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壯斌
在這個春天里,我看到了一個回族人壯麗誓言的燦爛綻放。
——題記
終于找回的歷史
2015年4月19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我陪同抗日英雄馬本齋之子馬國超將軍到鄄城縣軍屯村尋訪馬本齋的革命足跡。當年馬本齋率領(lǐng)回民支隊曾在軍屯村駐扎、休養(yǎng)和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斗爭。時隔七十多年,我們能從這座古老的村莊里尋找到多少英雄的遺痕?
馬國超少將,海軍航空兵原副政委,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將軍時年已經(jīng)七十有五,國字型面龐,英武挺拔中透著文質(zhì),一派儒將風范。我努力從將軍的容貌和行動上猜想著他英雄父親的影子。當年的馬本齋在他身上遺傳了怎樣的氣質(zhì)?
人間四月天,正是魯西南平原最美麗的季節(jié)。從菏澤到鄄城,越過無邊的平原,油亮的麥田和楊樹林、大片大片的牡丹園、在田間勞作的農(nóng)民……這些和平興旺的景象一定是當年將軍父親所期盼的吧?
馬國超將軍凝視著車窗外,他在想什么?是父親的入黨誓言,還是父親的戎馬生涯?當年,回民支隊創(chuàng)建人馬本齋,在入黨志愿書上寫道:“我決心為回回民族的解放奮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lǐng)導(dǎo)下才能實現(xiàn)。”父親在踐行這個誓言的革命歷程中曾經(jīng)來過一個叫軍屯的小村落,這是一個什么樣子的小村落?父親當年在這個小村落里都做了些什么?而今,馬國超將軍是來追尋父親的背影,還能聆聽父親鏗鏘誓言的回聲嗎?
將軍后來告訴我,望著車窗外生機勃勃的魯西南平原,他聯(lián)想到了冀中平原——父親的家鄉(xiāng),聯(lián)想到了冀中平原上的青紗帳,聯(lián)想到了父親血與火的一生……他說,有一刻,他恍然看到了父親率領(lǐng)回民支隊從冀中平原出發(fā),越過津浦線,跨過黃河,轉(zhuǎn)戰(zhàn)到冀魯豫邊區(qū)的情景;他說,他似乎真切地聽到了回民支隊急行軍的腳步聲,青紗帳上露水的滴落聲,車馬輜重的碰撞聲,黃河的咆哮聲,馬匹的嘶鳴聲……
馬國超將軍對父親戰(zhàn)斗過的一些地方了如指掌。他聽說過父親和回民支隊曾在一個叫軍屯的地方駐扎過,為尋找父親駐扎過的軍屯,他跑遍冀魯豫三省,找過四五個叫軍屯的地方,卻都沒有找到父親的足跡。
今年年初,將軍在《菏澤穆斯林》雜志上,看到了長篇報告文學(xué)《根據(jù)地》。這是作家李延國、李慶華撰寫的一部反映冀魯豫邊區(qū)革命斗爭的史詩性的長篇巨著,文中描寫了馬本齋和回民支隊在鄄城軍屯駐扎、休養(yǎng)和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斗爭的革命事跡。將軍十分激動。機緣湊巧,這次將軍應(yīng)菏澤市伊斯蘭教協(xié)會會長馬惠亞的邀請來參加牡丹花會,于是他決定借此機會,親自到父親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走一走,尋找那段幾乎遺失的光輝歲月,聆聽父親踏過歷史的足音。
七十三載過去,將軍深切地感受到在魯西南仍然散發(fā)著父親生命的氣息。
將軍對陪同他的菏澤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法洪說:“冀中平原,魯西南平原,冀魯豫邊區(qū),都有著相同的革命斗爭史,都涌現(xiàn)出了許許多多的熱血志士,都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她們是血肉相連、命運一體的革命根據(jù)地?!?/p>
將軍的話讓我聯(lián)想到小時候看過的抗日電影和畫冊,《白洋淀》《小兵張嘎》《地道戰(zhàn)》,當然還有《回民支隊》這些發(fā)生在冀中平原上的英雄故事,原以為離我很遠。想不到剛剛踏上尋訪之路,我猛然覺得:其實歷史離我們很近,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
