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審判制度的思考

2017-08-15 21:38陳羅蘭
青少年犯罪問題 2017年3期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

陳羅蘭

[內容摘要]未成年人審判因為其生理、心理、社會角色等多方面因素區(qū)別于普通審判程序。我國實行三十余年的少年審判制度在矯正未成年犯罪人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存在立法滯后、矯正制度欠缺、保護失衡等問題。建議借鑒英美等國的家事法院、未成年人審判制度,將未成年人的行政處罰案件、民事糾紛案件與傳統(tǒng)刑事案件合一審理,同時建立司法分流、刑事和解、庭外心理干預、異地籍未成年人幫教基地等制度,以完善新時期成年人的司法保護體系。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 少年法庭 家事審判 少年司法

在2015年召開的“少年司法與預防青少年犯罪交流會”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負責人曾經表示,目前各法院的少年法庭主要審理刑事案件,如果能將涉及未成年人的婚姻家事案件納入其審理的范圍,將會對法院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發(fā)揮更大促進作用,同時也能夠使法院積極參與中央提出的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因此,本文重點圍繞我國未成年人家事審判制度的探索展開討論。

一、我國未成年人審判的司法現(xiàn)狀

(一)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現(xiàn)狀——以浙江省為例

2010年至2014年,浙江全省法院判決未成年犯共計29119人,占全省罪犯總數的5.41%。每年基本維持在5000余人的規(guī)模。從處刑情況看,浙江法院近五年判決的29119名未成年犯中,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共2040人,重刑率為7%;被判處3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共1483人,占5.1%;被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共13007人,占44.67%;被判處拘役的共5117人,占17.57%;被判處非監(jiān)禁刑(含緩刑、管制、單處罰金及免予刑事處罰)的共7471人,占25.66%,其中免予刑事處罰的共359人。另有1人被宣告無罪。近五年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犯罪類型上以侵財型犯罪和人身犯罪為主。上述統(tǒng)計的五年時間內,未成年人犯罪主要以傳統(tǒng)侵財與人身犯罪為主,其中兩搶一盜中的盜竊、搶劫穩(wěn)穩(wěn)地占據未成年人最常見犯罪類型前兩位,約占未成年犯總數的三分之二,未成年人犯罪侵財目的較為明顯。另外故意傷害、尋釁滋事、聚眾斗毆則分別是另三類占比較高的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由于未成年人拉幫結派時喜歡通過逞強斗狠來展示自己的力量、宣誓自己的地盤,因此打架斗毆類犯罪也比較常見。

2.共同犯罪較為突出。較之于普通成年人犯罪,在統(tǒng)計中未成年人犯罪中共同犯罪要遠遠高于正常水平,達到40.7%。這主要是由于未成年人個體的認知和行動力相對較弱,更容易拉幫結派、結伙行動,而一旦加入相對固定的團體組織,則其不成熟的因素更易采取相對極端的方式宋體現(xiàn)兄弟義氣。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未成年人受周圍環(huán)境,尤其是朋友圈的影響非常大,有時甚至超過家庭成員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犯罪形式上以團伙作案為主。

3.未成年人犯罪主體呈現(xiàn)“四低”態(tài)勢。一是犯罪年齡低,根據上述統(tǒng)計,作案時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有2074人,占7.12%;二是學生身份的未成年犯比例低,學生身份的只有1348人,僅占4.63%,農民和無業(yè)人員共25258人,占86.74%;三是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6886人,占92.33%;四是女性未成年犯比例低,五年內共判處女性未成年犯1317人,占4.52%。總體上看,輟學的低學歷男性未成年人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4.司法實踐中非監(jiān)禁刑的適用率較低,但呈逐年上升態(tài)勢。近五年,浙江省各級法院所審理的未成年人犯罪中適用緩刑、管制、單處罰金等非監(jiān)禁刑的比例從20%逐漸提高到35%。非監(jiān)禁刑適用率較低有監(jiān)管困難等客觀原因,但隨著恢復性司法理念在未成年人刑事審判中的普及,加上為防止未成年犯罪人在監(jiān)獄內的交叉感染,法院在量刑時總體上還是越來越多地傾向于采用非監(jiān)禁刑。

