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王珂
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療解讀(上)
江蘇 王珂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代表作,也是“詩療詩”的名篇佳作,具有“以毒攻毒”的奇特治療效果。海子的期望與實際的落差增加,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荒謬感加劇了挫折感,產(chǎn)生了焦慮和絕望感,導致精神分裂和自殺。這首詩正是他緩解“焦慮”的“求生之作”,也是檢討自己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反思之作”。這首詩呈現(xiàn)的不是浪漫性情感,而是焦慮性情感,詩中所說的想做的那些事情正是詩人想逃避焦慮的具體方法。世俗生活與詩意生活結合才是真正的生活,面對日益惡化的精神衛(wèi)生現(xiàn)狀,應該響亮地喊出:“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海子 詩療詩 孤獨 焦慮 大學生
如果說食指的《相信未來》是“王珂詩療講座第一詩”,那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堪稱“王珂詩療講座第二詩”,它們都是詩療“特效藥”,都可以稱為現(xiàn)代(現(xiàn)代漢詩)所說的“勵志詩”或傳統(tǒng)(古代漢詩)所稱的“勸世詩”,我把它們統(tǒng)稱為“詩療詩”,是因為它們都有明顯的治療功能。我把現(xiàn)代漢詩的功能分為啟蒙功能、審美功能和治療功能,對于普通人,最重要的是治療功能,其次是審美功能,再次是啟蒙功能,后兩種功能也可以發(fā)揮輔助的治療功能。從過去幾年的“臨床運用”看,兩首詩的詩療效果“難分伯仲”。詩療講座的過程就是“合成”多首詩對聽眾進行“整體治療”的“療程”,選好最后一首詩十分重要,必須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我常常采用集體朗誦其中一首詩的方式,來結束我的詩療講座。在大學為青年學子做講座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療效果通常要比《相信未來》好。不僅因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和海子的知名度更高,它曾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近年的在校大學生幾乎人人皆知,還因為采用這首詩作為詩療講座的最后一劑“猛藥”,具有“以毒攻毒”的奇特治療效果?!皩ΠY下藥”才能“立竿見影”,近年大學生不太科學的生存理念及不太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如極端重視遠離塵囂的藝術生活,輕視世俗生活,使這首既有“醫(yī)學性”又有“操作性”的詩,能夠“有的放矢”地產(chǎn)生詩療奇效。它可以改變大學生的生存方式,教會他們生活的藝術——既要仰望天空,關心“遠方和詩”,又要俯視腳下,“關心糧食和蔬菜”。它給患者最大的啟示是:把理想與現(xiàn)實有機結合,尤其要重視現(xiàn)實,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詩療的最大目的是為了讓病人消除焦慮,增加自信,熱愛生活,珍惜生命。雖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沒有像《相信未來》那樣直入主題:“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zhàn)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钡沁@首詩的名句“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與“相信未來,熱愛生命”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強調每個人要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如果把這句詩改為“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它的意義就與“相信未來,熱愛生命”有驚人的相似。所以我在詩療講座結束階段讓聽眾起立集體朗誦這首詩以后,總會問大家一個“腦筋急轉彎”式的問題:“海子為什么會自殺?”無論多么高明的聽眾的回答都與我的“標準答案”不一致。我的答案是:“海子會自殺,是因為他是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我們不會自殺,是因為我們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庇袝r候,我還會給聽眾介紹明代詩人錢福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蔽蚁蚵牨姀娬{說事情可以推遲到明天去做,但是幸福必須在今天抓住,一個人要善于享受當下的幸福,海子的最大悲劇就是沒有下決心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皬拿魈炱?,做一個幸福的人”,是悲觀主義者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的生活方式,但是完美主義者在心理學上往往被認為是“病態(tài)的”?!皬慕裉炱穑鲆粋€幸福的人”,是樂觀主義者的生活態(tài)度,不能把它等同于“知足者常樂”那樣的“不思進取”,而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的高低更多取決于是否重視生活的過程,如同戀愛,一定要在過程中去享用愛情的甜蜜,享受細節(jié)的快樂,細節(jié)也決定成敗。