功”,聯(lián)系其稱帝前拜為“大司馬”,此“預(yù)言”在當(dāng)時可謂立驗。至于是否亦有意預(yù)測其死后獲得“武帝”謚號,在蕭衍在世時,顯然編造這樣的讖言不符合常理。但在其子蕭繹的《金樓子·興王》中卻明確寫作:

高祖武皇帝……有文在其手曰武帝并上諱三字。*蕭繹撰,陳志平等疏證校:《金樓子疏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頁。

《興王》中提到蕭衍“即位五十年”,*梁武帝在位四十七年,五十年當(dāng)為約數(shù)??赏浦督饦亲印反似獞?yīng)當(dāng)作于梁武帝死后?!读簳份d蕭衍太清三年(549)五月“崩于凈居殿”,十一月“追尊為武皇帝,廟曰高祖?!?姚思廉:《梁書》,第5頁。蕭衍從駕崩到得謚,中間相隔了大概六個月的時間。天子駕崩,依禮要“大臣之于南郊,稱天以謚之”,*《白虎通》:“天子崩,大臣之南郊謚如何?以為人臣之議,莫不欲褒稱其君,掩惡揚善也。故之南郊,明不得欺天也。(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72頁)而“謚號”的確定,需要大臣上書,*即上陳謚議,如漢時已有崔骃《章帝謚議》。再由皇帝決定。從《藝文類聚》中錄有梁元帝蕭繹所撰“高祖武皇帝謚議”*歐陽詢:《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46頁。選本中多截取《藝文類聚》此句為標題,應(yīng)非蕭繹“謚議”原題,而且這篇“謚議”沒有“宜上尊號曰某”的結(jié)論,可能是《藝文類聚》從原文中只截取了一部分。來看,蕭繹是參加了蕭衍定謚的過程。作為蕭衍之子,蕭繹的記錄從常理看應(yīng)該更加可信,但為什么《梁書》不采其說呢。眾所周知,《梁書·元帝本紀》未著錄《金樓子》,根據(jù)鐘仕倫先生的研究,可以得知姚察所據(jù)的梁朝史料中并未有涉及《金樓子》。*參見鐘仕倫《〈梁書`元帝本紀〉失載〈金樓子〉的原因》,《金樓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5-27頁。在姚察之前,已經(jīng)有沈約、周興嗣、裴子野等受命撰寫《梁史》,之后許亨寫成《梁史》五十八卷,謝吳也撰有《梁書》四十九卷。姚察所撰《梁書》則對這些前人所撰的內(nèi)容,多有參考和繼承。清人趙翼指出:“《梁書》本姚察所撰,而其子思廉續(xù)成之。今細閱全書,知察又本之梁之國史也。各列傳必先敘其歷官,而后載其事實,末又載飾終之詔,此國史體例也。”又云:“《梁書》悉本國史,國史有傳則傳之,所缺則缺之也?!?趙翼:《廿二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頁。由此或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在承續(xù)有自的史料中,一直存在蕭衍“有文在其手曰武”的記載,這種記載可能來自為蕭衍“當(dāng)時”政治活動所編造的“讖言”?!白徰浴痹谏鐣弦呀?jīng)公開流傳過,所以《梁書》、《南史》都延續(xù)這種寫法。“有文在其手曰武帝并上諱”則僅應(yīng)該出自蕭繹之手。聯(lián)系“高祖武皇帝謚議”,對蕭繹的這種行為比較合理的推測是:可能是出于他的某種考慮,對“有文在其手曰武”進行改造,以成為定謚“武帝”的一種“合法性宣言”,藉以說明此謚號“受之于天”,當(dāng)然這其中如果還包含別的什么目的,則非今人能夠窺探的了。

三、“有文在其手”人文傳統(tǒng)的延伸

“有文在其手”見之于春秋首簡,其原始意義是古代士人階層普遍性的知識。漢代以來多“有文在其手”被納入讖緯闡釋,成為一種政治書寫,但因其原始意義的認知群體非常龐大,所以關(guān)于其中解釋并不能被完全限定于一端。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形成了與原始出處既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卻又存在非連續(xù)性的的意義序列,這就意味著“有文在其手”人文傳統(tǒng)已經(jīng)有所延伸。

