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一、 引言
“花”是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其常用義為花朵,通過查檢古代文獻(xiàn),筆者發(fā)現(xiàn)表示花朵義的本字當(dāng)作“”,它是象形字,其金文字形為“”“”,表示下有花蒂上有層層花瓣的花朵之形,《說文解字》小篆作“”,下部訛為 “虧”。后在象形字“”基礎(chǔ)上加“艸”義符,而原來的象形字變?yōu)槠渎暦?,用來?biāo)記讀音。另“”亦作“華(華)[1],《漢語大字典》(以下簡稱《大字典》):“《說文》:‘華,榮也。從艸,從。段玉裁注:‘與華音義皆同。徐灝箋:‘、華亦一字,而《說文》別之者,以所屬之字相從各異也?!斯畔笮挝?,上象蓓蕾,下象莖葉,小篆變?yōu)樘澏8啉櫩N《中國字例》:‘按: 字原象形,甲骨文用為祭名。秦人或加艸為意符,遂有華字。乃后華借用為光華意,秦漢人乃另造荂,荂見《方言》。六朝人又另造花字。日久而華字為借意所專,荂字少用,花字遂獨(dú)行?!?/p>
查檢《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大字典》發(fā)現(xiàn)“花”下有“不真實的、用來迷惑人的”義項。“花”的本義為花朵,詞義引申有“能開花供觀賞的草本與木本植物”“棉花”“形狀像花朵的東西”“開花”“煙火的一種”等。詞義的引申是連續(xù)的,而不是跨越式的,花朵義的“花”從字形和字義上皆無從推出“不真實、欺詐”義,那么“花言巧語”之“花”意義來源于什么?本文將運(yùn)用訓(xùn)詁學(xué)與現(xiàn)代語法學(xué)知識進(jìn)行探析。
二、 “花言巧語”構(gòu)詞分析
“花言巧語”來源于前代文獻(xiàn)中的“巧言”,《論語·學(xué)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敝祆洹吨熳诱Z類》:“‘巧言,即今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便是。”“巧言”一詞,“巧”是修飾“言”的,表示“不真實、用來迷惑人的”意思。《集韻·效韻》:“巧,偽也。”《戰(zhàn)國策·西周策》:“君為多巧。”鮑彪注:“巧,猶詐?!逼浜蟆扒伞庇钟糜凇扒烧Z”構(gòu)詞中,與“巧言”同義,表示表面上好聽而用來迷惑人的話。
后來,出現(xiàn)“花言巧語”,查檢文獻(xiàn),“花言巧語”大概出現(xiàn)于宋代并開始廣泛應(yīng)用,如:
(1) 狀玉盤又?jǐn)M金餅。誰花言巧語,胡廝脛。我只道,爾是照人孤眠,惱殺人,舊都名業(yè)鏡。(宋楊湜《古今詞話》)
(2) 刬地花言巧語,煽惑軍心。(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四回)
(3) 只因那做媒的人終日花言巧語,指東說西,成了個套子。(清李漁《意中緣·遣媒》)
例(1)—例(3)的“花言巧語”表示一味說迷惑人的話、哄人的言語或文辭。這里的“花”與“巧”都是形容詞,是“不真實、迷惑人”的意思,分別修飾“言”和“語”?!盎ㄑ浴焙汀扒烧Z”同義連文,其結(jié)構(gòu)形式開始并不是固定的,又寫作“巧語花言”,如:
(4) 則俺那阿媽醉也,心中乖劣;他兩個巧語花言,鼓腦爭頭,損壞英杰。他兩個廝間別,犯口舌,不教分說;他兩個旁邊相倚強(qiáng)作孽。(元關(guān)漢卿《哭存孝》第二折)
(5) 張生是兄妹之禮,焉敢如此!對人前巧語花言。(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
例(4)、例(5)中的“巧語花言”也表示用來迷惑人的言辭,與“花言巧語”意義相同?!盎ㄑ郧烧Z”為同義連文,“言”和“語”是言辭、話語的意思,“花”和“巧”意義相近,都是“不真實的、用來迷惑人的”的意思。但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花”,無從引申出“不真實,用來迷惑人的”意義。筆者在翻閱文獻(xiàn)資料時,發(fā)現(xiàn)“花言巧語”出現(xiàn)之前有“花言”的用例。如清翟灝《通俗編》卷十七:“《晉樂府·懊儂歌》:‘內(nèi)心百際起,外形空殷勤,既就頹城感,敢言浮花言。按: 《易林》:‘華言風(fēng)語,自相詿誤。古花字多通作華,似即花言?!贝恕盎ㄑ浴敝盎ā北咀旨礊椤叭A”。
