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恒
共享單車慘況如何破局?
□本刊記者 張恒
被“偷盜搶砸”的共享單車以各種慘不忍睹的囧況被狂刷朋友圈。直白地說,這些共享單車并不是公共財產,是私有財產。
一個新的商業(yè)模式,是伴有風險的,企業(yè)教育用戶也是有成本的。對企業(yè)和投資方,這些道德問題都會被統(tǒng)計成風險定價的問題?!疤鞎r、地利、人和”,不正是創(chuàng)業(yè)者整天掛在嘴邊的嗎?
其實,無論是共享單車的企業(yè),還是投資方,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作為前提:那就是文明社會,人們會文明對待這些單車。但事實總會事與愿違。
總不能只是傻傻地期盼吧。在設計之初,摩拜單車上的每個零部件都盡量使用自行車行業(yè)中的非標品。也就是說,摩拜單車是全新設計的,造價成本當然很高。
為什么這樣做?首先,如此一來才能符合勞拉·里斯的“視覺錘”理論(詳見《視覺錘》)。重點是針對那些為了利益而偷車、偷零件的人,摩拜上的大部分零件都沒法和別的自行車匹配使用,這就消滅了流通價值。實際效果也看得到,雖然“慘案”不少,但相比標品自行車,摩拜被大卸八塊的情況少得多。
沒有流通價值并不意味著單車不會遭受“虐待”。在用車時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有些人一時情急,會踹上幾腳。但這畢竟是個別的,數(shù)量有限。
大規(guī)模的破壞更可能是利益沖突。如最近被曝光的武漢東湖磨山風景區(qū)上百輛摩拜單車被丟棄在荒地上,就是因為和風景區(qū)園內的出租自行車業(yè)務發(fā)生了利益沖突。園內的租車價格是每小時30元起,還要交800元押金;對比摩拜單車1元一次,300元押金,簡直是砸場子。人家當然懷恨在心。
利益問題,各說各的道理。本文想針對的是那些普通用戶,他們可能因為一時不快踹上兩腳,圖一時省事把車子停在不該停的地方。
有個叫“無限猴子”的理論:給猴子一臺打字機,只要時間足夠長,也能打出莎士比亞的作品。有趣的是,還真有虎頭虎腦兒的人做了這實驗。你猜怎么的?結論是,只要時間足夠,猴子一定會把鍵盤拆個稀巴爛。瞧,猴子就喜歡糟蹋東西,兔子和山羊就沒這愛好。
和猴子一樣,同為靈長目類的我們,基因里就被寫入了“偷盜搶砸”的“編碼程序”。該如何應對呢?規(guī)則和道德是個人行為準則,每個人與其批判別人的不文明行為,不如嚴格要求自己。
也有讀者認為,新興行業(yè)因為商業(yè)模式存在漏洞,不能全去要求國民素質買單。隨取隨停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占用公共資源,私有財產占用公共位置,這本身就是需要付出很大智慧去克服漏洞。
這不是一篇批判誰對誰不對的文章。下面將引入量子力學中的量子疊加態(tài),觀察即坍縮原理。
每個人的身體,如果細分到最小單位都是量子。量子固有特性之一是“疊加態(tài)”。啥叫疊加態(tài)?量子本身其實是一個概率云,而不是具體的存在。比如中學物理老師教給我們的是,電子圍繞著原子旋轉。現(xiàn)在科學家認為,電子其實是以概率云的形式分布于原子之上的,也就是電子可能在任何地方。那我們學的為什么是電子圍繞著原子旋轉呢?
量子的疊加態(tài)就是所謂的“人性”,即對人類行為不確定性的最好解釋。光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試驗揭示了這個現(xiàn)象——量子在被觀察到時候,會從“波”坍縮成“?!?。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到的是電子圍著原子轉——因為“觀察”。觀察就是被看到,也是對其加入了“意識”。所以,對破壞單車這種不文明的行為,問題的關鍵在于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觀察,給他們傳達了怎樣的意識。
為不甚了解量子力學的讀者舉一個簡單又常見的例子:在公路上駕車行駛,只要司機知道有攝像頭觀察他,他就會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會超速。但如果沒有攝像頭也沒交警觀察,那司機會怎么樣就不好說了。
被觀察的時候,司機就會從有可能違章(概率云)變成(坍縮),一個遵守交通秩序的人。所以,要給共享單車的囧況開“藥方”,核心就是如何觀察用戶,對大眾傳達怎樣的意識。
相比讓大家看單車的慘狀,企業(yè)不如主動出擊,拍些微電影廣告片,把品牌精神主動打造成愛的傳遞、人與人間的互助溫暖。像歐洲、臺灣、泰國的金融保險公司、電信企業(yè)拍了不少這樣的好廣告片,很感人,在網絡上廣為傳誦。
以摩拜單車舉例,單車的“視覺錘”成為“暗示”,“暗示”觸發(fā)人們腦中愛的傳遞和溫暖社會的文明場景。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教育用戶,還有社會公益廣告的作用,為人們喜聞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