在古代姓氏學(xué)中,“有文在其手”被賦予了姓氏起源的意義,這在其原始出處《左傳》中是不具備的。

姓氏是中國人最有歸屬感的文化符號,在古代姓氏又與階級、門第緊緊相關(guān),所謂與郡望相屬,由此知宗脈所出。六朝實行九品中正制,高門大族掌握話語權(quán)以姓氏、郡望自矜,唐代雖然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姓氏的高低等級仍然存在。為了確定和維護姓氏的等級,唐代一直有編修姓氏書的傳統(tǒng),如唐太宗時期修《氏族志》、武則天時期修《姓氏錄》、及林寶所輯《元和姓纂》等,在這些姓氏書中,時常能見到以“有文在其手”被一些姓氏引為源頭的現(xiàn)象。

以“有文在其手”作為姓氏起源,如前文所述,始作俑者還是漢代出于政治目的,從《左傳》找到證據(jù)神化劉氏始祖的讖緯闡釋,而呂思勉先生則據(jù)此指出:“自是之后,自托帝王之胄裔,復(fù)成積習(xí)?!?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34頁。如《元和姓纂》中記載“武: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武,遂以為氏族。”*林寶撰、岑仲勉校記、郁浩賢等整理:《元和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882頁。此說不見于先秦典籍,胡三省指:“此由武后附會為之說也。”*林寶撰、岑仲勉校記、郁浩賢等整理:《元和姓纂》,第882頁。聯(lián)系到《姓氏錄》將武氏置為第一,則利用“有文在其手”神化其得姓,也是題中應(yīng)有之意了。又如《元和姓纂》所載鞠氏來源:“后稷生不窋,生而有文在其手曰鞠。”*林寶撰、岑仲勉校記、郁浩賢等整理:《元和姓纂》,第1439頁。岑仲勉先生考察“生而有文在其手曰鞠”來源系自《姓氏篇》,原作“后稷生不窋,鞠子公劉”。*林寶撰、岑仲勉校記、郁浩賢等整理:《元和姓纂》,第1439頁。則“有文在其手”顯系后世附會,但這也說明當(dāng)世家大族崛起以后,得姓自“有文在其手”也不再是帝王的專利。

當(dāng)“有文在其手”越來越多的被賦予姓氏起源的含義,又經(jīng)過不斷地傳播和接受,則自然形成了一種“姓氏應(yīng)當(dāng)來自有文在其手”的認知,使得人們談及姓氏會不自覺的聯(lián)想到“有文在其手”。例如孤獨及《唐故朝議大夫高平郡別駕權(quán)公神道碑銘》寫道:

權(quán)氏之先,出于顓頊,其遠祖殷武丁之小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權(quán),因以權(quán)受封,且命氏焉。*孤獨及:《毗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頁。

權(quán)氏源自“有文在其手”之說,似乎只見于孤獨及此文,在較其晚出的《元和姓纂》,乃至宋人所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都沒有引用。是否存在孤獨及為了諛墓,而特意神化權(quán)氏其得姓,現(xiàn)在殊難考證清楚,但是“姓氏應(yīng)當(dāng)來自有文在其手”的認知一旦普遍化,也就不會被是否經(jīng)由姓氏書收錄所限制,甚至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制造。

鄭樵在《通志》中對其所見源自“有文在其手”的姓氏一一駁斥并指出:“大抵氏族之家言多誕,博雅君子不可不審。”*鄭樵:《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54頁。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樣的呼吁,很可能有關(guān)“有文在其手”的“氏族家言”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相當(dāng)普遍化了。盡管知曉這種提法的荒誕,但士大夫階層對“姓氏應(yīng)當(dāng)來自有文在其手”認知的態(tài)度,卻并不十分排斥。如危素《臨川危氏家譜序》中寫道:“危氏之始,莫可稽,或謂周武王之妃感異夢而生有文在其手,似迂誕而難信,然疑若未可以遽削也?!?危素:《危學(xué)士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冊,第117頁。同樣,危氏源自“有文在其手”的傳說,在唐代以來所纂姓氏書中都未載,危素指出其中說法“迂誕而難信”,但也不完全進行否定?;蛘呖梢赃@樣理解,作為一種知識資源,“有文在其手”已經(jīng)成為了姓氏學(xué)人文傳統(tǒng)中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這時對于其言是否多誕的衡詁,顯然已經(jīng)退居次席了。

