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瑜
(宿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基于復雜性設計理念的新空間探索
汪 瑜
(宿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當代的建筑空間正趨向復雜化,已由開始的對現(xiàn)代主義正交模式的個別反抗,演變成了今天在復雜性設計理念的支持下對有機多樣、開放靈活、動態(tài)交互等空間形式的普遍追求。文章從當代復雜性設計理念的內涵出發(fā),分析其對當代建筑空間設計的影響,探討基于復雜性設計理念的新空間形式。
當代;復雜性設計;新空間;建筑
在對現(xiàn)代主義建筑空間的描述中,我們??吹降氖呛啙嵉?、理性的、線性的、界限分明等形態(tài)語匯。正是由于理性的空間布局、簡潔的幾何構造、明確的結構形式,決定了現(xiàn)代主義空間的靜態(tài)性和確定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這些要素決定的空間形態(tài)往往將人的活動進行簡單粗略的設定,缺乏靈活性且必然導致僵化,最終陷入貧乏與蒼白。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fā)展以及當代科學從簡單到復雜的轉變,空間設計領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正如美國著名建筑評論家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所說:我們觀察世界的視角已經發(fā)生了改變,復雜性科學如非線性理論、新宇宙論、分形理論、自組織系統(tǒng)以及新的計算機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新的世界觀,并且正在影響著建筑設計領域。專注于建筑創(chuàng)新結構設計的世界知名結構工程師塞西爾·貝爾蒙德(Cecil Balmond)認為: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探索建筑空間的幾何元素及其構造,但現(xiàn)在我們需要改變這些靜止的組合元素,使它流動、折疊、分叉、螺旋、生成,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之中。法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米歇爾·???Michel Foucault)對傳統(tǒng)的理性建筑也提出了質疑,他提到:我們自18世紀以來一直使用的這個理性究竟是什么?它會帶來什么樣的困境?最終結果又如何?這些問題從古至今直至將來始終會是建筑思想批判的核心問題。為此,他接著在《建筑中的自由精神》一書中進行了回答,他指出:當今建筑打破了一些固定規(guī)則,極度追求復雜性和無限性,時間與空間可以自由流動,現(xiàn)實感與理性也將被動搖。
隨著復雜性科學在建筑領域的滲透,以往的觀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的線性設計思維逐漸被摒棄,使得當代的空間設計逐步擺脫了傳統(tǒng)設計理念的束縛,產生了諸如有機多樣空間、開放空間、交互空間等復雜多樣的新空間。
復雜性意指事物或系統(tǒng)的非線性組織形式。在該組織系統(tǒng)中,元素與元素之間,系統(tǒng)與子系統(tǒng)之間有著很強的耦合作用,具有非線性的性質,會出現(xiàn)混沌、涌現(xiàn)、自組織等現(xiàn)象。在系統(tǒng)內部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事物或系統(tǒng)將呈現(xiàn)出多變性、不確定性、不穩(wěn)定性的特征。其中,多變性強調事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和時空的動態(tài)性;不確定性強調在外界的刺激下系統(tǒng)本身所表現(xiàn)出的多樣態(tài)性;不穩(wěn)定性表達了復雜系統(tǒng)即使在極微小的干擾或變化下也會呈現(xiàn)出重大結果差異。模糊理論創(chuàng)始人扎德(Lotfi A. Zadeh)曾針對事物及系統(tǒng)的復雜性特征指出:“對事物或系統(tǒng)的描述將隨著復雜性的日趨發(fā)展,逐漸變得模糊和不明確。也就是說,事物或系統(tǒng)的復雜程度越高,其具有明確意義的能力將越低。”[1]可以理解為:在當代復雜性社會中,僅僅依靠簡單的思維是不能獲得意義的。因此,復雜性設計是獲得多元意義的有效途徑。但是,值得強調的是,復雜性設計理念并不是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也不是要刻意追求復雜的效果,而是針對復雜性社會的復雜現(xiàn)象用復雜途徑來解決,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復雜性問題的內在。
對社會復雜性的研究深刻影響了建筑師對建筑空間設計的認知,產生復雜性的設計觀念。這種設計觀顛覆了傳統(tǒng)的點、線、面等幾何關系構成的空間概念,已逐漸從簡單、明確、線性轉變?yōu)閷碗s、含混、動態(tài)的形式追求,為新的空間設計創(chuàng)造了思想基礎。正如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所說:“現(xiàn)在所有的傾向都是朝形式和理論上的復雜性發(fā)展?!盵2]
當今世界,實體空間繼續(xù)發(fā)揮著其人類遮蔽體的功能,但在復雜性設計理念的不斷滲透與推動下,人們對空間的理解和想象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平面流動空間,而是有著越來越多樣化的需求,因此出現(xiàn)了多種新空間形式。