5.重新犯罪率明顯低于成年犯。2010年至2014年,浙江省未成年犯的重新犯罪率約為5%,同一時期,成年犯的重新犯罪率約為15%。從統(tǒng)計數據看,約95%的未成年犯在接受刑罰處罰后一般都能很好地矯治并回歸社會,不會再次犯罪,充分說明未成年人本身的可塑性較強,另外,根據西方的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有些犯罪行為與心理機制僅僅是未成年階段特有的一種反社會情緒的體現(xiàn),在犯罪人成年后隨著心智的成熟往往能夠白行度過這一心理時期并克服相應的心理障礙。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與特點

1.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發(fā)育都處于發(fā)展的特殊時期,未成年人的認知能力、情緒控制等都遠沒有成熟,表現(xiàn)在行為模式上往往呈現(xiàn)易怒易沖動、感性勝于理性的特點。從發(fā)展心理學角度看,未成年人由于其大腦發(fā)育、激素分泌以及社會認知等方面的特質,決定了其心理和行為的沖動性。

2.根據西方國家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一個出身于暴力或貧困家庭環(huán)境中的未成年人,一般很難通過正常的社會上升通道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因而更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淵。從司法實踐看,未成年罪犯往往來自于單親家庭或貧困家庭,或長期脫離父母監(jiān)護的留守兒童,因為他們的心理發(fā)展缺乏必要的關心關愛以及正確的規(guī)范引導,容易形成孤僻、自卑、偏激的性格,同時也會出現(xiàn)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混亂。

3.學校的教育失當。在有些案件中,因為學校過于重視智育,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并造成其厭學、逃學與輟學,最后過早走上社會并沾染不良習氣。這是中國學校的普遍問題,以分數和成績作為單一維度的衡量標準來評價學生,一方面加重了學生在單線競爭上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在青春期道德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成為空白,走上社會后更容易被不良思想影響。

4.隨著社會與價值的多元化,各種淫穢暴力的視頻影音、書籍刊物、網站平臺、手機軟件等屢禁不止,未成年人由于自身判斷能力與心智都還不成熟,更易受到上述不健康內容的誘導從而形成拜金、享樂、暴力的個性與價值觀,因而也更易走上犯罪道路。這種情況在互聯(lián)網尤其是移動互聯(lián)網普及之后更為明顯,網上的不良內容對未成年人的影響面和傳播速度近年來呈幾何級數增長。

除了上述因素外,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新舊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對人們行為加以調整的傳統(tǒng)社會規(guī)范、道德習俗、社會輿論等受到新生事物的沖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在滋生蔓延,對辨別力和自制力本來就相對較弱的未成年人而言,更易受到不良影響。許多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就是因為無法抵御社會的各種誘惑而誤入歧途。

(三)少年法庭的審判現(xiàn)狀

少年法庭是審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專門機構,包括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和專門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合議庭。少年法庭機構從最初的合議庭發(fā)展到獨立建制的審判庭,最初只有基層法院專門設置相關機構,發(fā)展到中院、高院都有開始設置相應的專門機構,當然高院由于不直接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少年法庭等機構一般與刑事審判庭合署辦公。但各級法院的單獨設置機構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對未成年人保護的犯罪預防的重視。

最高法院胡云騰大法官曾提出,少年法庭工作要以“立足審判、適當延伸”為基礎,向“司法預防、全面維權”擴展轉變。要優(yōu)化資源配置,探索建立少年家事審判特殊工作機制。最高法院一直在鼓勵各地積極探索適應未成年人發(fā)展特質的各類立法與審判模式,例如在家事審判中強化對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的親職教育,對家庭暴力的提前發(fā)現(xiàn)、有效預防和加大懲治力度,在舉證責任分配上面適當考慮未成年人的能力不足而相應的予以減輕,在處理家庭矛盾時積極聯(lián)系社區(qū)、單位等社會力量來綜合解決,對未成年人家事審判探索適用有別于成人的特殊程序等等。上述有些立法和審判模式已經在開展試點,有的還需要立法的及時跟進。以浙江法院為例,全省一百余家法院中,有三十余家設立獨立建制的少年法庭,二十余家設有固定合議庭,另有二十余家采取指定專人審理的模式,但目前未成年人審判主要還局限于刑事審判,而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的家事審判尚未成為司法關注的重點。

