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菊?
摘 要:郭熙是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面,璀璨于山水畫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對中國山水畫的研究也有著如泰斗一般的地位。他大多以北方的山水為創(chuàng)作對象,運用中國畫的筆墨技法表現出了旗幟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山間四季景色,為讀者傳達出特定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內涵。郭熙在山水畫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他打破了傳統(tǒng)山水所創(chuàng)作的手法,已經不再局限于隱居山林而是提倡游歷名山名景,刷新了中國山山水水繪畫的又一個記錄。而且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技法和系統(tǒng)理論知識都在中國山水畫史上鶴立雞群,超凡脫俗,然而郭熙的作品能保持自己獨特之藝術風格,與他個人經歷是密不可分的,為了能夠客觀的分析評價郭熙的山水畫藝術特點,就必須對郭熙進行全面的了解,只有了解郭熙的生活背景和個性特點,才能夠更深刻的體會其山水畫的藝術之美。本文主要從郭熙的繪畫藝術特色出發(fā)來分析他的山水畫的表現手法及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郭熙;山水畫;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6-0164-02
郭熙(1020年~ 1100年),中國宋代繪畫家,理論概述家,字淳夫,河陽文縣人。布衣世家,好道學,善游歷。喜愛畫畫,早期無師承,后臨摹李成作品而受到啟發(fā),自此筆法大有長進。所做《早春圖》《窠石平遠圖》《秋山平遠圖》《樹色平遠圖》《溪山秋霧圖卷》等繪畫作品從多個方面表現畫家對山間四時、風雨、朝暮、明晦的變化,并創(chuàng)“三遠”構圖法,即“高遠、平遠、深遠。”
郭熙山水畫理論成就依舊卓然,《林泉高致集序》中展示文人畫,賦予人美得享受,而且總結時代的繪畫技法,并提出山水畫要有“可行”“可望” “可游” “可居”之景。本文主要從郭熙的繪畫藝術特色出發(fā)來分析他的山水畫的表現手法及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郭熙的傳承
1.郭熙的生平
郭熙一位北宋曾經為宮廷服務的山水畫藝術家。他所參與的藝術活動,也缺少較為細致的資料,星星點點出現在他生前交往過的人和一些著作當中。史料關于他的生平資料并不是很豐富,只有在張安治學者的《郭熙》中曾經有此類推測,約在“1020~ 1100年間,生平年齡大概八十幾歲”。這一結論,應是比較符合實際的。郭熙在熙寧、元豐年這個時間段,前前后后參與了不少藝術文化活動。根據《林泉高致集序》中所談[1],“道家之學”強調作為畫家,寄情于山水而注重個人性情的陶冶, “本游方外”,好比山之基石,則是畫家立根的基礎,郭熙雖然家中并無他人作畫,卻自成畫風,因而“游藝于此”,助他聞名遠近?!?/p>
2.郭熙的師承
郭熙早期并沒有什么師承關系,只是到后來才專注于李成的山水技法,從那時期在筆墨方面大有長進。(宋學士集)有謂:“河陽郭熙以畫山水、寒林得名,蓋得李咸熙筆法[3]。”可以看出郭熙的筆法技巧是從師承李成中而來。
米芾一位與郭熙生于相近年代的一位評論家,就曾指出郭熙山水畫的筆墨技法特點。分別對郭熙作的山水,樹枝樹葉以及樹節(jié)的表現手法均進行詳細的評說,他的技法柔美而富于變化,且并不是一味地、一成不變地重復前人的筆墨技法,而是自出意匠[4]。從郭熙先生的技法特點表現方法能可以看出其師承李成。
但這并非是郭熙所有技法特點,他部分的技法特點明顯與李成已完全不同。因此他能超越地域的局限,能將不同地域的景色完美呈現在一幅畫面上。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作畫的意境和氣勢,他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頗為為嚴謹,所畫山峰縱橫瀟灑,所畫樹枝寥寥幾筆而意趣橫生,所畫枝干娟秀工致,顯示出相當高的造詣。圓潤、清秀也是他的作畫風格,雄壯、濃重依舊是他的曲調。這種表現及處理手法雷同范寬的作畫手法。而郭熙畫中樹枝樹叢,濃淡適宜,墨色輕快,又有幾分董源的技法特點。
縱觀郭熙作品及他自己所著的理論均可看出雖然他多數師承李成的技法,卻也汲取了其他大師的手法,融會貫通,從而獨成一家。郭熙以己之見從而以一個全新的認識應用在山水畫構思表現中。
二、郭熙代表作中所呈現出的特點
1.自然物類的表現
