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鴻(著) 宋歌 馬汝(譯)
(1.香港嶺南大學(xué) 翻譯系,香港;2.香港嶺南大學(xué),香港;3.四川外國語大學(xué),重慶 400031)
和其他外國經(jīng)典小說在中國的接受史相比,《尤利西斯》中譯本的接受史顯得尤為獨特,甚至與20世紀(jì)之前翻譯文學(xué)在中國的接受情況也很不同。喬伊斯的小說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的巔峰,以生澀難懂著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似乎是喬伊斯在有意為之,意在挫敗讀者。因此,讀者無法以“正?!钡姆绞絹黹喿x 《尤利西斯》,譯者和出版社也甚為煩惱??讜裰赋觯捛臀臐嵢舻淖g本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時候是作為一般讀物而非頂級文學(xué)來銷售的 (Kong,2005:130-139)。她還談到,除了可以從譯文中看到譯者努力讓譯文更具有可讀性之外,還可以看出,譯林出版社是使用推廣暢銷文學(xué)的策略來推廣《尤利西斯》的。對于文學(xué)和文化素養(yǎng)一般的普通讀者來說,他們能否對這個譯本產(chǎn)生哪怕一丁點的興趣,還是很值得懷疑的。同時,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也出版了由金堤翻譯的《尤利西斯》中譯本,這成為譯林出版社的勁敵。具有諷刺的是,銷量成了評價兩個譯本孰優(yōu)孰劣的主要指標(biāo)*過去幾年,《尤利西斯》的另一個中文節(jié)譯本出版了,譯者是劉象愚。并且他很有可能繼續(xù)把本書譯完,這算是《尤利西斯》的第三個中譯本了。有傳言說,《芬靈根的守靈夜》也將有中文全譯本。。譯林出版社在很多場合都宣稱自己出版的《尤利西斯》譯本非常暢銷。凱特·墨菲(Cait Murphy)曾在《大西洋月刊》報道了《尤利西斯》在中國的出版,并引述譯林出版社總編輯李景端的話:“我怎么都想不到,這本書會在中國如此受歡迎?!?Murphy 1995)孔書玉對蕭乾和文潔若的譯本做了文本分析,也采訪了譯林出版社的編輯和營銷專員,還收集了關(guān)于當(dāng)時中國翻譯出版界的資料,把該譯本的出版史研究得很翔實。那么本章就基于孔書玉的研究,以新的眼光來審視“《尤利西斯》的中譯現(xiàn)象”。
《尤利西斯》的語言形式和文體都非常晦澀難懂,可謂“抗讀”,簡直就是在考驗讀者。金堤的譯本雖然銷量也不錯,但與蕭/文的譯本一樣抽象,難以閱讀。中國所有關(guān)于《尤利西斯》的評論都少不了使用“抽象”和“抗譯”之類的詞語。當(dāng)然,這樣的評價固然中肯,但評論家刻意以原作的“抽象”和“抗譯”為由來解釋為什么這部作品這么晚才被譯介到中國。不斷有人指出,如此先鋒的現(xiàn)代主義小說只有等到當(dāng)代社會才能夠翻譯。原作的語句盤根錯節(jié),雙關(guān)語和用典俯拾即是,語言跨越了不同語域,諺語也互相穿插影射,這些特點都在明確地告訴我們:原作那極具后現(xiàn)代文學(xué)特色、彰顯高度的個人風(fēng)格的語言,是難以用另外一種語言來模仿的。除了語言本身的因素之外,文學(xué)性和意識形態(tài)等多方面的復(fù)雜因素,也被人用來解釋為何《尤利西斯》的中譯本姍姍來遲。讀者可是苦苦等待了 70 多年,才見到完整的中文譯本。在這 70 多年里人們不斷重復(fù)以上這些理由,盡管有不少人試圖模仿,但原作只有小部分被譯成中文。