軍屯鄉(xiāng)親迎將軍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最后一彎在菏澤。軍屯村就坐落在黃河的臂彎里,軍屯村是一個有著古老歷史的村莊,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196年,中國東漢獻帝建安元年,曹操挾漢獻帝遷都許昌后采納了謀士荀彧的意見,建立以鄄城為中心的根據(jù)地,同時又聽從了毛玠的建議,發(fā)布《置屯田令》,實行屯田。軍屯村背臨黃河天險,于是被曹操選為駐軍屯田的軍事要塞。軍屯以此而聞名天下。
1941年至1942年期間,馬本齋曾先后兩次帶領(lǐng)回民支隊駐扎在軍屯村。我想原因大概有兩個:一個是軍屯村是一個回民村,回族同胞之間生息相通,更便于掩護;一個是軍屯村憑借黃河天險,部隊可以轉(zhuǎn)戰(zhàn)自如,進退有據(jù)。
軍屯沒有淡忘英雄。聽說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之子馬國超將軍要來尋訪父親舊蹤,探望父老鄉(xiāng)親,整個軍屯村沸騰了。
又見當年老房東
忽如一夜春風來,軍屯村大街小巷里到處都洋溢著溫馨的氣息。
張兆彥家,是一個位于村子中間的農(nóng)家小院,當年馬本齋就住在這里。
馬國超將軍在人們的引領(lǐng)下進了小院。小院依然是七十三年前的樣式,青蒼老舊的磚瓦房向人們訴說著它的風雨滄桑。將軍跨進了這小院,猶如穿越了七十多年的歷史,進入了烽火連天的戰(zhàn)爭歲月。
將軍似乎聞到了硝煙彌漫的氣息。
當年的老房東張開濤已經(jīng)作古。張開濤的兒子張兆彥拉著將軍的手,向?qū)④娊榻B了馬本齋住過的房間,坐過的椅子和習武練拳的院子。
張兆彥讓兒子捧來兩個鑲著玻璃的大相框。兩個相框里分別是兩個神情剛毅的老人:花白的胡子,刀刻般的皺紋。他們神采奕奕,目光灼灼,似乎要從相框里走出來。
張兆彥指著相框里的兩個老人向?qū)④娮髁私榻B:
“這個是我父親張開濤,負責照料馬司令的生活;這個是我叔叔張開倫,負責教回民支隊‘二紅刀法。
“我叔叔打小就喜歡武術(shù),我家祖?zhèn)饕惶椎斗ń小t刀法,是武術(shù)絕招,當時在魯西南一帶很有名氣。
“馬司令說這個‘二紅刀法有利于近身殺敵,就和叔叔商量,讓他教回民支隊的戰(zhàn)士們。
“要說這套刀法是不能外傳的。我叔叔一聽是為了打日本鬼子,二話沒說,就答應(yīng)了。
“馬司令從回民支隊抽調(diào)了三十多名會拳腳功夫的戰(zhàn)士跟我叔叔學(xué)習‘二紅刀法,隊伍開拔時馬司令還讓他們作了表演。”
將軍一邊聽著張兆彥老人的介紹,一邊端詳著相框里的兩位老人,神情肅然,熱淚盈眶。
望著相框里的慈祥老者,馬國超將軍深情地說:“這是兩位和我父親有著共同甘苦、共同呼吸的老人,他們用生命和熱血無私地援助過父親和回民支隊,如果不是這次的尋訪,很少有人會把他們的名字和馬本齋、和抗日、和反法西斯戰(zhàn)爭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革命光輝燦爛的史冊上應(yīng)該有他們濃墨重彩的一頁,共和國的基石上也應(yīng)該鐫刻上他們的名字!”
馬蹄聲碎憶當年
軍屯村清真寺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具有中西結(jié)合的建筑風格。它始建于1745年,后幾經(jīng)遷建,才有了今天的宏闊。
在清真寺大廳里,當時的親歷者張開燦、張兆彥、張兆英、張廣志、張兆剛,軍屯村的“活歷史”張兆保等幾位老人驚心動魄的講述,把大家?guī)нM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
張兆英回憶說:“馬司令住在俺大爺家(張開濤),我那時小,也就是八九歲。俺父親(張開倫)好打拳、玩刀,他教回民支隊的戰(zhàn)士們耍大刀……”
張兆彥說:“馬司令來時,我正在清真寺里跟沙西瑞阿訇學(xué)念經(jīng),我還負責給寺里燒茶倒水。我今年八十六歲,那時我十五歲,有些事我至今還記得很真切。馬司令來了就給村民講抗日,成立槍班,挖戰(zhàn)壕……”
張兆剛說:“馬司令來時是個早晨,村里人開門一看,好家伙,大街上站的、坐的、臥的,都是當兵的……”
張廣志說:“馬司令來的時候騎的是一匹黑花馬,都說是一匹神馬?!?/p>
……
循著他們的回憶,我的眼前浮現(xiàn)出七十多年前馬本齋和回民支隊來軍屯村的風云畫卷。
1941年初冬,抗日戰(zhàn)爭進入非常艱難的時期,整個魯西南平原都籠罩在日本鬼子大掃蕩的恐怖之中。
這是一個寒冷的黎明,軍屯村清真寺里傳出沙西瑞阿訇洪亮的“邦克”聲,穆斯林群眾要做晨禮了。大家一開門,卻發(fā)現(xiàn)大門口、墻角里、打谷場上到處都坐臥著一些抱槍打盹的當兵人。有人以為日本鬼子進村了,便返身關(guān)門;有的則大聲呼喊:“不好了,不好了,日本鬼子來了!”
