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琦
《三字經(jīng)》開篇就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鄙盍?xí)慣、行為習(xí)慣、禮儀習(xí)慣等,是一個人社會形象的重要標志,也是這個人家教好壞的重要體現(xiàn)。所謂某人家教的好或是不好,往往是從其舉手投足的小事中自然流露的,我們通常也是從一個人待人接物的細節(jié)習(xí)慣中判斷其家庭教養(yǎng)的,而細節(jié)習(xí)慣的養(yǎng)成關(guān)鍵在幼小,如果家長對孩子從小疏于引導(dǎo),形成不良習(xí)性,成人之后就積重難返了,那可真是“子不教,父之過”了。
記得在美國學(xué)習(xí)期間參加了一個美國家庭的聚會,召集人家庭是我的“host family”(友好家庭)。夫婦倆當時都35歲左右,沒有自己的孩子。丈夫是學(xué)習(xí)歷史出身,酷愛中國文化,所以就收養(yǎng)了一個中國小女孩,取名Lily,悉心教養(yǎng),視為己出。當時Lily約5歲。
參加聚會的幾個家庭中的幾對夫婦彼此年齡相仿,都帶有一至兩個10歲以下的孩子來參加聚會。我趕到時有幾家已經(jīng)先到了,大人們在露臺上聊天,孩子們則在草坪上奔跑玩耍。使我吃驚的是一向松散隨意、一身牛仔走天下的美國人,居然都把孩子打扮得隆重、正式。女孩一律漂亮的禮服裙,男孩則都是一身小西裝,還打著領(lǐng)結(jié)。
穿著粉色公主裙的Lily熱情地飛奔過來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我由衷地夸獎:“Lily今天真漂亮”,她禮貌地報以微笑,回答“謝謝”后就又和小朋友玩耍去了。我與大人們一一打招呼并作自我介紹。
這時迎面走過來一位面帶微笑的媽媽,領(lǐng)著一位七八歲的小男孩。只見媽媽與兒子耳語了幾句,兒子馬上一本正經(jīng)地走過來很紳士地伸出右手與我握手,面帶笑容地說:“你好,很高想見到你。”我也趕緊回禮,然后就走過去與別的家庭的人打招呼了。
過了一會,只見那位媽媽笑盈盈地又走了過來,小聲對我說,“能不能麻煩你幫個忙,再與我兒子握一遍手?!蔽也唤獾貑枺骸爱斎豢梢裕菫槭裁茨??”她說:“我觀察他剛才與你握手的動作很敷衍,需要改正。我正在教他禮儀,所以麻煩你幫個忙?!蔽倚睦锵耄涸趺捶笱芰耍客玫陌?,作為男士先伸出右手,同時也說了歡迎的話。
我倒要看看這位媽媽是如何嚴格要求的。于是我就配合地微笑著向男孩走了過去,男孩分明是接受了媽媽的教誨,再一次微笑著向我走來,伸出右手,同樣說著:“你好,很高興見到你?!蔽一囟Y。仔細體會,與剛才握手不同的,一是小手更加有力;二是他說話時始終抬頭看著我的眼睛。男孩看了看媽媽,媽媽滿意地點頭,微笑著又給兒子交代了幾句,男孩高興地向我擺了擺手跑到孩子堆里玩去了。媽媽這才向我解釋說:“他老是改不掉與客人握手不看客人眼睛的壞毛病?!迸?,原來如此。
我習(xí)慣性地用中國式的寬容說:“他還是個孩子,長大了就好了?!彼R上一本正經(jīng)地糾正說:“不,孩子不學(xué)習(xí),長大是好不了的?!薄傲?xí)慣都是從小養(yǎng)成的,長大了再改可就難了?!弊屑毾胂?,我深以為然。
于是我們就孩子的教育問題聊了起來,總結(jié)起來這位家長的做法,一是“從小事做起”;二是“從幼小做起”。同時,在整個施教過程中始終有一個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平等”,不以“孩子還小”為借口去放縱孩子的不當行為,不論孩子多大年齡,在人際交往中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大人的附屬。他要用他獨立的適合于那個年齡的交往禮儀去交往,大人代替不了。
這時候我突然理解了我們經(jīng)常議論并且大加贊賞的美國孩子的“獨立性”的內(nèi)涵。這個“獨立”不單單是到了一定年齡經(jīng)濟上的獨立,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人格的獨立以及作為社會人存在的獨立,由此帶來的諸多從幼小就建立起來的獨立意識和理念,對其成人后的獨立思維、獨立生活以及獨立創(chuàng)業(yè)等都是一脈相承的。
相比較而言,我們的家長在對于孩子的教育中,“獨立”和“平等”的理念就欠缺了些,所以就會出現(xiàn)很多家長慣常對待孩子的兩種現(xiàn)象。