事實上,《尤利西斯》一直以來都被看作是天書,艱澀難懂,讀者要對文本進(jìn)行釋義,也根本無從下手,更遑論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了*當(dāng)然,翻譯之難并非只出現(xiàn)在譯成漢語的情況,譯成其他語言也同樣很難。在把D.H.勞倫斯翻譯成芬蘭語時,譯者Taraja Rouhiainen曾指出,譯本流失了原文的很多思想內(nèi)涵,因為“他”和“她”這兩個詞在芬蘭語里很難分開,于是小說人物的思想活動很容易被誤認(rèn)為是敘述者的思想活動(2000:109-126)。Lisa Lena Opas 和 Pekka Kujamaki 也描述了關(guān)于翻譯一種文學(xué)形式存在的問題,他們從語言的角度分析了用芬蘭語、德語和瑞典語來翻譯Samuel Beckett 的How It Is 以及 All Strange Away存在的問題(1995:287-91)。Ida Klitgard也討論到翻譯《尤利西斯》的問題,涉及到法語、加利西亞語,西班牙語和丹麥語的翻譯問題。。原作的語言特點突出:省略標(biāo)點,不斷重復(fù)關(guān)鍵字詞把長句連在一體,將人物的主要想法置于重心,且極盡使用各種口語體,刻意把句子打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中國的評論家不厭其煩地強調(diào)這些特點,并將之視為翻譯的障礙。就連弗吉尼亞·伍爾夫有時都會寫一些通俗易懂的文字(Avery et al., 2002),喬伊斯卻堅持自己的風(fēng)格,只為少數(shù)精英而寫,不管大眾能否接受*20世紀(jì)90年代的中國,普羅大眾的知識水平得到提高,文學(xué)批評的作用日益凸顯,高等院校也開設(shè)了閱讀課程。有鑒于此,情況更是如此。。如果《尤利西斯》一直都被人們認(rèn)為艱澀難懂的話,那么在20世紀(jì)90年代的中國,“艱澀難懂”卻成了這本的噱頭。在兩個中譯本出版之前,本書已經(jīng)被翻譯成多種非歐洲語言,比如日語(Matsuka,1988)。這表明,說這本書完全不可譯,顯然是有些言過其實了。*Fritz Senn研究了《尤利西斯》的不同歐洲譯本,得出“不可譯“的結(jié)論。因為對他而言,《尤利西斯》原文融合了很多外語,本身就是翻譯(Senn,1991)。那時,20 多種不同母語的讀者已經(jīng)讀到了各自母語的譯本,包括阿拉伯語和愛爾蘭語。這兩個中文譯本出現(xiàn)前后,中國出版界一直都在強調(diào)要循序漸進(jìn)地“馴服”這個不可譯的文本。在1999年《詹姆斯·喬伊斯季刊》的特刊里,Cheu將翻譯《尤利西斯》稱為“絕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Cheu,1997:59); 曾麗玲認(rèn)為這是“中國翻譯界鮮有的壯舉”(Tseng,1997: 260),王友貴將翻譯這本書比作攀登珠穆朗瑪峰(Wang,1997:269)。盡管如此,無論原文怎么困難,人們總能翻譯,可譯還是不可譯,取決于人們?nèi)绾慰创?Pablo Tsoi延續(xù)了德里達(dá)的邏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文本是可譯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任何文本皆可譯……任何文本都不可譯,是因為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抓住文本的含義。同時,任何文本都可以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處于試圖抓住文本含義的過程之中?!?Tsoi,2007:16)。在一片“不可譯”的輿論環(huán)境下,人們有理由質(zhì)問:讀者之所以接受這兩個中譯本,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這兩個譯本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為了拿出一本《尤利西斯》的中文全譯本,譯林和人民文學(xué)這兩大出版社展開了競爭,過程起伏跌宕,還涉及宣傳和營銷手段的競爭。1991年,譯林出版社在完成了翻譯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多卷本的浩大工程之后,李景端就立即邀請蕭乾(后來蕭乾的妻子文潔若也加入)承擔(dān)《尤利西斯》的翻譯任務(wù)(Kong,2005: 132-137)。*文潔若說,她是譯林出版社第一個找到翻譯《尤利西斯》的人。她之所以接受了這個任務(wù),是因為她可以參考日語譯本(日語是她的第二語言)?!