這時就聽到那些當兵的說:“老表,不要怕,我們不是日本鬼子,我們是回民支隊,是馬本齋司令的隊伍。”有的還給群眾說“賽倆目”問候。當時馬本齋和他的回民支隊在穆斯林群眾中早已威名遠揚。村民一聽是馬本齋的隊伍,立即相互叫門:“快點開門吧,都是咱自己的人?!?/p>
清真寺的鄉(xiāng)老站在大街上高喊:“各家各戶趕快烙餅,熬地瓜糊糊,叫咱隊伍的人吃上一頓熱乎飯?!?/p>
于是,軍屯村上空炊煙四起,很快便飄出羊油餅的香味。不久,村民們把做好的一千多張羊油餅,二十多擔地瓜稀飯送到了打谷場上。戰(zhàn)士們吃完飯,又被鄉(xiāng)老安排到各家各戶。張開濤家房屋寬敞,鄉(xiāng)老便安排馬本齋司令住到了他們家。
回民支隊在軍屯村駐扎了三天。
就是在這三天里,馬本齋在黃河堤岸邊、在清真寺里、在周邊日偽炮樓不時發(fā)射的冷槍中,不斷召集回族同胞開會,反復(fù)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lǐng)》,宣傳團結(jié)抗戰(zhàn)的意義。
馬本齋說,我們不能當亡國奴,咱老回回不是孬種,咱要團結(jié)起來跟著共產(chǎn)黨走,把日本侵略者趕回去。
馬本齋親自幫軍屯村成立了農(nóng)會、婦救會、兒童團。又把軍屯村武術(shù)隊組織起來,成立了一支由二十多人組成的軍屯自衛(wèi)隊,買了十八支槍,有漢陽造、老套筒、單打一。他還讓回民支隊戰(zhàn)士幫助自衛(wèi)隊員學(xué)習擒拿格斗,打槍。
馬本齋第一次來軍屯,點燃了軍屯村的抗日烽火,軍屯從此展開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斗爭。軍屯村與安莊、王橋、十三莊、邊莊等村自衛(wèi)隊聯(lián)合成立了抗日聯(lián)防隊,他們扒公路,剪電話,襲碉堡,還配合鄄城縣大隊拔掉了邢屯的日偽炮樓,取得了反掃蕩的多次勝利。
當時在日偽軍中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累不停腳,餓不吃飯,不走鄄西聯(lián)防線;靠近軍屯村,渾身直打戰(zhàn);下邊有地雷,上邊有子彈;稍有不當心,小命就玩完?!?/p>
與軍屯共生死
1942年6月馬本齋奉命轉(zhuǎn)戰(zhàn)到冀魯豫邊區(qū),任八路軍冀魯豫軍區(qū)第三軍分區(qū)兼回民支隊司令。這年秋天,馬本齋從濮陽方向渡過黃河,第二次來到了軍屯村。
這一年,河南發(fā)生旱災(zāi)。著名作家劉震云在《溫故一九四二》中說,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餓死三百萬人之多。河南旱災(zāi)也累及山東、山西、陜西等周邊省份。從河南逃難的災(zāi)民成群結(jié)隊從軍屯村路過,凡是地里能吃的東西基本上是一掃而光,軍屯村也面臨著吃的問題。當時董口、葛莊集市上開始有了人市。年輕的媳婦和大姑娘頭上插著草標被人叫賣,兩升玉米可買到一個媳婦,五個窩頭可換一個小孩。
回民支隊這次在軍屯村駐扎了九天。由于部隊長期轉(zhuǎn)戰(zhàn),戰(zhàn)士極度疲勞,需要休整補給。在當時的背景下,軍屯村民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軍屯村民寧愿自己勒緊腰帶也想方設(shè)法給戰(zhàn)士們吃飽。那時軍屯村多數(shù)搞屠宰,把肉賣掉,牛皮羊皮褪掉毛后全部煮了吃。
