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摘要: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全國高校本科生的一門必修課程,旨在通過歷史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高校綱要的教學方法單一,需要改進。將河南省獨特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關鍵詞:河南歷史文化資源;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歷史教學
歷史文化資源是指由較長歷史時期積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區(qū)域性資源,主要包括當地的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烈士陵園、文獻、檔案、古建筑、老照片、報紙雜志、音像史料等,蘊含著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及這一地區(qū)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特征、民俗風情等多方面的內容。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一門理論課,知識性、理論性較強。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把高校所在地的歷史文化資源適當地融入綱要教學中,可以有效增強綱要的實踐性。
一、近現(xiàn)代河南歷史文化資源之概況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擁有著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人為推動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的每一種新思潮在河南都能找到代表人物。地方特色鮮明的河南歷史文化資源遍布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各個階段,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而獨特的印跡。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為河南地方高校的綱要教學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教學資源。
辛亥革命時,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下,河南地區(qū)也爆發(fā)了辛亥起義。早在辛亥革命前,河南留日學生就集資創(chuàng)辦了《豫報》《河南》雜志,這些雜志成為河南一帶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進步刊物。由于河南地處中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武昌起義后,河南成為清政府防止武昌起義軍北上的最重要的戰(zhàn)略支點。河南同盟會會員公推張鐘端為河南起義軍總司令,醞釀在省會開封發(fā)動起義,后因計劃泄露,400多名起義者被捕。1911年12月24日,張鐘端、王天杰、張照友等11位革命義士在開封英勇就義。1934年,河南省政府將這些辛亥烈士遺骨合葬至開封南關鐵路北側。1981年,開封市人民政府又將之遷入禹王臺公園內,并定名為“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河南辛亥起義,雖一時折戟沉沙,但革命者的英勇壯舉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所謂“凱旋為國士,戰(zhàn)死為國殤”。
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興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早期中共領導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即“二七”大罷工事件就發(fā)生在鄭州,此次事件對中國近代革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頂點。屹立至今的“二七”紀念塔就是為了紀念此次轟轟烈烈的大罷工事件。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河南一帶成為重要的對日作戰(zhàn)戰(zhàn)場。在正面戰(zhàn)場,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先后進行了“豫北會戰(zhàn)”“豫東會戰(zhàn)”“豫東南大別山之戰(zhàn)”“蘭封會戰(zhàn)”等大小十多個戰(zhàn)役。從“戰(zhàn)略防御”到“戰(zhàn)略相持”再到“戰(zhàn)略反攻”,在河南整整打了8年之久,基本貫穿了抗日戰(zhàn)爭的全過程。河南人民為抗戰(zhàn)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也付出了很多犧牲,許世友、吉鴻昌、楊靖宇、林偉民、彭雪楓等是在河南一帶的抗戰(zhàn)中涌現(xiàn)出的杰出人物代表。
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時期,河南也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他們是“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農民致富的帶頭人史來賀、享譽世界的“五筆字型”的發(fā)明者王永民、人民的好警察任長霞及著名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等人,他們皆是當代河南人民的驕傲。
二、河南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教學中的必要性
在高校這個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大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特別是學校所在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容易產生親近感。如此,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就成為地方高??梢杂糜诮虒W的優(yōu)勢資源。
(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所在高校近年所選用的綱要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該教材雖歷經幾次修訂,但仍有待改善。該教材所涉時間跨度較大,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追溯至今。在這100多年的歷史長河里,發(fā)生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然而,現(xiàn)行教材對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闡述往往不夠深刻,很多事件流于泛泛而談。這樣就導致教師在教授時陷于兩難境地:如嚴格按照教材設計,面面俱到、深入細致地去講解,則課時不夠;若僅簡單地講授歷史事件及人物,不僅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且使課堂教學顯得缺乏理論深度?,F(xiàn)實中“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更使學生對這門課程感到厭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比如,關于“二七”大罷工,綱要教材僅用不到4行字對此重大革命事件進行了描述。在課堂教學中,針對這部分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介紹一下位于鄭州的中國最年輕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七”紀念塔及其背后的“二七”大罷工事件。在鄭州市,“沒到‘二七塔,就等于沒到過鄭州”。顯然,這種將地方歷史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有助于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高校綱要開設的目的就是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同中國國情,特別是與省情、市情的教育結合才能更有效。河南省現(xiàn)有300余家記載眾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跡的紀念館、博物館和文物單位。河南省高校教師在講授綱要時,若能適時地把這些歷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不僅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對地方歷史文化的認同感,而且更易于學生消化和接受課本知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去實地參觀考察,使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得到提升。