蹲窇浰扑耆A》的翻譯大獲成功,譯林出版社欣喜若狂,欲一鼓作氣翻譯《尤利西斯》,以進(jìn)一步打響譯林的名聲,為出版社增加象征資本。當(dāng)年,對于譯作的出版,讀者可謂是翹首以待,因為早前關(guān)于《尤利西斯》“不可譯”的討論已經(jīng)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一方面,據(jù)說日本早在 1932年,也就是 60 年前就已完成了此項翻譯壯舉。另一方面,翻譯界對克服語言和文化阻礙也越來越樂觀。這些都與譯林出版社的期待不謀而合,他們率先承擔(dān)起了這項翻譯工程。李景端請了蕭乾和文潔若,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則請了金堤。金堤是一位來自天津的翻譯學(xué)者,他在 80 年代曾經(jīng)翻譯過《尤利西斯》的部分內(nèi)容*關(guān)于《尤利西斯》譯本在中國的出版史,有相矛盾的論述。據(jù)Tseng Liling所言,金堤的譯本是由臺灣的出版人發(fā)起的,而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是后來才引進(jìn)出版的(1999: 251-52)。。
譯林出版社采用之前營銷英美暢銷小說的手段來營銷《尤利西斯》。首先,李景端設(shè)法保證蕭/文的兩卷譯本及時趕在1994年出版。這對夫婦僅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就完成了此項翻譯工程,趕在金堤翻譯完第二卷之前整整兩年。其次,喬伊斯作品的出版得到了大力宣傳,發(fā)生在歐洲的與《尤利西斯》有關(guān)的臭名昭著的色情描寫官司也被納入了宣傳策略之中。蕭乾和文潔若在譯文中加了大量的腳注(一共5 991處,而金堤的譯本只有 2 120處),以方便普通讀者閱讀。此外,蕭/文譯本還在正文前面增加了簡介部分,向讀者解釋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據(jù)報道,首版印刷的85 000冊剛一開賣就被一搶而空。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的版本雖然沒有那么多的注釋,且形式上更加忠實于原文,但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同樣也銷量頗豐*出版商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止到1996年,蕭/文的譯本已經(jīng)銷售了150 000冊,而金堤譯本首發(fā)的10 000本剛一投放市場就被一搶而空。。
盡管如此,兩個中譯本都不比原著易讀。唐·吉福德 (Gifford) 和羅伯特·賽德曼 (Seidman) 兩位學(xué)者努力對《尤利西斯》原文做出解釋,使得當(dāng)代普通的英美讀者在閱讀《尤利西斯》時難度降低不少。但無論如何,即使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其閱讀難度仍然頗大*金堤在翻譯《尤利西斯》時參考了Don Gifford和Robert J. Seidman的《尤利西斯注》(1998)。。以下是 2007年中國大陸讀者在百度網(wǎng)站上發(fā)表的評論:*www.Yuedu.org/thread-8686-1-1.html(2009年4月檢索)。
(1)我讀完幾章后發(fā)現(xiàn)這部小說簡直是“高深莫測”,完全不像我讀《都柏林人》 時的感覺,現(xiàn)在無法靜下心來閱讀了。
(2)《尤利西斯》的確值得一讀,但是它太深奧了,我沒辦法繼續(xù)讀下去,即使硬著頭皮去讀了也是徒勞。
(3)我讀完了,大致了解了這本小說在說些什么,但我很難把它看作一部優(yōu)秀的著作。
(4)權(quán)威的研究者說,許多學(xué)者都讀過這本書,但只有不到 10 個人真正讀懂了。*語境表明,讀者在談?wù)摲g。
