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巍
一
鮑里斯·亞歷山大洛維奇·瓦西里耶夫(Борис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1899—1937),漢名王希禮,一八九九年十二月出生于圣彼得堡職員家庭,一九二二年畢業(yè)于彼得格勒大學(一九二四至一九九一年稱列寧格勒大學,現(xiàn)稱圣彼得堡大學)社會科學系中國部,一九二一年開始在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亞洲博物館工作,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任蘇聯(lián)駐中國總領事館秘書和武官秘書。王希禮一九二七年回國后經(jīng)自己的老師推薦,獲副教授職稱,在列寧格勒東方學院和列寧格勒文史學院任教,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曾在蘇聯(lián)科學院佛教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員。一九三五年二月,王希禮獲教授職稱,同年六月獲副博士學位。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王希禮在蘇聯(lián)遇害。
中國讀者熟悉王希禮緣于他與曹靖華和魯迅的交往及翻譯《阿Q正傳》。王希禮曾在北伐戰(zhàn)爭時期和曹靖華同在駐開封的國民革命軍的顧問團工作,這使他了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了解中國現(xiàn)代文學,在曹靖華的建議和幫助下,他把《阿Q正傳》譯成了俄文。
因為曹靖華建議王希禮翻譯《阿Q正傳》的緣故,魯迅在日記中幾次提到曹靖華和王希禮。一九二五年五月八日,魯迅在日記中寫道:“得曹靖華信。”五月九日的日記寫道:“寄曹靖華信,附致王希禮箋?!币痪哦迥昶咴率眨斞冈谌沼浿袑懙溃骸跋挛珈o農(nóng)、目寒來并交王希禮信及所贈照相,又曹靖華信及譯稿。”
王希禮在華期間和曹靖華在蘇期間,二人多有交往。一九三三年,曹靖華從蘇聯(lián)回國后,與王希禮中斷了聯(lián)系。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里,曹靖華仍十分關注王希禮的消息。他曾多次托戈寶權、高莽等幫助探尋。高莽在《革命的盜火者 友誼的架橋人》一文中寫道:“‘你聽說過王希禮后來的命運嗎?報上看到過他的消息嗎?他不止一次地問過我。曹靖華和王希禮是在戰(zhàn)火彌漫的中國土地上相識,在同一條戰(zhàn)壕里結為朋友。他們是中蘇現(xiàn)代文學交流的開拓者,曹靖華永遠牢記著自己的朋友?!?/p>
一九三九年,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三周年,曹靖華在《魯迅先生在蘇聯(lián)》一文中曾引述蘇聯(lián)報刊資料提到,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晚,列寧格勒大學、蘇聯(lián)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舉行了魯迅追悼會。會上講話的有蘇聯(lián)權威漢學家阿列克謝耶夫院士、《阿Q正傳》的俄譯者王希禮教授等,會上朗讀了《阿Q正傳》的譯文。其中提到的阿列克謝耶夫(В. М. Алексеев ,1881—1951),中文名字叫阿理克。阿理克院士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漢學家,他培養(yǎng)了一大批杰出的漢學學者,創(chuàng)立了俄羅斯?jié)h學史上的第二個學派——阿列克謝耶夫漢學學派,王希禮即是他的學生,也是學派的成員。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三年曹靖華在蘇聯(lián)期間曾在中山大學和列寧格勒大學等學校任教,曾參加阿理克組織領導的漢學家協(xié)作小組,幫助阿理克校對過他翻譯的聊齋小說和《陋室銘》《歸去來辭》《春夜宴桃李園序》三篇古典散文。
由于王希禮死于蘇聯(lián)大清洗期間,因此關于王希禮的卒年問題,曾出現(xiàn)過訛誤。就連蘇聯(lián)官方出版社的文學家詞典中,也曾錯誤地說王希禮于一九四八年“病故”。在中國,研究魯迅、曹靖華及中俄文化交流的學者比較注意查考王希禮的卒年問題。
