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浙江海寧姚家浜遺址2014年發(fā)掘簡報

2017-07-18 11:3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寧市博物館
東南文化 2017年3期
關鍵詞:圓唇灰陶陶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寧市博物館

浙江海寧姚家浜遺址2014年發(fā)掘簡報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寧市博物館

姚家浜遺址位于浙江省海寧市海昌街道勤民村南部和西部,是一處典型的臺地型遺址,時代從良渚文化一直延續(xù)到唐宋時期。2014年的發(fā)掘主要位于遺址的南部,發(fā)現(xiàn)了一批比較豐富的良渚文化遺存,為了解杭嘉湖地區(qū)良渚文化的聚落分布和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資料。

姚家浜遺址 良渚文化 臺地

姚家浜遺址位于浙江省海寧市海昌街道勤民村市林自然村(組)南部和西部,部分疊壓于現(xiàn)代民房之下,是一處臺地型遺址,東距龍?zhí)陡圻z址約900米。遺址中心地理坐標為N30°34 40,E120°43 8.4,最高點海拔3.8米。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97年,2012年做過調查,文化層厚度在1.6米左右,遺址面積近2萬平方米,時代屬于新石器時代、商周、漢代和唐宋時期[1](圖一;彩插一‥1)。

杭平申航道改造工程是浙江省海河聯(lián)運的主要航道,航線海寧段途徑姚家浜遺址,2014年7月到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寧市博物館共同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共布探方12個,總面積近900平方米。發(fā)掘以第一象限統(tǒng)一布方,編號從T2211開始。經過發(fā)掘,發(fā)現(xiàn)良渚文化土臺2處、溝1條、灰坑5座、墓葬3座、堆石遺跡1處、燒土遺跡1處,商周時期灰坑4座,唐宋時期的溝1條、灰坑1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標本共計130余件?,F(xiàn)將良渚文化時期的發(fā)掘資料簡報如下(圖二、圖三)。

圖一//姚家浜遺址位置示意圖

一、地層堆積

整個發(fā)掘區(qū)的地層剖面可以T2120—T2121南壁、T2112—T2114北壁為代表(圖四),介紹如下。

第1層:現(xiàn)代耕土層。深褐色土,厚0~0.35米。

第2層:唐宋時期地層。分為兩小層,②A層,淺灰褐色土,質硬,距地表深0~0.35、厚0~0.25米;②B層,深灰褐色土,質稍硬,結構致密,距地表深0~0.55、厚0~0.3米。瓷片較少。此層下開口G1、G2、臺Ⅱ等遺跡。

第2層下皆為良渚文化堆積。

第3層:分為兩個小層。③A層,深褐色土,較疏松,夾雜少量燒土粒、炭粒等,距地表深0~0.85、厚0~0.75米,包含有陶片、石塊等。此層下開口H7、H8。③B層,淺褐色土,偏黃偏綠,質硬,結構較致密,距地表深0~0.8、厚0~0.5米,包含陶片、石塊等,陶片較少。

圖二//姚家浜遺址布方分布圖

圖四//姚家浜遺址地層剖面圖1.T2120-T2121南壁剖面圖2.T2112-T2114北壁剖面圖

第4層:淺褐色土,偏黃,有綠銹,距地表深0~1、厚0~0.4米,遺物較少。

第5層:淺褐色土,偏黃,有綠銹,質較硬,距地表深0~0.8、厚0~0.55米。遺物較多,陶片以泥質陶為主,少量夾砂陶,可辨器形有罐、盆、盤、豆、魚鰭足鼎、T字足鼎等。

第6層:灰褐色土,稍雜,底部顏色淺,距地表深0~0.7、厚0~0.65米。陶片較少,良渚文化陶片以泥質陶為主,器形有鼎、盤、盆、罐等,還有少量崧澤文化粗泥陶片。

第7層:深灰褐色土,有綠銹,距地表深0~1.25、厚0~0.5米。陶片均為泥質陶,無可辨器形。

第8層:淺灰褐色土,局部發(fā)黃,稍偏粉,距地表深0.6~1.1、厚0~0.35米。遺物較少,良渚文化陶片以泥質陶為主,器形有鼎、壺、杯、罐等,還有少量崧澤文化粗泥陶片。

第9層:燒土層,距地表深0~0.55、厚0~0.15米,燒土塊大小在10厘米以下。

第3—9層堆積呈傾斜狀,分布于T2120東部、T2121全部,為土臺Ⅰ的廢棄堆積。

第9層下為臺Ⅰ,在T2120、T2121只有兩層,即臺Ⅰ①層、臺Ⅰ②層,屬于營建堆積。

其下為生土,黃褐色,偏粉,純凈。

二、遺跡

1.土臺

2處,編號臺Ⅰ、臺Ⅱ(彩插一‥2)。

臺Ⅰ位于T2114東部,T2115—T2119全部,T2120西部,南北伸出探方外。開口于第9層下,被H1、H2、H3、H4、G1、G2等打破。未全部揭露,僅做東西向解剖清理。臺Ⅰ南北向延伸,平面大致呈四邊形,邊緣部分有燒土堆積、零星石塊。揭露部分東西寬55.2、南北長9米。