持續(xù)了幾十年的“不可譯”之爭論終于消停了,但“不可讀”的問題仍然存在。畢竟先鋒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本質(zhì)就是不讓讀者輕易讀懂,因為其首要目的是“保存文學(xué)的力量,將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視為一種優(yōu)越的、獨有的話語。但吊詭的是,在保存這種文字力量的過程中,讀者和文化英雄般的作者卻重新建立起了聯(lián)系”(Travis,1998:19)*關(guān)于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閱讀,Dettmar and Watts(1996), North (1999)和Corcoran (1997) 等學(xué)者都談過。。在這句話里,特拉維斯 (Travis)所講的其實是處于優(yōu)越地位的專業(yè)讀者,而這類讀者通常借用了學(xué)者或批評者的身份*《星期日泰晤士報》曾刊登了Rod Liddle的描述,他是本邏輯的堅定支持者。他喜歡閱讀嚴(yán)肅的文學(xué)小說,不喜歡讀紅極一時的垃圾,因為后者和新聞寫作并無二致。對他而言,“給他帶來最大啟迪的小說都是些最晦澀難懂的“(Liddle,2007; 斜體是作者加的)。我們應(yīng)當(dāng)警惕把暢銷小說的讀者當(dāng)成是所有小說讀者的誤區(qū)。。
媒體對這兩個中譯本出版的瘋狂報道,異口同聲地強調(diào)《尤利西斯》代表著英語小說的頂尖水準(zhǔn),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它的晦澀難懂實際上成為這本經(jīng)典作品最獨有的特點。為了突出這個特點,人們還把它冠上“奇書”的稱號,而在中國配得上“奇書”這個稱號往往是標(biāo)志著中國敘述傳統(tǒng)充分綻放的四大古典名著*包括《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和《三國志演義》。。蕭乾在談到自己當(dāng)初為何決定接受譯林出版社的翻譯邀請時表示,他希望引進(jìn)一部有意義的巨著,以“填補中國文學(xué)的空白”(丁亞平,1995:179)。這等于是再一次強調(diào):原作是毋庸置疑的杰出作品。無論是在中譯本出版之前還是之后,但凡談到《尤利西斯》,學(xué)界要么強調(diào)它的經(jīng)典地位,要么強調(diào)它的艱澀難讀。出版社在宣傳過程中融入了學(xué)者和譯者的觀點,操控著宣傳方向,這是《尤利西斯》中譯本的宣傳戰(zhàn)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尤利西斯》在中國被評論了一個世紀(jì),而這些評論將這部作品捧上了神壇,在人們腦海里建構(gòu)起一部經(jīng)典但不可譯的外國文學(xué)巔峰作品,客觀上為中譯本的出版做足了鋪墊,也成了出版社需要緊緊抓住的營銷噱頭。也正是因為如此,中譯本的讀者群也就不再局限于喬伊斯迷這個小圈子了。兩位譯者,一位是久負(fù)盛名的小說家蕭乾(和他的妻子),另一位是聞名譯界的翻譯家金堤。在兩個巨頭出版社的推動下,兩個譯本的競爭也日益白熱化,使得讀者也愈發(fā)翹首以盼。1994年兩個譯本都出版后,一系列的評論文章紛紛在報刊和學(xué)術(shù)雜志上發(fā)表,進(jìn)一步激發(fā)讀者對兩個譯本的興趣。1995年,第一屆喬伊斯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北京舉辦,客觀上也拉長了這場宣傳攻堅戰(zhàn)。譯者本身也在短時間內(nèi)寫出了相關(guān)文章,或者出了書。比如《〈尤利西斯〉來到中國》(金堤,1997)、《驛動〈尤利西斯〉來華的文化苦旅》(金堤,1998)、《三葉草和筷子》(Jin,2001)、《文學(xué)翻譯》(Jin,2003)等等。同時,媒體也在持續(xù)夸贊這兩個譯本,比如,金堤的譯本在臺灣被盛贊為繼梁實秋于1970年代翻譯莎士比亞之后的譯界最大盛事。1999年,《喬伊斯季刊》出版特刊,專門刊登翻譯學(xué)者對《尤利西斯》中譯本的探討,學(xué)者們主要對兩個譯本進(jìn)行比較研究,但都巧妙地避開了講明自己的喜好*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句話中看出Hoi拒絕回答“兩個譯本孰優(yōu)孰劣“這一問題:”如果說金堤的譯本是對喬伊斯智慧之美的贊歌,那么蕭乾和文潔若的譯本則是對喬伊斯所描寫的現(xiàn)實之丑的贊歌?!?Cheu,1997:64)。從某種程度上說,該特刊的發(fā)行使得《尤利西斯》中譯本的宣傳工作得以進(jìn)一步持續(xù)。
