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輝
[摘要]當前,博物館進入了快速發(fā)展和劇烈轉型時期,館舍數量的激增,國家免費開放政策的提出、觀眾數量的遞增、觀眾素質的提升,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影視、動漫、新媒體迅速發(fā)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實施意見》的出臺,種種社會現實要求我們重新思考博物館的教育使命。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這是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科學而準確的定位,也是對博物館教育使命的新要求。新形勢下,博物館應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突破原有界限,實現博物館教育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博物館;傳統文化;教育使命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14-0063-03
一、博物館教育使命的時代背景
頂層設計與倡導是新時代博物館教育使命的方向。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實施意見》,要求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必須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博物館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源遠流長的文明,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博物館教育的新使命?!秾嵤┮庖姟分赋?,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原則,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繼續(xù)教育各領域。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實施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首次出臺的第一個傳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件。兩個月后,又成為2017年全國兩會備受關注的話題。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了《關于博物館紀念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助推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工程意見》。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博物館的教育使命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凸顯,并且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教育的任務和方向。
2017年1月19日,國家文物局印發(fā)《關于征集“互聯網+中華文明”示范項目建議的通知》。利用新技術發(fā)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承與教育功能,把互聯網思維應用到工作中,推動新技術運用,提升文物展示與傳播的效果,尤其是注重加強文物的價值挖掘及信息提取。重點解決文物領域在面向公眾服務方面的突出問題、瓶頸問題?;ヂ摼W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影響著博物館界,博物館再不能“高冷”下去,必須運用“互聯網語言+社會媒體+社會熱點”去吸引、服務觀眾。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已走在互聯網的風口浪尖。如果說《實施意見》為博物館教育使命指明了方向,那么互聯網時代則為博物館教育使命提供了方式方法。
二、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現狀
(一)博物館開始注重教育功能,但力度不夠
眾所周知,博物館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長期以來,國內博物館十分重視收藏與研究,而忽視了教育功能,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博物館公共服務意識薄弱,教育活動開展匱乏,手段單一枯燥。但可喜的是,目前國內博物館界正向教育功能傾斜。2008年,國家文物局制定的《博物館條例》,將“研究、教育”功能置頂;2015年,《博物館條例》正式頒布,教育功能又被提到了研究之前。雖然只是順序的調整,但表明了國內對博物館認知的提升。另外,在國家文物局近年來的博物館評審工作中,已經將教育及相關的權重提升到60%以上。
(二)針對中小學生的教育模式已見雛形,全民教育模式模糊
目前,各博物館都非常重視青少年的教育,也不同程度地與學校牽手,運用科技、網絡等方式開展學術講座、文化論壇、藝術沙龍、非遺演出、場景教學、博物館奇妙夜等活動,甚至對博物館公共教育理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國家博物館還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兒童群體開發(fā)了“陽光少年”系列課程;面向以班級為單位的學校群體,開發(fā)了“社會大課堂”系列課程;2016年編寫了《寫給孩子的傳統文化——博悟之旅》系列博物館教育叢書,共計15冊。同年,啟動《中華傳統文化養(yǎng)成教育——中學全學科博物館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fā),內容貫徹全日制初中和高中階段。所以,針對中小學,博物館的教育模式已見雛形。但這要依托館藏豐富、財力人力雄厚的大館才能得以實施。
實際上,學校長期面臨應試教育和學生安全的壓力,博物館展示教育手段單一刻板。文教兩家協作機制缺乏銜接互動,僅憑博物館與學校個體開展的一些零碎無體制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閑置。
對于成人或特殊群體的教育,更談不上模式,也沒有對觀眾進行細分,采取講解員講解,或自由“走馬觀花”式參觀為主。往往以免費的誘惑吸引觀眾,人文游仍待孵化升級。
(三)講解枯燥、網站沉睡,活動的形式主義和低幼傾向明顯,觀眾只是“看客”
講解枯燥、網站沉睡,活動的形式主義和低幼傾向明顯,觀眾只是“看客”,這是對當前博物館教育的描述。其實,事實也是如此。在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越來越為行業(yè)、為公眾所重視的今天,講解員作為一線教育人員,理應受到重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博物館目前對講解員的要求是形象好、口才好、應變能力強、知識涵養(yǎng)高,這樣播音員兼學者的高要求,工資待遇卻極不匹配,招進來的高級人才流動性很大,久而久之,留在這個行業(yè)多是學歷不高,進取心不強的人,研究能力、應對能力、自主創(chuàng)造能力都欠佳的人。在講解員整體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很難開展高質量的教育活動,更談不上引導觀眾探究式地發(fā)現問題。
一些博物館網站內容更新速度慢,也沒有針對教育活動的專題,有的中、小博物館甚至沒有網站,這與信息時代的今天是極不相稱的。日本把觀眾叫做“博物館的利用者”,他們既是來參觀的觀眾,也是講座的聽眾,還是網站的用戶。而目前,博物館在我國只是觀眾看展覽的地方,看也只是走馬觀花式的看,對于文物背后蘊含的歷史和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觀眾只是“看客”。另一方面,博物館的展覽方式也比較單一,甚至出現迎合低層次觀眾需求的展覽,違背了博物館教育的宗旨,出現了教育功能的庸俗化。
(四)博物館教育經費嚴重不足
由于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我國很多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對于博物館而言,許多博物館的資金來源大多以政府的財政支持為基礎,財政支持占據博物館日常開支的一半以上,可以說沒有財政的支持,博物館將無法正常運作。根據筆者的調查發(fā)現,在博物館的資金使用過程中,70%的資金用于展廳的維護和整改,20%的資金用于展廳的臨時展出,只有不到3%的資金用于教育活動。在開展活動時,教育活動往往不會放在優(yōu)先考慮的位置。例如青少年體驗室在許多博物館中只停留在紙面上,很少會落實于行動之中。
