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琦 郝 葵 (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454000)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休克”研究:根源、影響及策略
張雅琦 郝 葵 (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454000)
在不同文化的交際和適應過程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壓抑、煩躁等心理反應,這便是“文化休克”現象?!拔幕菘恕痹从跂|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差異性、東西方不同的等級觀念和文化定勢的干擾。同時,“文化休克”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跨文化交際產生作用和影響。針對“文化休克”的消極作用,我們可以采取提高文化的適應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采取兼容并包的正確態(tài)度策略,以促進跨文化交際的發(fā)展與進行。
跨文化交際;文化休克;根源;影響;解決策略
胡冰、劉景慧等(2013)提出,不同文化之間既存在著共通化,也存在著差異化。共通使得不同背景的組織或個體間的跨文化交際成為一種可能;差異則會導致不同背景的組織或個體在跨文化交際中形成交流障礙,導致跨文化交際停滯,主要表現是“文化休克”。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是全方位的,但是跨文化人際交流仍然是基礎。從認識與實踐的角度來看,認真對待跨文化交流中出現的“文化休克”,有助于人們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人際交流,為成功的跨文化組織交流和國家之間的交流奠定基礎。
“文化休克”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祖曉梅在其著作《跨文化交際》(2015)中,提出“文化休克”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過去熟悉的文化規(guī)則在新的環(huán)境中不再適用,而新的文化模式對于陌生人來說不是庇護所而是冒險的場所。因此,對“文化休克”的根源進行分析意義重大。
(一)東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差異性
在我國,人們普遍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其核心主張即“禮”的觀念早已深入國人之心?!墩撜Z?顏淵》記載孔子曾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其中“非禮勿言”的意思是人們日常言語要合乎“禮”,同時使用的語言表達等也因倫理角色而變化。儒家核心的哲學倡導“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界和睦相處、和諧統(tǒng)一,注重國家、團體、家族等群體性利益,從而形成了以集體主義為主的社會價值觀。在中國五千年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觀中,人們普遍倡導和堅持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全體社會成員秉承尊重老人的優(yōu)良作風。
與之相反的是,西方的“自由平等主義”深深根植于其傳統(tǒng)文化中,這一社會價值觀倡導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其價值取向決定了西方社會視個人利益高于一切,認為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人不迷信特權階級和傳統(tǒng)的約束,堅持獨立、進取和創(chuàng)新。西方社會重視自我的人生價值和個體意識的形成和培養(yǎng),不論其出身和社會背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奮斗和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達成自己的愿望,并得到社會的接納和認可。由于西方社會經濟發(fā)展迅速,西方社會的各種職業(yè)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人們的生活壓力隨著激烈的社會競爭而更加講求高效。老年人會因為年紀原因導致精力等大幅下降而遭受到冷遇。與此同時,西方社會中的家庭結構與我國家庭相比較為松散,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子女長大成年之后就會與父母分開居住,這是西方社會長期形成的一個傳統(tǒng)習慣。雖然西方國家有著完善且發(fā)達的社會養(yǎng)老機制,但老人時常會感到孤單又寂寞。因此,“老”漸漸成了一個回避的話題。
(二)東西方不同的等級觀念
在我國,社會關系主要是以家庭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上升到社會意識形態(tài)角度分析即是孝悌思想,但是孝悌思想的本質卻是一種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人處于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當中,而且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的社會關系,并且也正是孝悌思想的深化才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掩飾了赤裸裸的不平等制度,這些不平等觀念可以從漢語年齡和姓名稱謂委婉語中體現出來。嚴格的禮法教育也對我國的語言的產生與發(fā)展產生了比較大的深遠影響,比如家庭當中,晚輩是不可以直接稱呼長輩姓名;晚輩的稱呼也不能夠和長輩擁有類讀音的字出現;而晚輩也要完全服從長輩的安排,并且在實際生活中還體現在具體的上下、長幼、主賓以及男女等的不同區(qū)別;在活動中,座位安排以及發(fā)言的順序也有相應的要求,這些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卻充分體現出了不平等的等級制度。
西方的等級制度以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最為典型。西方的封建社會體系是在六世紀建立的,并且經過不斷的發(fā)展,直到十一世紀時才基本上確定了一種全新的社會體系,并且這種體系的形成也是擁有著特定的歷史條件。公元三世紀時期,羅馬帝國實行了嚴厲的奴隸制體系,這也是為封建社會的形成提供了基礎,與此同時,日耳曼帝國也開始逐漸征服歐洲大地,其獨特的土地制度以及社會制度也使得整個社會群體的組成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自此農民的土地徹底被剝奪,而只能淪為征服者的勞動奴隸,進而為封建社會的盛行提供了條件。教會擁有較大的主宰權。因此,西方社會并未形成如中國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
(三)文化定勢的干擾
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會以對方本族文化的固定看法來提前預測對方的行為或者思想,這種固定看法便是所謂的“文化定勢”或者“刻板印象”。
我們在收集另外一個國家或者異域文化的資料時,我們可能已經對其有一種先入為主的主觀偏見。例如:我們普遍會認為美國人熱情好客、德國人嚴謹踏實、法國人浪漫風趣、英國人紳士保守、猶太人聰明靈活等。但是這些主觀想法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錯誤的,不過是人云亦云的結果。