三、 “花言巧語”之“花”字語素義的來源
通過翻閱文獻(xiàn)資料,筆者發(fā)現(xiàn)“花言巧語”中的“花”本字當(dāng)作“蔿”。“蔿”寫作“花”是偏旁換用的結(jié)果。這可從形體與意義兩方面找到理據(jù)。
先從形體來分析“花”與“蔿”的關(guān)系。首先,“花”的聲符“化”與“爲(wèi)(為)[2]”古音相近,“爲(wèi)”是匣母歌部字,“化”是曉母歌部字,其韻部相同,聲母發(fā)音部位相近,都為喉音,故上古音相近。在古代文獻(xiàn)中二者可相互換用?!对姟ば⊙拧ぬ毂!罚骸皬虪?wèi)爾德。”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十七:“爲(wèi)與化古皆讀若訛,故爲(wèi)、訛、化古并通用?!薄渡袝よ鞑摹罚骸巴鯁⒈O(jiān),厥亂爲(wèi)民。”漢王充《論衡》卷十三:“《尚書·梓材》曰:‘強(qiáng)人有王開賢,厥率化民。”清惠棟《九經(jīng)古義·尚書古義》:“……以‘亂為‘率,以‘爲(wèi)為‘化?!薄督?jīng)義述聞·書·厥亂為民》:“‘梓材: 厥亂爲(wèi)民?!墩摵狻ばЯζ芬鳌事驶?。”又《史記·五帝本紀(jì)》:“便程南爲(wèi)。”裴骃集解引孔安國曰:“爲(wèi),化也?!薄对姟む嶏L(fēng)·褰裳》:“狂童之狂也且?!泵珎鳎骸翱裥型杷病!标悐J傳疏:“化,爲(wèi)也?!?/p>
其次,“爲(wèi)”與“化”作為偏旁可相互換用。如“譌(訛)[3]”又作“訛”,“”又作“貨”。明鄧伯羔《藝彀》卷下:“訛貨,譌古訛字,古貨字,爲(wèi),造也。造,化也。故‘爲(wèi)與‘化字偏旁互用?!鼻寤輻潯毒沤?jīng)古義·尚書古義》:“古貨字作,訛字作譌,或從化,或從爲(wèi),字本相通。”
王夫之《詩經(jīng)稗疏·考異》:“《說文》訛作譌,字本從爲(wèi),俗從化。”可證古“譌”“訛”正俗通用。
“訛誤”亦作“譌誤”。多指文字、記載方面的錯誤。如:
(6) 而年世浸遠(yuǎn),篇牘訛誤,朽編落簡,見誣前淑。(南朝梁任昉《為王金紫謝齊武帝示太子律序啟》)
(7) 公考驗圖券,詳辨訛誤。(宋呂陶《尚書屯田郎中常公墓志銘》)
(8) 此乃秦音通轉(zhuǎn),非為譌誤。(章炳麟《國故論衡·辨詩》)
“訛火”亦作“譌火”,指怪火。如:
(9) 章莪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zhì)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譌火。(《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
(10) 瘴氛恒積潤,訛火亟生煅。(唐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
(11) 鬼車?yán)@樹而能飛,訛火因風(fēng)而明滅。(清俞樾《倪烈婦傳》)
另有,“訛本”亦作“譌本”,“訛舛”亦作“譌舛”,“訛字”亦作“譌字”,“訛佚”亦作“譌佚”,“訛言”亦作“譌言”,“訛俗”亦作“譌俗”,“訛衍”亦作“譌衍”,“訛缺”亦作“譌缺”,“訛脫”亦作“譌脫”,“訛溷”亦作“譌溷”,“訛偽”亦作“譌偽”,“訛奪”亦作“譌奪”等用例。
“”與“貨”的情況類似?!墩f文·貝部》:“,資也。從貝,爲(wèi)聲?!倍巫ⅲ骸鞍础疇?wèi)‘化二聲同在十七部,‘貨古作‘,猶‘訛‘譌通用耳。”《國學(xué)論叢·孟子正義補(bǔ)正·公孫丑篇下》:“‘貨從‘化聲,‘化與‘爲(wèi)古通聲,故‘譌‘訛同字,‘‘貨同字?!薄渡袝涡獭罚骸坝^遇五刑之中,唯時庶威奪,斷制五刑……”清江聲《尚書集注音疏》:“古貨字。《正義》本作奪貨。”
綜上,我們認(rèn)為,古“爲(wèi)”“化”及以“爲(wèi)”“化”為偏旁的字可以相互換用,其發(fā)展過程如下:
爲(wèi) 爲(wèi)、化 化
、貨 貨
譌 譌、訛 訛
因為“蔿”的聲符“爲(wèi)”與“化”古音相近,二者可相互換用,并且以“爲(wèi)”“化”為偏旁的字可相互通用,所以人們常為書寫簡便而取從“化”的字為正字,于是“蔿”廢“花”行。
再從意義上來分析。筆者翻閱文獻(xiàn)時,發(fā)現(xiàn)“蔿”誠有“不真實、狡獪”義。如揚(yáng)雄《方言》第二:“劋、蹶,獪也。秦晉之間曰獪,楚謂之劋或曰蹶,楚鄭曰蔿,或曰姡?!薄皠ぁ薄磅辍薄蔼湣薄笆l”“?!苯员硎窘篇溋x,其差別僅在于不同區(qū)域取字不同?!墩f文·犬部》:“獪,狡獪也,從犬,會聲。”另《集韻·末韻》:“姡,詐也?!薄额惼づ俊罚骸皧#呕钋?,音括。本作婚。《方言》‘獪或曰‘姡。郭注:‘黠,姡也。今建平郡人呼‘狡為‘姡?!惫⒅械摹镑铩笔恰敖苹樵p”義,《戰(zhàn)國策·楚策三》:“今山澤之獸,無黠于麋?!庇秩绗F(xiàn)代漢語詞匯中的“狡黠”“黠獪”,皆有狡猾義。