營建堆積厚度0~1.6米,可分為八個小層。臺Ⅰ①層,厚0~0.5米,淺灰褐色土,質硬,遺物較少,分布于T2120東部。臺Ⅰ②層,厚0~0.55米,深灰色土,質地較硬,包含物有泥質紅陶片和泥質灰陶片,分布于T2115—T2120。臺Ⅰ③層,厚0~0.75米,黃褐色土,質地較硬,陶片以泥質陶為主,可辨器形有罐、豆、盆、魚鰭足鼎、T字足鼎等,并有少量崧澤文化陶片,分布于T2117、T2118。臺Ⅰ④層,厚0~0.2米,淺灰色土,土質較硬,陶片以泥質陶為主,可辨器形有罐、器蓋、盆、盤、魚鰭足鼎、T字足鼎等,分布于T2116、T2117。臺Ⅰ⑤層,厚0~0.55米,黃褐色土,帶紫斑點,土質較硬,出土陶片以泥質陶為主,少量夾砂陶,可辨器形有罐等,分布于T2115—T2117。臺Ⅰ⑥層,厚0~0.5米,淺灰色土,帶紫斑點,土質較軟,陶片以泥質陶為主,少量夾砂陶,可辨器形有罐、盆、鼎等,分布于T2117、T2118。臺Ⅰ⑦層,厚0~0.6米,黃褐色粉土,帶紫灰色斑點,土質較軟,有少量泥質灰陶片,分布于T2114—T2118。臺Ⅰ⑧層,厚0~0.85米,黃褐色土,夾雜青灰土,質軟,陶片很少,分布于T2115—T2117。以上堆積當屬一次性堆筑而成,臺Ⅰ⑧層下為生土(圖四‥2、圖五)。

圖五//T2117南壁剖面圖

圖六//G2平、剖面圖

臺Ⅱ位于T2211東部、T2212和T2112西部,南北伸出探方外,西部被現(xiàn)代水溝破壞。開口于②B層下,被H9、H10、M2、M3、G1、G2等打破。未全部揭露,僅做東西向解剖清理。臺Ⅱ南北向延伸。揭露部分東西寬8.35~8.55、南北長7.85米。

圖七//H5平、剖面圖

土臺Ⅱ堆積厚0~1.9米,可分為五個小層。臺Ⅱ①層,厚0~0.4米,淺褐色土,質地較硬,包含大量紅燒土塊、黃褐色銹斑,分布于T2112西部。臺Ⅱ②A層,厚0~0.15米,灰燼層,出土少量泥質陶片,分布于T2112西部。臺Ⅱ②B層,厚0~0.65米,淺黃褐色土,有銹斑,質地堅硬,局部燒土塊較多,出土少量泥質陶片,分布于T2211、 T2212、T2112。臺Ⅱ③層,厚0~0.6米,褐色土,有大量黃銹斑,分布于T2211、T2112。臺Ⅱ④層,厚0~0.5米,深灰褐土,致密堅硬,含少量綠銹斑,出土少量泥質陶片和夾砂陶片,可辨器形有罐、豆等,分布于T2112。臺Ⅱ⑤層,厚0~0.8米,淺褐色土,夾雜黃銹斑、灰白色絮斑,分布于T2112(圖四‥2)。以上堆積中,臺Ⅱ②A層可能為短時間的廢棄堆積,其余皆為土臺營建堆積。臺Ⅱ⑤層下為生土。

2.灰溝

1條,編號G2。

G2位于T2212與T2112東部、T2113全部、T2114西部。南北延伸出探方外。開口于②B層下,被G1打破,打破臺Ⅰ、臺Ⅱ和生土。平面呈南北向條狀,溝壁面呈斜坡狀,底部呈鍋底狀,但不甚規(guī)整。壁面、底面無明顯加工痕跡。揭露部分東西寬17.6~18、南北長9、最深1.9米。堆積可分為三層:①層,厚0~0.75米,黃褐色斑土,偏綠,質硬,水銹較多;②層,厚0~0.6米,深灰褐色土,夾雜大量綠銹斑、灰白色絮斑;③層,厚0~0.7米,灰褐色土,近水相,夾雜大量綠銹斑,少量紅燒土塊。①、②層出土遺物較多,③層遺物較少(圖六)。

3.灰坑

5座,編號為H5、H6、H7、H8、H10。

H5位于T2118西南部、T2117東南部。開口于臺Ⅰ⑦層下,打破生土。南部未揭露,平面推測為圓角四邊形。坑壁呈斜坡狀,坑底鍋底狀。揭露部分南北寬1.8、東西長7.9、深0.45米。填土深灰色,土質較硬,底部顏色偏青灰色,土質稍軟。陶器以泥質陶為主,少量夾砂陶,可辨器形有泥質灰陶盆、夾砂紅褐陶T字足鼎等(圖七)。

H6位于T2120南部。開口于臺Ⅰ①層下,打破生土。平面呈不規(guī)則的曲尺形,向南延伸出探方外??颖诔市逼聽睿拥族伒谞?。在探方內揭露的總長度3.7、寬度2、深0.8米。填土青灰色,土質較松,有少量的紅燒土塊。陶器以泥質陶為主,少量夾砂、粗泥陶,可辨器形有圈足罐(圖八)。