人世間真實的生活如同美食中的“味道”這個詞語所示,先有“味”才有“道”,能夠感受并享受世俗生活中天倫之樂的人,才能更好地完成哲理的追尋,探究出生活的意義,讓生命更有質量。不能重“道”輕“味”,一生都在“仰望星空”,一心只想當“理想主義者”。盡管那些“胸懷大志”的“殉道士”般的“殉道精神”也令人佩服,志當存高遠,生活應該有品位,燕雀應該欣賞“鴻鵠之志”,凡人也應該養(yǎng)“浩然之氣”;但是“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人,甚至可以說是“健康人”應該推崇的生活方式。品味生活式的“玩物”并非總會讓人“喪志”,正是因為感受到了日常生活的快樂,才會更有信心和實力去為明天的幸福打拼,為宏大的理想奮斗。因此我常常會用這段話作為詩療講座的結束語:“為什么海子會自殺,因為他是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我們?yōu)槭裁春芸鞓?,很陽光,不焦慮,有自信?因為我們要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這是詩療的目的,也是王珂先生講座的目的,希望大家記下這樣一句話: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我最早說出這段話是2010年11月7日在安徽農業(yè)大學的詩療講座結束時,講完后迎來了熱烈的掌聲。我認為這是從詩療角度解釋“海子為什么會自殺”的機智答案,這個答案也會讓聽眾積極思考如何幸??鞓返厣?,明白“王珂詩療”大力倡導的生存理念。
但是選擇海子,尤其是選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作為詩療的“靈丹妙藥”是有風險的。如同中醫(yī)采用某些毒性較強的中藥治病,行話叫“凡藥三分毒”“用藥三分險”。如采用“白果”(銀杏核)來鎮(zhèn)咳化痰,使用不當也會讓人中毒,出現(xiàn)高熱、嘔吐、腹痛、呼吸困難甚至昏迷。正是因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有一定的“毒性”,采用它有一定的“風險”,它才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特殊的“經(jīng)歷”——高調入選,低調拿下。江蘇省高郵中學語文教師郭斌在《隱在的背景——關于必修教材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文中說出了部分原因:“2001年,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呼聲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使得這首詩為全國的中學生所熟知。但是,這首詩卻給實際教學帶來了困惑和難題,教師一方面要解釋海子詩中在兩種‘幸?!g的兩難選擇:選擇塵世的幸福意味著放棄偉大的詩歌理想,而追求作為詩歌‘王者’的幸福又可能導致棄絕生命本身;一方面卻要提醒學生,‘不能學習海子的做法’。這難免招致學生的疑問:既然這么消極,為什么還要讓我們閱讀這樣的詩歌?正是由于中學教學中遇到的這種接受上的困境甚至窘境,在2004年人教社新版的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中必修教材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詩被撤了下來。”高郵中學是江蘇省的一所地方中學,這段話說明在地方中學一線教學的語文老師害怕給中學生講《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北京十一學校是全國著名的重點中學,多位語文老師是文學博士,有人也覺得很難講好這首詩。有位獲得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新詩研究博士學位的老師多年前告訴我說她的學生不喜歡這首詩,原因是學生認為這首詩寫得很口語化,詩的藝術性不高。2011年我在福建師范大學當新詩教授時,曾在“福建省語文學科帶頭人培訓班”上過中學語文的新詩教學課,發(fā)現(xiàn)他們最怕講解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現(xiàn)代詩部分,尤其怕講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強調“教書育人”,甚至“德育大于智育”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只要學生一問到“海子為什么自殺”這個“致命問題”,語文老師就無言以對,或者顧左右而言他。即使學生不問這個問題,老師講解這首詩時也會忐忑不安,心里也會老想到這顆“定時炸彈”。如果不講海子自殺,不符合中學語文教學的常規(guī):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通過介紹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寫作背景,來幫助分析出作品的“中心思想”,更不能完成中學語文教學極度推崇的“素質教育”和“道德教育”任務。如果講解,又不能自圓其說,甚至害怕說出海子自殺一事,誤導正處在青春叛逆期的中學生,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會成為中學生自殺的誘因。近年全國大中小學的教育都過分強調“穩(wěn)定”,為了保證學生不出事,一些學校以“安全第一”為借口,把“春游”都取消了,“自殺”更是所有學校管理者最害怕的事情。正是因為全國上(中學語文教材的編選者)、下(中學語文教師)都沒有意識到這首詩在“心理教育”上的優(yōu)點,夸大了它在“素質教育”,尤其是“政治教育”上的弱點;又在教學方法上過分重視古代漢詩的“詩教”功能,輕視現(xiàn)代漢詩的“詩療”功能;過分重視古代漢詩的“詩釀而為酒”的間接表達方式,輕視現(xiàn)代漢詩的“我手寫我口”的直接表達方式,才導致這首具有詩療特效的好詩無法再與中學生見面,無法在日益嚴重的中學生心理危機中“大顯身手”。把它從中學語文教材中撤出不只是因為“因噎廢食”,更是因為國人的處事方式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缺乏冒險精神,更缺乏敢于直面現(xiàn)實困境,馬上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科學精神。