(一)有機多樣空間
基于復雜性設計理念,當代空間不再是穩(wěn)定的、靜態(tài)的、秩序的,而是具備多層次、多角度、多價值的動態(tài)有機體。許多建筑師都試圖將各種有機流線與空間形式相結合,給人以靈活多樣的空間感受。英國著名建筑師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認為:“有機流線極具動感,是建筑設計中最具驅動力的元素,因此建筑形體的創(chuàng)造應充分服從流線系統(tǒng)”[3]可以說,建筑空間最突出的效果是在由人們經過有機流線產生連續(xù)視點而體驗到的多樣空間。因而,那種只從單一流線感受到的空間效果,絕對不能代替觀者在有機流線行進過程中所體驗到的連續(xù)、動態(tài)、富于變化的感受。當代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多樣性呼喚這種具有生命律動的空間感覺,促使建筑師創(chuàng)造出連續(xù)、開放、靈活、自由的空間形態(tài)。
在荷蘭建筑師拉斯·斯普布洛伊克(Lars Spuybreok)設計的法國南特“視覺機器”的漩渦展示空間中,線和面的扭曲創(chuàng)造了有機多維的復雜空間,形成了一個既整體又連續(xù)的無窮界面形體語言??臻g中展品的布置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展示空間的規(guī)則化布局,隨著界面形態(tài)的變化而隨意布置,因此,人的視點也隨著底面、墻面、頂面的一體化自由設計而移動和變換,產生多層次、多方位的視角(圖1)。這種有機多樣化的空間形式顛覆了歐氏幾何空間觀念,突破了線性思維對人們的束縛,表現(xiàn)出了空間的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
當代復雜性設計觀念否定空間的永恒性、邏輯性、因果性;因此,以往所崇尚的三維、均質、各向同性、可度量性等幾何空間明顯無法契合當代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在2004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澳大利亞展館設計中,墻面與頂面融合成了一個具有較大弧度的曲面,界面之間的明確關系被消解??臻g的地面也打破了傳統(tǒng)的二維界面形式,完全被糅合成了一個凹凸不平的多維連續(xù)有機體。參觀者需根據隨機擺放的展品位置,不斷移動與變換視角,從而獲得豐富多樣的空間體驗(圖2)。
圖1 “視覺機器”展覽館
圖2 威尼斯雙年展澳大利亞展館
(二)開放空間
當代復雜性設計理念倡導聯(lián)系的而非孤立的、開放的而非封閉的空間模式,它可以在不同時段產生不同的功能,也可以在同一時段產生多樣的功能,容納多種活動的產生。因此,開放空間呼應了當代人們對空間多義性的需求,實現(xiàn)了跨功能分界,使得空間的適用性得以提升。
在UN Studio設計的梅賽德斯-奔馳博物館中,空間通過雙螺旋結構實現(xiàn)了不同交通流線組織的相互交錯與融合(圖3)。參觀者首先需乘坐建筑底層中部的電梯到達建筑的最高層,然后由上至下沿著相互交錯的螺旋形坡道展開參觀路線。由于每層空間內部沒有嚴格的功能分區(qū),參觀者可隨意在展品之間穿行。至此,建筑中的展覽空間和交通空間之間的常規(guī)界限被打破,形成開放性的空間形式。并且,作為連接每兩層之間的傾斜坡面打破了傳統(tǒng)空間水平與垂直的對應關系,因此承載了更多的公共活動,增強了建筑空間的開放性(圖4)。
日本前衛(wèi)建筑師遠藤秀平(Shuhei Endo)常常運用足夠堅固又易彎曲的波形鋼創(chuàng)造出折疊形的開放空間。被他定義為“螺旋筑”(Springtecture)的一座建筑是位于日本兵庫縣一個公園內的衛(wèi)生間。在此建筑中,遠藤秀平采用一系列折疊彎曲的手法探討了空間開放與封閉的關系。建筑中的內部墻體折疊彎曲成外部地板和天花板,而后又繼續(xù)彎曲成內部構件,使得建筑中的各個元素——頂、墻、底處于混沌與曖昧之中,哪些是內、哪些是外、哪些是墻、哪些是底都是由元素自己所在的位置來決定。這種連續(xù)折疊的形式形成了連續(xù)的開放空間,建筑中沒有明顯的出入口,可以從多個方向到達。換句話說,這個建筑本身就可以被視為一個通道,可從任何一邊穿越(圖5、圖6)。
圖3 梅賽德斯-奔馳博物館結構圖
圖4 梅賽德斯奔馳博物館內部空間
圖5 “螺旋筑”立面圖
圖6 “螺旋筑”實景圖
(三)交互空間
在傳統(tǒng)的建筑空間中,參觀者或使用者只能被動地接受空間所傳達的信息,人們很容易感知空間內容,不需要深度地參與和思考,它留給人們更多的是嘆服而不是探究。然而當代復雜性設計理念打破了傳統(tǒng)空間所依附的機械論設計原則的約束,擺脫了傳統(tǒng)空間由功能而形式、由形式而形式的簡單性思維,表現(xiàn)出在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對人們主體意識轉變的重視,對更加多元與開放的價值觀念的尊重,對以交流和交往為主體的生活方式的思考。因此,當代復雜性空間往往強調人與空間的充分互動,也就是交互性的空間體驗。人處于這種交互空間中,已經不再是該場所的參觀者而是參與者,即人在空間中的活動已經不再是單一孤立的,而是能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空間的變化。特別是隨著多媒體傳感觸發(fā)式裝置技術的發(fā)展,當代的交互空間已經能夠越來越迅速地對參與其中的人們作出恰當的回應,實現(xiàn)人與空間的實時互動。