如果我們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拘泥于這些已有的印象,用固有的想法進行交際,而不愿做出改變,往往會導致“文化休克”,不僅影響我們對別人行為的感知,而且會影響到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例如中國教師對日本、韓國學生有沉默寡言、內向害羞的想法,在課堂上回減少對他們提問的次數,這樣就會使他們缺乏鍛煉口語表達的機會,影響他們綜合漢語能力的提高。同樣,漢語教師會認為歐美學生好動活潑,為了在有限的課時中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在課堂管理方面偏向于使用嚴格的規(guī)定,這樣與學生的心理認知不符合,會嚴重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漢語的動機,可能會導致學生對學習漢語產生厭煩、氣餒等消極情緒。
(一)積極方面
從某種程度上說,“文化休克”讓身處異國文化的人們提供了重新理解和認識新文化的機會,而通過這種適應和學習,人們會增強迎接挑戰(zhàn)的勇氣。阿德勒認為“文化休克是一種深刻的學習經歷,導致較高程度的自我意識和個性的成長?!彼J為,不應把文化休克看作是一種疾病,把對異文化的適應看作是“病愈”,應當把文化休克看作是跨文化學習經歷的核心?!拔幕菘恕辈粌H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更有利于促進跨文化組織交流和跨文化國家交流,有助于促進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二)消極方面
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母語文化中的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已經成為其進行交際的慣用方式,并依靠這些來獲取更多的認同和認可。當一個人進入到異國文化中,原先賴以生存的交際法則和模式無法發(fā)揮其作用,因此產生焦慮和忐忑不安,用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定勢消極評價東道國文化,甚至產生對異文化厭惡之情。人在進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之后的一段時間,便會進入到休克階段。此時,對新的文化、環(huán)境、食品、人民新鮮感消失,興奮和樂觀的感覺很快被失望和焦慮所取代。由于文化不同、價值觀念差異、環(huán)境陌生等,逐漸感到孤立無援,進一步的交流受到挫折和阻礙,這時會產生失落、沮喪、壓抑,甚至是敵視的心理。有的人無法忍受文化休克,采取逃避和回避的態(tài)度,無法度過文化休克階段。
(一)提高文化的適應能力和理解能力
雖然“文化休克”無法回避,但是我們應當學會擺脫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在海外教授漢語時設身處地用當地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和表達。
為了克服“文化休克”的影響,作為漢語教師的我們一定要注意文化適應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和不斷提高。在《跨文化交際通論》中,作者蔡榮壽、金芳穎(2009)提出,它是跨文化交際中連接主體與客體的語言、文化及情感的橋梁和紐帶,是有效溝通的技巧、藝術和能力。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理解能力要求我們能夠根據交際對方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或者情感經歷等,對別人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寬容,這樣我們可以更好地開展跨文化交際。但是,文化適應能力和移情能力不代表全盤接受或盲從異國文化,而是一定要把握好這種文化適應和理解的范圍和程度,盡可能達到最理想的狀態(tài),即求同存異。從其他文化反觀原來的文化,同時又能夠對他文化取一種較為超然立場。
提前了解異文化的語言、風俗人情、生活習慣和交流模式、非語言行為等或準備相關資料,會使我們面對異國文化的人們更加自如。例如,飲食差異是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不可避免的問題,慣于用筷子的中國人在西方國家用刀叉時感到并不習慣。同時,中國長期以來講究社會等級,在交際時體現出身份尊卑、上下有別和年齡差異。而西方社會崇尚平等主義和個人價值,人們一般可以直呼其名。
(二)采取兼容并包的正確態(tài)度
信息網絡時代促成了文化多元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局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世界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家園。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政治等因素有相異之處,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爭艷的景象。我們既要認同本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對各國文化采取友好的兼容并包的正確態(tài)度。
各民族、國家之間的不同文化交往和互相碰撞奠定了世界進一步多元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承認和接受多元文化,甚至每個人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是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共存的環(huán)境中最基本的文化態(tài)度。孫佳明在其碩士論文《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休克”現象研究》(2013)指出,“文化休克”是一種客觀現象,誰都無法回避,也無法制止。但同時“文化休克”也促進著各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實現文化的交融。對外漢語教學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過程,漢語教師在傳授漢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在用中華文化和中國價值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生。正視和尊重文化的地域差異性,是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減緩“文化休克”消極影響的積極策略和手段。唯有如此才能夠以自覺的心態(tài)對待本民族的文化,以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多元文化的差異性。
全球化時代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互動和交往更加頻繁,跨文化交際也逐漸成為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文化發(fā)展的狀況將不是各自獨立發(fā)展,而是在相互影響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因此,不斷加強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繁榮與融合的必然趨勢。
[1]胡冰,劉景慧,張瑾.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休克及化解策略[J].河北學刊,2013(5):247.
[2]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15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92.
[4]蔡榮壽,金芳穎.跨文化交際通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165.
[5]孫佳明.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休克”現象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