在2010年10月25日東南大學的講座中,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采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作為詩療特效藥有風險。我差點被“海子為什么自殺”這個問題難住了,盡管那場講座名為“漫談詩歌心理精神療法”,當場被“超星學術視頻”錄像,現(xiàn)在還放在網(wǎng)上,已有近兩萬人點擊,讓“王珂的詩療”“廣為流傳”。那次我沒有采用集體朗誦《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來結束詩療講座,只是在介紹王利群教授的詩療實踐時提及這首詩。我告訴聽眾:“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裝甲軍工程學院心理學教授王利群臨危受命,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心理援助隊副隊長,去受災最嚴重的北川中學進行心理危機干預,讓學生集體誦讀了六首詩:臧克家的《烙印》、北島的《一切》、梁小斌的《中國,我的鑰匙丟了》、舒婷的《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食指的《相信未來》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只讓受眾聽了丁建華朗誦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但是我最后一張PPT的文字是:“讓我們相信未來!/熱愛生活、珍惜生命!/防止焦慮、增加自信!/健全人格、健康心理!詩療目的和王珂先生講座目的: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在這段文字后面,我還附上了我寫的詩《從今天起》:“從今天起/我就是我/人就是人//從今天起/有欲則剛/無欲則僵?!边@首詩是我2010年5月在一位研究生博客上的隨手“留言”,“胸懷大志”的她成天在博客上寫文章抱怨現(xiàn)實生活的俗氣無聊。那天來聽講座的上百人主要是東南大學的研究生,我長期在福建師范大學負責文藝學專業(yè)研究生的培養(yǎng)工作,知道研究生是大學生中最容易出現(xiàn)“心理危機”的人群,他們的學業(yè)壓力、生理壓力、心理壓力和人際壓力在人生最重要的奮斗階段撞在了一起,一些人不堪重壓得了憂郁癥甚至躁狂癥。所以我制作PPT時把這首詩作為講座的結束語送給大家。
這首詩的主旨也是“王珂詩療”倡導的生存理念:只有將生理情感與心理情感合理結合,將低級情感與高級情感有機結合,將人生快樂與人生追求科學結合,人才能成為健康的人,只有健康的人才能成為優(yōu)秀的人。既能忍受勞動與奮斗的辛苦,也會享受勞動與奮斗樂趣的人,才是人世間的“正常人”。所以培養(yǎng)像研究生這樣的追求學術理想的社會精英,不能過分強調“無欲則剛”“清心寡欲”“潛心修道”“立意高遠”。研究生教育既要強調研究生在人生特殊階段要“耐住寂寞潛心學問”,但是也不能讓他們過太“苦行僧”的生活。我曾經(jīng)調侃說研究生導師的最大悲哀是把一個花季少女或陽光少年變成了“滅絕師太”那樣的老太婆或“康德”那樣的哲學家,讓歌德詩句“哪個少年不多情?/哪位少女不懷春?”的結論在中國研究生的學校生活中失效。
甚至到了今天,作為東南大學中文系主任的我仍然高度重視研究生,尤其是碩士研究生的心理問題。我親自擔任中文系一年級全體碩士生的班主任,為他們開詩歌療法課程。如果外校請我給研究生做學術講座,針對研究生精神衛(wèi)生的詩歌療法也是首選。如2016年我的最后一場學術講座不是講我的正宗專業(yè)——新詩研究或者文學理論研究,而是直接關注研究生的心理衛(wèi)生。我化用北島《一切》中的詩句說“一切都可以改變”,不僅因為這句話是最重要的詩療“口號”,還因為我在講座中把研究生們都熟悉的海子的名詩名句——“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大膽地改為了“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這個改名詩名句的行為就證明了這個世界沒有什么是不可以“改變”的。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一定要讓患者堅信“一切都可以改變”,主要從觀念、體驗和行為三方面去改變,如針對失戀者,將他的愛情觀念由“從一棵樹上吊死”改為“天涯何處無芳草”,將他的體驗由靜思默想回味愛情的情感體驗改為走進自然旅游觀光的身體體驗,將他的行為由獨處一室自我反思的個體行為改為參加集體活動用友情取代愛情的集體行為。
我在東南大學那場講座的最后一張PPT上寫的那句話和那首詩明顯出自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所以在講座的提問階段,聽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以我的“矛”攻擊我的“盾”:“王教授您認為寫詩可以治療心理疾病,海子為什么還會自殺呢?”