馬本齋當時染了風寒,身體極為虛弱。為了給馬司令補養(yǎng)身體,軍屯村民從各家各戶斂了幾斤白面為馬司令烙餅吃;有幾戶人家輪流把正在下蛋的老母雞宰了給馬司令燉湯喝。
馬本齋說:“我也出身貧寒,我知道百姓苦難。你們的油鹽都是用雞蛋換來,我吃了你們的雞,你們的日用就沒有指望了。”
村民們說:“你就是咱們的指望,你身體養(yǎng)好了,打走了日本鬼子,天下就太平了,以后什么都會有?!?/p>
馬本齋深為感動,病愈后按照回族的信仰和禮儀在軍屯清真寺宰了一頭牛,過了一次乜帖,開了軍民聯(lián)歡會。
馬本齋在休養(yǎng)期間并沒有忘記軍屯村老百姓的安危。
他說:“有這么好的鄉(xiāng)親,咱決不能讓鄉(xiāng)親們吃了虧?!?/p>
他說:“軍屯村是抗日堡壘村,敵人一定是又怕又恨,要時刻作好防范?!?/p>
他讓回民支隊幫助軍屯村開挖了通往各聯(lián)防村的交通溝。交通溝深五尺寬八尺,各聯(lián)防村憑借著這些交通溝相互聯(lián)系,相互支援,有效地阻止了日偽軍汽車和馬隊的進犯。
馬本齋和回民支隊要走了,村民們依依不舍地把他們送到黃河岸邊。
馬本齋說:“我們還會再來的。我們一定會勝利!”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p>
馬本齋走了,卻再也沒有回來。
兩年之后,馬本齋病逝于黃河對岸的河南省濮陽縣小屯村。
消息傳來,軍屯村人極度悲痛。
馬本齋在軍屯點燃的抗日烽火一直在熊熊燃燒著,馬本齋的抗日精神鼓舞著軍屯人經(jīng)受住了一次次嚴峻的生死考驗。
1943年9月23日凌晨,日偽軍集結(jié)一千多人突然包圍了軍屯村,把尚未轉(zhuǎn)移的群眾集中到打谷場上,將村長馬明亮捆綁在樹樁上,用刺刀頂著他的胸膛,讓他指認誰是共產(chǎn)黨員,誰是抗日自衛(wèi)隊員,誰是抗屬。馬明亮寧死不說,被敵人用槍托砸得頭破血流,當場昏死過去。之后,日寇將軍屯村洗劫一空。這更加激起了軍屯村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決心,男女老少紛紛參加抗日自衛(wèi)和支前活動。軍屯村成為鄄城縣抗日的“西大門”。
淚水咸 血水濃
一個叱咤風云的抗日英雄,一個有血有肉的回族領(lǐng)袖。馬本齋的形象在我的眼前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生動……
馬國超將軍聽著幾位老人們的講述,咸熱的淚水一直流到嘴邊,將軍卻并沒有去擦,將軍大概是在默默體驗著這淚水的滋味吧。
將軍站起來,恭恭敬敬給在座的軍屯村的父老鄉(xiāng)親們行了一個軍禮。
將軍飽含深情地說:“今天來到軍屯村,我非常高興,非常激動。我今年已經(jīng)七十五歲,剛才聽了幾位老哥哥們的回憶,我覺得我應(yīng)該叫你們一聲:老哥哥!你們講的每件事都很寶貴,都是我們的財富。
“七十三年前,咱們軍屯村的父老鄉(xiāng)親,為了回民支隊,為了我父親,做出了英勇無私的奉獻。那么,也可以這樣說,咱們軍屯村,為了抗日,不怕流血,不怕犧牲,支援抗日斗爭,保護了咱們的人民子弟兵,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我代表我們?nèi)胰耍蛟蹅內(nèi)宓母咐相l(xiāng)親表示衷心的感謝?!?/p>