再以劉氏源自“劉累有文在手曰劉”為例,前文已經(jīng)分析,可能源自漢代服務(wù)政治需要的讖緯之言,但在后世嚴肅的姓氏學(xué)考證之作中,“有文在其手”作為劉氏得姓之源的材料,一直被視作信說。在宋人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辯證》、清人張澍的《姓氏尋源》等姓氏學(xué)名作中都將其采為證據(jù)*將二書與相關(guān)文獻比較,可以鄧名世所引本自《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而張澍所引則本自《路史》。從此也能窺見,作為北宋末南宋初之人,鄧名世所見的文獻中,仍然是“有文在其手曰劉累”,而到了羅泌《路史》應(yīng)該完成了從“有文在其手曰劉累”到“有文在其手曰劉”改造,所以清人張澍能沿從其說。(參見鄧名世撰、王力平點校:《古今姓氏書辯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頁;張澍撰,趙振興點校:《姓氏尋源》,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版,第252頁。),引為劉氏一條的開端。當(dāng)然,這樣的現(xiàn)象也正可視作“有文在其手”自身人文傳統(tǒng)擴大的一種體現(xiàn)。

“有文在其手”在古代詩文寫作中也時見使用,如圖1所示,從《左傳》到讖緯再到姓氏起源,可以看出“有文在其手”的人文傳統(tǒng)呈現(xiàn)出一種線性的延伸。在古代詩文寫作中,作為用事存在的“有文在其手”,似乎直接源自《左傳》,所包含的意義也與之前二者呈現(xiàn)出了既有內(nèi)在關(guān)系,而又存在非連續(xù)性的形態(tài)。

圖1:“有文在其手”人文傳統(tǒng)的延伸

成為詩文用事的“有文在其手”,出典往往明確系于《左傳》“仲子因之而為魯夫人”,一些涉及女性的文章使用“有文在其手”典,就是從“夫人”延申出對女性地位的褒揚贊美之意。如:

二年,奉詔向甘州迎皇后,有文在其手,仲子之歸,紀裂繻來,卿為君逆……(庾信《周大將軍趙公墓志銘》)

夫人有文在其手,有象應(yīng)圖,榮耀夙彰,徽華早茂……(庾信《周趙國公夫人紇豆陵氏墓志銘》)*庾信著,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012頁、第1035頁。

母太安人鄭為端簡公女兄,生而有文在其手,卜而有鳳于飛……(劉世教《先方伯府君行狀》)*劉世教:《研寶齋遺稿》,《四庫未收書輯刊》六輯第25冊,第422頁。

庾信的《周大將軍趙公墓志銘》,以“有文在其手,仲子之歸”修飾上句“迎皇后”,無疑是沿用了《左傳》本事中魯惠公娶宋仲子的涵義。正如《文心雕龍》所謂“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而在《周趙國公夫人紇豆陵氏墓志銘》中,則從《左傳》典源翻出深意,更接近《公羊傳》“子以母貴、母以子貴”的解釋,進而引申出贊美墓志身份高貴之意。到了明人劉世教筆下,“生而有文在其手,卜而有鳳于飛”的對子,甚是工整。在文化高度發(fā)達的明末,這些出自《左傳》、《詩經(jīng)》的典故,很多時候已經(jīng)形成熟套。施“有文在其手”和“鳳凰于飛”二句于女性,贊頌女性出身高貴、婚姻美滿,應(yīng)該是多數(shù)文人所能習(xí)慣使用的知識。

除此之外,“有文在其手”在士人的筆記中也時常出現(xiàn),用來神化人物。如南朝劉敬叔《異苑》寫陶侃左手有文,*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32頁。有相士謂之“豎徹于上,位在無極”,陶侃以針挑,雖然流了很多血,最后竟形成一個“公”字,預(yù)示陶侃僅位止于公。孫光憲《北夢瑣言》“裴相生于于闐國事”,*孫光憲:《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22頁。寫唐代名相裴休,因好禮佛,死后轉(zhuǎn)世為于闐國王子,而生時“有文在其手”,顯現(xiàn)正是裴休的名字。這樣的載記,雖然與俗文學(xué)有某種近似之處,但其呈現(xiàn)的仍然是士大夫的眼光和趣味。這些筆記逸聞豐富了“有文在其手”的內(nèi)涵,使得用“有文在其手”事典時,除了能溯源自典故生成的源頭外,還與這能從這些筆記逸聞結(jié)合派生出新的含義。如徐寅《賀清源太保王延郴》詩有句“陶侃文成掌握間”*徐寅:《釣磯文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13冊,第437頁。,就用陶侃有文在其手事,陶侃的“有文在其手”顯然出自《異苑》,而解讀此句,則不難發(fā)現(xiàn)“有文在其手”原本的含義如“人性奇者,掌文藻炳”,其實也涵括在其中了。