較早關注王希禮卒年問題的是戈寶權,他在發(fā)表于《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七八年第三期的《〈阿Q正傳〉的俄文譯本——魯迅作品外文譯本書話之四》一文中提到,王希禮約在一九三七到一九三八年間去世。
一九八一年版《魯迅全集》中關于王希禮的卒年是一九三七年,是正確的,但沒有確定生年。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的薛綏之主編的《魯迅雜文詞典》和甘肅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年出版的《簡明魯迅詞典》兩部辭書都收有“王希禮”詞條,卒年作一九三七年,是正確的,但同樣沒有確定生年。一九八六年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文獻情報中心編寫的《俄蘇中國學手冊》把王希禮的卒年作一九四六年,是錯誤的。二○○五年版《魯迅全集》中關于王希禮的生卒年沿襲了一九八一年版,沒有進行改動。其他不少研究魯迅的著述凡涉及王希禮之處多參考《魯迅全集》的注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阿理克院士的女兒班科夫斯卡婭(М. В. Баньковская,1927—2009)根據(jù)檔案材料撰寫了《七顆閃光的星》和《人與命運》兩篇文章,其中都涉及王希禮。二○○三年,俄羅斯出版的由瓦西里科夫(Я. В. Васильков)和索羅金娜(М. Ю. Сорокина)等主持編寫的《人與命運:蘇聯(lián)時期(一九一七~一九九一)政治清洗中犧牲的東方學家生平辭典》對王希禮的生平著述介紹較為詳細。其中明確提到,王希禮于一九三七年十月被捕,和阿列克謝耶夫漢學學派以研究西夏學著稱的涅夫斯基(Н. А. Невский,一八九二~一九三七,中文名字為聶歷山)同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被槍決。
二○○五年,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歐洲中國學》一書沒有更正王希禮的卒年,仍然沿襲了《俄蘇中國學手冊》中王希禮“一九四六年逝世”的錯誤說法。《讀書》雜志二○一四年第十二期發(fā)表的讀書短札《王希禮的生卒年》認為其卒于一九四六年,但并未標明文獻出處,可能是參閱了《俄蘇中國學手冊》或《歐洲中國學》。
二
關于王希禮翻譯《阿Q正傳》的緣起,曹靖華在回憶散文《好似春燕第一只》中有記述。王希禮曾對曹靖華抱怨被譽為“翰林”的阿理克院士說:“我們的翰林長期把我們關在古香古色的‘聊齋里,那‘齋呀,連窗口也沒有,真悶死人了。我們要跳出‘聊齋,吸一點新鮮空氣,知道一點新東西。同志,我是外國人,閱讀漢語能力有限,因此,對我這樣的洋門外漢來說,首先要選擇。你說吧,你們的現(xiàn)代文學,首先應該看誰的作品?哪種作品?頂主要的……” 曹靖華于是建議王希禮首先應該閱讀魯迅的作品。
王希禮讀了魯迅的一些作品后決定翻譯《阿Q正傳》,魯迅曾寄給王希禮為俄譯本寫的序言和一張照片,王希禮給魯迅寫信時也回寄了自己的一張照片。關于此事,齊赫文(С. Л. Тихвинский,1918—)在自己的回憶錄《我的一生與中國(三十~九十年代)》一書中有介紹,他說在參觀魯迅博物館時,意外而又令人高興地看到了王希禮的巨幅照片和他一九二五年七月四日寫給魯迅的信。中譯本的譯者翻譯道:“曹靖華已將您寫的序和照片轉交給我,在此,我對您表示衷心的感謝。自傳和序已翻譯好了,連同照片一起收入《阿Q正傳》譯文中,并已寄往莫斯科以便印刷。一旦此書出版,我馬上就將譯本給您寄去?!薄拔胰缬袡C會到北京,一定親自拜訪您?,F(xiàn)寄上本人照片一張,以作紀念。其他情況容后再敘。祝您諸事順遂。瓦西里”
這顯然是譯者根據(jù)齊赫文的俄譯文翻譯的,沒有參考北京魯迅博物館所藏的信件原文。信件原文是王希禮以中文書寫的,有些字以繁體書寫,《阿Q正傳》未加書名號,信件如下:
魯迅先生:
你的傳略、序文和相片,已經(jīng)由友人曹靖華轉給我了,我抱著很真誠的至意,謝謝你!
傳略和序文,都已譯就,和著相片與《阿Q正傳》全文,付郵寄到莫斯科去付印,書出版之后,即送一本譯本。
我倘使將來到北京去,那時一定親去拜會你?,F(xiàn)在送上我的一張相片,請收下留為紀念。別的話以后再談吧!
祝你平安!