一種現(xiàn)象是“無視”,在家庭社交活動中根本不把孩子看做獨立的“人”。這種現(xiàn)象多事出現(xiàn)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幼兒時期,即上世紀60~70年代。那時的家長一般是不讓孩子參與大人的社交往來的,每當家里來了客人時,家長事先不是把孩子攆到外面去玩,就是把孩子關(guān)在屋里,直至客人走了方被招回或者放出。家長總是有這樣的思想,就是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所以很多孩子從小就沒有人際交往的訓(xùn)練和經(jīng)歷,致使那一代人有很多都有交流障礙,大庭廣眾之下面紅耳赤說不出話來的情景并不罕見,更別說待人接物的禮儀了,有的甚至見人連“你好”“再見”這樣的日常禮貌用語都沒有使用過,見了大人就是一低頭一紅臉“逃之夭夭了?!?/p>
第二種現(xiàn)象就是“放縱”,多出現(xiàn)在當今時代。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大家庭中上下幾代對唯一的孩子的溺愛隨之而來,同時西方的教育思想被廣為引進和借鑒,什么“獨立人格”“自由發(fā)展”“張揚個性”等詞語更是被眾多家長所推崇,可惜多半知識接受了一鱗半爪,理解得一知半解,使得一些家長既喪失了中國教育的傳統(tǒng),又沒有掌握西方教育的真諦,從而造成了一些家庭借“自由”“獨立”之名,行放縱之實。
記得多年前參加過一次某單位年終聚會,年輕員工大都帶著孩子前來。孩子們穿梭于各桌之間嬉戲打鬧,全然不顧大人的往來交流,大人們也樂得輕松自在,不管不顧。宴會還沒正式開始,孩子們已經(jīng)把事先擺到餐桌上的點心或糖果哄搶殆盡,父母們?nèi)匀灰暥灰姟?/p>
有兩個孩子居然把盤子里的糖果大把大把往自己的衣兜里裝,見此情景,孩子的家長才輕描淡寫地加以制止:“好了好了,差不多了哈。”或者說這種制止更多的是做給別人看的,她們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可能是只要孩子不吃虧就行。
開宴以后的情景更是不忍目睹,大人都還在聽單位領(lǐng)導(dǎo)的祝酒演講之際,一些孩子已經(jīng)大吃特吃了,有個孩子甚至把自己喜歡的一盤菜拉到面前摟在懷里。有同事實在看不下去,半真半假地說:“你這孩子也真該管管了?!逼淠富貜?fù)說:“孩子嘛!再說現(xiàn)在的孩子也不能管得太死,要讓他的個性得到自由發(fā)展。”
不一會兒,孩子們就率先吃飽離席玩耍了。孩子們跑得滿屋都是,大呼小叫,吵吵嚷嚷,雞犬不寧,沒有一個母親制止自己的孩子,似乎誰制止誰就吃了大虧:為什么我要制止自己的孩子,別人的孩子不都這樣嗎?
突然兩個男孩打了起來,一位家長跑了過去,不但沒有批評自己的孩子反而沖著別人的孩子喊:“你比他大兩歲,就不知道讓著弟弟些嗎?”那個“大兩歲”的男孩突然委屈地大哭起來:“他先打我的,小就有理嗎?就不讓他!就不讓他!”說著說著就又向那個小男孩沖了過去。
這次聚會變成了家教經(jīng)典案例大集錦。真替這些家長們可惜,這種大型聚會本來是教育孩子懂禮識禮踐禮的極好機會,就這樣白白地被她們浪費了。可能還不止是浪費了一次機會,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年齡經(jīng)歷這樣規(guī)模的大場面的機會也不會太多,想必也會印象深刻,所以他的所見所謂所做都會對其以后的待人接物產(chǎn)生影響。不知道家長們回家后對孩子進行怎樣的總結(jié)和補充教育,如果沒有,只是讓孩子自己悟出其中的正誤得失,那可就五花八門啦。
禮儀教育重在養(yǎng)成,重在熏陶,重在以小促大。仔細留意一下自己的社交活動,“接待”與“被接待”常常進行,就最常見的“握手”而言,政商要員、平民百姓等各界人士中不會握手的還真不在少數(shù)。有握得太緊久久不放松略顯輕浮的;有四指伸得僵硬挺直顯得極不自然的;有彎腰屈膝顯得過于謙卑的;有左顧右盼顯得敷衍了事的;有眼睛低垂顯得極不自信的……
這些握手的表現(xiàn)看似一瞬間,但只這一瞬間就可顯露其修養(yǎng)、教育背景甚至家庭環(huán)境。
禮儀教育是家教的重要組成部分,舉手投足,待人接物看似一般的禮貌教育,實則關(guān)乎孩子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健全。不要以“事情細小”為由而放棄對孩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育機會,不要以“孩子還小”為由而放縱孩子的不良行為。要平等地把孩子視為一個行為獨立體,使其有自我、有尊嚴、有責(zé)任,利用其日常點滴的行為方式進行教育和引導(dǎo),使其把規(guī)范變成習(xí)慣、把習(xí)慣變成氣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