梳理“有文在其手”的人文傳統(tǒng),可以發(fā)現(xiàn)以文字象形為緣起,其中存在著經(jīng)學(xué)解釋、讖緯政治書寫、姓氏起源、詩文用事等意義序列。先民根據(jù)文字象形想象出的“有文在其手”,具有相當(dāng)?shù)纳衩匦?。隨著讖緯學(xué)說的興起,神秘性逐漸被放大。被納入政治書寫后,“有文在其手”則成了帝王的專屬某種“生理特征”。但隨著唐代以來姓氏學(xué)把“有文在其手”接受為知識資源,產(chǎn)生附會數(shù)量逐漸增加,又使得姓自“有文在其手”的范圍大大擴展,不再限于帝王,而“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一進程又似乎消解了“有文在其手”的神秘性。詩文用事中“有文在其手”與讖緯、姓氏學(xué)方面的意義并不連續(xù),但神秘性的不斷消解,卻也使“有文在其手”從典故逐漸變成了一種習(xí)慣用語。這樣的變化,反映出中國古代某些知識傳遞的普遍規(guī)律,神秘性由強變?nèi)?,使用范圍的由小到大,這是人的思維、語言形式與社會需求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jié)果。

四、余論

通過以上的考察,不難發(fā)現(xiàn)“有文在其手”的人文傳統(tǒng)一直依托于《左傳》及相關(guān)考訂、正史、雜史、士大夫所撰的姓氏學(xué)著作,以及文人正統(tǒng)的詩文寫作等,簡單可以歸納為“經(jīng)史子集”,這顯然從屬于精英文化。但古人對手相的理解,遠不限于經(jīng)典著作和精英文化。在有著深厚民間信仰基礎(chǔ)的命理文化中,看手相其實也有著一套理論體系。例如托名陳摶所輯、明人袁忠徹編《神相全編》。其中關(guān)于相掌有一篇《玉掌記》,仔細觀察《玉掌記》總結(jié)的掌紋圖案,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圖案與古文字也有著很大程度的相似。

命理文化中的掌紋圖形與相關(guān)總結(jié),是否可以納入“有文在其手”的人文傳統(tǒng)呢?分析二者的載體和傳播途徑,顯然是不可以的。但命理文化中的看手相又似乎與“有文在其手”人文傳統(tǒng)中的漢字象形、韓非子“察掌理”乃至《論衡》、《潛夫論》的某些話語隱約相關(guān)。這或許說明了,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時,從小傳統(tǒng)中獲得的知識,往往也可以與經(jīng)典著作和精英文化互相參證,而二者兼收,則無疑可以在相關(guān)研究中產(chǎn)生更為深入的認識。

圖2:《神相全編》卷八《玉掌記》明致和堂版③

圖3:《神相全編·玉掌記》,《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藝術(shù)典》卷六百四十

圖4:鉛印本《校正神相全編》扉頁、卷八《玉掌記》

[責(zé)任編輯]劉曉春

趙宏祥(1987-),山西山陰人,文學(xué)博士,中山大學(xué)中文系副研究員。(廣東 廣州,510275)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國古代文體學(xué)發(fā)展史”(課題編號:10&ZD102);中山大學(xué)2017年度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青年教師培育項目“清人注清詩”(項目編號:17wkpy89)的階段性成果。

K890

A

1674-0890(2017)04-132-10

猜你喜歡
讖緯掌紋左傳
《左傳》“其無晉乎”補證
《東漢文學(xué)思想史》《讖緯思潮與漢代文學(xué)思想》
劉秀信不信讖緯
華聲(2022年3期)2022-04-27 01:38:37
《左傳》“攝官承乏”新解
《左傳》疑難考辨一則
《左傳》“譏失教也”句獻疑
基于混合濾波LBP和PCA的掌紋識別
敲窗的鳥
紅巖(2017年6期)2017-11-28 09:32:46
讖緯:無益經(jīng)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遺記》為例
忻城县| 三台县| 霍城县| 金沙县| 定南县| 北宁市| 资兴市| 丹凤县| 长沙县| 富顺县| 辛集市| 美姑县| 开远市| 屏东县| 苏尼特左旗| 余庆县| 宕昌县| 广元市| 陆河县| 宁乡县| 怀集县| 金沙县| 筠连县| 高密市| 乌兰浩特市| 松江区| 岚皋县| 西峡县| 巴林右旗| 时尚| 唐河县| 繁峙县| 衡阳市| 青龙| 肥西县| 且末县| 偃师市| 鄂温| 玛多县| 布尔津县| 叶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