少年法庭發(fā)展至今,一方面為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機制,但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工作理念偏差、案件管轄不統(tǒng)一、機構人員配置難、整合社會力量難等諸多瓶頸。舉例而言,目前的各法院由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相對于其他刑事案件,絕對數量上太少,導致未成年人審判部門與審判人員無法做到專司未成年人審判。另外,未成年人犯罪后的矯正工作很多需要法院之外的社會力量參與,但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后要么收監(jiān)執(zhí)行,要么監(jiān)外執(zhí)行無人管,各種心理、教育、培訓、社區(qū)工作等輔助措施與機構嚴重缺位,導致未成年人審判中的重要一環(huán)長期缺失。

二、域外經驗做法

在世界各國的司法史上,早期都沒有為未成年人犯罪設立單獨的審判機構和審判程序。目前學界公認世界上第一部關于未成年人的成文立法是美國伊利諾伊州議會通過的《少年法院法》(Act to Regu-late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Depended,Neglected and Delinquent Children),根據該法案當年成立了美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一個少年法院。在早期刑事司法中,“未成年”并不能作為免除刑事責任的抗辯,但目前美國有一半以上的州已經立法規(guī)定了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最低年齡,其他州則適用普通法規(guī)則來予以判斷。

美國未成年人犯罪通??梢苑譃槿悾阂皇怯晌闯赡耆朔ㄔ汉退痉ㄏ到y(tǒng)所處理的未成年人違法(Delinquency)、犯罪行為(Crimes);二是由刑事司法系統(tǒng)所處理的犯罪行為;三是身份犯,即因為行為人是未成年人所構成的違法,如非法輟學行為,此類犯罪也由未成年人法院管轄。美國有些學者將未成年人犯罪從未成年人個體上做了另一種區(qū)分:一種是終身重復犯型,該類人群在其未成年階段、甚至在兒童時期就表現(xiàn)出了反社會或進攻性的行為,這種行為一直持續(xù)到成年時期;二是特定年齡犯,即限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至成年階段則會終止??紤]到大多數未成年人都會或多或少表現(xiàn)出一定形式的反社會行為,因此判斷該類行為屬于上述哪一類非常重要。

美國刑法學界對于未成年人犯罪也存在如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社會失序理論(Socialdisorganization)、緊張理論(Strain)、差別聯(lián)系理論(Differential association)、標簽理論(Labeling)、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于美國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州傾向于對未成年人犯罪適用成人的刑罰。同樣在英格蘭,嚴重的犯罪,例如謀殺、強奸,可以在成人法院起訴。然而,直到2007年,并沒有任何官方數據顯示未成年犯罪人被像成人一樣起訴。相反,澳大利亞、日本等國才剛剛開始實施未成年人的特別司法程序。從全球范圍看,美國一直在推動建設“少年司法”(child-friendly jus-tice),但是廣義語境下的進步在當地具體實施時往往會產生諸多問題,另外,未成年人的國際犯罪也對未成年特別訴訟程序提出了挑戰(zhàn)。

美國家事法院是建立在恢復性司法理念(Restorative Justice Model)的基礎上,但美國的家事法院不僅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還處理被忽視或脫離父母監(jiān)管的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例如監(jiān)護、撫養(yǎng)、探視權。1966年的Kent v.United States一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判決認為,未成年人如果放棄家事法院管轄而選擇區(qū)法院管轄,則必須通過正當程序且系自愿和明知的。如前所述,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暴力犯罪問題,因此開展了類似于我國的嚴打行動(Get Tough on Crime Initiative),同時為了避免有些自由派法官對未成年人犯罪過于寬大的處理,開始對部分犯罪設置了最低法定刑(Manda-tory minimum sentences)。但也有爭議認為這種設定最低刑似乎違憲,因為立法過多的介入了司法的過程,限制了法官的裁量權。在美國的未成年人司法程序中一般存在七種情形可以免于正式起訴(Avoi-ding formal charges),例如罪行的嚴重性不高、未成年人年齡較小、未成年人系初犯、證據效力不強、未成年人的社會記錄、父母等監(jiān)護人對未成年人的控制能力,甚至性別因素(如男孩比女孩更易被指控犯罪)。如果未成年人免于正式起訴,則案子將會被移送至未成年人審查委員會(Juvenile ReviewBoard),該委員會的決定不會導致未成年人產生犯罪前科。