郭熙的山水畫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就有那么幾幅而作為典型代表,都分散收藏于不同的博物文化館中。郭熙在《林泉高致》較為完整的折射出來他對于自然地感受,他將這種對自然的感受的山水觀于自己作品中。在我們品評他的作品之時,我們才能完全的感受到這位畫家對于山水的自然觀有多么深刻的見解,他表現的山水有多么技藝不凡,形象生動。《早春圖》此景象主要繪畫出貧瘠山川離去,萬物淺綠披衣的美妙景色,近處點彩施以墨色,遠近畫面濃淡相間,將自然景色中的生活氣象完美的體現出來。再如《溪山秋霧圖卷》,此景象主要描繪出近處雨后濕漉漉的樹木和山石,以及遠處霧霧蒙蒙的樹木、房屋和峰巒,還有那多變的樹葉融會貫通的將秋的氣息表現出來。
《林泉高致》不留余地的完美體現郭熙游走于大自然間而萌生的各種對自然山水的領悟,和它們的變幻無常,對于山間的所有大小變幻描繪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還提出從不同角度來描繪山形的變化豐富,巍峨壯麗。對山水采用文學中擬人手法,郭熙以大自然中的山川輪回作創(chuàng)作題材,對山川形狀、面貌所流露出的人文氣息在文中也做了闡述?!对绱簣D》對山川地勢的描繪,是獨具一格的對空間,布局的把握,將北方畫家的作畫手法詳盡傳承[5]。
在整個構圖中作者反復醞釀,畫面富有理想和情趣,著力描繪具體的山石樹木,例如構思山體時,畫面里首先布置是主客、虛實、空間,位置,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畫家對于松樹情有獨寄,松樹天生有著獨樹一幟的文化品格,還可以體現出蒼老與古樸的意境,經常借松暢懷心意[6]。繪畫中對于松樹的描繪結合了自己的自然觀理論,對于松樹從多個不同角度進行細致觀察,從而表現出姿態(tài)萬千、婀娜多姿的別味松樹,并與環(huán)境相結合使其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而富有韻味。
2.自然氣象的表現
《早春圖》章法嚴謹,生動明快,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用施以淡墨,表現出山巒,林木等山間的明晦,朝暮,將北方雄渾壯闊的高山連綿盡顯畫面之內。畫面山峰,充滿神秘,唯美之感;山勢蜿蜒曲折,連綿起伏;山形千姿百態(tài),各領風騷;高山層層鋪疊,峰巒壯闊,巍峨屹立,人山共語[7]。雖然是深冬里寒冷枯竭的一派景色,老樹也還沒有發(fā)出新芽,但是悄悄融化的冰川雪水流淌交匯而成了山中的一股清泉從山的深處涓涓而出。寒冷寂靜的冬天即將要告別,冬風帶著就要到來春天的柔情喚醒睡夢中的萬物,萬物都在緩慢睜開惺忪的睡眼,干枯了的樹枝在溫暖的春光下仿佛也賦予了新血液。聽到四季緩慢而來的步伐,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北宋時期的人們對春夏秋冬有了新的認識,根據四季輪回來計劃生活、衣食住行、春耕秋收。又有言,而立之年的郭熙偶遇《驟雨圖》之時,頓時似與李成暢談,精神共鳴,志趣相投,至此以后他的技法空前進步,一反往日。由于郭熙出身布衣,好道學,喜愛游歷山水,對家鄉(xiāng)山水的熟絡,因而影響他一生作畫多以自然季節(jié)四季變化為作畫題材[8]。這也是郭熙在貧民繪畫藝術家中璀璨耀眼的要點。
《早春圖》畫中,郭熙傾心贊美大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還有來自日常生活瑣碎之美和生命真諦之美。你看那仿佛掩面而笑的柳樹,滿載而歸的漁夫和岸邊洗衣嬉笑的婦女,歡快的小孩,駕驢趕集回來的村民。郭熙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表現出人性的輕松隨和與宇宙精神共融,他與自然為伴,暢游其中,高歌大自然界的所有靈魂,將人的精神世界打破固有思維的禁錮,掙脫牢籠而賦予生命新的活力,超越自我,升華精神。
《山莊高逸圖》山坡處低語的兩位老人家。繞開山坡那所茅舍。左邊小舟在寬闊湖面泛起捕魚,橋上還有騎馬匆匆而過的行人,右邊瀑布小溪夾流蜿蜒穿過一重山崗,那兒明顯有道路、行人,不知不覺一幅引人入勝的畫面悄然誕生。
將“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與自然氣象表現完美結合。
3.空間表現的特點
(1)三遠
山水畫中所闡明的遠,是與其他類型畫最有別的一種意境,是它們難以企及的高峰。郭熙在對前人的經驗進行詳細總結后又結合自己的感受體會,創(chuàng)立了“三遠法”。高遠,就是要從大山的面前透視在山石之后那邊的景色,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9]?!边@個觀點的提出不僅僅表現了山水畫的空間藝術也是對畫面構圖的一個體現,它表現出了中國山水畫獨有空間特點。
高遠即從山下抬頭望山頂的一種由下而上的抬頭式觀望。高遠中的意象則是在畫面中有大山高偉挺立,成為畫面的主體構造,大山挺立有高意,大山位于畫面居中位置有遠意,大山清晰可見則可表現出郭熙打破地域局限。這種高偉雄渾的作畫法作出的山水畫給人一種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感,作為我國北方山水畫的代表人物荊浩、關仝、李成、范寬等主要以北方的山水特點為創(chuàng)作表現題材,所作畫多給人一種剛強正氣,宛若北方漢子所表現出的氣概。諸如此類北方山水畫家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的所涵蓋的是大山的高,心靈的遠,是一種來自精神層次的享受《窠石平遠圖》。
