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摘 要:朗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學方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促使學生領會作品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出合適的朗讀教學方式來促進語文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三峽;朗讀教學;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6-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6.087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边€語文課堂一片瑯瑯的讀書聲,是“新課標”的要求,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的。名師于永正說過:“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nèi)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由此可見,以讀促教的語文課堂,一定是鮮活、生動、充滿語文味的課堂。
有層次地朗讀能使學生循序漸進地走進文本,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設計出有梯度的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力求使學生能夠由淺入深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下面,教師以《三峽》為例來闡述一下此問題。
一、熟讀
讀熟文本是理解的基礎。所以在講課之前,教師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把課文讀熟。所謂把課文讀熟,是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著名教師錢夢龍認為,把課文讀正確需要“不漏讀,不增讀,不倒讀,不錯讀”。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對初中學生來說,真正做到還是需要充分的準備的。
為了保證把課文讀準確,教師要求每個學生在朗讀時,必須對照注釋、工具書,正音正字、疏通文意,并勾畫出疑難詞句。大部分學生查閱了“不見曦月”的“曦”、“ 絕”的“”、“飛漱其間”的“漱”等字的讀音;他們還查閱了“略無闕處”“襄”“清榮峻茂”“屬引凄異”等詞語的意思。這樣,就為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掃清了障礙。
為了確保每個學生都把課文讀流利,教師還讓學生注意讀出文章的節(jié)奏來。學生注意到了文章多四字句,教師就相機指導學生,對于四字句式大多時候讀成二二節(jié)奏,如“重巖/疊嶂”“沿溯/阻絕”等;而對于散句,則指導學生按意義來劃分節(jié)奏,如“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等。還有一處比較重要的朗讀停頓——“清榮峻茂”,應指導學生一個字一個字分開讀,即“清/榮/峻/茂”。因為這個句子中四個字寫出了四種景物的各自特征,所以,分開讀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
在這一層次朗讀中,每個學生至少讀了三遍課文。課文雖然讀熟了,可是學生與文本之間仍處于一種游離狀態(tài),學生還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所以,教師還要設置其他的朗讀環(huán)節(jié)。
二、品讀
讀懂文意是教學的重點。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讀懂《三峽》呢?教師采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再朗讀。
為了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教師讓學生明確課文寫了三峽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征。教師首先提出兩個問題:(1)三峽的什么美?(2)從哪句或哪段,你讀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借此讓學生找出重點語句和詞語。然后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解決這兩個問題。
學生通過朗讀思考,大都能說出三峽的山美、水美、瀑布美、民謠美、怪柏美等,明確了課文所寫的景物;也都說出了這些景物的特征,如山的連綿、高峻,水的湍急、清澈,柏樹的奇形怪狀,猿鳴的凄涼婉轉(zhuǎn)。
在這一層次的朗讀中,學生的心靈與文本不斷接近。學生心中有了文本,文本給予了學生全新的體驗。
三、美讀
讀出意境是朗讀的最高境界。所謂意境,即課文通過形象描寫所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和情調(diào)。讀出了意境,會使聽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學生的朗讀能達到這般境地,真是妙不可言。為了使學生讀出意境,教師做了以下教學工作。
讓學生分組讀,先想象文章四段所寫景物的畫面,感受景物的特征,然后確定朗讀的語氣。學生紛紛發(fā)言,認為第一段寫山的連綿、高峻,應該用平緩的語氣讀;第二段寫夏水的湍急,應該用急促的語氣讀;第三段寫春冬之時水的清幽,應該用沉靜的語氣讀;第四段寫秋天的凄婉,應該用沉重的語氣、緩慢的語氣讀?;谶@樣的理解,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朗讀方式:第一、二段雄壯、奔放,適合男生讀;第三、四段清幽、凄婉,適合女生讀。此時教師一定要將學生的提議馬上付諸行動,帶領他們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意境。
四、導讀
文言文導讀,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精讀,體悟文言文中的知識點。與白話文不同,文言文是凝練的語言。鑒于語言的演變,文言語言和現(xiàn)代語言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詞義的不同、句法的差異等,這些不同之處便是文言文的知識要點,是中考的考查目標。很多學生不明白學文言文的要義,認為學文言文是沒有必要的。文言記錄著我國的歷史發(fā)展、思想精髓,讀不懂文言文便不利于了解歷史的發(fā)展,不利于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因此,學文言文是必要的,對于相關(guān)知識點的把握也是必須的。且不能采取死記硬背的形式,而要在讀中悟。
讓學生理解《三峽》中的知識要點,也是通過讀來實現(xiàn)的。在《三峽》中,有“闕”這個通假字,有“奔、清、霜、空谷”等的詞類活用,有“或、至于、雖”的古今異義,有省略的句式。以“至于”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品味“至于”的意思是否與“至于未來,不敢想象”中的“至于”相同。然后再讓學生用“至于”造一些句子,看看其中“至于”的意思是否與文中的“至于”相同,如果不同,“至于”分別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意思。最后,讓學生思考像“至于”這樣的詞,文中還有幾個,通讀文章后將其找出來,然后再反復閱讀詞語所在的句子,同現(xiàn)在的用詞相比較,品味詞語的意思。
通過富有層次性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不但體會到了文言文的語言美,形成了整體意識,而且提高了自己的朗讀水平,形成語文閱讀素養(yǎng)。此外,學生對于知識的建構(gòu)也可以更有效,不再局限于記憶的范疇。另外,也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有助于學生活學活用語言,可謂是一舉數(shù)得。所以說,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有助于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劉天蕉.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 馬碧紅.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現(xiàn)狀及應對策略[D].四川師范大學,2007.
[3] 李芳.誦讀吟詠 返璞歸真——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之我見[J].文理導航(下旬),20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