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榮華
摘要:進行英語閱讀教學可以鞏固和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學生學習語言和感受語言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階段進行的閱讀教學是應該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以年級劃分,分別開展拼讀、認讀、朗讀和初步的閱讀訓練。
關鍵詞:教學目的 教學模式 教學策略 教學渠道
根據(jù)英語新課程標準,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通過日常英語教學,我想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符合小學生學習語言的認知規(guī)律,以年級劃分,分別進行拼讀、認讀、朗讀和初步的閱讀訓練。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閱讀教學的教學目的
小學階段只要求學生讀懂一些簡單的短文,難度不大,但作為起始階段,方法的掌握、習慣的形成卻是非常重要的。依據(jù)小學生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首先,培養(yǎng)拼讀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掌握單詞的拼讀感到困難,因此我們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如在實際教學中我就嘗試采用了“直接拼音法”。這是一種按字母或字母組合的讀音規(guī)則拼讀和拼寫單詞的方法,它既可以內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看見詞能讀出來和聽音能寫詞的能力,同時還可以防止學生死記硬背等壞習慣的形成。其次,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朗讀方法和閱讀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五六年級的學生對語音是比較敏感的,一旦讀得不準,形成習慣,改起來不容易了。因此,應在實際教學中盡量使用標準的錄音,讓學生模仿,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標準地道的語音、語調。然后教師可以再輔以朗讀技巧的講解,讓學生在有意義的語流中掌握標準的語音、語調、重音、意群與節(jié)奏。再次,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閱讀教學的教學模式
目前小學階段“讀”的要求一般相當于基礎教學階段英語課程標準一級、二級的要求。根據(jù)教育部頒布的小學英語教學基本要求,一級中的語言技能對讀的要求是:(1)能看圖識;(2)能在指認物體的前提下認讀所學的詞語;(3)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小故事。二級中的的要求是:(1)能認讀所學詞語;(2)能根據(jù)拼讀規(guī)律讀出簡單的單詞;(3)能讀懂教材中的要求或指令;(4)能讀懂問候卡等中的簡單信息;(5)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和小短文,養(yǎng)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6)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因此根據(jù)課標和日常教學我認為: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應分年級實施。(1)小學四年級以聽、說為主線,在圖片、簡筆畫和教師的幫助下能從總體上理解閱讀內容,從聽到說,循序漸進。(2)小學五年級先聽錄音看范文,大體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內容,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講解文章,對文章內容有更詳細的認識,再分組或分角色誦讀文章,理解文章后,完成課后練習。(3)小學六年級也先通讀短文,對短文有一個初步總的印象。在通讀文章之后,能根據(jù)圖片或上下文解決短文中新的單詞,短語,為語言的輸出作準備。在掌握課文中的單詞、短語、句子之后回到課文,對整篇文章做進一步理解。再讓學生提筆改寫或仿寫短文,作為語言的輸出。聽、說、讀、寫是一個有機的互相聯(lián)系的整體,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聽、說、寫來提高教學的效果。
三、閱讀教學的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我們還應根據(jù)不同年年級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1.針對四年級學生采取師生互動型策略。這種策略有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積極參與,關系融洽。教師先通過自己繪生繪色地講述故事、運用實物、播放錄音、多媒體展示等多種手段引出閱讀材料,使學生初步感知,并產生要閱讀的興趣。再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學生的交流、老師的講解下理解一些單詞、詞組的含義與用法。同樣可以設計一些Yes/No的問題或簡單的選擇題,讓學生反復閱讀,仔細體會。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閱讀材料的特點進行表演、復述等,憑借互動共振的效應,促進語言材料的內化。
2.針對五六年級學生采取主動參與型策略。這種策略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閱讀理解,因為現(xiàn)今的閱讀教材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極有利于將知識化難為易。學生閱讀之前,教師提出一兩個指導性問題,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帶著問題快速閱讀,其目的是給學生的第一次閱讀確定一個目標或任務。再出一些細化的問題,要求學生細讀課文后,生生之間或師生之間展開交流、討論,來梳理全文信息。再讓學生跟讀錄音,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培養(yǎng)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閱讀的最終目的是開闊學生的眼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活躍學生的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和能力。為達到這個目的,在學生對篇章的結構、內容及融合的知識點有了較好的掌握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整體吸收和運用,引導學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進行交際活動。例如運用所學重點詞、重點句型設置場景進行說話、寫話練習,或結合短文話題及提供的圖片開展說寫等,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語言,實現(xiàn)知識的正遷移作用。
四、閱讀教學的教學渠道
英語閱讀教學發(fā)生在課內與課外兩個場所。通過實際教學我發(fā)現(xiàn),英語閱讀教學的主渠道應該是在課堂,因為課堂中的課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能引導學生如何從文字信息中獲取事實、觀點和信息;如何理解不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如何欣賞;如何評價等等。同時,教師還能指導學生如何使用工具書等。我們要鼓勵五六年級的學生閱讀課外英語報刊和英語書籍,同時他們可以利用網(wǎng)絡進行網(wǎng)上閱讀。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取的閱讀技巧才會在課外閱讀中得到鞏固,他們的閱讀能力才會得到進一步地提高。
參考文獻:
[1]魯宗干.小學英語教師手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2]李英,黃艷明.英語新課程教學設計[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