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爽
昨晚帶女兒伊朵去同小區(qū)的姥姥家吃西瓜,熊孩子邊走邊用腳尖磨地,鞋頭和地面摩擦發(fā)出噗噗的聲音,我提醒她注意走路姿勢,這家伙充耳不聞,仍然專注地演繹“摩擦摩擦魔鬼的步伐”。
眼瞅著新買的運動鞋鞋頭布滿劃痕,一心疼一冒火,伸手在她后脖梗上拍了下,誰料小丫頭條件反射般反手一掌打在我腿上,還揚言要逃回家找爸爸評理。這下把我惹惱了,一邊揪住她的小辮子,一邊大聲訓斥,不由分說拉她進了姥姥家門。
如我所料,小家伙惡人先告狀,進門小嘴一咧,淚花四濺:“媽媽打我!”,小家伙委屈地趴在姥爺肩上各種添油加醋,只差請出尚方寶劍鏟除黑惡勢力了。
我又好氣又好笑,一邊吃著西瓜,一邊給老媽敘述事情原委,老媽聽罷,及時阻止了老爸拉偏架的傾向,笑著問伊朵:你是想讓姥姥姥爺替你撐腰嗎?
對!
你媽打了她女兒,你也打了我女兒,可是我們想知道你為什么會挨打?
上一秒還在告御狀的伊朵瞬間默不作聲(讓我想起育良書記“熱情、禮貌、一問三不知”的生存智慧)。
我看看時機差不多,丟掉手里的瓜皮走過去,用輕松自然的語氣說:好啦,剛才媽媽打了你,向你道歉。
伊朵趕緊識相地順竿爬:沒關系……
可是你故意作對,是不是該向我道歉?
那……對不起!
我打你之后,你又打還我,是不是也該向我道歉?
……
三次道歉后,母女和好如初,我把伊朵抱到腿上跟她商量:這樣吧,為了避免今天這種情況重演,我們來個“閨蜜約定”——以后三次警告無效,你會面臨嚴厲的懲罰;我會熊你,使勁兒熊,但除非是很嚴重的錯誤,不會再打你。
伊朵一邊點頭表示同意,一邊嘰嘰喳喳地說開了:就是啊,因為打人是不對的,挨打多疼?。∥掖蚰隳阋蔡?,是不是啊媽媽?
哎!到底是誰教育誰啊……
教子反思:
★家長出手,孩子還手,與其解讀為大逆不道,倒不如說他們模仿能力強,你怎么處理問題,他們就怎么處理(你打我,我打你)。雙方各退一步,給他們劃定一個邊界的同時,也給他們一個機會以觀后效,若執(zhí)迷不悟,再教訓也不遲。
★并不覺得大人向孩子道歉會喪失家長權威,相反,讓孩子學會主動自我檢討、積極化解矛盾,而不是態(tài)度強硬地死磕到底,是他們今后處理人際關系和家庭生活時的一項重要技能。
★文明社會講民主、講平等,一個開明的家庭也應如此,父母和孩子,不是上級和下級,而是隊長和隊友的關系,凡事講究團隊協(xié)作,父母在大事上把握方向,小事上有商有量,讓孩子從小更好地掌握邊界和尺度、認同道理,而不是屈從于武力和權威。
★倘若你和孩子總處于權力爭斗,一味動用家長權威控制他們,顯示大人一定要比孩子厲害,即使贏了孩子又有什么意義呢?因為你失去了他們的愛和信任;贏得孩子,則是維護孩子的尊嚴,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與你合作。“贏了”和“贏得”,一字之差,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決定了你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還是溫柔而堅定地與他們并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