王希禮上
魯迅的日記顯示,后來王希禮確實與魯迅見了面。魯迅在一九二五年八月十一日的日記中記載:“午后往北京飯店看王希禮,已行。”在同年十月二十五日的日記中寫道:“……下午王希禮來,贈以《蘇俄文藝論戰(zhàn)》及《中國小說史略》各一本?!蓖晔露巳?,魯迅回訪王希禮:“下午往六國飯店訪王希禮,贈以《語絲》合訂本一及二各一本?!濒斞溉沼泴ν跸6Y的最后記載是在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七日:“上午得王希禮信,五日發(fā)上海。”
王希禮翻譯的《阿Q正傳》一九二九年由列寧格勒激浪出版社出版,書名為Правдивая история А-Кея,譯本中除了《阿Q正傳》之外,還收入了卡扎克維奇(З. В. Казакевич)從《彷徨》中選譯的《幸福的家庭》和《高老夫子》,阿列克謝耶夫漢學學派以翻譯《詩經(jīng)》著稱的什圖金(А. А. Штукин,1904—1964)從《吶喊》中選譯的《頭發(fā)的故事》《孔乙己》《風波》《故鄉(xiāng)》和《社戲》。譯本出版后王希禮送給曹靖華一本并請他轉贈魯迅先生一本,他在扉頁上寫道:
魯迅先生留念,王希禮贈,一九二九年八月。
《阿Q正傳》一九二九年俄譯本列入了魯迅在一九二五年專門為俄譯本寫的序言,但未列入著者自序傳略和照片。魯迅的《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五日的《語絲》周刊第三十一期。魯迅寫道:“這在我是很應該感謝,也是很覺得欣幸的事,就是:我的一篇短小的作品,仗著深通中國文學的王希禮(B. A. Vassiliev)先生的翻譯,竟得展開在俄國讀者的面前了?!濒斞傅淖詳髀詻]有被收入一九二九年的俄譯本,不知何故。戈寶權在查閱斯卡奇科夫(П. Е. Скачков,1892—1964)的《中國書目》(一九六○)時發(fā)現(xiàn),直到一九四○年,魯迅的著者自敘傳略才由賈欽科(М. Дьяченко)譯成俄文發(fā)表,收錄于《莫斯科東方學研究所研究論文集》。
因為翻譯《阿Q正傳》的緣故,王希禮較早在蘇聯(lián)漢學界對魯迅進行了介紹。他在一九二九年俄譯本的前言中指出:魯迅是中國作家中現(xiàn)實主義派的領袖?!男≌f《阿Q正傳》曾得到羅曼·羅蘭的稱贊和好評。……在《阿Q正傳》中,魯迅把諷刺的矛頭指向一九一一年假革命的同時,主要是指向了舊中國的文化和社會。雖則有時在描寫自己人民當中的平凡人物形象時,魯迅嘲笑了他們的軟弱無能,但這只是含淚的微笑,因為作者本人的同情,始終是在被侮辱和生活毫無保障的人們的一邊的。
《阿Q正傳》還有另外兩個俄語譯本。一個由科金(М. Д. Кокин)翻譯,收錄于青年近衛(wèi)軍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中短篇小說集》(一九二九)。另一個由羅果夫(В. Н. Рогов,1909—1988)翻譯,一九四七年由蘇聯(lián)塔斯社創(chuàng)辦的位于上海的時代出版社出版。一九五五年,莫斯科的兒童文學等出版社兩次再版,一九六○年,蘇聯(lián)國家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精裝本。羅果夫翻譯的《阿Q正傳》曾多次被收入在蘇聯(lián)出版的各種魯迅作品選集,一九四九年還曾由新中國書局以俄漢對照的形式出版,劉遼逸注釋。
通過比較《阿Q正傳》的三個俄語譯本可以發(fā)現(xiàn),在完整性方面,羅果夫的譯本最為完整,王希禮的譯本漏譯了十幾個句子,科金的譯本刪減很多,實際上是一個節(jié)譯本。就譯文準確度而言,羅果夫的譯本最好,王希禮的譯本次之, 科金的譯本則存在大量誤譯。就傳播廣泛性而言,羅果夫的譯本影響最大,王希禮的譯本次之,科金的譯本又次之。盡管如此,王希禮的《阿Q正傳》譯本是魯迅作品在俄語世界最早的翻譯,其首譯之功不容抹煞。羅果夫的譯本之所以準確度高和影響大,是因為他參考了王希禮的譯本,而王希禮一九三七年在肅反運動中死于冤獄,沒有機會再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譯本。而且,羅果夫一九六○年的譯本在翻譯魯迅的《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時,把關于王希禮的句子略去了。把“這在我是很應該感謝,也是很覺得欣幸的事,就是:我的一篇短小的作品,仗著深通中國文學的王希禮(B. A. Vassiliev)先生的翻譯,竟得展開在俄國讀者的面前了”一段僅僅譯為“當?shù)弥业男≌f《阿Q正傳》將以俄文出版時,我感到很高興?!边@種做法很顯然誤導了讀者,沒有實事求是地尊重王希禮的譯本。