H7位于T2121東南部,部分伸出探方外,未全部揭露。開口于③A層下,打破⑦層和生土。平面推測為圓形或橢圓形,壁面呈斜坡狀,底面高低不平。揭露部分東西長1.2、南北寬0.8、深0.5米。填土為深灰色粘土,土質較松。含少量泥質紅、灰陶等,可辨器形有圈足罐(圖九)。

圖八//H6平、剖面圖

圖九//H7平、剖面圖

H8位于T2121中東部,部分伸出東壁外。開口于③A層下,打破⑦層和生土。平面呈不規(guī)則形,壁面呈斜坡狀,底面近平。最長1.75、深0.4米。填土為淺青灰色粉土,土質松軟。出土少量陶片,以泥質陶為主,少量夾砂陶,可辨器形有罐、盆等(圖一〇)。

H10位于T2211東南部。開口于②B層下,打破臺Ⅱ和生土。平面近圓形,直壁稍傾斜,底面呈臺階狀。東西約1.1、南北1.15、最深1.5米。填土分為3層:①層,深0~1.2米,填土為黃褐色斑土,夾雜大量紅燒土塊;②層,深1.2~1.4米,灰褐色土,夾雜大量紅燒土塊,質地堅硬,出土較多泥質灰陶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盆等;③層,深1.4~1.5米,青灰色土,質地較軟,較純凈,無包含物。

4.墓葬

3座,皆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編號M1、M2、M3。

M1位于T2119中部,開口②B層下,打破臺Ⅰ②層。墓向177°。直壁,平底,墓底南高北低。墓坑長2、寬0.54~0.56、深0.2~0.39米。填土灰褐色,顏色偏深,夾雜有少量燒土粒、炭粒,包含少量良渚文化晚期陶片。人骨基本保存完好,骨質酥軟,仰身直肢,年齡大概在30~40歲,男性,未見葬具。出土遺物14件,其中陶器13件、玉器1件(玉錐形器)。陶器主要有鼎、豆、罐、雙鼻壺、盆等(圖一一、圖一二;彩插一‥3)。

圖一 //H8平、剖面圖

圖一一//M1平、剖面圖1、11、14.陶器蓋2—4、13.陶雙鼻壺5.陶圈足盆6.玉錐形器7.陶鼎8.陶豆9、12.陶平底盆10.陶圈足罐

M2位于T2212中部,開口②B層下,打破臺Ⅱ②B層。墓向200°。墓坑長2.25、寬0.54~0.56、深0.08~0.25米。填土灰褐色,夾雜少量燒土粒、炭粒。殘存頭骨骨殖,年齡性別不明,未見葬具。出土遺物12件,陶器10件、玉器1件(玉錐形器)、石器1件(石鉞)。陶器主要有鼎、豆、罐、盆、器蓋、紡輪等(圖一三、圖一四;彩插一‥4)。

M3位于T2112西部,開口②B層下,西南部被一晚期坑打破,打破臺Ⅱ②B層。墓向202°。墓坑長1.88、寬0.72~0.74、深0.19~0.22米。填土灰褐色,有少量紅燒土顆粒。人骨不存,未見葬具。出土遺物4件,均為陶器,有豆、雙鼻壺、器蓋、盆等,保存較差(圖一五)。

5.堆石遺跡

1處。位于T2117中北部、T2116東北部。與臺Ⅰ②層堆積摻雜一起。開口于②B層下。平面分布不規(guī)則,大致分為三片,T2117中北部面積較大,T2116東北部面積小,燒土遺跡西側零星分布。遺跡整體分布在長寬9~10米的范圍內,堆石石塊大小不一,邊長約2~43厘米,一般集中在10~20厘米左右,顏色淺紅色,屬于火成巖。推測這片堆石當是建筑土臺過程中的一道工序,夾雜在堆土中起到加固邊坡的作用(圖三)。

6.燒土遺跡

1處。位于T2117東部和南部,南北延伸出探方外。開口②B層下,疊壓臺Ⅰ②層。平面呈東北—西南向長條狀,西南寬,東北窄,探方外延伸部分未清理,僅做鉆探,發(fā)現(xiàn)其向北延伸約10米,向南延伸約5米。揭露部分長10.75、寬1.3~4.95、厚0~0.55米。堆積以燒土顆粒、燒土塊為主,夾雜灰褐色土,包含少量陶片、石塊等。由于燒土塊有平面的部分普遍朝上,遺跡整體比較平整硬實,可能是供人行走的路(圖一六)。

三、遺物

遺物主要出土于墓葬、土臺堆筑層和邊緣的廢棄堆積中,灰坑出土遺物不多。分為陶器、石器、玉器、角器等,介紹如下。

1.陶器

陶質主要為泥質陶、夾砂陶,此外還有少量的粗泥陶;陶色以紅褐色和黑色為主,少量灰色、褐色。裝飾以素面為主,有少量紋飾,種類有凹弦紋、凸棱紋、戳印紋、刻劃紋、籃紋等。主要器類有鼎、平底罐、圈足罐、紅陶罐、豆、盤、平底盆、圈足盆、杯、缸、器蓋、紡輪等。