總體來看,關(guān)于《尤利西斯》一系列的讀者接受情況,可以放在新時期下經(jīng)典文學(xué)銷售的語境中來考察。為了滿足一般讀者的口味,經(jīng)典小說在介紹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去的時候會被編譯。約翰·彌爾頓(Milten, 1995:175-178)曾經(jīng)分析過編譯的方法。但《尤利西斯》的譯本卻極為特殊,因為如此學(xué)術(shù)性的翻譯竟然受到一整代讀者/消費者的熱烈響應(yīng),簡直是不可思議。盡管學(xué)術(shù)界并沒有在兩個版本究竟孰優(yōu)孰劣方面達(dá)成共識,但這兩個中譯本自出版之日開始,大眾對之的興趣卻絲毫未減,報刊對這兩個譯本的受歡迎程度都持肯定態(tài)度。當(dāng)讀者購買譯作并思考著譯者究竟是如何把如此重量級的英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作品譯成中文的時候,中文譯作本身也正向著經(jīng)典文學(xué)的方向大步邁進(jìn)。從翻譯史的角度來看,譯本所謂的“受歡迎度”有著雙重意義。第一,盡管原作在一開始就因其不可譯性的噱頭而吸引了大批讀者,但更重要的是學(xué)界和出版界聯(lián)袂營造了一個易于讀者接受的外部環(huán)境,否則的話,讀者很可能不會去買書。第二,在20世紀(jì)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作品里,喬伊斯的小說是最后一個被譯成中文的。早前已有諸如伍爾夫、??思{、布魯斯特和海明威等作家的作品被譯成了中文。喬伊斯小說的中譯,標(biāo)志著語言、文化、文學(xué)以及意識形態(tài)等種種隔閡和障礙都一一得到掃除,中文世界已經(jīng)擁有了全部的西方文學(xué)經(jīng)典。也就是說,即使普羅大眾的接受可能依然有限,批判性的接受卻實實在在耀眼奪目。
《尤利西斯》中譯本的接受史彰顯出一種“再經(jīng)典化”的現(xiàn)象。本案例顯示:推廣暢銷小說的方法也同樣可以用來推廣文學(xué)中的陽春白雪。然而,本案例并不是一部經(jīng)典文學(xué)因照顧讀者的需求而被譯為可讀性較強的暢銷小說,即使是蕭/文的譯本,讀來依然艱澀。畢竟《尤利西斯》的中譯本不可能像大眾文學(xué)或商業(yè)性質(zhì)的經(jīng)典文學(xué)的翻譯那一樣有著廣泛的吸引力?;趯ψg本的文本分析以及譯者自己所說的話,我們可以看出:盡管譯者通過加注的方式來幫助讀者理解,但譯本并非意在稀釋原文從而降低讀者的閱讀難度。正如出版商自己所設(shè)想的那樣,翻譯《尤利西斯》雖然不可能大賺一筆,但可以名聲大振,獲得不容小覷的象征資本。我們之前談到過亦瓊的例子,她作為普通讀者一員,在得到這本經(jīng)典的中譯本時曾歡呼雀躍。這種描述雖然有些夸張,但無疑表明讀者是何等期望獲得這筆文化資本的,而這筆文化資本通過購買譯本即可獲得。就這樣,文化產(chǎn)品跨越了語言和國界,人人皆可消費,對經(jīng)典文學(xué)的翻譯也就成功地商業(yè)化了。
*本文系宋歌、馬汝譯自Leo Takhung Chan’sReaders,ReadingandReceptionofTranslatedFictioninChinese:NovelEncounters(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10) 第 5 章第3節(jié)。
Avery, Todd & Patrick Brantlinger. 2002. Reading: “Mind Hungers” Common and Uncommon[G]∥David Bradshaw.AConciseCompaniontoModernism.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43-261.