王希禮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論文還有《帝國主義時代中國文學的外來影響》(一九三二)和《中國左翼文學》(一九三四)等。一九三五年,茅盾《動搖》的俄譯本在蘇聯(lián)出版,王希禮為之撰寫了序言。
三
除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王希禮也致力于中國古典文學的翻譯和研究,他翻譯了《俞伯牙絕弦謝知音》(一九二四)、白行簡的《李娃傳》(一九三五)和白居易的《長恨歌》(一九三五),并進行了一定研究,其副博士學位論文是研究《水滸傳》的,題為《長篇小說〈水滸傳〉及其在中國文學中的作用和意義》(一九三五)。王希禮還曾翻譯過《聊齋志異》中的《阿寶》《遵化署狐》和《任秀》等篇,并撰寫了題為《聊齋小說的古代淵源》(一九三一)的論文,但結論有失偏頗。在部分聊齋小說的素材來源問題上,王希禮認為聊齋小說模仿唐代傳奇,沒有超過以前的同類小說,形式和內(nèi)容都缺乏獨創(chuàng)性。阿理克院士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恰恰相反,聊齋小說極具獨創(chuàng)性。阿理克之后蘇聯(lián)研究《聊齋志異》的著名學者烏斯京(П. М. Устин,1925— )同意阿理克院士的觀點。烏斯京經(jīng)過大量比對和論證后得出結論認為,聊齋小說雖然有些來源于唐代傳奇,但蒲松齡對素材進行了較大加工,而且經(jīng)常構思出新的情節(jié)。
王希禮還曾研究中國戲劇。一九二九年,他曾專門撰寫《中國戲劇》(載《東方戲劇》)一文介紹中國戲劇,還專門研究過梅蘭芳,撰有《中國古典戲?。阂悦诽m芳的演出為材料》和《梅蘭芳》。王希禮還與阿列克謝耶夫漢學學派以翻譯《易經(jīng)》著稱的休茨基(Ю. К. Щуцкий,1897—1938)合編過《漢語白話課本》(一九三五)和《漢語構造》(一九三六)等漢語教材。
作為阿列克謝耶夫漢學學派的成員,王希禮得到了自己的老師阿理克的器重。
阿理克在總結世界文學出版社東方部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的創(chuàng)作活動時說:“剛剛起步的俄羅斯詩人、漢學家鮑·瓦西里耶夫以中國歷史和中國詩歌史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一部大型詩體歷史劇?!敝傅氖峭跸6Y主要以白居易的《長恨歌》為基礎寫成的《偉大的愛情之歌》,阿理克在評價這部作品時認為,這是蘇聯(lián)文學界第一次嘗試用俄語創(chuàng)作富有中國詩意的文學作品。王希禮和休茨基一九一八年同時考入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阿理克在日記中稱他倆是“兩名才華橫溢的年輕詩人”,并專門為兩人制訂了一個特別的學詩計劃。
應該說,王希禮對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較大貢獻,他因為與魯迅、曹靖華等名家的學術交往而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和中俄文化交流上占有一席之地。研究魯迅和曹靖華的學者、研究中俄文學和文化交流史的學者都對王希禮表示出濃厚的研究興趣,如戈寶權、高莽、彭齡等都曾撰文介紹王希禮及其與魯迅、曹靖華的文字之交。王希禮的相關檔案材料在其被槍決之前遺失,殊為可惜。我們相信,隨著對已有資料的進一步研究和新檔案材料的可能披露,中俄兩國學術界對王希禮及其漢學成果的研究將會更為全面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