作為一個專業(yè)的新詩研究者,我當然早就從新詩學術的角度探討過海子自殺的原因。這個課題從海子自殺之日起就受到新詩研究界的關注,甚至在某個階段是十分敏感的話題,不僅涉及政治,還涉及人際。在20世紀后期,很多學者把它與政治聯(lián)系在一起。直到近年才有學者,尤其是臺灣學者認為海子自殺的最大原因是心理原因。2011年9月26日,我參加臺北“第四屆當代詩學論壇”,讀到臺灣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李癸云副教授的論文《精神分裂·自殺·烈火詩語:再探海子詩作的死亡書寫》。這篇論文非常深入地探討了海子之死。在研討會期間我從詩歌療法的角度與她交流過,頗贊同她關于海子死于精神分裂癥的基本觀點。
李癸云論文中的這些材料和結論非常有利于回答“海子為何自殺”,理解海子為何在離世的兩個多月前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有利于從詩療角度解讀這首詩,特別是確定這首詩的詩療價值:
海子,本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的高河查灣,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介于山海關與龍家營之間的一段鐵路臥軌自殺,年僅25歲,死后被診斷為精神分裂。他留下的臨死遺言是:“我是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教師,我叫查海生,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海子死后被診斷為“精神分裂”,其實傳記資料顯示他生前便已發(fā)病,在后人將他視為宗教狂熱般的詩人英雄,典范化他的詩作之前,我們應先了解詩人內在所承受的混亂與痛苦,死亡也許對詩人而言是一種完成,自殺所透露的痛苦解脫也不該被忽略,“詩人之死”一旦被“符號化”,“死亡”便成為象征,主體或真實便被取代。誠如西川所言:“海子去世以后,理論界大多是從形而上的角度來對海子加以判斷。我不否認海子自殺有其形而上的原因,更不否認海子之死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意義,但若我們僅把海子框定在一種形而上的光環(huán)之內,則我們便也不能洞見海子其人其詩,長此以往,海子便也真會成為一個幻象?!彼?,西川歸納了幾點海子自殺的具體原因:(一)自殺情節(jié):“我想海子是在死亡意象、死亡幻象、死亡話題中沉浸太深了,這一切對海子形成了一種巨大的暗示?!?二)性格因素:“有時傷感,有時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三)生活方式:“海子的生活相當封閉?!?四)榮譽問題:“事實上1989年以前大部分青年詩人對海子的詩歌持保留態(tài)度?!?五)氣功問題:“他可能是在開大周天的時候出了問題,他開始出現(xiàn)幻聽,總覺得有人在他耳邊說話,搞得他無法寫作?!W幼詺⒑筢t(yī)生對海子的死亡診斷為‘精神分裂癥’。”(六)自殺導火線:初戀女朋友的出現(xiàn)。(七)寫作方式與寫作理想:“寫作就像一個黑洞,海子完全贊同這種看法……荷爾德林最終發(fā)了瘋,而海子則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不知道這里面有沒有一種命運的暗合?”性格、精神生活與外在因素皆可能是自殺的成因,如果對照海子在死前兩天(1989年3月24、25日)的精神狀態(tài),恐怕混亂失序的心靈實況更可能是自殺導火線。
我在此之前一向認為海子之死的原因是文化原因,不是政治原因,也不是心理原因。我認為海子出生在相對落后的安徽鄉(xiāng)村,與他上大學及工作的城市北京,在文化上有巨大的落差,他如同今日所說的“鳳凰男”,雖然通過高考“逆襲”,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從鄉(xiāng)村到了都市,卻無力再次“逆襲”,改變自己在愛情婚姻上的地位。因為世俗的愛情強調政治、文化、經(jīng)濟上的“門當戶對”,還強調身高顏值,“白富美”要配“高富帥”,海子在這些方面并不占優(yōu)勢,甚至也無力改變自己在職場中或詩壇上的地位,因為現(xiàn)實的職場或詩壇都強調“先到為君后到為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強龍斗不過地頭蛇”。所以出現(xiàn)了這些反映“社會階層”甚至“階級”的“稱謂”:“官二代”“富二代”“學二代”“文二代”“詩二代”“學霸”“詩霸”“官霸”“商霸”“壇主”“舵主”“地頭蛇”等,這些都會讓“鳳凰男”的“逆襲”無法“大獲全勝”,甚至會“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最后的結局是“滿盤皆輸”“醉臥沙場”“遍體鱗傷”“落荒而逃”。中國特定時代的鄉(xiāng)村文明與都市文明的巨大沖突,讓海子認為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讓他時而自卑,時而自傲;時而想進取,時而想逃避。這些矛盾非常容易產(chǎn)生心理沖突,形成“這個時代的病態(tài)人格”——特定時代的“憤青”心態(tài)。這種沖突也成全了他的詩名,他的詩真實地記錄了這種沖突。