鼎按照領部有無可分為二型。

A型5件。侈口,無領。T2117臺Ⅰ③‥2,夾砂紅陶。方唇,唇面有凹槽,折沿,沿面內側有一道凹弦紋,溜肩,鼓腹,腹部殘存兩道凸棱紋??趶?2.6、殘高6.4厘米(圖一七‥1)。T2120⑧‥5,夾砂紅褐陶,圓唇,折沿,斜肩,沿內側面有一道凹槽,殘高6.1厘米(圖一七‥2)。T2121⑤‥2,夾砂紅陶。圓唇,雙折沿,斜肩,上沿面有一道凸棱,下沿面有兩道凹弦紋。殘高6.2厘米(圖一七‥3)。T2117臺Ⅰ⑥‥5,夾砂紅陶。圓唇,雙折沿,上沿面有一道凸棱,下沿面有兩道凹弦紋。殘高4.3厘米(圖一七‥4)。T2120③‥6,夾砂紅褐陶。圓唇,斜肩,沿面有三道凹槽。殘高6厘米(圖一七‥5)。

同時,東博會為南寧的住宿餐飲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特別是東博會期間,旅游人次劇增,促進了住宿、餐飲業(yè)的發(fā)展。南寧市住宿、餐飲為吸引外來旅游者,不斷融入東盟元素,東盟文化美食節(jié)等美食活動得到了旅游者的青睞。

圖一二//M1隨葬器物圖

圖一三//M2平、剖面圖

圖一四//M2隨葬器物圖

圖一五//M3平、剖面及隨葬器物圖

B型3件。侈口,有領。M1填土‥1,夾砂黑陶。圓唇,小平沿,斜弧肩,鼓腹。殘高5.2厘米(圖一二‥5)。T2113G2②‥2,夾砂灰褐陶。尖圓唇,小平沿,斜領。殘高4.8厘米(圖一七‥6)。T2121⑤‥8,夾砂灰陶。圓唇,折沿,短頸,斜弧肩。殘高3.6厘米(圖一七‥7)。

此外,還有各類鼎足,魚鰭足(T2117臺Ⅰ③‥9、T2117臺Ⅰ⑥‥3、T2121⑤‥1)、T字足(H5‥2、T2113G2②‥6)、鏟形足(T2117臺Ⅰ③‥8)、錐狀足(T2113G2②‥3)等(圖一八)。

無領罐2件。侈口,折沿。T2113G2②‥7,泥質灰陶。尖圓唇,鼓肩。殘高5.8厘米(圖一九‥1)。T2121⑤‥3,泥質灰陶。圓唇,折沿,斜肩,鼓腹,沿面上有一道凸弦紋,底殘。殘高6厘米(圖一九‥2)。

有領罐按照口部和領部的特征可分為五型。

A型5件。侈口,高領,較厚重。H10:3,泥質灰褐陶。圓唇,直領稍束,圓肩,鼓腹,下腹部和底部殘缺,口沿內側飾有四道凹弦紋,肩部飾有兩道凸棱紋??趶?7、殘高9.1厘米(圖一九‥3)。H10:4,泥質灰陶。方圓唇,唇面一周凹槽,鼓肩,下殘,領內外側飾有多道凹弦紋,肩部飾有兩道寬凸棱紋。口徑24.2、殘高11.6厘米(圖一九‥4)。T2115臺Ⅰ②‥4,泥質灰陶。尖圓唇,口沿內側、領部外側飾有多道凹弦紋??趶?3.2、殘高7.2厘米(圖一九‥5)。T2115臺Ⅰ⑦‥2,泥質灰陶。圓唇,沿外翻,頸部內外皆飾有凹弦紋。殘高7.8厘米(圖一九‥6)。T2120③‥4,泥質灰陶。圓唇,外翻沿,領部外側飾凹弦紋,下殘。殘高6.2厘米(圖一九‥7)。

圖一六//燒土遺跡平、剖面圖(涂灰色的表示石塊,其他為燒土塊)

B型1件。三角形唇,高領。T2117臺Ⅰ③‥7,泥質紅陶。侈口,斜領。殘高2.7厘米(圖一九‥9)。

C型1件。直口微侈,短領。H10‥6,泥質灰陶,外灰內紅。尖圓唇,有領,溜肩,鼓腹,下殘。素面。殘高7.6、口徑9厘米(圖一九‥10)。

D型1件。侈口,束頸。T2113G2②‥9,泥質黑皮陶。圓唇,折沿,斜肩,下殘。殘高3.5厘米(圖一九‥8)。

E型1件。近斂口。T2112臺Ⅱ②‥1,泥質紅陶。有領,頸肩轉角明顯,鼓腹,平底??趶?、底徑8.2、高11.5厘米(圖一九‥11)。

紅陶罐4件。泥質紅褐陶。侈口。T2113G2②‥4,尖圓唇,沿內側出棱,有領??趶?8.8、殘高3.4厘米(圖二〇‥1)。T2117臺Ⅰ③‥5,方圓唇,下垂外翻,折沿,內側出棱,斜領。殘高3.2厘米(圖二〇‥2)。T2117臺Ⅰ③‥4,方圓唇,卷沿,有領,領部肩部分界明顯,有兩道凹槽,沿面上有三排圓形戳印凹窩。殘高4.2厘米(圖二〇‥3)。T2121⑤‥7,尖圓唇,沿外翻,斜領,沿內緣裝飾戳印點紋。殘高3.7厘米(圖二〇‥4)。

