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朗 加央益西
藏族宗教法舞和藏戲、民間歌舞、民間祭祀活動中所使用的面具,合稱“藏族傳統(tǒng)面具”,在藏語中稱之為“巴”。在西藏,不管是宗教儀式、傳統(tǒng)戲劇,還是民間歌舞,都少不了“巴”。不同的生命形態(tài)在青藏高原嚴峻的環(huán)境里顯得堅強而富有靈性,青藏先人對于這些高原上的個體生命除了生存關系的競爭以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敬畏情感。他們在信奉各種鬼怪神靈的同時,將他們?nèi)烁窕?。由于西藏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民俗風情及宗教信仰,使得西藏面具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是藏民族在悠久的發(fā)展歷史中產(chǎn)生的特殊的文化產(chǎn)物。在祭祀活動中,他們對所信奉的高級生命形態(tài)進行膜拜和祭供,并戴動物面具模仿,與他們進行交流,這就是最早的藏族傳統(tǒng)面具產(chǎn)生的緣由吧。
公元8世紀開始,在不斷吸收早期祭祀圖騰面具、民間表演藝術面具和宗教跳法舞以及供奉懸掛面具等藝術經(jīng)驗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早期藏戲面具。15世紀—17世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藏戲面具體系。藏戲面具有平板軟塑面具、半立體軟塑面具、立體硬塑面具、動物精靈面具四種類型。
根據(jù)從西藏拉薩曲貢遺址中出土的“鳥頭陶塑”和“陶塑猴面具貼飾”等考古發(fā)現(xiàn)推斷,西藏面具藝術的起源大致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從公元8世紀以后形成了寧瑪派,隨著藏傳佛教各教派產(chǎn)生,西藏面具也有不同的發(fā)展。這一教派的“羌姆”,直接源于“蓮花生大師所創(chuàng)編的金剛法舞”,另有“薩迦派羌姆”、“嘎舉派羌姆”、“格魯派羌姆”所帶的面具也各有不同,面具制作工藝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寺廟表演不同的羌姆舞,其中音樂、服飾、面具、道具等都各有特色。在這些元素中,面具是相對顯眼的,羌姆舞的面具是獨具風格的。一般而言,寺廟的羌姆舞也是一年一次。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它的來源跟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是離不開的,西藏面具藝術也是如此。西藏面具藝術的分布很廣泛,但是其來源歸根結(jié)底就是西藏的宗教。在西藏,早期是自然崇拜的原始苯教,在此基礎上相繼出現(xiàn)了雍仲苯教。雍仲苯教早于其他的宗教派別,目前對它產(chǎn)生的歷史年代眾說紛紜,但是學術界以南卡諾布先生的觀點為主,認為它迄今為止有3900年的歷史。后出現(xiàn)的西藏宗教派別,也是傳承、保留、吸收雍仲苯教之經(jīng)典,所以西藏面具藝術的淵源,也可以從雍仲苯教來闡述。在雍仲苯教祖師爺端巴·辛饒米沃切的傳記(共分3種,大傳、中傳、小傳)中早有記載,為了教化眾生,端巴自己開創(chuàng)了辛氏羌姆舞?,F(xiàn)今每逢藏歷的11月29日,依然能在西藏日喀則市謝通門縣塔頂鄉(xiāng)色果查姆殿堂看到所謂端巴開創(chuàng)的“雍仲苯教辛氏羌姆舞”。
發(fā)現(xiàn)于民間的古藏戲藍面具
桑耶寺壁畫中跳卓舞的場面
桑耶寺壁畫中跳牦牛舞的場面
西藏的面具從內(nèi)容上大致分為宗教面具和民間面具兩大類。宗教面具從形式上又分為儀式面具和懸掛面具。民間面具的數(shù)量雖不及宗教面具多,但涉及的范圍很廣,如藏戲、歌舞、民間祭祀、說唱等都會用到。民間面具以藏戲面具最具代表性。