將軍再次敬禮,全場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去年,在紀念盧溝橋事變七十七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在這個講話中有四句話,我覺得講得非常好。這四句話就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警示未來。
“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今天,正是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我來到咱們光榮的軍屯村,和軍屯村的父老鄉(xiāng)親見面,舉辦這樣一個緬懷活動,正是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這個講話精神,非常有意義。”
接著,將軍還介紹了自己的成長道路和家人的工作生活情況。說兒女都在部隊,他們繼承了先烈遺志,都在為黨、為國家、為軍隊努力工作著。
將軍情真意切,講到動情處曾幾度哽咽。
將軍向軍屯村贈送了凝聚自己心血的傳記文學(xué)著作《我的父親馬本齋》,并為軍屯村清真寺題寫了“愛國愛教”匾額。
珍藏了七十三年的搟面杖
最富貴的東西,一定會永久珍藏。
軍屯村清真寺的北屋子中間,支著兩只燒得通紅的鐵鏊子,鏊子下面的火苗歡快地跳躍著。幾位老大娘正忙著和面、搟面、烙餅。這場面如今早已不見,讓人聯(lián)想到抗戰(zhàn)影片里的支前鏡頭。
一位正在烙餅的老大娘,火光照著她那滿是皺紋的面孔。她神情專注,不停地用木鏟翻動著鏊子上的羊油餅,餅烙好了就挑到盛餅的筐子里,動作十分利落。
馬國超將軍來到北屋里,有人告訴將軍,這位老大娘當年就為馬司令烙過餅。
將軍蹲在老大娘身邊,看大娘烙餅。
將軍問:“大娘,你老人家多大歲數(shù)了?”
大娘說:“九十九了,老了!”
大娘說:“我給馬司令烙過餅,那年我二十七歲?!?/p>
這時,有人遞給將軍一根搟面杖,說這就是大娘當年給馬司令烙餅用的搟面杖,大娘一直珍藏著。
將軍接過搟面杖,仔細端詳。這是一根棗木搟面杖,歲月已經(jīng)把它打磨得有點纖細,想當年,它承擔了多么光榮的使命啊。
大娘珍藏著這根搟面杖,與其說是珍藏了一段歷史,不如說是珍藏了一份念想、一段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歲月。
將軍說:“我跟大娘學(xué)烙餅。”
大娘把木鏟遞給將軍,將軍接過木鏟翻動著鏊子上羊油餅。
大娘說:“烙餅要講究火候,火小了外熟里不熟,火急了餅就會糊?!?/p>
餅烙熟了,將軍掰開一張燙熱的羊油餅,咬了一口,細細嚼著,滴滴淚水無聲地落在手中的羊油餅上。
忽然,將軍哽咽著說:“大娘,感謝你對我父親的照顧,你為抗日出了力?!?/p>
大娘說:“那時候日子苦,沒有好面,也烙不成個好餅……我們沒有伺候好馬司令?!?/p>
這時,火光一閃,映紅了大娘和將軍的臉。
大娘和將軍已都是淚流滿面。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根據(jù)地》攝制組拍下了這一珍貴的鏡頭。他們說,這場面實在是太感人了!
英雄的誓言
在陪同馬國超將軍尋訪的那些天,我們多次說到馬本齋的入黨誓言。
1938年,馬本齋在入黨志愿書上寫道:
我決心為回回民族的解放奮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lǐng)導(dǎo)下才能實現(xiàn)。
從民族、信仰到理想、信念,再到獻身、犧牲,我反復(fù)琢磨著,馬本齋在踐行誓言的道路上,經(jīng)過了怎樣的靈魂磨難,怎樣的精神洗禮?