豆4件??尚迯偷膬H2件。M1‥8-2,帶器蓋。泥質黑皮陶。斂口,折腹,喇叭狀圈足,圈足中部飾一周凸棱紋,凸棱紋上方裝飾三個長方形凹窩,圈足內面有七道凹弦紋,口徑18.2、底徑12.8、高9厘米(圖一二‥ 2;彩插二‥2)。器蓋M1‥8-1,殘,可修復。泥質灰陶。喇叭圈足狀捉手,素面。蓋口徑17.5、捉手直徑5.4、高4.6厘米(圖一二‥ 1;彩插二‥3)。M2‥10-2,帶器蓋。泥質黑皮陶。斜直口,圓唇,淺盤,圈足較大,有三道凸棱紋、4個圓角長方形的小孔??趶?9.2、底徑13.5、高8.8~9.1厘米(圖一四‥ 2;彩插二‥4)。器蓋M2‥10-1,泥質灰陶,小圈足捉手,口徑18.2、殘高4厘米(圖一四‥1)。其余皆為陶豆殘片。T2120③‥7,豆盤。泥質黃褐陶。斂口,圓唇,折腹,圜底,下殘。殘高5.5厘米(圖二一‥1)。T2121⑤‥4,豆盤。黑皮陶,灰胎。直口微侈,折腹,素面。殘高2.5厘米(圖二一‥4)。T2121⑤‥6,泥質灰陶。口部、器座殘缺,豆盤圜底,細高柄。殘高5.3厘米(圖二一‥6)。

圖一七//陶鼎

圖一八//鼎足

盤3件。H5‥1,泥質灰陶。侈口,方唇,斜弧腹,淺盤,沿下有一圈寬凹槽。殘高4厘米(圖二一‥2)。T2121⑤‥5,泥質黑皮陶,灰胎。斜直口,雙腹,下殘。殘高4厘米(圖二一‥3)。T2120③‥2,泥質黑皮陶。直口,斜弧腹,口沿外側鋬面上戳印兩列圓形凹窩。殘高1.9厘米(圖二一‥5)。

平底盆11件。按照口部特征可分為三型。

A型侈口。按照領部、腹部特征可以分為三個亞型。

Aa型4件,完整或可修復的3件。折沿,斜弧腹。H10‥2,泥質灰褐陶。圓唇,斜弧腹,素面。殘高7.5厘米(圖二二‥7)。M1‥9,殘,可修復。泥質黑皮陶。圓唇,斜直領,鼓肩,斜弧腹,平底略內凹??趶?6.6、底徑9、高9厘米(圖一二‥ 14;彩插二‥5)。M3‥4,可修復。泥質灰陶??诓繗埲?,鼓腹,平底。底徑9.4、殘高6.2厘米(圖一五)。M2‥11,較完整。泥質黑皮陶,黃褐胎。有短領,略鼓肩,弧腹,平底??趶?0.6、底徑14、高7.8~8.8厘米(圖一四‥3)。

圖一九//陶罐

圖二 //紅陶罐

圖二一//陶豆和陶盤

圖二二//陶平底盆

Ab型4件,完整或可修復的2件。折肩。T2117臺Ⅰ③‥3,泥質黑皮陶,灰胎。圓唇,寬卷沿,沿面靠上有三道凹槽,折肩,斜弧腹。殘高7.1厘米(圖二二‥8)。T2112G2②‥7,可復原。泥質灰陶。微侈口,尖唇,束領,凸折肩,弧腹,平底。素面??趶?9.4、底徑14.2、高9厘米(圖二二‥9)。M1‥12,殘,可修復。泥質灰褐陶。尖圓唇,束頸,小折肩,斜弧腹,平底。素面??趶?1、底徑5.5、高7.2厘米(圖一二‥ 12;彩插二‥6)。T2112G2②‥8,泥質黑皮陶。尖圓唇,束頸,鼓腹,底殘。殘高6.8厘米(圖二二‥1)。

Ac型3件。鼓腹。T2117臺Ⅰ③‥6,泥質灰陶。方圓唇,卷沿。殘高4.5厘米(圖二二‥2)。T2112G2②‥11,泥質黑皮陶。尖圓唇,有領,底殘。殘高6.4厘米(圖二二‥3)。T2112G2②‥12,泥質灰陶。圓唇,束頸,頸部有2道凹弦紋。殘高7.8厘米(圖二二‥4)。