加拿大已經長期采取恢復性司法的理念并努力將犯罪的未成年人融入到社區(qū)中,以期他們的生活能夠更加積極而不是再犯。而奧地利則嘗試采取受害人與犯罪人的和解程序。新西蘭完全重構了他們司法體系,重點參考當地土著毛利人實行多年的方法,包括通過家庭中心法來提高未成年人的復歸率。西方各國普遍都將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程序改造成為再教育與社會化的一種非刑罰化手段,更有觀點認為犯罪本身是當地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等原因共同造成,因此需要從治本著手,從一個更為寬泛的維度去看待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

我國香港地區(qū)并無獨立的少年法院,作為未成年人審判機構的少年法庭主要設立于各區(qū)裁判法院內,例如東區(qū)、九龍城、西九龍等都有少年法庭。主要受理針對兒童(14周歲以下)、少年(14-16周歲)的殺人罪以外的刑事指控,其中10周歲以下的兒童可以免予刑事處罰。同時,未成年人法院也處理未成年人(18周歲以下)的撫養(yǎng)與監(jiān)護案件。未成年人法官/治安官(juvenile magistrate)會使用較為簡單的語言向未成年人解釋其被指控的罪名并提供必要的幫助。在判決之前,法官還會考慮制作判決前報告(pre-sentencing reports),同時媒體對未成年人法院的新聞報道被嚴格限制以避免透露被告人身份。香港少年法庭也借鑒了西方法治國家的經驗,采取了未成年人相關的刑民合一審理模式,這為內地審判體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三、我國未成年人審判制度的問題與不足

近年來,我國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與犯罪預防都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但由于整個社會快速變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項工作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zhàn),也日益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

(一)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guī)體系相對落后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與懲治的相關立法主要集中在《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是其中條文多為宣誓性、倡導性條款,對于司法實務的具體操作、指導性不強。我國簽署批準的《兒童權利公約》要求該公約的締約國應當努力為審理未成年人犯罪設立專門的機構、制定專門的法律、確定專門的程序,但目前我國關于未成年人刑事犯的立法還較為粗略,雖然刑法在上述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guī)中有所涉及,但還不夠全面具體。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互聯(lián)網技術的普及,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現(xiàn)行立法的滯后與缺乏體系性等不足將更加明顯的暴露出來。

(二)設立專門的未成年人審判機構思想不統(tǒng)一

負有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機構和部門很多,如關工委、共青團、教育局、婦聯(lián)等等。每個部門都可以管,但每個部門都沒有切實管好。從司法機關看,1984年上海長寧法院設立了中國第一個少年法庭,配置專門的審判力量來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全國各地法院也陸續(xù)效仿并增設相關類似機構。但由于近年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非常突出,配置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的審判力量也有所弱化。在2003年以前浙江不少基層法院有專門的少年庭,而之后由于辦案壓力,少年庭變?yōu)橛蓪iT合議庭或專人審理,而該專人一般還兼顧其他刑事案件的審理,無法集中精力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辦精辦細。

(三)庭前社會調查與矯正制度的諸多欠缺

庭前社會調查是指法院判決前對未成年被告人犯罪行為的背景情況,通過社會有關組織進行調查。該制度設計初衷系通過開庭前對未成年犯的生活與成長環(huán)境與經歷進行調查,來較為深入地分析研判涉案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原因,為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或判決提供重要依據。根據目前資料反映,我國最早采取庭前社會調查的是上海市長寧區(qū)法院,且2001年最高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對此種制度予以采納。但目前各地法院由于案多人少、時間金錢成本高、異地籍被告人難調查等因素,對該項制度的細化落實明顯不夠。另外,對于刑事處罰之外的未成年人矯正制度目前只有送工讀學校和收容教養(yǎng)幾種,但這些傳統(tǒng)的矯正手段在應對新時期未成年人犯罪時往往顯得乏力。例如,作為輕微違法少年的矯正機構,工讀學校目前不僅日益衰亡且僅存的幾十家也嚴重生源不足。社會幫教目前還處在一種自覺、自愿階段,不具有系統(tǒng)性和強制性。而未成年人犯罪的收容教養(yǎng)制度由于缺乏統(tǒng)一明確的立法和實施機構,也存在著執(zhí)行不一、條件不同、甚至與少年犯統(tǒng)一關押的問題。