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重新定位教育使命
(一)博物館教育內容應側重于傳承中華民族5000年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首先,博物館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播的主陣營,在教育內容方面要大力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從而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借鑒,為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
其次,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guī)范,如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尚道德、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yè)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
最后,大力弘揚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積淀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事方法,簡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這都是中國人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滋養(yǎng)了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激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
(二)利用“互聯網+”技術,發(fā)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承與教育功能
互聯網時代,文物展示與傳播應注重從觀念、行動、布局三個方面集中發(fā)力。在理念上,深入了解新需求的形成與新技術的應用,尋找正確的理念和理論。在行動上,要齊心協力,通過實踐探索互聯網+時代文物展示與傳播的新方式。在布局上,政府主要起引導、指導的作用,讓理念和行動實現統一。同時,博物館、企業(yè)、科研院校應加強聯合,優(yōu)勢互補,形成合力。
新媒體與數字化都與“互聯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新媒體是一個從單向傳播到互動傳播的過程,并且迅速進入到一個移動的時代,主流的移動端新媒體發(fā)展呈現多種趨勢,比如碎片化(短視頻或短直播)、平臺化和自媒體。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使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教育。在眾多的新媒體中,微博、微信、博物館官方網站成為主流。它們給博物館帶來的不僅是教育服務的變化,還有媒體管理方式、媒體運營思路和觀眾數字化渠道的變化。
博物館的各項工作,無論是收藏、管理、研究、展示,還是教育,都會引入數字化管理。為滿足數字化時代的參觀需求,博物館要從信息社會、網絡技術、數字革命等方面引入新視角和新的思考,在公共文化服務中融入新科技,尋求科技支撐,使博物館努力成為“互聯網+中華文明”的探索者和踐行者。從而實現藏品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實現沉淀式體驗、互動式體驗,讓觀眾收獲更好的觀展感受。
(三)堅持一體化設計,為教育做好規(guī)劃和設計
近年來,博物館建筑與功能的關系日益受到重視,用需求引導設計、協調了建筑與展陳、教育、標識系統、裝修、景觀、安防、信息管理的關系,通盤考慮博物館建筑內部的資源配置、空間布局、功能劃分。湖南省博物館對于教育需求的考慮和教育功能的實現,在國內走在了前列。應堅持教育設計與工程規(guī)劃、展陳策劃同步;合理設置教育專用的實體空間、點面結合的教育空間和保障教育工作者充足空間(志愿者工作室、更衣室、教育員工作室)。在一體化設計的理念下,才能保證博物館教育工作順利開展,不因客觀條件的限制阻礙教育活動的實施。
(四)可持續(xù)化分配教育資源
博物館在提供教育活動時,應當做到資源的可持續(xù)分配,不贊成在少數服務項目上集中過多資源。在進行教育活動時,可以根據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提供不同的教育內容。對于青少年,可以提供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活動,為其提供更好的教育體驗。對于成人而言,由于成人日常需要上班,所以對其提供的教育活動應當以線下為主,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向其推送教育資源。
(五)努力實現以青少年為主的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轉變
陜西博物館較早提出這一觀點。當下,各個博物館非常重視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不管是陳展還是教育活動,大都圍繞著未成年人開展。國內博物館在未成年教育上取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甚至有了比較先進的做法,中國博物館甚至出現了教育服務700多萬的收入,形成文化增值教育服務的新模式。然而博物館全民教育還處于散亂、無模式狀態(tài),當然這與成人要忙于工作,無整體時間參與到博物館教育中來有莫大的關系。若要實現優(yōu)秀傳統文化全民傳承,博物館任重道遠。
首先,密切關注教育新趨勢,對教育對象進行細分,突出博物館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恰當性。比如把觀眾進行群體劃分為黨員干部、殘疾人士、學校老師、退休人員、大學生等,首先讓他們空出一定時間到博物館學習,再針對每個群體的特征,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其次,在終身教育成為潮流的今天,博物館更應成為一所“終身學?!?,為普通民眾提供適合終身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打造面向成年人的教育活動,《實施意見》中也強調,必須搭建繼續(xù)教育平臺。為此,可開展“傳統文化節(jié)日課堂”“文博課堂”等。學分制或資格證措施,可激發(fā)人們自主學習的熱情。
第三,要盡快制定具有博物館特點的教育綱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yōu)勢,摒棄以往的單調模式,以參與式、互動式、探究式、對話交流式、自我導向式、個人責任式、自主式等多樣化的場景學習模式,滿足不同學習者需求,探索以觀眾個體為主導的主動體驗的博物館教育模式。
總之,博物館能否擔當起新形勢下的教育使命,關鍵看博物館人自身思想解放的程度,以及改變多年養(yǎng)成習慣的決心。1918年,博物館專家溫妮弗雷德在《博物館的教育信條》中提道:“博物館的教育理念與這個國家的教育理念一樣寬廣,而且像民主的崇高理念一樣覆蓋所有階層的百姓?!彼胁┪镳^都要以此為信念,通過教育的力量,構建一個包容、公正、和平、文明與互敬的社會,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楊丹丹.論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首都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0,(1).
[2]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J].東南文化,2010,(6).
[3]與時俱進 不斷探索 提升博物館公共教育水平[N].中國文物報,2013-11-22.
[4]王玨.讓博物館成終身課堂[N].人民日報,2014-05-20.
[5]中國博物館協會社會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等編.首屆“中國博物館教育項目示范案例”評選優(yōu)秀案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6]黃琛.博物館公共教育中的“藝術同構”理念[N].中國文物報,2016-06-07.
[7]丁福利.博物館教育的品牌建設之路[N].中國文物報,201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