深遠即站在山前去穿透山后的一種的遠,為中國山水畫發(fā)展過程中由二維空間步入三維空間的重要一步,這這不僅增添了畫面的內容,還與西方畫接軌,體現出了透視關系,這種透視關系有一種叫做近大遠小,還有一種源于西方繪畫藝術中的叫做近實遠虛,這兩種基本透視理論。中國山水畫的透視理論,重畫家個人內心一些主觀的東西,還是有別于西方客觀的風景油畫中對于空間的處理。
平遠即由近處去觀望遠處,平視遠方,與西方的繪畫技巧相似卻又有別于它,更加具有生命力,靈活多變,不墨守成規(guī)[10]?!捌竭h”讓人有的感覺只是隨和,遼闊,一種毫無壓抑感的美。以淡墨為主,讓人在隨和中感受輕遠之境,多表達視覺開闊,空間深遠,似有若無,輕飄彌漫的輕松明快之感。平遠這種透視關系某種意義上將山水畫擬人化,富有生命力,多呈柔性所帶來的美《秋山平遠圖》。
“三遠法”是相互依存、和諧統(tǒng)一的,高遠中存在深遠或平遠,深遠中存在高遠和平遠,平遠中也存在高遠和深遠。在高遠、深遠、平遠之下,崇高壯美,柔性的優(yōu)美、幽深神秘之美互相融合,使充實,飽滿,豐富,完美涵蓋畫面全部,引人入勝,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靜謐的氛圍,他提出的“三遠”法,在他的作品《樹色平遠圖》等都有體現。
(2)虛實
中國山水畫依靠濃淡對比來體現縱深關系和意境塑造,有位美學家就說過:“中國畫是在表現虛實、冷暖、明暗”,郭熙的《早春圖》中就清清楚楚地將虛實、冷暖、明暗對比在對立又統(tǒng)一中完美表現。
虛實是一幅畫空間感表現的要點,表現出虛實要注重前后主題物的安排,以及在表現前后物體的施墨濃淡,用筆的粗細及刻畫的濃密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使人們在欣賞畫時有種與畫暢談的神奇之感,賦予畫面活力和生命力。
三、郭熙山水畫理論中的藝術特征
1.《林泉高致集》所體現的繪畫美學思想
郭熙在美學研究這個領域具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即使在我國的古代的繪畫美學中也占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是繪畫美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這一切都由他的兒子編輯撰寫到了書籍中。在這同時也有大量的畫家在繪畫中反復的揣摩,理解。這使得他們總結的理論也逐步應運到繪畫中去,這使得繪畫風格也有所轉變。他的山水畫對當代和現代都有著牽引和指導的作用,他的成就,不言而喻。而郭熙也將在山水畫中的理解、領悟,通過驗證、實踐,最終被整理為著作,被后人傳閱。他的理論對我國的山水繪畫有著巨大的影響,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就如同一塊里程碑[11]。他也從下面幾個方面來體現自己的美學思想。
(1)廣議博考和飽游飫看
在對傳統(tǒng)極為重視的中國畫這一方面,郭熙有著獨特的理解。不局限于個別,而是要開放眼光去解釋各種不同的作品,理論。然后將大眾精髓集于一體。但是在廣集他人長處也不能過于盲目。只需集結精髓為己所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需傳承和體驗,出了對前人的學習和借鑒還要置身自然通過觀察理解,向大自然學習。郭熙的山水繪畫作品創(chuàng)作中有習慣性的有幾個必備的基本因素:首先畫家的創(chuàng)作必須是要集中精神,不能被外來因素影響。并且會是有情感的,要想畫出好的作品首先你應該是愛好繪畫,熱衷于繪畫的因為只有這樣才會去認真的學習鉆研,才會有好的作品展現出來。其次,繪畫作為一門技巧必須的多畫、多練。
(2)“遠”的意境
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構圖這一點有著極為強大的效果,郭熙在山水畫作品的創(chuàng)作誕生中,就會頻繁涉及到一些物象遠近、虛實、處理松緊等一些構圖問題。他在對景觀觀察時主張既要近看,也要遠觀,但郭熙顯然還是以遠觀為主[12]。在對山進行觀察上有不止一兩種的的方法:從山的下面用仰視的方法觀察山的頂峰,這種方法被叫做高遠,從山的面前看向山后的那一面,這種觀察法被人們稱為深遠,那么,顯而易見從近處的山體到遠處的山體這種觀察法,被人們稱之為平遠。高遠的畫作看起來比較青亮,深遠則看起來比較厚重,而平遠看起來有明有暗,層次豐富。山水本來是實質性的事物,但是在中國畫的構圖中由于受到“遠”的影響這就使得人們在山水畫的繪畫中開始進行一些感性的布局,讓景象精簡重合,從而孕育出新的,完美的事物。很好的把這種叫做“勢”的東西,與創(chuàng)作而成的作品相結合。在加以顏色渲染,使其真正的融合。
2.郭熙山水畫理論涵蓋的美學思想
中國繪畫歷史中一部相當重要的有關于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系統(tǒng)性的理論著作,《林泉高致集》中涵蓋的美學精神都是經過多家而綜合形成創(chuàng)作著成。它們環(huán)環(huán)相扣、難舍難分,與當時社會的文化背景,政治面貌和經濟發(fā)展緊密相關,當時的儒學復興則是主要原因[13]。 它的美學精神體現在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吸收 ,曾有段話闡述的就是儒家的繪畫功能論,講的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都會涉及到所謂的儒家思想,并且認為這是一種有資教化的工具。因為郭熙早年曾在道教生活,所以在他的山水畫理論著作中有道教美學的體現。