(四)未成年人案件刑罰適用有失平等

平等適用法律,包括刑罰的適用,這是司法公正的內在要求。但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審理中,對外來未成年人與本地未成年人實施完全同等的司法保護,在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困難和不足。這既有法官理念的問題,也有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主要的考慮是外地未成年人在法院傳喚時可能難以保證及時到案,因此,即使同樣符合適用非監(jiān)禁刑的條件,法院一般也傾向于判處外地未成年犯監(jiān)禁刑。例如在浙江某基層法院五年來未成年人適用取保候審的案件中,外來人口僅占3%。再如,因外來未成年人流動性強,往往無固定住所和職業(yè),如被判非監(jiān)禁刑,相對于本地未成年人而言,監(jiān)管和幫教措施難以落實,一些社區(qū)機構也不愿承擔幫教責任,無形中造成對外來未成年犯判實刑的多,判非監(jiān)禁刑的少。

四、關于建立和完善我國審判制度的構想

(一)未成年人審判與家事審判的整合

未成年人案件有其特殊性,且未成年人犯罪與其家庭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涉及未成年人撫養(yǎng)、監(jiān)護、探視等民事糾紛的審判組織,完全可以參照知識產權三審合一的模式,與審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少年法庭合并,建立較為專業(yè)與獨立的審判組織。但是根據目前的司法統(tǒng)計,全國與未成年人相關的家事糾紛每年僅有五、六萬件,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僅有四萬件左右,采用類似于英美等國的未成年人法院或家事法院制度可能過度浪費審判資源。因此,建議在家事審判庭與少年法庭整合后,通過設置獨立的未成年人審判合議庭,從而相對固定的審理未成年人相關的民事刑事案件。據悉,高檢院已經成立專門的未成年人檢察辦公室,下一步計劃申請成立未成年人檢察廳,這對未成年人審判庭的發(fā)展必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除了審判機構的整合,未成年人案件也要整合,即拓展未成年人法庭的審判范圍。但是整合案件受理范圍同樣也面臨著案件數量較少、案件識別與區(qū)別較難等問題。例如家事審判中有時難以將未成年人部分完整的劃分出來,且在立案、分案、上訴等環(huán)節(jié)都無法從技術上快速識別,這也是導致未成年人案件相對較少的一個原因。另外,未成年人案件有時也會與其他案件相沖突,未成年人利益保護可能與其他合法利益保護存在沖突,例如離婚糾紛中,夫妻雙方的婚姻自由與未成年人子女的利益可能存在矛盾。

另外,從西方法治國家的未成年人法院收案范圍看,主要包括未成年人的行政違法案件與刑事犯罪案件,其中行政違法案件占大多數,少數的刑事案件甚至還有部分可以直接移交審理成人案件的普通法院。根據我國行政處罰法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大量未成年人的行政糾紛并未進入到法院審判程序,而是直接由公安等行政機關予以處理。如果能夠借鑒美國立法,將未成年人的行政處罰權統(tǒng)一收歸法院,由未成年人審判庭專門審理。這樣可以保證法院對未成年人違法行為的及早介入,以避免更為嚴重的行政違法甚至犯罪的發(fā)生。

未成年人審判與家事審判的整合對法官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法官必須同時精通民事審判與刑事審判,另外,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認知能力區(qū)別于成年人,未成年人審判不僅需要專業(yè)的法律知識,更需要能夠與未成年人順利溝通、掌握未成年人心理的額外審判技能。因此未成年人法官應該對發(fā)展心理學等相關領域有一定的了解。根據目前司法改革的要求,下一步各法院的審判團隊通常系由一個員額法官、一個法官助理、一個書記員所組成,而法官助理本身就承擔著庭前調解、證據交換、撰寫文書等輔助性工作,因此未成年人審判庭的法官助理同樣也需要具備民事與刑事的雙重業(yè)務知識,另外還需要在調解過程中熟練運用未成年人心理學知識。目前,有些法院已經通過組織法官參加國家心理咨詢師統(tǒng)一培訓的方式,來彌補法官及輔助人員在心理學方面的短板,這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探索。