民間面具的另一大類即歌舞和說唱面具。卓舞、牦牛舞、熱巴、“折嘎”說唱等都運用了大量面具,其與原始苯教祭祀文化關系甚密,均有凈地迎神、吉祥祝福等含義。與宗教面具相比,西藏民間面具長期植根于鄉(xiāng)村牧場的生活世界中,集中地表現(xiàn)了西藏獨特的地域性和原生性,其制作技藝和表現(xiàn)形式稚拙而粗獷。散發(fā)著一股濃烈的西藏鄉(xiāng)土文化氣息。
白面具藏戲表演情景
藍面具藏戲表演情景
牦牛舞
說唱藝術: 折嗄
民間卓舞
在布達拉宮廣場演藏戲
民間歌舞: 吉達吉姆
羌姆舞面具與服飾
藏戲面具講究娛樂性,制作隨意自然,造型夸張、裝飾美觀、繪制精巧、色彩絢麗。不同造型、質(zhì)地、色彩的面具表現(xiàn)了不同的人物角色和性格特征。
藏戲面具里的色彩,具有多重意義:
白色象征著寂靜、純潔、善良、溫和、慈悲、吉祥、無害,表示老人長壽和成人無邊廣識;
黃色象征先知,寓意容光煥發(fā)、增善業(yè)、知識淵博和利益眾生;
藍色為天的顏色,也象征天神,表示正義、勇敢,為勇士相。藏傳佛教里,藍綠色象征著生命,表示賢良智慧、美貌端莊;
紅色象征懷業(yè)、正義,寓意足智多謀、智勇雙全;
黑色象征著鎮(zhèn)伏、兇惡,為威相;半白半黑表示嘴甜心毒;
土黃色面具象征著善良、年高、憨厚、敦實。
藏戲以其帶假面具表演的獨特形式而聞名遐邇。
藏戲面具: 朗欽(大象)
藏戲人物面具: 崗覺旁欽(神行使者)
藏戲人物面具: 阿雜熱(護法神隨從)
藏戲人物面具: 溫巴(獵人)
藏戲人物面具: 哈香(女魔)
藏戲人物面具: 魯莫(龍女)
藏戲人物面具: 杰布(國王)
藏戲人物面具: 森布果古(九頭魔王)
藏戲人物面具: 常松(長壽者)
1. 取土
2. 打泥
3. 加藥料等
4. 捏面具底座
5. 模型基本形成
6. 翻紙漿
7. 上色
8. 完成
1994年,西藏面具和宗教法器等作品參加“中國西藏藝術展”,赴波蘭、捷克、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國巡展,其中20多件作品被上述國家的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2000年,應“臺灣藝術學院”邀請,加央益西赴臺灣講學,介紹并現(xiàn)場示范藏戲面具制作工藝,期間還舉辦了面具作品展覽,在臺北藝術界引起學習、研究藏族面具的小熱潮;2008年,他還為北京奧運會慰問演出制作舞臺道具;2010年,法舞面具“貢布”、“多達”等20余件作品參加了上海世博會展覽;2012年,加央益西的多項作品參加“首屆西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成果大展”;2014年,他的75件精品面具參加“北京798藝術區(qū)白瑪梅朵藝術中心”展覽,“姐妹護法”等19件宗教面具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同年,他攜作品參加了“首屆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赴澳門參加了“萬家喜慶賀馬年西藏民俗展”,并在現(xiàn)場演示西藏面具制作工藝;2015年,由中國美術館予以收藏的“姐妹護法面具”赴墨西哥、澳大利亞參展“中國當代藝術展和民間藝術展”;加央益西的作品還參加了“第二屆西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成果大展”;在上海藝術節(jié)期間舉辦的“西藏瑰寶展”中展出了其多件作品并獲得了一致好評;2016年,由中國美術館收藏了他制作的15具護法神面具和25套西藏服飾。另外,他的作品參加了第三屆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展覽。同年10月,加央益西的多件面具作品參加了墨西哥圣伊方索學院舉辦的中國寫意展。
澳大利亞中國文化藝術周
新西蘭中國文化藝術周
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
山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覽
北京798西藏面具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