四、郭熙的山水畫藝術對后世的影響
一個對于中國山水畫而言,翻天覆地大變化的一個時期,就是北宋中期。郭熙身為為貴族服務的畫家,跟著時代潮流的趨勢,在這個時期,特別明顯的一點是那些山水畫家不再受傳統(tǒng)思想的禁錮,他們走出家門,走出家鄉(xiāng),開始游歷大山大水,充滿想象力的創(chuàng)作,揮毫潑墨。郭熙此時對作山水畫和山水畫系統(tǒng)理論兩個點做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14]。大家都知道可望可及可游可居是郭熙畫畫的一貫作風,他的山水畫強調傳達意境,這些因素使當時的山水畫升華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和領域。郭熙用墨精微,用筆博大恢弘,不僅僅是汲取了不少古人的好的結論用筆,還能做到相互融合,再創(chuàng)新法。他的多層次用墨,使畫面有厚重感,層次分明,意境深遠。擦、點、刷,是他對中國畫用筆的一個完備詳細的的總結[15]。而這些理論時至今日仍被人們所沿用,這個成就是對他再恰當不過了的評價。
郭熙所作的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并把中國山水畫推向一個空前的高度,郭熙的山水畫驅動著南宋時期畫風的形成與成熟。
五、結 語
山間四季輪回,陰晴不定,早晚分明的美妙變化,山水畫的表現因時而異。四季輪回而景色不同,對于施墨,用筆均有不同,以韻律優(yōu)美的用筆技法來描繪自己心里理想的健美,追求理想中且符合社會風尚的美,而且他們的閱歷也有些相似之處,都是出身于北方的北方山水畫家,都提倡不再過隱居生活,提倡走出去去創(chuàng)作,這點上與郭熙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觀念有較大聯(lián)系。
所以筆者覺得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使郭熙的山水畫呈現出融合多變,客觀上肯定并刺激了院派別體在裝飾性方面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三遠法”。郭熙所作的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并把中國山水畫推向一個空前的高度,郭熙的山水畫驅動著南宋時期畫風的形成與成熟。郭熙的一生之中,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發(fā)展的、當之不愧的是他的山水畫技法和繪畫理論,所以說郭熙是位承前啟后的山水畫大師。
參考文獻:
[1] 呂澎.兩宋時期山水畫的歷史與趣味轉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 陳傳席.陳傳席文集[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
[3] 王克文.山水畫談[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4]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書店,1992.
[5]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6] 陳傳席.山水畫史話[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7] 徐英槐.中國山水畫史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8] 孫滌.兩宋山水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9] 劉詩能,李從芹.五代北宋繪畫[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10]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X).
[11] 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2] 張安治.郭熙[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
[13] 徐書城.宋代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14] 趙怡元.古代畫論輯解[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
[15] 于安讕.畫史叢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