荷蘭NOX建筑師事務所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空間——技術”的交互關系,他們認為:“在信息社會,任何事物都處于一種極端液態(tài)化的狀態(tài)并且相互混合在一起?!盵4]在建筑空間中,人的行為與空間的反應在技術的支撐下也可以相互作用并產生直接的動態(tài)關系。在他們設計的水上展覽館中,通過運用計算機腳本程序控制著空間內部的整體形態(tài)。如果改變了其中的某些參數,空間將統(tǒng)一變形,此時室內的地板、墻面、頂面都將傾斜彎曲,參觀者需不斷調整行進過程中的動作和姿勢以保持身體的平衡。而在參觀者作出舉動的同時,空間中精心布置的傳感器便迅速將其捕捉,使參觀者的動作轉化為有節(jié)奏的燈光和聲音,并通過類似水波的光色呈現(xiàn)出來,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個變幻莫測的水的世界之中(圖7)。這種交互空間充分激發(fā)了人們的興趣,使人們伴隨著空間的變化而作出反應,同時空間在感應到人的舉動時也作出了應答,增強了人們的感知體驗。正如阿道夫·克利尚尼茲在《建筑是建筑之間的差異性》一文中談到的:“建筑不僅是思考、感受或運用,建筑更是通過行動建立意識的過程?!盵5]
為了對抗技術世界帶來的孤獨感和疏離感,人們需要有交互功能的空間來提供情感交流的場所。Son-O-House是NOX設計的一個集建筑、裝置和公共藝術品特征的復合體(圖8)。設計師采用一系列充滿曲率變化的不銹鋼骨架組合生成一種軟體動物的柔性形態(tài)。建筑內部的23個紅外傳感器記錄了參觀者行為的相關數據,并通過分布在其內的20個揚聲器以不同的音頻播放,創(chuàng)造出一個變幻無窮的聲學空間。同時,參觀者也會根據這些聲音的強弱來調整行動的方向和路線,在此過程中影響參觀者行為的音頻會被儲存,成為一條對應其行為路線的音頻軌跡,最終,參觀者的活動被記錄在空間中。這種需要人主動參與和思考的空間使人們的角色由普通的參觀者轉變?yōu)閯?chuàng)造者,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交互空間需求的極大滿足。
圖7 水上展覽館
圖8 Son-O-House
總之,當代的交互空間突破了傳統(tǒng)靜態(tài)空間的桎梏,形成了現(xiàn)實存在與虛擬建構、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人體活動與空間反應的交互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對當代復雜性設計理念的思考與應用。
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及其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為人們提供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促使人們以一種更加多元、靈活、動態(tài)的思維來審視世界,以謀求對復雜世界的真實回應。當代先鋒建筑師們在復雜性設計理念的支持下,逐漸跳出了傳統(tǒng)幾何形體的框架,突破了傳統(tǒng)固定空間的樊籬,不斷顛覆并超越傳統(tǒng)與經典,營造出了一系列的有機多樣空間、開放空間、交互空間,將人們的視線逐漸從靜態(tài)、機械、呆板的形式中解放出來,朝著更加靈活多變、豐富多樣的方向發(fā)展。
[1]張建中,徐繼臻.數學與計算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7.
[2][英]查爾斯·詹克斯.后現(xiàn)代建筑語言[M].李大夏摘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89.
[3]周湘津. 建筑設計競賽全景[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164.
[4]Peter Zellner. Hybrid Space[M].London:Thames & Hudson,1999:139.
[5]阿道夫·克利尚尼茲.建筑是建筑之間的差異性[J].徐知蘭譯.世界建筑,2011,(7):16.
責任編輯:胡栩鴻
Exploration of New Space Based on Complex Design Concept
WANG Yu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234000, China)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contemporary complex design concept, the paper analyzes its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and explores new space forms based on complex design concept. It finds that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space is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It has evolved from the individual resistance of beginning modernism orthogonal mode, into common pursuit of a variety of organic, open and flexible, dynamic interaction, and other space forms, with the support of today’s complex design concept.
contemporary; complex design; new space; architecture
2017-04-03
汪 瑜(1987-),女,湖北武漢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藝術設計。
J611
A
1674-344X(2017)5-0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