那天我回答聽眾的提問時也采用了這個觀點,還從詩歌療法的角度說詩人海子的自殺是因為他太入迷太瘋狂地寫詩,他的自殺行為可以作為詩療的“過度治療”之典型。因為我在講座中講了“詩療的三大注意事項”一節(jié)內容,特地在講座的PPT寫上這樣一段話:“不能過分夸大詩療的作用,要處理好精神與肉體、心理與生理治療的關系;防止詩人的偏執(zhí)、偏激,詩人易自殺,詩人易得精神??;不要過度治療,特別是采用‘書寫表達’(寫詩)手段時,要警惕‘消極情緒’‘自戀’和‘妄想癥(白日夢幻者)’?!彼晕一卮鹫f海子正是因為寫詩而變得過分“自戀”導致了“妄想癥”,告訴大家有研究者甚至認為他是因為練“氣功”走火入魔出現(xiàn)了“幻聽”和“妄想”,導致生活不能自理,情緒無法自控,最后絕望而死。當然過分寫詩也會出現(xiàn)“妄想”,如20世紀90年代西北某位詩人因為通過寫詩探討“宇宙問題”患上了“妄想癥”,當時我讀到他的詩集時就為他奇特甚至怪異的想象力感到不安,斷定他如果像這樣天馬行空地寫下去,有可能出現(xiàn)精神問題,結果證明我的預言是正確的。詩歌療法中的“書寫表達”有利于撫慰“創(chuàng)傷”,過度書寫卻會增加消極情緒,所以失戀者不能太寫失戀詩,喪偶者不能太寫悼亡詩。
正當我自己都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有點力不從心,顯得不那么“專業(yè)”時,我感覺自己是在以“詩評家”身份而不是以“詩療師”身份回答這個問題。那場講座的主持人、東南大學醫(yī)學人文系主任何倫教授從醫(yī)學專業(yè)角度為我“解圍”,他坦率地告訴大家:海子本身可能就有精神疾病,正是寫詩這種行為緩解了病痛,如果他不寫詩,可能會更早告別這個世界。
從醫(yī)學意義上說,尤其是從我國精神衛(wèi)生現(xiàn)狀看,何倫教授的結論是對的。“我國目前有抑郁癥患者約兩千五百萬人,世界衛(wèi)生組織有關研究預測,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冠心病后的世界第二大疾病?!薄熬裥l(wèi)生現(xiàn)狀不容樂觀。當前,我國精神疾病患者基數(shù)龐大……在社會轉型期,誘發(fā)精神疾病的因素增多,例如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導致社會普遍的心理緊張,價值觀念混亂甚至解體造成普遍的無所適從感,社會嚴重分化造成的心理失衡,以及人的期望與實際的落差增加等,種種因素造成當前我國精神疾病患者人數(shù)不斷攀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wèi)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shù)在一億人以上……我國重性精神病患人數(shù)已超過一千六百萬……專家指出,從一般心理障礙到嚴重精神疾患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他們中的許多人,平常看起來和常人毫無二致,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健康。當其中一些人面臨就業(yè)、婚姻、子女、養(yǎng)老等生存壓力時,其無助和挫折都可能成為一觸即發(fā)的‘引信’,瞬間點燃‘炸藥包’?!睆慕y(tǒng)計學的角度看,如果中國的精神疾病患者有一億人,總人數(shù)是十四億,比例為1/14。詩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遠沒有達到這個比例,把海子歸于詩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是比較科學的。