《方言》第三:“蔿、譌、嘩、涅,化也。燕朝鮮洌水之間曰涅,或曰嘩。雞伏卵而未孚,始化之時,謂之涅?!鼻邋X繹《方言箋疏》卷十二:“‘蔿‘訛皆‘化聲之轉(zhuǎn)也,凡狡獪者多變化,故‘偽‘蔿‘譌又訓(xùn)為‘化字。”《集韻·紙韻》:“譌,詭?!墩f文》:‘責(zé)也。一曰詐也?;驈臓?wèi)。”《說文·人部》:“偽,詐也?!薄笆l”與“偽”“譌”音近義同,皆為狡獪義,狡獪者多變化,引申出“不真實、用來迷惑人的”意思。
另“蘤”亦作“花”,《大字典》:“蘤,同‘花?!稄V雅·釋草》:‘蘤,華也。王念孫疏證:‘《后漢書·張衡傳》云:‘百卉含蘤。李賢注引張氏《字詁》云:‘蘤,古花字也?!f字從艸,從白,爲(wèi)聲,古音爲(wèi)如化,故花字從化聲而古作蘤。”而“蘤”與“蔿”古同字,章炳麟《新方言》卷二:“案: 蔿蘤,《廣韻》皆韋委切,古蓋一字?!豆沤褡衷b》曰:‘蘤古花字?!l為花,今人謂人狡獪弄術(shù)曰起花頭,干沒人財偽作計簿曰開花賬。即方言之蔿字也?!?/p>
因“蘤”亦作“花”,而“蘤”與“蔿”古同字,故“花言巧語”之“花”的“不真實、用來迷惑人的”的意思應(yīng)來源于“蔿”。為書寫簡便而將“蔿”取“花”形體后,與本表花朵義的“華”便共享“花”形而混。
具有“不真實、用來迷惑人的”義的“花”參與構(gòu)詞,除“花言巧語”外,還有“花唇”“花頭”“花招”“花嘴”
“花嘴利舌”“花貓巧嘴”“花樣經(jīng)”等。
四、 辭書修訂
《大詞典》《大字典》是兩部大型語文工具書,對教育教學(xué)、學(xué)術(shù)研究及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等都具有重大的意義。然而,由于編纂年代較早,各方面條件都不是很成熟,加之工作量巨大,其中不免會有疏失之處。如本文辨析的“華”與“蔿”今共享“花”形體的情況,二書在“花”字條中都未交代,這會讓讀者誤以為“花”的本字都為“華”,這樣《大詞典》《大字典》在這方面就失去了其應(yīng)有的價值。
筆者把《大詞典》《大字典》關(guān)于“花”諸字的收錄情況整理如表1。
五、 結(jié)語
對“花言巧語”追根溯源,可知其中“花”的語素義“不真實的、用來迷惑人的”來自其本字“蔿”,該字后與“華”共享“花”形而混同。這提醒我們在運(yùn)用《大詞典》《大字典》或者其他工具書時,不能拘泥于其現(xiàn)有的條例,也不應(yīng)滿足于簡化字的掌握,而應(yīng)該回歸其最初的字形,了解其發(fā)展演變軌跡。如發(fā)現(xiàn)有不合理之處,應(yīng)盡量查閱原典,收集數(shù)據(jù),進(jìn)行探究。這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漢字,更有助于辭書的編撰、文化的傳承。
附 注
[1]華,今已簡化作“華”,因文章表達(dá)的需要,本文保留“華”字形。
[2]爲(wèi),今已簡化作“為”,因文章涉及“爲(wèi)”字形的演變說明,故本文對應(yīng)部分保留“爲(wèi)”字形。
[3]譌,今已簡化作“訛”,因文章涉及“譌”字形的演變說明,故本文對應(yīng)部分保留“譌”字形。
參考文獻(xiàn)
1. 丁度(北宋)等.集韻.中華書局,2005.
2. 段玉裁(清).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 郭沫若.中國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
4. 司馬光(北宋).類篇.中華書局,1984.
5.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中華書局,2013.
6. 許慎(東漢).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
7. 揚(yáng)雄(西漢).方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江蘇 210097)
(責(zé)任編輯 馬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