“為回回民族的解放奮斗到底”,這并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從一個散雜居民族的苦難歷史來看,你就會對這個誓言肅然起敬。
苦難歷程可以強化一個民族的危機意識和團結(jié)意識,并能造就出一批愿為本民族的解放而奮不顧身的鐵血壯士。尤其是在民族危亡之時,一些有志之士更能挺身而出,力挽狂瀾。馬本齋就是回族的一個杰出代表。
1902年,馬本齋出生在河北省獻縣一個回族小村莊。馬本齋從小就立下志向,長大了要為窮回回們爭一口氣。
馬本齋幼時讀過私塾,粗通文墨,后為生活所迫,隨父親到東北。之后投身奉軍。1924年入“東北講武堂”,畢業(yè)后從士兵一直升任奉軍獨立二十一師第四團團長,駐守煙臺。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寇占領(lǐng)了東北三省,國民政府不抵抗,馬本齋憤怒難平,毅然棄官回鄉(xiāng)。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馬本齋在家鄉(xiāng)組織起了“回民義勇隊”。從此,冀中平原的青紗帳里活躍著一支抗日的回族游擊隊。
馬本齋看到共產(chǎn)黨是真心抗日的政黨,八路軍是真心抗日的隊伍。1938年他率領(lǐng)“回民義勇隊”參加了八路軍。之后,和呂正操組織的冀中軍區(qū)回民干部教導(dǎo)合編為回民干部教導(dǎo)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經(jīng)歷大小戰(zhàn)斗八百七十余次,殲滅日偽軍三萬六千余人,打得敵人聞風喪膽?;孛裰ш犕鹚姆剑环Q為“攻無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
1942年馬本齋奉命轉(zhuǎn)戰(zhàn)到冀魯豫邊區(qū),他采用游擊戰(zhàn)術(shù),率部在冀魯豫平原上進行了大小數(shù)百次的戰(zhàn)斗,取得了“反掃蕩”的多次勝利。也就在這個時期,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第二次來到了軍屯村。
1944年2月7日,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曙光即將來臨,而就在此時,馬本齋卻因積勞成疾,病逝于黃河岸邊的河南省濮陽縣小屯村,終年四十三歲。
馬本齋用他的熱血和生命實踐了他的入黨誓言。
馬本齋同志是回族的旗幟,它代表著回族和中華民族解放的正確道路。
中國夢 回族魂
馬國超將軍平易近人,十分健談。
將軍說:“是黨和國家把我們一手拉扯大的。”
父親去世時,將軍還是一個只有四歲的孩子。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馬國超將軍隨母親來到延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回到河北省獻縣。新中國成立后,組織上又安排他到北京讀書。
1959年,馬國超將軍高中畢業(yè)時,毅然選擇報考了解放軍測繪學(xué)院。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駐扎在青島的北海艦隊海測大隊,執(zhí)行相當艱苦的出海測量任務(wù)。
1995年,馬國超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隨后被任命為海軍航空兵副政委。
將軍說:“我的名字就是父親起的,他希望我們國家能超越強國,于是就給我起名叫:國超?!?/p>
在參觀冀魯豫邊區(qū)紀念館時,將軍在馬本齋紀念廳前駐足很久,并拍照留念。他對陪同參觀的菏澤市委常委、菏澤軍分區(qū)政委楊東明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魯西南人民沒有忘記我父親,沒有忘記那段光榮的歷史?!?/p>
4月19日下午,菏澤市伊斯蘭教協(xié)會在菏澤市圖書館舉行《回族兒女》電影晚會。這是馬國超將軍親自創(chuàng)作的一部電影,并飾演了阿訇角色。
將軍發(fā)表了慷慨激昂的講話。
他說:“電影《回族兒女》是一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的獻禮之作。它向人們傳達了抗日英雄馬本齋的四種精神:一是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和黨保持一致的精神;二是愛國主義精神;三是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精神;四是加強民族團結(jié)的精神。
“新的時代更需要馬本齋精神,包括回族在內(nèi)的全國各族人民都要堅定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信念,忠誠于中國共產(chǎn)黨,忠誠于偉大的祖國,敢于擔當、不怕犧牲,不斷加強民族團結(jié),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
全場頓時掌聲雷動。
這部影片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畫面波瀾壯闊,堪稱一首回族兒女奮力抗日的輝煌史詩,一幅精忠報國、滿門忠烈的宏大畫卷,一曲不怕犧牲、舍生取義的壯麗頌歌。
電影結(jié)束了。這時,主題曲《回族人》響起:
泰山高,莽昆侖,頂天立地回族人。
生為中華身,活為中華民。
流著中華的血,跳著中華的心。
黃山、黃河、黃土地,養(yǎng)育了回族純樸的根。
長江、長城、長日月,鑄就了回族勇敢的魂。
天塌敢頂住,地陷敢獻身。
祖國媽媽,放心吧,精忠報國刻在咱回族人的心。
回族兒女最孝順!
它像一首高亢、激昂、悲壯的抒情長調(diào),從歷史深處轟然而來,久久回響……
這次跟隨將軍尋訪,我看到了馬本齋、馬國超以及其他回族兒女一個個堅挺的脊梁,看到了一條回族人炙熱的血脈在不息流淌,我也看到了遠去的英雄背影留下的壯麗誓言的燦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