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的引導,但是具體的操作中需要師生共同配合,要廣泛的吸收前人的教學經(jīng)驗,合宜的篩選教學素材與方式,提升教學的可執(zhí)行性。注重師生互動溝通,加大生活實踐的積累,從而優(yōu)化整個教學水準。
關鍵詞:小學美術 學生審美能力 培養(yǎng)方法
美術教育本身是一種藝術類教學,其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技能,更是培養(yǎng)學生一種更優(yōu)的審美能力,可以有效的達到陶冶情操,感化心靈的作用。新時期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注重傳統(tǒng)主修課程,學生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也是其綜合素質的組成部分,甚至會影響到個人更深遠的發(fā)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做好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更深入的研究與探索,促使能力培養(yǎng)的高效性。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基本注意事項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不能單純的講述課程,需要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興趣,要注重對生活的感悟,尤其是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高于生活,要讓學生審美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不能呈現(xiàn)出單向的灌輸,藝術審美能力需要在交流互動中互相了解提升,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要充分的意識到審美能力的多樣性,不能過多的局限學生的審美角度,要保持開放的狀態(tài)。避免籠統(tǒng)一刀切的強制性讓學生選擇某一種審美角度與標準,要讓學生意識到審美能力是多樣化的,每個審美角度都有其特質。[1]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
1.名家作品點評賞析
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最為簡單的方式是通過對名家作品的賞析來直接的感受理解。一般美術作品的技藝都融入在各名家的著名作品中,色彩的運用、線條與點的繪制、肌理的構建等都極大的表現(xiàn)出繪畫作品中的韻律與節(jié)奏特質,甚至會引起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能力。個人會因為自身的感知能力與經(jīng)驗水平而產(chǎn)生對作品差異性的感受與想象,從而發(fā)揮美術作品的價值。通過大量名家作品欣賞點評的積累,學生會掌握美術作品特質,懂得去理解美丑之分,從中尋找自己的審美情趣與水準。雖然名家作品不能代表所有美術審美標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技法的美術作品特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承載著美術知識傳播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來引導學生學習欣賞美術作品,了解藝術作品本身的思想、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懂得美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上的相關特質、激發(fā)與追求。[2]
2.針對性展開美學知識講授
學生要懂得審美,需要掌握美學的相關知識,懂得不同美的特質與表現(xiàn)手法。因此,要針對各年級不同情況學生展開針對性的美學知識講授,讓學生對美術知識有基本的了解,懂得審美的基本標準與思想。例如在繪畫方面,需要讓學生把握好不同色彩、線條、尺度比例運用的效果,這種繪畫細節(jié)帶來的作品質感與空間感受,讓學生了解美的表現(xiàn)形式,懂得去辨別基本的美學特質。甚至可配合一定提供一定素材讓學生去比較感受,了解美與不美之間的差別與評判標準。
3.開展學生間的美術作品評價
要讓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美術審美能力,不僅要傳授其鑒賞的知識,更是需要讓學生開口說、動腦想。要讓學生依據(jù)自身的感受去評價與討論,這樣才能有效的讓教師更了解學生的認識狀態(tài),而后進行對應的引導。如果知識單純的灌輸美術知識,學生知識單純的死記硬背,甚至讓其思想活躍性受到抑制。而如果組織討論評價活動,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不論對錯,讓學生開口所,在共享的信息中學生也會從中摸索出大家的審美情趣。也可以將學生粉塵若干小組,讓小組做合作學習討論,然而由小組代表做討論結果發(fā)言,做到集思廣益。學生之間也可以針對各自的觀點感想而互相評價,組間交流互動空間。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評價情況做總結式的發(fā)言,要以鼓勵為主,需要先肯定,而后做出簡要的不足,讓學生保持討論交流的熱情,避免信心的打擊。要充分的意識到學生屬于初級藝術鑒賞水平,不能有過多的苛責,需更加敞開懷抱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才能讓各種聲音與想法表達出來,可以從中尋找問題或者思想的火花。
4.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藝術來源于生活,對于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也需要學生更好的立足于生活感受來提升。要讓學生知道美術能力與審美能力的提升依賴于生活體驗與感悟的積累,要多觀察生活,品嘗生活的千百滋味與現(xiàn)象。要讓學生觀察自然、社會與日常生活,將自己的感受積累在腦海中,或者表現(xiàn)的畫作之中,也已通過多種攝影器材去拍攝下生活的美景。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可以讓學生對生活的美景做拍攝,從而保留自己覺得有美感的事物,作為自己的審美資料庫。也可以組織學生將日常生活中拍攝的作品匯集在一起欣賞,讓教師與學生做互相的點評欣賞。甚至可以通過這個渠道去了解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審美水平,進而做針對性的教學引導。
5.廣泛安排社會實踐活動
多組織或者安排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節(jié)假日,讓家長更多的帶領兒童去美術館、藝術中心、自然景區(qū)、人文場所等,讓學生去感知生活中的藝術。如果學校無法集體組織活動,可以讓教師選擇或者推薦部分場所,讓家屬帶學生前往,而后在課堂中對自身所感做討論。甚至可以通過學生去這些地方拍攝的圖片來進一步欣賞。由于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了美景,接受了文化熏陶,在對應的引導上學生有更強的感知能力,可以得到更強程度的感知。
結語
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學生通過專業(yè)的知識引導,生活積累的積淀,注重對生活中美的感悟與提煉,做好師生互動溝通,多欣賞典型藝術作品,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與經(jīng)驗積累量。[3]
參考文獻
[1] 徐明花.針對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J].大陸橋視野,2016,(4):205-205.
[2] 張莉.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美術教育研究,2015,(4):170.
[3] 左媛媛.探究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5,(16):127.
作者簡介
江衛(wèi)衛(wèi)(1981.03),女,漢,江蘇南京市高淳區(qū)寶塔小學,本科,教師,中小學二級,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