(二)探索與擴大未成年人司法分流制度

根據目前的司法能說,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司法分流是指將進入司法程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流到社區(qū)等其他社會矯正機構,同時用其他替代性的教育與矯治措施來取代刑罰處罰。未成年人無論是作為被告人接受刑事審判,還是作為家事糾紛中的直接利害關系人,參加訴訟的過程本身對其心理即構成一定程度的壓迫,以法庭、法徽、法官等為符號組成的國家司法權力,以及羈押對未成年人產生的壓力可能加劇其反社會情緒。因此,西方發(fā)達國家無不高度重視司法之外的矯正制度的應用。為此筆者建議:一是加快司法分流的相關立法,目前未成年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司法解釋中并無司法分流的明確規(guī)定,只有通過法院對“酌定不起訴”的靈活適用來實現(xiàn)該項制度,因此,可以在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中專章規(guī)定,并進一步通過司法解釋就分流的對象、范圍、條件、程序和司法救濟等方面內容予以明確,為司法實務提供具體可操作性的規(guī)則;二是偵查、審查起訴、審判與執(zhí)行各階段應當貫徹司法分流的精神,通過慎用羈押措施、訊問時通知監(jiān)護人到場、可訴可不訴的不訴、寓教于審、懲教結合、服刑期的回訪考察、社區(qū)制定幫教措施等,盡量將犯罪情節(jié)輕微、社會危害性不大的未成年被告人分流到其他社會矯正機構;三是建立健全司法分流的配套措施,如通過整合公檢法司、科教文衛(wèi)等相關部門資源,構建以社區(qū)處分為基礎的未成年人分流機制,如在縣級以上政府設立未成年人分流委員會,統(tǒng)籌負責本轄區(qū)內的未成年人分流事宜,再如借鑒西方“合適成年人制度”對未成年詢問、幫教環(huán)節(jié)提供有力支持。

(三)探索推進刑事和解制度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對于特定類型、特定范圍的案件,由公檢法及社區(qū)等機關主持進行和解,通過被告人的賠禮道歉與賠償損失等行動來換取被害人或其家屬的諒解,并以此作為減刑或免刑依據的制度。刑事和解制度系伴隨著少年審判的恢復性司法理念而誕生,如前所述,恢復性司法系加拿大所首創(chuàng)并一直貫徹。聯(lián)合國《制定和實施刑事司法調解和恢復性司法措施》、《關于在刑事事項中采取恢復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則》等文件中均提倡鼓勵各締約國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制定和解與恢復性司法的方案。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早在2007年就開展了刑事和解的相關試點并出臺了規(guī)范性文件。因此,建議在各地試點的基礎上,適時就刑事和解的基本原則、適用對象、適用范圍、適用條件、適用主題、適用程序及法律效力等通過立法予以明確,并將刑事和解制度貫穿于偵查、起訴、審判與執(zhí)行等各個階段,以最大限度體現(xiàn)恢復性司法理念對未成年人矯正的積極作用。但同時要注意的是刑事和解不等同于花錢買刑,未成年人通過刑事和解認識了自己行為的錯誤,體察到被害人或家屬的痛苦,通過金錢補償了被害人或家屬的損失,承諾自己今后的行為與表現(xiàn),這些都是刑事和解制度所包括的內容與效果,可見其所達到的效果絕不同于所謂的“花錢買刑”。但司法機關在貫徹執(zhí)行該制度時也應切實做好上述環(huán)節(jié),以避免上述憂慮的情況出現(xiàn),使恢復性司法理念成為泡影。