B型1件。直口。T2120③‥3,泥質灰陶。方圓唇,斜直領,溜肩,鼓腹。殘高5.9厘米(圖二二‥5)。

C型1件。斂口。T2120③‥1,泥質黑皮陶。T字唇,折腹,底殘。殘高4厘米(圖二二‥6)。

圈足盆1件。M1‥5,殘,可修復。泥質灰陶。直口,平沿,深直腹,下折內收,圈足,稍外撇。腹部有5道凹弦紋??趶?3.4、圈足徑8.4、高6.6厘米(圖一二‥ 13;彩插三‥1)。

雙鼻壺4件,2件可修復。M1‥3,泥質黑皮陶??诓繗垼母?,高圈足,圈足上飾一周凹弦紋。殘高9.2、底徑8.2厘米(圖一二‥ 9;彩插三‥2)。M1‥4,殘,可修復。泥質灰陶,原先可能有黑皮。直口,高長頸,扁鼓腹,矮圈足,口部對稱附有一對小貫耳,頸部飾三道凸棱紋??趶?.4、圈足徑7.2、高12.4厘米(圖一二‥10)。M1‥13-2,殘,可修復,帶有器蓋。泥質黑皮陶。雙鼻殘缺,直口,高領,扁腹,高圈足,圈足上部飾有四個矩形小孔,口徑5.6、圈足徑6.6、高10.8厘米(圖一二‥ 11;彩插三‥3)。器蓋M1:13-1,泥質黑皮陶。淺子母口,喇叭狀捉手,中間有一縱向貫孔。殘高2.6、蓋面徑4.8厘米(圖一二‥6)。

缸2件,皆殘。T2112G2②‥10,夾砂灰陶。方唇,斜直口,斜直腹,腹部裝飾交錯籃紋,底殘。殘高9.8厘米(圖二三‥4)。T2115臺Ⅰ②‥3,缸腹片。夾砂紅褐陶。表面飾籃紋。殘高18.8厘米(圖二三‥8)。

器蓋9件。完整或可修復的4件。M1‥14,殘,可修復。夾砂灰陶。蓋身直口,平沿,弧腹,馬鞍形器耳,器耳正面裝飾多道刻劃紋??趶?6.6、高6.1厘米(圖一二‥ 4;彩插三‥4)。M1‥1,殘,可修復。泥質灰陶。子母口,喇叭狀捉手,中間有一縱向貫孔。素面。蓋口徑5、蓋紐徑4、高3.5厘米(圖一二‥ 3;彩插三‥5)。采‥4,泥質灰陶。子母口,捉手殘。直徑7.2、殘高1.5厘米(圖二三‥2)。M1‥11,較完整,泥質灰陶。喇叭狀圈足捉手??趶?.2、高3厘米(圖一二‥7)。M2‥7,完整,泥質黑皮陶,柱狀捉手,中空,口徑9~9.2、高2.1~2.3厘米(圖一四‥7)。T2113G2①‥2,呈倒漏斗狀,捉手殘缺,口徑5.7、殘高1.7厘米(圖二三‥1)。

圈足2件。T2117臺Ⅰ⑥‥4,泥質黑皮陶。圈足徑9.6、殘高4.5厘米(圖二三‥5)。H6‥1,圈足罐圈足部分。泥質紅陶。圜底,圈足外撇,足外緣有一周凹槽。圈足徑16、殘高2.7厘米(圖二三‥6)。

把手1件。T2120③‥5,泥質紅陶??赡転楸P或碟的把手,器體平底內凹,把手斜上,頭端獸狀,有兩角和兩眼。把手長2.5、殘高2.9厘米(圖二三‥3)。

紡輪2件。T2120④‥1,泥質紅陶。平面近圓形,截面呈饅頭形,鉆孔較小。直徑3.8~4、孔徑0.2、厚1厘米(圖二三‥7)。M2‥12,泥質黑皮陶。平面近圓形,橫截面呈圓角長方形。直徑4.7~4.9、孔徑0.2~0.4、厚1厘米(圖一四‥6)。

鉆孔腹片1件。T2113G2②‥8,夾砂灰黑陶??赡苁枪薜母蛊?,表面鉆兩個圓孔,橫向排列,單面實心鉆??讖椒謩e為0.3、0.4,殘高11.6厘米(圖二三‥9)。

2.石器

皆為磨制石器,主要器類有鉞、錛、鑿、刀、鏃、破土器、犁、礪石等。

鉞5件。按形狀可以分為二型。

A型1件。整體呈長方形,較扁薄。M2‥1,稍殘。淡青灰色。扁平長方形,右上角有一短肩。上部有一穿孔,雙面管鉆而成,直刃。長12.8、刃寬7.8、孔徑1.5~1.8厘米(圖一四‥ 4;彩插三‥6)。

圖二四//石錛、石鑿和石鉞

B型4件。整體呈梯形,上窄下寬。T2117臺Ⅰ⑥‥2,殘。表面經侵蝕呈瘤狀。頂部、刃部殘缺。穿孔雙面管鉆而成。殘長8.8、寬6、厚1~1.5、孔徑2~2.1厘米(圖二四‥8)。H10‥1,殘甚,僅剩穿孔部分。穿孔為雙面管鉆而成。殘長9.5、殘寬5.5、復原孔徑為3.3厘米(圖二四‥9)。采‥6,頂部和刃部殘缺,殘存中間鉆孔部分。殘長6.7、寬12.6、厚0.5、孔徑約3.7厘米(圖二四‥10)。采‥3,較完整。頂部較平直,刃部較弧。穿孔偏上,雙面管鉆。長11.3、寬7.9~9、最厚約0.7、孔徑2.6厘米(圖二四‥12)。