(三)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辨能力
綱要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一,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不少教師在講授綱要時,常照本宣科地講解教材內容,很少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空間,因此,大學生政治思辨能力缺失現(xiàn)象比較嚴重。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了解自己所在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景觀是一種很常見的文化現(xiàn)象和求知欲望,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上加以引導,很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綱要的主動性,對提高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大有裨益。
三、河南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的策略
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與綱要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而且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定的策略。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意見可供參考。
(一)河南歷史文化資源與綱要教材主干知識相結合
綱要對所涉及的很多歷史事件闡述不透徹,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地去講,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授課時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與教材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內容。比如,在講工人運動時,可以結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事件在鄭州發(fā)生的一些鮮明事跡及鄭州“二七”紀念塔的來龍去脈,以此講述工人運動的歷史背景,這樣講授很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并接受河南歷史文化的熏陶,增強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
諸多歷史文化資源在綱要講解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缺憾。綱要教學中要使學生能親身接觸河南歷史文化資源,可以采取下面幾種方式。
第一,教師帶領學生到河南省的歷史遺跡、博物館、紀念館參觀考察。比如,在講“二七”大罷工時,教師可以利用綱要中的實踐課時間或者周末假期帶領學生到鄭州二七紀念塔去實地考察,讓學生通過觀看比較完整的“二七”大罷工的各種歷史文物、圖片、文字資料、影像等來親身感受罷工時的場景,去真切體悟工人們同仇敵愾、不怕犧牲,同北洋軍閥英勇斗爭的史事。
第二,讓學生作社會調查。社會調查作為一種有效的社會實踐教學方式,主要是讓學生利用假期對自身高校所在地的相關歷史文化資源進行調查,并在學期開學時把調查成果整理好,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也可以讓他們把調查成果寫成小論文,作為平時作業(yè)。這種方式既培養(yǎng)了學生搜尋研究素材的能力,也使他們在信息搜集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了他們的歷史使命感。
第三,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讓學生到所在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擔任志愿講解員和義務引導員。高??梢耘c部分博物院、紀念館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學生不但可以到這些地方免費參觀,還可以當一名志愿者或解說員。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睂W生在認真仔細準備材料的基礎上,通過講解高校所在地的歷史文化,既弘揚了當地文化,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通過多媒體播放與授課內容密切相關的且能反映地方歷史文化的影視作品
根據授課需要,綱要教師可以適時播放一些有關地方歷史文化的電影、電視剪輯或記錄片等,這樣做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更加有效地達到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講到綱要教材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時,可播放短片《愛國將領——吉鴻昌將軍》,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以此加深學生對綱要教材內容的理解:也可講授出生于河南省確山縣的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的故事。對于播放的這種情景化、形象化、直觀化的短片,教師應該及時講解并總結授課時所播放內容以便學生當堂消化和吸收所學內容,切實做到播放歷史文化短片與綱要教學內容的融合。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授課方式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課堂效果會更出彩。
(四)河南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教學要采取針對性策略
雖然全國各地高校綱要使用的是統(tǒng)編教材,但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專業(yè)做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選史料題材也要因專業(yè)而異。大學生專業(yè)的差異性決定了他們在學習綱要時的愛好和需求不盡相同,因之教師講授綱要引入歷史材料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針對性,比如,對于藝術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可以講授豫劇大師常香玉為志愿軍捐贈飛機的故事。再如,對于文學院及哲學院的的學生,教師可以講解出生在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的馮友蘭(1895-1990)的生平事跡。馮友蘭是中國革命史、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塊豐碑,他的事跡有助于文學院等院系的大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綱要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國情、國史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任務。把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到綱要教學可以說一舉兩得,既可以使學生近距離接觸到形象生動的歷史素材,進而提高他們觀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將河南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教學,對增進教師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與憂患意識,激發(fā)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均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