Cheu, Hoi Fung. 1997. Translation, Transubstantiation, Joyc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Ulysses[J].JamesJoyceQuarterly, 36(2): 59-70.
Corcoran, Neil. 1997.AfterYeatsandJoyce;ReadingModernIrishLiteratur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ttmar, Kevin J. H. & Stephen Watts. 1996. Marketing Modernisms: Self-Promotion, Canonization, Rereading[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Gifford, Don & J. Robert Seidman. 1988.UlyssesAnnotated:NotesforJamesJoyce’sUlyss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in, Di. 2001.ShamrockandChopsticks:JamesJoyceinChina,aTaleofTwoEncounters[M].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Klitgard, Ida. 2007.FictionsofHybridity:TranslatingStyleinJamesJoyce’sUlysses[M]. Odense: University Press of Southern Denmark.
Kong, Shuyu. 2005.ConsumingLiterature:BestSellersandtheCommercializationofLiteraryProductioninContemporaryChina[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iddle, Rod. 2007. Comments: Has Fiction Lost Its Power[J].SundayTimes(14 January).
Matsuoka, Naomi.1988. Japa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nd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J].TamkangReview, 19 (1-4): 537-545.
Milton, John.1998. The Translation of Mass Fiction[G]∥AllisonBeeby, Doris Ensinger & Marisa Presas.InvestigatingTranslation:SelectedPapersfromtheFourthCongressonTranslation,Barcelona,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171-179.
Murphy,Cait.1995.Ulyssesin Chinese: The Story of an Elderly Pair of Translators and Their Unusual Bestseller[J].TheAtlanticMonthly, September.
North, Michael. 1999.Reading1922:AReturntotheSceneoftheModer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pas, Lisa Lena & Pekka Kujamaki. 1995. A Cross-linguistic Study of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s[J].LiteraryandLinguisticComputing, 10(4): 289-302.
Rouhiainen, Traja. 2000.Free Indirect Discourse in the Translation into Finnish: The Case of D.H. Lawrence’sWomeninLove[J].Target, 12(1): 109-126.
Senn, Fritz. 1991.Joyce’sDislocutions:EssaysonReadingasTranslation[M]. Ann Arbor: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Travis, Molly A. 1998.ReadingCultures:TheConstructionofReadersintheTwentiethCentury[M].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Tsoi, Pablo Sze-pang. 2007. Joyce and China: A Mode of Intertextuality—The Legitimacy of Reading and Translating Joyce[G]∥David C.LamInstituteforEast-WestStudies:WorkingPaperSeries.No. 61.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Tseng, Li-ling.1997.Mist-/Mys-tific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Dynamic Ambivalence in the Chinese Ulysses[J].JamesJoyceQuarterly, 36(2): 251-261.
Wang,Yougui.1997. Translations of the Century: A Careful Reading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lysses[J].JamesJoyceQuarterly, 36(2): 269-279.
丁亞平.1995.蕭乾·文潔若[M].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金堤.1998.驛動: 尤利西斯來華之文化苦旅[J].香港城市大學(xué)校訊(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