(四)探索建立庭外心理干預機制

對未成年人心理的矯正甚至比刑罰的處罰更為有效,心理干預制度便是在此背景下開展的一項探索。這項法律之外的矯正機制引入到司法程序中也是近年來才開始的,東部沿海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法院逐漸在嘗試對未成年犯實施心理干預,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對被告人進行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和輔導,緩解其對審判的恐懼、敵對情緒,從而更好地推進庭審調查和認罪悔罪。另外,有的法院通過引入專業(yè)的心理評估與鑒定機構,在判決之前對涉案的未成年犯作出一個全面和深入的心理評價并出具相應的意見,以作為法庭判決采取何種刑罰措施的重要依據。但目前各地的心理干預主要還是圍繞著庭審進行,而庭審之外的心理干預則非常有限,例如,未成年犯服刑期間的心理疏導,刑滿釋放后的心理咨詢,甚至復歸社會后面臨各種挫折與困難時的心理幫助等,一方面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安排和經費支持,另一方面也囿于司法力量和有關社會資源的匱乏,所以無法真正有效的建立起來。

(五)推廣異地籍青少年犯幫教基地制度

東部沿海省份的未成年被告人中以外地務工子女居多,因此,對異地籍的未成年人犯使用非監(jiān)禁刑便面臨著執(zhí)行難、監(jiān)管難等難題。因此,有的地區(qū)開始探索異地籍青少年犯的幫教基地建設。例如,1999年,浙江溫州鹿城區(qū)法院即與相關民營企業(yè)合作開創(chuàng)了一個外地未成年人犯的幫教基地,通過將社會矯正與司法程序無疑,將幫扶教育與勞動培訓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非常有益的緩刑適用之路。在這種幫扶基地中,未成年人既可以通過勞動來獲取一定的工資報酬,也可以學習相應的專業(yè)技術,還可以在生產中逐漸適應復歸社會的人際交流。而幫教基地則有義務向法院定期反應未成年犯的表現(xiàn)情況,同時也負有對該未成年犯進行教育和引導的責任。這種制度類似于美國的社區(qū)義工制度,讓未成年人以履行一定小時的社區(qū)義工宋代替刑事處罰,讓其在與正常的社會交往和勞動生產中學習技能、調整心態(tài)并走上自立自強的人生道路。建議各地法院可以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的經營發(fā)展實際,整合企業(yè)、社區(qū)等資源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未成年人幫教體系。

綜上,未成年人案件的綜合型家事審判制度系新時期對未成年人犯罪矯正與權益保護的一項綜合性探索,該項制度不僅需要審判機構、審判團隊、訴訟程序的創(chuàng)新與配合,更需要司法分流、刑事和解、庭外心理干預、幫教基地等配套性制度的補充,才能全面發(fā)揮家事審判的優(yōu)勢,從而為未成年人重新走上社會軌道鋪下法治之路。

參考文獻

[1]史志君、侯文飛:《未成年人最大利益的司法困惑與多元化消解》,載張軍主編:《中國少年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

[2]陳葦、王鹍:《澳大利亞兒童權益保護立法評介及其對我國立法的啟示——以家庭法和子女撫養(yǎng)(評估)法為研究對象》,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3]陳葦、謝京杰:《論“兒童最大利益優(yōu)先原則”在我國的權利——兼論<婚姻法>的相關法律的不足及完善》,載《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4]曹玉生、程樂:《未成年人直接參與民事訴訟特別程序之構建》,載張軍主編:《中國少年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

[5]周道鸞:《中國少年法庭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蘇、滬少年法庭制度調查報告》,載《青少年犯罪研究》2007年第6期。

猜你喜歡
未成年人犯罪
關于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政策的適用探究
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學思考 
網絡環(huán)境下未成年人法律保護制度探析 
從少年法庭到少年法院
由各國校園暴力案例淺談未成年人犯罪處理
孝道教育在涉罪未成年人幫教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論女性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特征與預防
學校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策略初探
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措施
論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審查起訴機制的重構
福清市| 买车| 阿坝县| 巩留县| 新营市| 和林格尔县| 江山市| 兴城市| 文成县| 靖远县| 渝中区| 和林格尔县| 蒲城县| 漠河县| 三亚市| 大城县| 商城县| 晋中市| 嵊州市| 固镇县| 安吉县| 永城市| 濉溪县| 赞皇县| 大名县| 乌拉特前旗| 绥化市| 金坛市| 房产| 广东省| 呼和浩特市| 宝清县| 青海省| 泸州市| 安图县| 台南县| 灵宝市| 山西省| 周宁县| 全州县| 车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