海子的自殺,如同專家指出的那樣,正是“生存壓力”使平??雌饋砼c常人無異但并不是“完全健康”的海子產(chǎn)生了強烈的無助感和挫折感。這些生存壓力包括現(xiàn)實生活中愛情的失意,理想生活中詩歌之王這一理想的破滅,還有身體的虛弱,思維的混亂……這些都如同“引信”,點燃了“炸藥包”,讓他可能出現(xiàn)“一念之差”,輕率地走上了不歸路。哲學家加繆說:“荒謬產(chǎn)生于人的需要與世界無理的沉默之間的沖突?!焙W有枰獝矍?,需要在詩壇成名,甚至想當“詩歌之王”,但現(xiàn)實中卻得不到他期待的認可程度?!叭说钠谕c實際的落差增加”,荒謬自然產(chǎn)生,這種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強烈荒謬感加劇了挫折感,產(chǎn)生了焦慮,最后出現(xiàn)絕望感。這是當代很多自殺者,尤其是詩人自殺者的“通病”。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有句名言:“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比绻氉x海子1989年1月13日寫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難發(fā)現(xiàn)他自殺的原因,他的死主要源于詩歌療法強調的“焦慮”。這首詩正是他緩解自己“焦慮”的“求生之作”(勸世詩),而不是有的論者所言的“向死之作”(絕命詩),也是他檢討自己過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不正確的生活理念的“反思之作”??上У氖撬姆此疾粡氐祝灰庾R到“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如果他意識到“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按照他詩中所言的那些健康方式去生活,尤其是寫完這首詩后就馬上做詩中所說的那些事情:“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和每一個親人通信”“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他一定會從做這些事情中獲得生活的樂趣和生存的勇氣,一定不會自殺。因為這些事情有的涉及凡夫俗子,如“喂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和每一個親人通信”,是世俗性事務,如詩歌療法所講的“低級情感”;有的是文人墨客的“專利”,如“周游世界”(讀萬卷書后行萬里路),“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寫詩),是高雅性事務。這兩件事情可以用近年“文藝青年”的流行語“詩與遠方”來描述,前者是“有遠方”,后者是“有詩”。世俗生活與詩意生活結合才是真正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教會人們如何生活,當然能夠成為詩歌療法的特效藥,何況它雖然有些“毒性”,如“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這樣的詩句就有毒,海子的自殺行為更有毒,這些都可能會誤導讀者,但是如果使用得當,就能產(chǎn)生“以毒攻毒”的治療特效。
①王珂:《新時期三十年新詩得失論》,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版,第296頁。
②郭斌:《隱在的背景——關于必修教材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名作欣賞》2016年第11期,第86頁。
③李癸云:《精神分裂·自殺·烈火詩語:再探海子詩作的死亡書寫》,http://blog.sina.com.cn/s/ blog_5f9cf24a0102e805.html.
④文摘報編輯部:《數(shù)字新聞》,《文摘報》2010年5月20日,第2版。
⑤環(huán)球時報-環(huán)球網(wǎng):《研究顯示中國精神病患超1億 重癥人數(shù)逾1600萬》,http://news.163. com/10/0529/03/67QQG3420001124J.html.
⑥〔英〕萊恩·多亞爾、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論》,汪淳波、張寶瑩譯,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10頁。
⑦〔奧〕維特根斯坦:《維特根斯坦全集8·哲學研究》,涂紀亮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頁。
作 者:
王珂,東南大學現(xiàn)代漢詩研究所所長,東南大學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編 輯:
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