錛8件,單面刃為主,按照形狀可以分為二型。

A型2件。平面呈長方形,較厚重。T2113G2①‥3,基本完整,頂部圓弧。長7.8、寬4、厚3~3.6厘米(圖二四‥6)。T2113G2①‥4,頂部完好,下部稍殘。長8.7、寬3.6~4.4、厚3~3.6厘米(圖二四‥7)。

B型6件。平面呈長方形,較規(guī)整,稍扁薄。T2117臺Ⅰ⑥‥1,稍殘。長約5.9、寬2~3.2、厚0.7~0.8厘米(圖二四‥1)。T2118臺Ⅰ⑥‥1,頂部殘缺,表面有疤痕。殘長6.7、寬4.5、厚2.2~2.9厘米(圖二四‥5)。T2117臺Ⅰ③‥1,稍殘。長5.4、寬3、厚0.2~1厘米(圖二四‥2)。T2115臺Ⅰ②‥1,殘。長6、寬2.8、厚0.3~1.1厘米(圖二四‥3)。T2121④‥1,頂部和刃部殘缺。殘長10.8、寬5.5~5.8、厚2.2~2.5厘米(圖二四‥11)。

鑿3件。長條形,較厚重。T2118臺Ⅰ③‥1,較完整。頂部較直,正面較平,背面凸弧,單面刃。長6.7、寬2.3、厚1.1~1.6厘米(圖二四‥4)。T2118臺Ⅰ③‥2,殘。兩面刃,表面有使用留下的疤痕。長15.3、寬4~4.7、厚3.5~5.2厘米(圖二四‥14)。T2112G2③‥1,頂部略殘。單面刃,表面有琢痕。殘長13.9、寬4.1、厚3.5~4.4厘米(圖二四‥ 13;彩插一‥5)。

圖二五//石器和角器

刀2件。T2118臺Ⅰ⑥‥2,稍殘。整體近似半圓形,弧背直刃,單面刃。長16.3、寬12.1、厚0.8厘米(圖二五‥1)。采‥2,前端和后端殘缺,僅剩中間部分,一面平一面弧凸,兩邊有刃,比較圓鈍。殘長5.3、寬3~3.3、最厚0.8厘米(圖二五‥5)。

耘田器(V形石刀)1件。采‥5,殘。平面應呈“凸”字形,凸榫和兩翼的折角殘缺,刃部平面呈“V”字形,夾角近140°。殘高7.1、寬10.8、厚0.2~0.8厘米(圖二五‥2)。

鏃1件。采‥1,鋒部、鋌部殘缺,應為長柳葉形,鏃身橫截面呈菱形。殘長6.2、寬2.4厘米(圖二五‥3)。

犁1件。T2116臺Ⅰ③‥1,平面呈三角形,后端殘缺,兩側邊為單面刃,器身有縱向的兩個穿孔,下面一個殘缺。殘長12.7、厚0.8厘米(圖二五‥6)。

礪石3件。T2112G2②‥2,殘。整體呈梯形,邊緣破損殘缺,使用面較平,縱剖面近三角形。殘長12.7、最寬10.3、厚1.7~3.9厘米(圖二五‥7)。T2112G2①‥1,一側有邊,其余皆殘缺,正面光滑,中部略凹陷,背面粗糙較平。殘長8.5、殘寬5.55、厚2.5~4.8厘米(圖二五‥8)。T2112G2②‥3,略殘。整體呈不規(guī)則梯形,正面和兩個側面有磨痕和溝槽。殘長30、寬13.6~22、厚8.8~9厘米(圖二五‥9)。

矛1件。T2113G2②‥1,毛坯,打制而成未經使用。長16.2、寬3.2~4厘米(圖二五‥10)。

破土器(石耨刀)1件。T2118臺Ⅰ③‥3,略殘。整體呈靴形,有一短柄,主體部分下端和前端有刃,皆單面刃,器體邊緣有使用留下的疤痕。高約28、寬7.3~7.5、柄長9、厚0.6~2厘米(圖二五‥ 11;彩插一‥6)。

3.玉器和角器

玉錐形器2件。M1‥6,較完整?;野咨?。截面圓形,尾端有一短榫,上面實心對鉆一小孔。長6.5厘米(圖一二‥8)。M2‥2,稍殘。黃白色。截面為圓形,有短榫,榫部對鉆一小孔,實心鉆。長7.5厘米(圖一四‥ 5;彩插一‥7)。

角器1件。T2113G2①‥1,鹿角殘塊。錐狀。有使用和切割痕跡,功能不明。殘長8.5厘米(圖二五‥4)。

四、小結

1.遺址的形成過程

根據遺址地層堆積和遺跡,可以大略推斷出遺址的形成過程:在史前人類到來之前,這里是一片水域。良渚文化時期,陸續(xù)有人在此活動,留下了零星的灰坑遺跡(H5、H6等),但從出土物極少來看,可能是取土之用。在此之后,大批良渚文化時期的古人在此定居,營建了東西以G2相隔的兩座土臺(臺Ⅰ、臺Ⅱ),土臺邊緣埋入墓葬(M1、M2、M3),土臺中部則用來居住生活(燒土遺跡、堆石遺跡)。隨著聚落的繼續(xù)經營,G2慢慢被填滿,兩座土臺連成一片。這種聚落形態(tài)是嘉興地區(qū)典型的臺墩聚落模式,和桐鄉(xiāng)普安橋、海鹽仙壇廟等遺址一致。良渚文化結束之后,商周、漢六朝和唐宋時期在此也遺留下了少量的人類活動痕跡。

由于發(fā)掘區(qū)位于遺址南部邊緣,目前還不了解中心位置是否有其他土臺單元以及更早的遺存。

2.遺址年代

姚家浜遺址T2121⑤‥8陶鼎與新地里[2]G1②‥9Ⅶ式鼎(第6段)、徐步橋[3]M12‥4鼎(第三期一、二段)、叭喇浜[4]M7‥4陶鼎相似。T2121⑤‥4陶豆與新地里G1②‥81Ⅷ式豆、T602⑤‥10口沿相近,M1‥8陶豆與徐步橋M8的BaⅢ式豆相近。T2115臺Ⅰ②‥4、T2115臺Ⅰ⑦‥2有領罐與新地里T507⑤‥11有領罐(晚期)相近。T2117臺Ⅰ③‥3、T2112G2②‥7平底盆與新地里T507⑤‥11平底盆相近,M1‥12與新地里的AⅡ式盆(4段)類似。M1‥4雙鼻壺與新地里AⅡ式雙鼻壺相近,但腹部要淺些(3段,或晚到4段),與龍?zhí)陡郏?]M18‥12也類似。

結合層位關系,可以將遺址的形成過程分解成三個小階段,分別以H5、H6,臺Ⅰ、臺Ⅱ、M1、M2、M3,G2、地層③—⑨層為代表。因為H5、H6出土遺物太少,難以確定年代,只能觀察后兩組單元的出土物。結合之前典型遺物的分析,筆者認為遺址的年代整體屬于良渚文化晚期。

領隊:王寧遠

發(fā)掘:閆凱凱章竹林沈明生祁自力趙峰周林

繪圖:侯貝貝文倩倩閆凱凱

攝影:李永嘉閆凱凱

執(zhí)筆:閆凱凱王寧遠章竹林

[1]發(fā)掘中未發(fā)現(xiàn)漢六朝時期的遺跡,僅在地表發(fā)現(xiàn)有這一時期的墓磚。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地里》,文物出版社2006年。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北部地區(qū)良渚文化墓葬的發(fā)掘(1978-198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建所十周年紀念》(1980-1990),科學出版社1993年。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鄉(xiāng)叭喇浜遺址發(fā)掘》,《滬杭甬高速公路考古報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

[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鹽市博物館:《浙江海鹽縣龍?zhí)陡哿间疚幕沟亍罚犊脊拧?001年第10期。

(責任編輯:黃苑;校對:朱國平)

江蘇丹陽馬家雙墩D1及出土器物

2014 Excavation Report of the Yaojiabang Site in Haining,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The Museum of Haining

The Yaojiabang site is located at Haichang Street in Qinmin Village,Haining,Zhejiang Province.It’s a typical platform site dating to the Liangzhu Culture through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 excavation in 2014 was carried out mainly in the south of the site,which revealed a large number of Liangzhu Cultural relics.These materials provide new data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settlement pattern an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Liangzhu Culture in Hangjiahu area.

Yaojiabang Site;Liangzhu Culture;platform

1.雙墩D1第8層堆積情況(俯拍)

2.雙墩D1M1(南—北)

3.原始瓷豆(D1M1‥5)

4.原始瓷豆(D1M1‥6)

5.原始瓷豆(D1M1‥7)

6.原始瓷豆(D1M1‥8)

K871.13

A

2017-04-10

猜你喜歡
圓唇灰陶陶片
山東日照市馬莊遺址周代墓葬發(fā)掘簡報
探究天津東麗博物館藏張貴莊戰(zhàn)國灰陶器
澄邁福安窯出土瓷器鑒賞
稷山郭家棗園遺址東周時期圓陶片用途淺析*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復
論圓唇在聲樂教學中的效果
一件西晉灰陶獸的再修復
安徽泗縣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的調查與研究
陶器
拾到一塊陶片的快樂
渭南市| 大足县| 皋兰县| 武定县| 嘉祥县| 孝感市| 台北县| 浦城县| 斗六市| 鄂托克前旗| 乌拉特前旗| 都匀市| 承德市| 嘉鱼县| 筠连县| 沙湾县| 奉化市| 江阴市| 峨边| 循化| 五常市| 南乐县| 蓝山县| 蚌埠市| 巴里| 明溪县| 桐乡市| 时尚| 贵定县| 丰镇市| 巴塘县| 通化县| 广宁县| 江城| 偃师市| 连南| 舒城县| 崇阳县| 康定县| 潼南县|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